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士谈爱国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道教之音 佚名

2022-06-22 09:10:17

道教人士谈爱国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道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根植于中华大地,它崇尚黄帝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从历史来看,道教的民族性决定着其命运与国家的盛衰有直接关系。当没有外族入侵、国运昌盛时,道教也随之而昌盛。反之不然。因此,道教徒们深知,祖国是道教的坚强后盾。国家不强大、人民不富裕,道教就不能振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道教与祖国的亲密关系。

一、道家经典中的爱国体现

众所周知,老子创作了《道德经》,道教将其尊为道教的最高经典,爱国需要具体的行动,但更缺少不了优质的思想去教化民众。

《道德经》里老子用了很多的笔墨来体现对社会的关注,经中多处体现治国安民的方法,如第六十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教导大国如何治理,小国该如何生存,都是非常积极入世的语句。此外,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老子爱民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跨区域工作是常态,但一定要注意“度”,注意“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荣乃公”这个根本。由此,可看出老子若是不关注社会,仅是主张避世的话,怎么会给出这么多的治国治民之策?

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及理论成果之一。老子讲“贵生”“自爱”,庄子重视“保生”“全生”“尽年”,《吕氏春秋》强调说“贵生重己”,到了《太平经》主张的“乐生”等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若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不重视,哪儿来爱国之本呢!道家不一味地坚持出世,它的思想里反对那些无畏的牺牲,但不孱弱怕事,从庄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道德经》八十一章收篇之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是我做事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不为刻意地求得什么,默默而为,像一条河,看上去没有变化,实质却一直在流动。侧重于事可行则行,不可行该止则止,及时止损,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强为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但它也不反对强行者,如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包容性很强。

相比之下,儒家更侧重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爱国的理念方式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道教史上的著名爱国事件及人物

道教继承了道家所有的理论成果,把“敬天爱民,佐国扶命”写进道教经典中,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位道人用实际行动爱国的例子。历代有很多道士在乱世中下山来,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如西汉时期的张良,在危急关头帮助刘邦成就一番事业,但在功成名就之后隐逸山林,完美地演绎了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矣”。

道教教义也倡导道人们爱国护民。当中国共产党站出来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时,道人们义不容辞地加入到抗日战争中去,如开国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贺炳炎将军从小在武当山出家修行,日军侵占我国山河,十五岁的他便下山参加了红军。因在武当习得一身好武艺,凌霄剑法练得出神入化,在战场上使得八面威风,被称为我军的“赵子龙”。1937年贺炳炎在雁门关伏击日军,经过激战,共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20余辆,取得了雁门关大捷,载入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荣史册。

祖国危难时机,道人们一直牢记“敬天爱民,佐国扶命”这条教义,没有忘记过。

三、道文化所带来民族文化自信

道教文化衍生出来很多优质的分支,如“中医”“道乐”和“太极拳”等等。以道乐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对比:中国的音乐大气舒缓,颇有大国风范。我国的笛子和古筝有几千年的历史,表现力极其丰富。如果了解中国乐器的历史,那么一定会建立中乐文化上的自信。

我们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不会那么容易“移根易性”。多多熏陶道文化,使国人们更有文化自信。

四、当代道教人士如何做出自己的一份爱国贡献

道教人士最值得一提的贡献,或许应属于正本清源,纠正乱义,教化民众。道教教人向善,这毋庸置疑,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字”的释义很广,弹性很大。如道教经常会谈到的“无为”这个词,道人们会把这个词敬奉到相当高的位置,因为它是道教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普通人说到这个词,会直接印到脑袋里的印象就是“啊,这不啥都不用作为嘛!”但他们只听到“无为”,却不晓得道教经常和“无为”合在一起的“无为而至,无为而无不为”,道教修行人的最高理想就是“看似无为,但实际上却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看似无为,却是因为会“为”,而显示出“无为”的心境。它不是说任何时候都无为,而是“有为无为”螺旋上升,只是面上显示出来的是无为的“形”而已。它强调的是无的大用。

像我们都听过的词“身为神役”,身为有象之体,神为无象之主。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但对人起主要作用。《阴符经》中“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也是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有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无的大用啊。

此外,作为宗教人士,将自己的身体与品行修好,就是爱国的表现之一。当你满面散发着正气与正能量,无病无灾,身体轻盈,寿命延年,无形中民众自会受到影响而被教化。当香客们寻求师父们解释事情时,你围绕着“凡事往好处想”这个核心去指点他们,事情的“好坏”就在于人们的一念之差而已,道理民众都懂。通过指点,让他真正去做到知行合一,这就是爱国的表现。

最后,道教场所庄严肃穆,静谧安然,这是向大众显像“静与敬”的大用。不是直接用文字言语说,而是直接以场所的形式显像出来。道人们修行强调“静”的大用,这直接影响着来道观求道的人们。“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帮助民众懂得“静”的大用,减少国家民众的心浮气躁之气,是爱国是表现。

道教敬奉神仙,最强调这个“敬”字,我国自古以来信天道自然,因为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进而敬之”。敬神,是承认自己的渺小,敬重那些宇宙中更高能量的道体与神灵。道教存在的大用就是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心浮,勿总是征服,让人们顺其自然,尊敬自然,道法自然!

由此可见,道教人士把“敬天爱民,佐国扶命”写进教义,他们也真实的用自己的笔触、语言和行动践行了这一承诺。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人士谈爱国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道教之音 佚名

2022-06-22 09:10:17

|
道教人士谈爱国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

道教人士谈爱国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道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根植于中华大地,它崇尚黄帝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从历史来看,道教的民族性决定着其命运与国家的盛衰有直接关系。当没有外族入侵、国运昌盛时,道教也随之而昌盛。反之不然。因此,道教徒们深知,祖国是道教的坚强后盾。国家不强大、人民不富裕,道教就不能振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道教与祖国的亲密关系。

一、道家经典中的爱国体现

众所周知,老子创作了《道德经》,道教将其尊为道教的最高经典,爱国需要具体的行动,但更缺少不了优质的思想去教化民众。

《道德经》里老子用了很多的笔墨来体现对社会的关注,经中多处体现治国安民的方法,如第六十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教导大国如何治理,小国该如何生存,都是非常积极入世的语句。此外,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老子爱民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跨区域工作是常态,但一定要注意“度”,注意“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荣乃公”这个根本。由此,可看出老子若是不关注社会,仅是主张避世的话,怎么会给出这么多的治国治民之策?

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及理论成果之一。老子讲“贵生”“自爱”,庄子重视“保生”“全生”“尽年”,《吕氏春秋》强调说“贵生重己”,到了《太平经》主张的“乐生”等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若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不重视,哪儿来爱国之本呢!道家不一味地坚持出世,它的思想里反对那些无畏的牺牲,但不孱弱怕事,从庄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道德经》八十一章收篇之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是我做事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不为刻意地求得什么,默默而为,像一条河,看上去没有变化,实质却一直在流动。侧重于事可行则行,不可行该止则止,及时止损,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强为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但它也不反对强行者,如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包容性很强。

相比之下,儒家更侧重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爱国的理念方式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道教史上的著名爱国事件及人物

道教继承了道家所有的理论成果,把“敬天爱民,佐国扶命”写进道教经典中,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位道人用实际行动爱国的例子。历代有很多道士在乱世中下山来,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如西汉时期的张良,在危急关头帮助刘邦成就一番事业,但在功成名就之后隐逸山林,完美地演绎了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矣”。

道教教义也倡导道人们爱国护民。当中国共产党站出来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时,道人们义不容辞地加入到抗日战争中去,如开国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贺炳炎将军从小在武当山出家修行,日军侵占我国山河,十五岁的他便下山参加了红军。因在武当习得一身好武艺,凌霄剑法练得出神入化,在战场上使得八面威风,被称为我军的“赵子龙”。1937年贺炳炎在雁门关伏击日军,经过激战,共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20余辆,取得了雁门关大捷,载入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荣史册。

祖国危难时机,道人们一直牢记“敬天爱民,佐国扶命”这条教义,没有忘记过。

三、道文化所带来民族文化自信

道教文化衍生出来很多优质的分支,如“中医”“道乐”和“太极拳”等等。以道乐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对比:中国的音乐大气舒缓,颇有大国风范。我国的笛子和古筝有几千年的历史,表现力极其丰富。如果了解中国乐器的历史,那么一定会建立中乐文化上的自信。

我们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不会那么容易“移根易性”。多多熏陶道文化,使国人们更有文化自信。

四、当代道教人士如何做出自己的一份爱国贡献

道教人士最值得一提的贡献,或许应属于正本清源,纠正乱义,教化民众。道教教人向善,这毋庸置疑,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字”的释义很广,弹性很大。如道教经常会谈到的“无为”这个词,道人们会把这个词敬奉到相当高的位置,因为它是道教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普通人说到这个词,会直接印到脑袋里的印象就是“啊,这不啥都不用作为嘛!”但他们只听到“无为”,却不晓得道教经常和“无为”合在一起的“无为而至,无为而无不为”,道教修行人的最高理想就是“看似无为,但实际上却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看似无为,却是因为会“为”,而显示出“无为”的心境。它不是说任何时候都无为,而是“有为无为”螺旋上升,只是面上显示出来的是无为的“形”而已。它强调的是无的大用。

像我们都听过的词“身为神役”,身为有象之体,神为无象之主。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但对人起主要作用。《阴符经》中“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也是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有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无的大用啊。

此外,作为宗教人士,将自己的身体与品行修好,就是爱国的表现之一。当你满面散发着正气与正能量,无病无灾,身体轻盈,寿命延年,无形中民众自会受到影响而被教化。当香客们寻求师父们解释事情时,你围绕着“凡事往好处想”这个核心去指点他们,事情的“好坏”就在于人们的一念之差而已,道理民众都懂。通过指点,让他真正去做到知行合一,这就是爱国的表现。

最后,道教场所庄严肃穆,静谧安然,这是向大众显像“静与敬”的大用。不是直接用文字言语说,而是直接以场所的形式显像出来。道人们修行强调“静”的大用,这直接影响着来道观求道的人们。“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帮助民众懂得“静”的大用,减少国家民众的心浮气躁之气,是爱国是表现。

道教敬奉神仙,最强调这个“敬”字,我国自古以来信天道自然,因为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进而敬之”。敬神,是承认自己的渺小,敬重那些宇宙中更高能量的道体与神灵。道教存在的大用就是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心浮,勿总是征服,让人们顺其自然,尊敬自然,道法自然!

由此可见,道教人士把“敬天爱民,佐国扶命”写进教义,他们也真实的用自己的笔触、语言和行动践行了这一承诺。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