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鹤鸣山记(2)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李养正

2013-07-11 21:46:44

笔者在刚修好的迎仙阁棚下,聆听张至益大师讲述鹤鸣山道场的历史,随后又在张大师及道童张理忠的带领下遍访了山中古迹。顺着山势,爬上了鹤背,又顺坡而下,踏上了鹤头。在迎仙阁的后山,见到了郁郁葱笼的古柏林,当地人说,自古便有千年玄鹤栖息于柏林,后因动乱中有人射杀玄鹤,鹤即杳然而去,不再来栖。在老君山的山脚下,见到一块碑,上刻“汉天师道发祥地”几个大字,原来是中国道协副会长傅元天大师所立,这可说是我在鹤鸣山所见唯一表明这里是道教发源地的标志。使人对傅大师倍增尊敬之情,同时亦促人生怀古之意。老君山东西两侧为两涧流所环绕,张大师告诉我说,两涧皆由雾中金刚山发源分流而来,至鹤鸣山前汇合为斜江上游。说来也有趣,东涧水涨,西涧自闭,东涧水浊,西涧仍清;西涧水涨,东涧即闭,西涧水浊,东涧仍清。成为大邑境内八大胜景之一。我们循西涧上所架迎仙桥,走进老君山,过桥往南,有三层建筑之古亭翼立,名招鹤亭。亭之南有庙,即古三官殿,临两涧汇合口之山头屹立。张大师说,古天师道最重三官信仰,有三官手书的典仪,在古时,这里是道教徒最神圣、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但如今庙字已残败不堪,空荡无物,既无神像,更无香火。古时道教之胜况已随历史之烟云散去,张大师睹今追昔,感慨不已。我问道:“这是道教古迹,道

教徒为何不加维修呢?”张大师说:“老君山为驾驶学校所占用,政策未落实,至今仍未还给我们,我们不能管!”这不能不说是十年动乱所遗而未决的现象!三官殿濒临双涧会口,向下俯视,见合流处有丹岩突出水面,殷红鲜艳,十分夺目。张大师遥指山势说,老君山为山势之鹤头,丹石巧似丹书,“鹤含丹书”,为此地一景。真像一支巨大的玄鹤,口含丹书,凌空俯翔而下,正掠过涧水之面,那涂涂涧流声,犹如玄鹤啭鸣之声,令人生飘飘欲仙之感。三官殿之北,为老君山之峰丘,不高,离涧约百米,我随道童披开丛草荆棘,直登山顶,上有一块平地,似曾有过古建筑之痕迹,据说此即古老君殿之遗址。据道教相传,一千八百年前,汉代张道陵便在此结茅修道,太上老君降世授道张道陵以及张道陵撰作道书、创立道教,都是在这里。如此庄严、神圣之道教圣地,今日竟是荒烟蔓草,未见有任何表明这一圣迹的纪念标志,而且道教徒不能管理这块祖师创业之址,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所谓尊重宗教感情,尊重宗教信仰,保护文物

古迹,在这里岂不是“春风”吹不进鹤鸣山口吗?难怪成都市的道教徒迫切要求收回老君山、恢复老君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鹤鸣山为道教圣地,天下皆知。古今有多少名人在此留下了美妙的诗篇。唐末五代杜光庭

有《题鹤鸣山》诗:“五气云龙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人间回首山川小,夭上凌云剑佩轻。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宋陆游有《夜宿鹤鸣山》诗:“西游万里已关天,采药名山已宿缘;老柏干霄如许寿,幽花泣露为谁研?苔粘石磴扪萝上,灯耿云房扫榻眠;安得仙翁索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可惜,这一道教圣地的故有凤貌,至今已破坏殆尽。作为游客犹生惋惜之情,道教徒暗此更感伤怀便是可以想见的了。

在从老君山下来的路上,张至益大师说:自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攻策的逐渐贯彻,这里的情况也逐渐有所好转,1985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鹤鸣山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又经大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道教开放点,他本人从青城山古常道观回到他少年出家习武的鹤鸣山,在迎仙阁举行了天师诞辰及塑像开光典礼,今年信士们又集资在山腰兴修了一座殿堂。他所主持的迎仙阁,现有道众十余人,成立了鹤鸣山道观管理小组。他们颇有心于逐步恢复鹤鸣山古观的风貌。我凝视八十四岁老人张至益大师的皓首白发,再看这小道童的一脸稚气,这老的老、小的小,要想恢复鹤鸣山道场,恐怕只有赖于道教界的支持、帮助,有赖于政府的认真贯彻宗教政策与对道教徒的关怀了。前途虽然崎岖不平,但是希望也不会是渺茫的。张大师及道童皆满怀信心。

一路上,道童张理忠还为我讲述鹤鸣山一些趣事。他说,鹤鸣山上有鹤鸣石,石上有鹤,磨之可见;但不是所有人皆能磨石见鹤,只有心诚者才能磨见。又说,老君山有一种茶树,茶叶沏之呈鹤状,或云蒸气成鹤,色香味俱佳,很名贵,明清时定为御用贡茶,是进贡给皇帝喝的。张至益大师也说,相传鹤鸣山中有一石鹤,乃是受天地精英滋育而成,平时不鸣,鸣则有一仙人在这里飞升。周时秦人马成子在此成道,石鹤一鸣,飞升成仙,而后张天师在此成道,石鹤二鸣,天师飞升成仙,张三丰真人在此成道,石鹤三鸣,亦飞升仙去。我笑着说:“张大师在此修道,石鹤定将为你四鸣。”张至益大师拈须微笑,似乎是说,这正是他修道的理想。

离鹤鸣山时,已午后,张大师和我一道乘微型车去成都;车出山口,回头遥望鹤鸣山,实

在美丽壮观、形象生动极了。正如一只玄鹤展开双翼,口含丹书,从云中飞掠而来,似乎是在追送着我们。

美丽的鹤鸣山,再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游鹤鸣山记(2)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李养正

    2013-07-11 21:46:44

    |
    游鹤鸣山记(2)
    |

    笔者在刚修好的迎仙阁棚下,聆听张至益大师讲述鹤鸣山道场的历史,随后又在张大师及道童张理忠的带领下遍访了山中古迹。顺着山势,爬上了鹤背,又顺坡而下,踏上了鹤头。在迎仙阁的后山,见到了郁郁葱笼的古柏林,当地人说,自古便有千年玄鹤栖息于柏林,后因动乱中有人射杀玄鹤,鹤即杳然而去,不再来栖。在老君山的山脚下,见到一块碑,上刻“汉天师道发祥地”几个大字,原来是中国道协副会长傅元天大师所立,这可说是我在鹤鸣山所见唯一表明这里是道教发源地的标志。使人对傅大师倍增尊敬之情,同时亦促人生怀古之意。老君山东西两侧为两涧流所环绕,张大师告诉我说,两涧皆由雾中金刚山发源分流而来,至鹤鸣山前汇合为斜江上游。说来也有趣,东涧水涨,西涧自闭,东涧水浊,西涧仍清;西涧水涨,东涧即闭,西涧水浊,东涧仍清。成为大邑境内八大胜景之一。我们循西涧上所架迎仙桥,走进老君山,过桥往南,有三层建筑之古亭翼立,名招鹤亭。亭之南有庙,即古三官殿,临两涧汇合口之山头屹立。张大师说,古天师道最重三官信仰,有三官手书的典仪,在古时,这里是道教徒最神圣、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但如今庙字已残败不堪,空荡无物,既无神像,更无香火。古时道教之胜况已随历史之烟云散去,张大师睹今追昔,感慨不已。我问道:“这是道教古迹,道

    教徒为何不加维修呢?”张大师说:“老君山为驾驶学校所占用,政策未落实,至今仍未还给我们,我们不能管!”这不能不说是十年动乱所遗而未决的现象!三官殿濒临双涧会口,向下俯视,见合流处有丹岩突出水面,殷红鲜艳,十分夺目。张大师遥指山势说,老君山为山势之鹤头,丹石巧似丹书,“鹤含丹书”,为此地一景。真像一支巨大的玄鹤,口含丹书,凌空俯翔而下,正掠过涧水之面,那涂涂涧流声,犹如玄鹤啭鸣之声,令人生飘飘欲仙之感。三官殿之北,为老君山之峰丘,不高,离涧约百米,我随道童披开丛草荆棘,直登山顶,上有一块平地,似曾有过古建筑之痕迹,据说此即古老君殿之遗址。据道教相传,一千八百年前,汉代张道陵便在此结茅修道,太上老君降世授道张道陵以及张道陵撰作道书、创立道教,都是在这里。如此庄严、神圣之道教圣地,今日竟是荒烟蔓草,未见有任何表明这一圣迹的纪念标志,而且道教徒不能管理这块祖师创业之址,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所谓尊重宗教感情,尊重宗教信仰,保护文物

    古迹,在这里岂不是“春风”吹不进鹤鸣山口吗?难怪成都市的道教徒迫切要求收回老君山、恢复老君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鹤鸣山为道教圣地,天下皆知。古今有多少名人在此留下了美妙的诗篇。唐末五代杜光庭

    有《题鹤鸣山》诗:“五气云龙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人间回首山川小,夭上凌云剑佩轻。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宋陆游有《夜宿鹤鸣山》诗:“西游万里已关天,采药名山已宿缘;老柏干霄如许寿,幽花泣露为谁研?苔粘石磴扪萝上,灯耿云房扫榻眠;安得仙翁索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可惜,这一道教圣地的故有凤貌,至今已破坏殆尽。作为游客犹生惋惜之情,道教徒暗此更感伤怀便是可以想见的了。

    在从老君山下来的路上,张至益大师说:自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攻策的逐渐贯彻,这里的情况也逐渐有所好转,1985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鹤鸣山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又经大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道教开放点,他本人从青城山古常道观回到他少年出家习武的鹤鸣山,在迎仙阁举行了天师诞辰及塑像开光典礼,今年信士们又集资在山腰兴修了一座殿堂。他所主持的迎仙阁,现有道众十余人,成立了鹤鸣山道观管理小组。他们颇有心于逐步恢复鹤鸣山古观的风貌。我凝视八十四岁老人张至益大师的皓首白发,再看这小道童的一脸稚气,这老的老、小的小,要想恢复鹤鸣山道场,恐怕只有赖于道教界的支持、帮助,有赖于政府的认真贯彻宗教政策与对道教徒的关怀了。前途虽然崎岖不平,但是希望也不会是渺茫的。张大师及道童皆满怀信心。

    一路上,道童张理忠还为我讲述鹤鸣山一些趣事。他说,鹤鸣山上有鹤鸣石,石上有鹤,磨之可见;但不是所有人皆能磨石见鹤,只有心诚者才能磨见。又说,老君山有一种茶树,茶叶沏之呈鹤状,或云蒸气成鹤,色香味俱佳,很名贵,明清时定为御用贡茶,是进贡给皇帝喝的。张至益大师也说,相传鹤鸣山中有一石鹤,乃是受天地精英滋育而成,平时不鸣,鸣则有一仙人在这里飞升。周时秦人马成子在此成道,石鹤一鸣,飞升成仙,而后张天师在此成道,石鹤二鸣,天师飞升成仙,张三丰真人在此成道,石鹤三鸣,亦飞升仙去。我笑着说:“张大师在此修道,石鹤定将为你四鸣。”张至益大师拈须微笑,似乎是说,这正是他修道的理想。

    离鹤鸣山时,已午后,张大师和我一道乘微型车去成都;车出山口,回头遥望鹤鸣山,实

    在美丽壮观、形象生动极了。正如一只玄鹤展开双翼,口含丹书,从云中飞掠而来,似乎是在追送着我们。

    美丽的鹤鸣山,再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