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道教之音 高璟

2021-06-22 13:58:41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夏至节,意思是说,夏天终于到了。

相信很多学子都在盼望着夏天的到来,因为可以在不用去想任何学业的天气中,肆意地与空调、西瓜和WIFI为伴。当然了,也有不少小伙伴想趁着暑假去道观中体验一下充满古风意味的修行生活。在他们的畅想中,道观中的夏天一定是舒爽且惬意的,早晚劳作,天热的时候就喝喝茶、弹弹琴、论论道,晚上再一起坐在院子里看星星。修行的生活,似乎和尘世的烦扰没有任何关系;修行的人,似乎和红尘里的众生处处不染。然而,道观里的夏天真的是这样过的吗?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笔者只能微微一笑,说一声:少年,你还是太单纯了……)

自古以来,道观里的道人们都谨遵着中国人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但要说明一点,“作”并不是白天的吃喝玩乐,“息”也并不是晚上在空调房里的呼呼大睡。对于修行人来说,白天的“作”是一种动,要在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中修炼一颗感应万化的缘;夜晚的“息”则是一种静,是要完成与自己的内心和内景之间进行调和的过程,修炼的则是孤而不寂的境。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动还是静,更不论是春夏秋冬,道人们时时刻刻都是在修行的。

按照道观里的时间表,道人们在卯时(早晨的5点后)就已经开静了。这个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正将要升腾的时辰,道人们要在一个时辰内完成个人盥洗、庭院洒扫、礼拜诵经和活动练功的事情。如果天气凉快,这一趟下来,微微出汗,倒也神清气爽。可如果遇到了闷热的桑拿天,身披厚厚的法衣,将近一个小时的早坛功课经后,大多数道长都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你看,诵经这件事,有时候也是一件“体力活”。

尽管如此,你可千万不能叫累,心生一点抱怨,那修行便在刹那之间落了下乘。我们上坛诵经,是在祝嫠国祚、祈佑苍生,别人流血都敢往前冲,我们流点汗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夏天多出点汗,还有助于身体排湿,可千万别在诵经和练功这两件事情上偷懒。如果真的三心二意了,一则要背因果,二则还容易走岔了气,这哪一样都不是我们能承担起的。修行的事,往往就是把每一件事做好,结果就自然成了。别想着去贪便宜,越脚踏实地,修行路走得就越稳当。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早饭后,道观正式开门,道长们也就开始一整天的忙碌。根据每个人的职位不同、技能不同,大家各自被安排去诵经、值殿、接待、教学、安保等等不同的岗位。或许你会想:为什么道观里的这些事情和自己在社会工作中见到的并没有什么差别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道观不仅仅只是道人自己清修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生活的圈子,更是汇聚十方善信的公共场所。基于此,道人每天做的事情,其实大多数都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天的任务。

当然,你或许还会想问:这些工作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你还可能会说:我来道观就是要来过道人的修行生活的,不是来做勤杂工的。

你的这些想法,都对,又都不对。在真正的修行人来看,所谓修行,其实就是日常的柴米油盐。修行从来没有远离过生活本身,道人们也只是在完成他们的生活与人生,至于能够从各自的生活中参出多少修行的道理,这就要看每个人悟性的差别了。你能否把向外求的心收回来,也就决定了你能否真正认识到修行与生活的关系。

要记住一点,神仙不会因为你诵了经、练了功就帮助你平步青云,而是因为你把神仙的教化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学着应对烦恼、解决烦恼,才能得来真正的平静和安然。

道书里说,青天莫起浮云障。其实,我们的性本来都是清静的,只是在面对如浮云一般世事的时候,被面前的乌云遮住了双眼而看不到阳光。修行教会我们的,是要始终懂得引清风以拂面,吹散了乌云时,也才能见得了明月光。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浮云随时都会有,青天却不会因为云的变化而改变了自己的颜色。

如何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本性?这可能是所有正在修行路上的人们穷极一生去探究的要妙。因此,在面对了一整天的人事后,夜幕降临,信众各自回家,道人们却要在青灯之下参阅祖师的训诫。夜间的独处,则是问心的最好时候。问问自己,是否日行三善,是否有过便改?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不断地去犯错。但修行的事,正是在让我们学着每一天去改善一点点,只要是在不断向前,人间便永远值得。

过完了这一天,你或许会觉得道观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也许会认为道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确实枯燥。但道长们可不这么认为。偶有闲暇时光,听老道爷说说他们年轻时候修行的过往,听小道童讲一讲他以后想要达到的修行目标。其实,所谓教化,很大程度上在于“传承”两个字。

道观中有不问年寿的传统,但从小看老、从老看小,就像是从春过度到了秋、从夏长养着冬,天地有时,四时不忒,人间嘛,总有轮回,总有修行。

这样的夏日道观生活,你愿意来吗?

(本文作者:高璟,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道教之音 高璟

2021-06-22 13:58:41

|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夏至节,意思是说,夏天终于到了。

相信很多学子都在盼望着夏天的到来,因为可以在不用去想任何学业的天气中,肆意地与空调、西瓜和WIFI为伴。当然了,也有不少小伙伴想趁着暑假去道观中体验一下充满古风意味的修行生活。在他们的畅想中,道观中的夏天一定是舒爽且惬意的,早晚劳作,天热的时候就喝喝茶、弹弹琴、论论道,晚上再一起坐在院子里看星星。修行的生活,似乎和尘世的烦扰没有任何关系;修行的人,似乎和红尘里的众生处处不染。然而,道观里的夏天真的是这样过的吗?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笔者只能微微一笑,说一声:少年,你还是太单纯了……)

自古以来,道观里的道人们都谨遵着中国人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但要说明一点,“作”并不是白天的吃喝玩乐,“息”也并不是晚上在空调房里的呼呼大睡。对于修行人来说,白天的“作”是一种动,要在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中修炼一颗感应万化的缘;夜晚的“息”则是一种静,是要完成与自己的内心和内景之间进行调和的过程,修炼的则是孤而不寂的境。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动还是静,更不论是春夏秋冬,道人们时时刻刻都是在修行的。

按照道观里的时间表,道人们在卯时(早晨的5点后)就已经开静了。这个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正将要升腾的时辰,道人们要在一个时辰内完成个人盥洗、庭院洒扫、礼拜诵经和活动练功的事情。如果天气凉快,这一趟下来,微微出汗,倒也神清气爽。可如果遇到了闷热的桑拿天,身披厚厚的法衣,将近一个小时的早坛功课经后,大多数道长都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你看,诵经这件事,有时候也是一件“体力活”。

尽管如此,你可千万不能叫累,心生一点抱怨,那修行便在刹那之间落了下乘。我们上坛诵经,是在祝嫠国祚、祈佑苍生,别人流血都敢往前冲,我们流点汗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夏天多出点汗,还有助于身体排湿,可千万别在诵经和练功这两件事情上偷懒。如果真的三心二意了,一则要背因果,二则还容易走岔了气,这哪一样都不是我们能承担起的。修行的事,往往就是把每一件事做好,结果就自然成了。别想着去贪便宜,越脚踏实地,修行路走得就越稳当。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早饭后,道观正式开门,道长们也就开始一整天的忙碌。根据每个人的职位不同、技能不同,大家各自被安排去诵经、值殿、接待、教学、安保等等不同的岗位。或许你会想:为什么道观里的这些事情和自己在社会工作中见到的并没有什么差别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道观不仅仅只是道人自己清修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生活的圈子,更是汇聚十方善信的公共场所。基于此,道人每天做的事情,其实大多数都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天的任务。

当然,你或许还会想问:这些工作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你还可能会说:我来道观就是要来过道人的修行生活的,不是来做勤杂工的。

你的这些想法,都对,又都不对。在真正的修行人来看,所谓修行,其实就是日常的柴米油盐。修行从来没有远离过生活本身,道人们也只是在完成他们的生活与人生,至于能够从各自的生活中参出多少修行的道理,这就要看每个人悟性的差别了。你能否把向外求的心收回来,也就决定了你能否真正认识到修行与生活的关系。

要记住一点,神仙不会因为你诵了经、练了功就帮助你平步青云,而是因为你把神仙的教化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学着应对烦恼、解决烦恼,才能得来真正的平静和安然。

道书里说,青天莫起浮云障。其实,我们的性本来都是清静的,只是在面对如浮云一般世事的时候,被面前的乌云遮住了双眼而看不到阳光。修行教会我们的,是要始终懂得引清风以拂面,吹散了乌云时,也才能见得了明月光。

天气很热,修行很静,道人们的夏天怎么过?

浮云随时都会有,青天却不会因为云的变化而改变了自己的颜色。

如何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本性?这可能是所有正在修行路上的人们穷极一生去探究的要妙。因此,在面对了一整天的人事后,夜幕降临,信众各自回家,道人们却要在青灯之下参阅祖师的训诫。夜间的独处,则是问心的最好时候。问问自己,是否日行三善,是否有过便改?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不断地去犯错。但修行的事,正是在让我们学着每一天去改善一点点,只要是在不断向前,人间便永远值得。

过完了这一天,你或许会觉得道观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也许会认为道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确实枯燥。但道长们可不这么认为。偶有闲暇时光,听老道爷说说他们年轻时候修行的过往,听小道童讲一讲他以后想要达到的修行目标。其实,所谓教化,很大程度上在于“传承”两个字。

道观中有不问年寿的传统,但从小看老、从老看小,就像是从春过度到了秋、从夏长养着冬,天地有时,四时不忒,人间嘛,总有轮回,总有修行。

这样的夏日道观生活,你愿意来吗?

(本文作者:高璟,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