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变化观的探讨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刘志

2013-07-22 21:43:19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 

一、观察自然造化的天机 

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成为默契造化的基础。《阴符经》第一句话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事物变化的奥妙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存在于自然之中,来自于人们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观察自然界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并有了朴素而又辩证的认识。认为天道就是关于阴阳的道理,天机就存在于阴阳之中。如果能知天道之奥妙,也就是阴阳的消息变化,就可以把握变化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就是“执天之行”。《阴符经》认为,天道运行的物质基础是原始物质气,运动过程就是气化,“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大自然能使最个别的物类都有所得,它运用的是最公正无私的规律,它统摄、生化万物运用的是气这一原始物质。关于生化的思想,认为天道本身是清净无为的,由静而生化万物。“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朱熹注说:“若不是极静,则天地万物不生,浸者,渐也。天地之道,渐渐消长,故刚柔胜此,便是吉凶贞胜之理。”②自然之道浸入万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体现为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阴阳相互作用、推演变化无穷无尽,万物就顺应着这一变化的规律。 

而天机就蕴含在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存在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在这方面,《阴符经》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其中讲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道是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消息盈虚,使万物有生存也有死亡,“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使万物有生有死,而且生以死为根本,死以生为根本。在一定条件下,恩与害也会相互转化,害会产生恩,恩也会产生害,这种转化关系就是天机。 

《阴符经》还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也就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阴符经》对五行的理解摆脱了汉代的神秘色彩,且异于汉代多论五行相生,它着重揭示五行相克的规律。”③五贼的说法是《阴符经》的一个特色,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五种物质不但有相生的关系,还有相互克服、相互夺取的规律。自然天道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五行不但相生,而且自相贼害。例如,“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木与火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阴符经》认为能够认识、掌握这种辩证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条件,人们就会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促进事业的发展。确切地说,《阴符经》是强调在相互贼害的关系中,去观察生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当天机发挥作用时,在天则星宿循环变迁,在地则生物开始萌动,大自然就开始生机勃勃地运动起来了。天机一发,万物开始萌动,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说,机是由静向动转变的临界点,以及在临界点上的变化。就事物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来说,“机,描述的是两个过程的转折点和在这个点上发生的转折”④。人们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探索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要从中把握变化的关键为人所用。 

二、把握万物变化的关键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变化,是《阴符经》关注的一个重点。其中说:“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人是由大自然演变而来的,那么,天有阴阳、五贼,人身中也具有阴阳五贼之气,并且由阴阳五贼之气的相互作用以成形和生长发育。五贼在天则指金、木、水、火、土,在人则指心、肝、肺、脾、肾。五贼之中,其中心是身体的主宰,所以说“人心,机也”,人心的认识作用是联系天道与人的关键。《阴符经》对人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如果能善于观察天道,就可以掌握五贼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达到心领神会,按照自然规律行动,那么人的行为就不再盲目。宇宙虽然广大,却如同在手掌中一样,万物变化虽然纷繁复杂,道理却都包涵在一身五行之中。人们通过探索和实践不但可以掌握宇宙间变化的奥妙,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出许多事物。 

关于如何把握变化的关键,《阴符经》认为首先要克服主观偏见。其中讲到“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人虽然具有先天的自然本性,并且与自然规律是相通的,但是到了后天,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后天之性有巧和拙,成为人们认识上的障碍或蒙蔽。自恃聪明的多有机巧之心,笨拙顽愚的多为固执己见,这都是后天有为之心,违背了先天本性。要把握天道的运行规律,就既不要用巧,也不要用拙,而是采取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就需要克服有为之心和外物的干扰。而人的九窍受外界影响大,其中耳、目、口又是三个重要的部位。“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人应当控制好自身的视听言行,随自然造化之机,适时而动而静。耳、目、口只是人的感官,在认识事物时外物对人的心理状态还起着重要作用。《阴符经》讲:“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的观念产生于对外物的感觉,没有外物,人的观念也就消失了。对此,李筌注说:“为天下机者,莫近乎心目。心能发目,目能见机”⑤。在心与物的关系中眼睛是机,是感受外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因为人是通过眼睛去观察事物的。人既能观察事物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正确的认识,又可能受到假象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观念。 

为克服外物干扰,《阴符经》强调思想和感觉要集中,“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瞽者善听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去听,聋者善视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去看。人的思想精力不再分散而是集中起来,其能力会十倍于分散的状态。如果日夜不停地集中精力,就会万倍于先前。然而,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人们很容易被有为之心干扰,受到物欲的牵累。《阴符经》比喻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人的有为之心和无为之心,好比于火与木。火本来生于木,但是火大了又会伤害木。这又像是奸佞生于国中,当其横行于国,国家就会溃乱。所以,人经过努力才能通晓阴阳五行既相生又相害的道理,按照自然天道锻炼身心,才能成为明智的人。 

值得说明的是,《阴符经》并不是有意去寻求新奇和机遇,而是认为在平常事物之中就可把握变化的奥妙,“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人们只认为虚无难知的东西是神奇的,不知道普通平常的东西是如何神奇的。也就是说,天机是隐微不明显的,虽然平常之中就有神奇,人们却难以发现,“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那么,如何在平常之中把握变化的关键!《阴符经》进一步说,“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天地万物变化莫测,规律难以遵循,愚人以此为神圣。而天道规律就蕴含于客观具体的时物之中,简单精微之中就可以掌握,通晓时机物理的人就是明智的人。还讲:“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日月的运行是有规律的,阴阳消长也有其定数,以此可以建立圣功和神明。正因为有定数,有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人们就能够认识它、掌握它。人们也无须胡乱猜测、主观臆断,“人以愚虞,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人们以愚昧无知去揣度事物,其实无根据的猜测是徒劳的。人们期待圣人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其实圣人的神奇就在平常的事物之中,而与天地的变化融为一体。在自然面前,《阴符经》充满了对人的能力的自信,“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人一旦掌握并运用天机,就可以参与天地间的阴阳交感变化,利用、改造自然万物。 

三、天人和谐的观时盗机思想 

把握造化之天机,应当使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首先,人与天,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同体。天性是自然的,那么人是天的一部分,也有自然的属性,以自身的方式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在这之中,人心是关键,所以说“人心,机也”。但是,人还有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天道,人不但有自然之心,还有机巧之心、贪欲之心,受不良动机的驱使掠夺资源,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下,会出现很多差错,在人可能表现为祸福、存亡、得失等等。怎样才能使人生活安定、事业昌盛!《阴符经》认为要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规律规定人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把握造化之天机,要以顺应自然变化为基础。《阴符经》说,圣人知道天道不可违背,因而裁制器物,革故变通,顺应自然的变化。“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遵循自然规律又分为动和静两个方面,动有天机,静也有天机。关于守静的思想,认为至静自然无为、无形无象,因为有了无形无象的神器,才产生了具有形状物象的万物及其发展变化。甚至至静更为根本,律历也不能完全与其相符合。遵循至静之道,就要保持客观无私、清静廉洁的心态,“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大自然并没有有意给予万物恩惠,却造化了万物,这是巨大的恩惠。自然现象无论迅雷、烈风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使万物生长、繁茂,却不被万物所知。这就是说,天道自然无为,所以最快乐的人本性自足,最清静的人清心寡欲。反之,人的贪心欲望太多,就会被万物所盗,其严重程度如同水火,“故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如果沉溺于其中,就会伤害性命,自取灭亡。 

《阴符经》认为,人的行动应当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古人遵循天道所创立的周易八卦,天干地支,蕴藏着各种奇妙的变化,天机就蕴含于其中,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也都鲜明地包含在卦象之中。《阴符经》认为应当以此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符合。可以看出,《阴符经》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夺造化之天机为人所用,另一方面又认为要遵循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此,《阴符经》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物质、能量转化系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其中,盗是盗取、利用的意思。天地虽然生养了万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又将消失于天地之中,就万物的消失说,万物被天地盗用。人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为了生存、生活就要参与万物的变化,从而消耗了自身的能量,就此而言,人又被万物所盗用。人在消耗自身能量的同时,也获得了万物的精华,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就此而言,万物又被人所盗用。如果这种能量的相互转化能够处于平衡的状态,那么天地、万物和人就能和谐相处、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与把握变化的时机是一致的。然而,对此往往有两种情形:“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一旦对此有所知、有所得,君子即使困窘一点,也不去违背天道;而小人自以为知,为一时之利轻率妄动、强取豪夺,最终会伤害自身,后者当然是不可取的。正确的行动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里,机是指时机、机遇,“强调心须善用变化,相机而动,使人身得到调理,固穷养命,万物得以相安”⑥。人应当善于观察、探索大自然赐予的机遇,趁时获取食物和能量,这样则身体健康强壮;在天地万物要发生变动时,及时把握住机遇,适时而动,则在各种变化中都能安然无恙。简言之,盗机要符合自然之道。这也就是《阴符经》所讲的,“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地、人各有其机,“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⑦。如果三才之机相合,不仅各种变化的根基确定了,而且人与自然会在和谐的关系中变化发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阴符经》的变化观,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与先秦道家强调回归自然、顺应变化有明显的不同。《阴符经》强调在自然万物的变化中,人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在自然造化面前充满了自信和对人的能力的赞美。从这一思想特点上,也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在变化观上的某些不同,前者重视自然之化,后者重视人为之化。不过,《阴符经》同样也遵循道家的传统思想,那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向大自然学习。后世道教吸收、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从哲学、养生、内丹、军事、政治等方面加以发挥,形成了具有道教特点的变化观。 

*本文的写作是在李远国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此致谢。 

 

注: 

①《黄帝阴符经》见《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95页。 

②朱熹《黄帝阴符经注解》,见《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780页。 

③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27页。 

④李申《阴符经全译》,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8月版,第783页。 

⑤见《黄帝阴符经集注》,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99页。 

⑥李远国《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997页。 

⑦《阴符天机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见《中华道藏》第9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853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黄帝阴符经》变化观的探讨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刘志

2013-07-22 21:43:19

|
《黄帝阴符经》变化观的探讨
|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 

一、观察自然造化的天机 

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成为默契造化的基础。《阴符经》第一句话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事物变化的奥妙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存在于自然之中,来自于人们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观察自然界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并有了朴素而又辩证的认识。认为天道就是关于阴阳的道理,天机就存在于阴阳之中。如果能知天道之奥妙,也就是阴阳的消息变化,就可以把握变化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就是“执天之行”。《阴符经》认为,天道运行的物质基础是原始物质气,运动过程就是气化,“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大自然能使最个别的物类都有所得,它运用的是最公正无私的规律,它统摄、生化万物运用的是气这一原始物质。关于生化的思想,认为天道本身是清净无为的,由静而生化万物。“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朱熹注说:“若不是极静,则天地万物不生,浸者,渐也。天地之道,渐渐消长,故刚柔胜此,便是吉凶贞胜之理。”②自然之道浸入万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体现为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阴阳相互作用、推演变化无穷无尽,万物就顺应着这一变化的规律。 

而天机就蕴含在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存在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在这方面,《阴符经》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其中讲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道是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消息盈虚,使万物有生存也有死亡,“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使万物有生有死,而且生以死为根本,死以生为根本。在一定条件下,恩与害也会相互转化,害会产生恩,恩也会产生害,这种转化关系就是天机。 

《阴符经》还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也就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阴符经》对五行的理解摆脱了汉代的神秘色彩,且异于汉代多论五行相生,它着重揭示五行相克的规律。”③五贼的说法是《阴符经》的一个特色,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五种物质不但有相生的关系,还有相互克服、相互夺取的规律。自然天道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五行不但相生,而且自相贼害。例如,“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木与火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阴符经》认为能够认识、掌握这种辩证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条件,人们就会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促进事业的发展。确切地说,《阴符经》是强调在相互贼害的关系中,去观察生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当天机发挥作用时,在天则星宿循环变迁,在地则生物开始萌动,大自然就开始生机勃勃地运动起来了。天机一发,万物开始萌动,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说,机是由静向动转变的临界点,以及在临界点上的变化。就事物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来说,“机,描述的是两个过程的转折点和在这个点上发生的转折”④。人们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探索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要从中把握变化的关键为人所用。 

二、把握万物变化的关键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变化,是《阴符经》关注的一个重点。其中说:“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人是由大自然演变而来的,那么,天有阴阳、五贼,人身中也具有阴阳五贼之气,并且由阴阳五贼之气的相互作用以成形和生长发育。五贼在天则指金、木、水、火、土,在人则指心、肝、肺、脾、肾。五贼之中,其中心是身体的主宰,所以说“人心,机也”,人心的认识作用是联系天道与人的关键。《阴符经》对人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如果能善于观察天道,就可以掌握五贼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达到心领神会,按照自然规律行动,那么人的行为就不再盲目。宇宙虽然广大,却如同在手掌中一样,万物变化虽然纷繁复杂,道理却都包涵在一身五行之中。人们通过探索和实践不但可以掌握宇宙间变化的奥妙,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出许多事物。 

关于如何把握变化的关键,《阴符经》认为首先要克服主观偏见。其中讲到“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人虽然具有先天的自然本性,并且与自然规律是相通的,但是到了后天,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后天之性有巧和拙,成为人们认识上的障碍或蒙蔽。自恃聪明的多有机巧之心,笨拙顽愚的多为固执己见,这都是后天有为之心,违背了先天本性。要把握天道的运行规律,就既不要用巧,也不要用拙,而是采取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就需要克服有为之心和外物的干扰。而人的九窍受外界影响大,其中耳、目、口又是三个重要的部位。“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人应当控制好自身的视听言行,随自然造化之机,适时而动而静。耳、目、口只是人的感官,在认识事物时外物对人的心理状态还起着重要作用。《阴符经》讲:“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的观念产生于对外物的感觉,没有外物,人的观念也就消失了。对此,李筌注说:“为天下机者,莫近乎心目。心能发目,目能见机”⑤。在心与物的关系中眼睛是机,是感受外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因为人是通过眼睛去观察事物的。人既能观察事物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正确的认识,又可能受到假象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观念。 

为克服外物干扰,《阴符经》强调思想和感觉要集中,“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瞽者善听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去听,聋者善视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去看。人的思想精力不再分散而是集中起来,其能力会十倍于分散的状态。如果日夜不停地集中精力,就会万倍于先前。然而,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人们很容易被有为之心干扰,受到物欲的牵累。《阴符经》比喻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人的有为之心和无为之心,好比于火与木。火本来生于木,但是火大了又会伤害木。这又像是奸佞生于国中,当其横行于国,国家就会溃乱。所以,人经过努力才能通晓阴阳五行既相生又相害的道理,按照自然天道锻炼身心,才能成为明智的人。 

值得说明的是,《阴符经》并不是有意去寻求新奇和机遇,而是认为在平常事物之中就可把握变化的奥妙,“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人们只认为虚无难知的东西是神奇的,不知道普通平常的东西是如何神奇的。也就是说,天机是隐微不明显的,虽然平常之中就有神奇,人们却难以发现,“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那么,如何在平常之中把握变化的关键!《阴符经》进一步说,“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天地万物变化莫测,规律难以遵循,愚人以此为神圣。而天道规律就蕴含于客观具体的时物之中,简单精微之中就可以掌握,通晓时机物理的人就是明智的人。还讲:“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日月的运行是有规律的,阴阳消长也有其定数,以此可以建立圣功和神明。正因为有定数,有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人们就能够认识它、掌握它。人们也无须胡乱猜测、主观臆断,“人以愚虞,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人们以愚昧无知去揣度事物,其实无根据的猜测是徒劳的。人们期待圣人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其实圣人的神奇就在平常的事物之中,而与天地的变化融为一体。在自然面前,《阴符经》充满了对人的能力的自信,“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人一旦掌握并运用天机,就可以参与天地间的阴阳交感变化,利用、改造自然万物。 

三、天人和谐的观时盗机思想 

把握造化之天机,应当使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首先,人与天,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同体。天性是自然的,那么人是天的一部分,也有自然的属性,以自身的方式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在这之中,人心是关键,所以说“人心,机也”。但是,人还有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天道,人不但有自然之心,还有机巧之心、贪欲之心,受不良动机的驱使掠夺资源,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下,会出现很多差错,在人可能表现为祸福、存亡、得失等等。怎样才能使人生活安定、事业昌盛!《阴符经》认为要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规律规定人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把握造化之天机,要以顺应自然变化为基础。《阴符经》说,圣人知道天道不可违背,因而裁制器物,革故变通,顺应自然的变化。“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遵循自然规律又分为动和静两个方面,动有天机,静也有天机。关于守静的思想,认为至静自然无为、无形无象,因为有了无形无象的神器,才产生了具有形状物象的万物及其发展变化。甚至至静更为根本,律历也不能完全与其相符合。遵循至静之道,就要保持客观无私、清静廉洁的心态,“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大自然并没有有意给予万物恩惠,却造化了万物,这是巨大的恩惠。自然现象无论迅雷、烈风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使万物生长、繁茂,却不被万物所知。这就是说,天道自然无为,所以最快乐的人本性自足,最清静的人清心寡欲。反之,人的贪心欲望太多,就会被万物所盗,其严重程度如同水火,“故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如果沉溺于其中,就会伤害性命,自取灭亡。 

《阴符经》认为,人的行动应当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古人遵循天道所创立的周易八卦,天干地支,蕴藏着各种奇妙的变化,天机就蕴含于其中,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也都鲜明地包含在卦象之中。《阴符经》认为应当以此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符合。可以看出,《阴符经》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夺造化之天机为人所用,另一方面又认为要遵循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此,《阴符经》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物质、能量转化系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其中,盗是盗取、利用的意思。天地虽然生养了万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又将消失于天地之中,就万物的消失说,万物被天地盗用。人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为了生存、生活就要参与万物的变化,从而消耗了自身的能量,就此而言,人又被万物所盗用。人在消耗自身能量的同时,也获得了万物的精华,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就此而言,万物又被人所盗用。如果这种能量的相互转化能够处于平衡的状态,那么天地、万物和人就能和谐相处、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与把握变化的时机是一致的。然而,对此往往有两种情形:“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一旦对此有所知、有所得,君子即使困窘一点,也不去违背天道;而小人自以为知,为一时之利轻率妄动、强取豪夺,最终会伤害自身,后者当然是不可取的。正确的行动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里,机是指时机、机遇,“强调心须善用变化,相机而动,使人身得到调理,固穷养命,万物得以相安”⑥。人应当善于观察、探索大自然赐予的机遇,趁时获取食物和能量,这样则身体健康强壮;在天地万物要发生变动时,及时把握住机遇,适时而动,则在各种变化中都能安然无恙。简言之,盗机要符合自然之道。这也就是《阴符经》所讲的,“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地、人各有其机,“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⑦。如果三才之机相合,不仅各种变化的根基确定了,而且人与自然会在和谐的关系中变化发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阴符经》的变化观,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与先秦道家强调回归自然、顺应变化有明显的不同。《阴符经》强调在自然万物的变化中,人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在自然造化面前充满了自信和对人的能力的赞美。从这一思想特点上,也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在变化观上的某些不同,前者重视自然之化,后者重视人为之化。不过,《阴符经》同样也遵循道家的传统思想,那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向大自然学习。后世道教吸收、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从哲学、养生、内丹、军事、政治等方面加以发挥,形成了具有道教特点的变化观。 

*本文的写作是在李远国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此致谢。 

 

注: 

①《黄帝阴符经》见《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95页。 

②朱熹《黄帝阴符经注解》,见《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780页。 

③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27页。 

④李申《阴符经全译》,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8月版,第783页。 

⑤见《黄帝阴符经集注》,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99页。 

⑥李远国《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997页。 

⑦《阴符天机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见《中华道藏》第9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853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