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守诚《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出版

道教之音 佚名

2017-03-23 18:16:35

作者:姜守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成果类别: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页数:407页

字数:460千字

定价:68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01-017012-1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瘟病频发、疫情肆虐,人们在采用医疗措施予以应对的同时,也催生出各种驱瘟逐疫的宗教仪式。北宋以降,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濒江临海的水域沿线地带,逐渐兴起以送瘟为主旨的礼俗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打造船只(纸、竹、木等材质)遣送瘟君离境。这种遣船送瘟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遂成为族群集体性对抗瘟疫的古老记忆。本书立足于传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材料,援引多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系统勾勒出北宋以来道教送瘟信仰及其仪式的发展和演变。

作者简介:

姜守诚,1975年生,山东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聊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第一站)。2008年8月~2009年7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后(第二站)。2005年7月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道教史、道门文献、斋醮科仪、宗教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华文史论丛》、《简帛研究》、(台北)《新史学》、(台南)《成大历史学报》、(嘉义)《世界宗教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

目  录

(丁煌)

绪 论

一、学术回顾

二、概念诠释

三、研究方法

四、学术价值

五、内容框架

上篇:宋元时期

第一章 “祀瘟神”与“送瘟船”

——中国古代瘟疫醮之缘起

一、北宋以降“祀瘟神”习俗的流行

二、两宋“送瘟船”习俗的勃兴

三、明清“送瘟”习俗的传播及衍变

四、“打醮”与“现枷”

第二章 宋元道书所见瘟疫醮考源

一、瘟疫醮的起源

二、瘟疫醮的流程

三、瘟疫醮的神位

四、瘟疫醮的法信

五、瘟疫醮的疏文

第三章 宋元神霄派遣瘟送船仪研究

一、《神霄遣瘟送船仪》的文献学研究

二、送船仪文本的释读与分析

附录:《神霄遣瘟送船仪》(收入《道法会元》卷二二〇)

第四章 宋元神霄派遣瘟治病诀法考述

一、遣瘟送神盘法

二、入房退病法

三、两种诀法文本的比对分析

附录:《神霄遣瘟治病诀法》(收入《道法会元》卷二二一)

中篇:明清时期

第五章 “祠沙”“放彩船”考释

——兼论对明清闽台王醮仪式的影响

一、“祠沙”:北宋浙江沿海一带船员的祭海习俗

二、“放彩船”:明代越南及广东等地民众的禳灾传统

三、明清之季“王醮”仪式的理论来源

第六章 明代《武陵竞渡略》检视闽台“送王船”习俗的历史传统

一、基本流程和仪式择期

二、“送标”与“送王”

三、“兵罐”释义

四、“请巫作法”与“设醮送瘟”

五、神霄雷法与“和瘟押煞”

六、王醮科仪文本中的竞渡遗俗

第七章 明清文献中所见闽台王醮仪式

一、闽地文献中的“出海”习俗

二、台湾志书中的“王醮”仪式

三、闽台王醮仪式的比较分析

附录:台湾方志文献中的王醮史料

下篇:现代台湾

第八章 台湾王船信仰的地域分布及特征

一、曾文溪流域

二、八掌溪流域

三、朴子溪流域

四、二仁溪流域

五、东港溪流域

六、金门、澎湖、马祖等离岛

第九章 请王•宴王•送王

 ——台南曾文溪沿岸的王船祭习俗

一、请王

二、“宴王”与“添载”

三、送王船

四、王船的质地及构造

五、科仪文检

附录一:台湾南部“送王船”习俗之科期一览表

附录二:台南地区王醮仪式的调查案例

附录三:苏厝长兴宫王船添载明细表(王船舱口簿)

第十章 关祝五雷神灯仪

一、《五雷神灯仪》文本的考源与分析

二、今本《五雷神灯仪》与道藏本《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的文献比较

三、关祝五雷神灯仪的科介流程、文检格式及法信名目

附录一:《金籙禳灾和瘟五雷神灯仪》(又称《灵宝禳灾瘟司部五雷灯科仪》)

附录二:《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

第十一章 禳灾和瘟三献仪

一、文场部分:和瘟三献

二、武场部分:逐疫押煞

三、文检与法器

附录:《太上灵宝禳灾和瘟三献科仪》(又称《金籙禳灾和瘟正醮酌献仪》)

第十二章 打船醮

一、科仪文献分析

二、科介流程介绍

三、“唱儎”名录考释

附录一:台南地区《金籙禳灾祭奠王船醮科仪》(又称《祭奠王船真科仪》)

附录二:高屏地区《太上灵宝禳灾祭船科仪》

附录三:送船歌

结束语:从书斋走入田野

一、道教研究为何要回到田野现场?

二、信仰与仪式:道教田野调查的两个维度

三、田野调查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姜守诚博士所着《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撰稿完成,付梓前,征我为序。本书内容主要论述北宋以来道门驱瘟的历史及其仪式的源流,并结合台湾南部的王醮科仪展开考察。

姜君于二零零八年八月一日至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来成功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学术视野亦由书斋转向田野,故对宗教与民俗文化渐能全面的理解。守诚先期而至,安顿栖止住处后,即来晤谈,经我引荐与几位府城世业道长相识、获允临场见习,更由敏求好学而结识不少新老道坛当家,遂得参阅各家世传科仪抄本、法诀册子,拍摄台南、高雄、屏东地区仪式活动近百场次。他负笈返京后,历时多年完成此书,纲举目张、考镜源流,为当前中外学者于此议题论著中,最称嘉善者。看倌读之,当知我言非虚。乐于梓行之刻,聊记数言,爰为荐介。

守诚君治事勤敏,为人谦恭有礼,览其书如再亲其人。他滞留成大期间,聆听我所开设的道教史课程,善于运用成大丰富的图书馆藏,于系中同学、职工教师相结殷笃,因而得道多助。读其书如见其人,祈读姜守诚书者,深思再三。

丁煌

2016年9月29日于台南书寓

后  记

2008年8月~2009年7月,我应邀赴台湾的“国立”成功大学(简称“成大”)从事博士后研究,有幸成为首位聘自大陆的博士后人员。成大是岛内四所名校(台、成、清、交)之一,排名仅次于台湾大学、位列全台第二,素有“北台大、南成大”之美誉。我最初对成大的关注,则是因为那里有位研究道教而闻名学界的丁煌教授。现在想来,入职成大、师从丁先生,实属机缘巧合、命运安排。在成大期间,我聆听丁师开设的道教史课程,时常跟随他去寻访道友、品尝美食,谈论学术、鉴赏古书,好不惬意。历史学系郑永常、王文霞、王健文、陈玉女、陈梅卿、陈恒安、蔡幸娟、顾盼、江达智、张宴菖、叶秀玉、雷晋豪等师友,为我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此外,徐健勛、陈昭吟、刘焕玲、曾金兰、萧百芳、郭正宜诸同门在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照顾,使身处异乡的我备感温暖。上述人与事,共同构成了我对成大的美好回忆。

成大坐落位于美丽的台南市,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南瀛古城,是台湾最早开垦的地区,见证了宝岛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即着手在今台南安平、赤嵌等地修筑城堡。明郑政权及清领台湾时曾推行“一府二(三、四)县”的行政区划,台南始终是台湾府(承天府)的治所驻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遂被称作“全台首府”。这里物阜民丰、世风淳朴、景色宜人,尤为难得的是,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重视和传承了古老的礼俗文化。时至今日,台南民众的宗教信仰仍十分虔诚:寺庙宫观、祠堂坛社,遍布街巷;迎神赛会、荐拔超亡,殆无虚日。这所城市堪称是承载汉人信仰的“活化石”,也是学界从事宗教调研的绝佳场所。在成大期间,我借助地利之便,对台湾南部地区灵宝派科仪展开深入考察,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本小书就是对当地颇具特色的王醮仪式的思想渊源、传播沿革、文献依据及科仪现状的讨论分析,亦是我计划撰写“南台湾灵宝道派科仪研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稿完成后,于2014年12月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批准号:14FZJ003),略作增订后于2016年3月结项(证书号:20165034),遂交付人民出版社刊印。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台湾地区现存的宗教仪式活动就象是一面“镜子”,不仅投射出道门斋醮的风采和典雅,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旺盛生命力,也有助于我们反省当今社会在推崇“科学”理念下的信仰缺失,激励人们去寻找失落的传统,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我在田野调查时,得到台南、高雄、屏东等地诸多宫观、道坛及道长的关照和襄助,他们是:陈荣盛、杜永昌、郭献义、林庆全、林德义、林振声(阿喜)、陈槐中、林仲轩、吴政宪、郭孟杰、林子乔、徐富茂、郭文安、锺旭武、许玄丕、杜信颐、吴龙舞、吴明府、廖志玮、苏基财、黑仙、杨宗斌、赖廷彰、杨太雄、翁太明、何仙东、蔡志民、尤登宏、颜德川、庐俊龙、余玉堂、何国川、陈志良、谢明串、陈英明及其他众多道友,兹不一一列出。承蒙他们的慷慨惠允,我得以进入内坛,现场观摩并拍摄各种仪式表演近百场次,并有缘睹见各家道坛珍藏的科仪抄本和功法秘诀等资料,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书中内附插图百余幅,若无特别说明,均是我现场拍摄的照片。

最后,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李之美博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感谢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兄姊,对我投身学术、不问俗事的宽容和理解。

姜守诚谨识

2016年12月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姜守诚《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出版

道教之音 佚名

2017-03-23 18:16:35

|
姜守诚《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出版
|

作者:姜守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成果类别: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页数:407页

字数:460千字

定价:68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01-017012-1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瘟病频发、疫情肆虐,人们在采用医疗措施予以应对的同时,也催生出各种驱瘟逐疫的宗教仪式。北宋以降,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濒江临海的水域沿线地带,逐渐兴起以送瘟为主旨的礼俗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打造船只(纸、竹、木等材质)遣送瘟君离境。这种遣船送瘟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遂成为族群集体性对抗瘟疫的古老记忆。本书立足于传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材料,援引多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系统勾勒出北宋以来道教送瘟信仰及其仪式的发展和演变。

作者简介:

姜守诚,1975年生,山东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聊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第一站)。2008年8月~2009年7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后(第二站)。2005年7月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道教史、道门文献、斋醮科仪、宗教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华文史论丛》、《简帛研究》、(台北)《新史学》、(台南)《成大历史学报》、(嘉义)《世界宗教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

目  录

(丁煌)

绪 论

一、学术回顾

二、概念诠释

三、研究方法

四、学术价值

五、内容框架

上篇:宋元时期

第一章 “祀瘟神”与“送瘟船”

——中国古代瘟疫醮之缘起

一、北宋以降“祀瘟神”习俗的流行

二、两宋“送瘟船”习俗的勃兴

三、明清“送瘟”习俗的传播及衍变

四、“打醮”与“现枷”

第二章 宋元道书所见瘟疫醮考源

一、瘟疫醮的起源

二、瘟疫醮的流程

三、瘟疫醮的神位

四、瘟疫醮的法信

五、瘟疫醮的疏文

第三章 宋元神霄派遣瘟送船仪研究

一、《神霄遣瘟送船仪》的文献学研究

二、送船仪文本的释读与分析

附录:《神霄遣瘟送船仪》(收入《道法会元》卷二二〇)

第四章 宋元神霄派遣瘟治病诀法考述

一、遣瘟送神盘法

二、入房退病法

三、两种诀法文本的比对分析

附录:《神霄遣瘟治病诀法》(收入《道法会元》卷二二一)

中篇:明清时期

第五章 “祠沙”“放彩船”考释

——兼论对明清闽台王醮仪式的影响

一、“祠沙”:北宋浙江沿海一带船员的祭海习俗

二、“放彩船”:明代越南及广东等地民众的禳灾传统

三、明清之季“王醮”仪式的理论来源

第六章 明代《武陵竞渡略》检视闽台“送王船”习俗的历史传统

一、基本流程和仪式择期

二、“送标”与“送王”

三、“兵罐”释义

四、“请巫作法”与“设醮送瘟”

五、神霄雷法与“和瘟押煞”

六、王醮科仪文本中的竞渡遗俗

第七章 明清文献中所见闽台王醮仪式

一、闽地文献中的“出海”习俗

二、台湾志书中的“王醮”仪式

三、闽台王醮仪式的比较分析

附录:台湾方志文献中的王醮史料

下篇:现代台湾

第八章 台湾王船信仰的地域分布及特征

一、曾文溪流域

二、八掌溪流域

三、朴子溪流域

四、二仁溪流域

五、东港溪流域

六、金门、澎湖、马祖等离岛

第九章 请王•宴王•送王

 ——台南曾文溪沿岸的王船祭习俗

一、请王

二、“宴王”与“添载”

三、送王船

四、王船的质地及构造

五、科仪文检

附录一:台湾南部“送王船”习俗之科期一览表

附录二:台南地区王醮仪式的调查案例

附录三:苏厝长兴宫王船添载明细表(王船舱口簿)

第十章 关祝五雷神灯仪

一、《五雷神灯仪》文本的考源与分析

二、今本《五雷神灯仪》与道藏本《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的文献比较

三、关祝五雷神灯仪的科介流程、文检格式及法信名目

附录一:《金籙禳灾和瘟五雷神灯仪》(又称《灵宝禳灾瘟司部五雷灯科仪》)

附录二:《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

第十一章 禳灾和瘟三献仪

一、文场部分:和瘟三献

二、武场部分:逐疫押煞

三、文检与法器

附录:《太上灵宝禳灾和瘟三献科仪》(又称《金籙禳灾和瘟正醮酌献仪》)

第十二章 打船醮

一、科仪文献分析

二、科介流程介绍

三、“唱儎”名录考释

附录一:台南地区《金籙禳灾祭奠王船醮科仪》(又称《祭奠王船真科仪》)

附录二:高屏地区《太上灵宝禳灾祭船科仪》

附录三:送船歌

结束语:从书斋走入田野

一、道教研究为何要回到田野现场?

二、信仰与仪式:道教田野调查的两个维度

三、田野调查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姜守诚博士所着《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撰稿完成,付梓前,征我为序。本书内容主要论述北宋以来道门驱瘟的历史及其仪式的源流,并结合台湾南部的王醮科仪展开考察。

姜君于二零零八年八月一日至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来成功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学术视野亦由书斋转向田野,故对宗教与民俗文化渐能全面的理解。守诚先期而至,安顿栖止住处后,即来晤谈,经我引荐与几位府城世业道长相识、获允临场见习,更由敏求好学而结识不少新老道坛当家,遂得参阅各家世传科仪抄本、法诀册子,拍摄台南、高雄、屏东地区仪式活动近百场次。他负笈返京后,历时多年完成此书,纲举目张、考镜源流,为当前中外学者于此议题论著中,最称嘉善者。看倌读之,当知我言非虚。乐于梓行之刻,聊记数言,爰为荐介。

守诚君治事勤敏,为人谦恭有礼,览其书如再亲其人。他滞留成大期间,聆听我所开设的道教史课程,善于运用成大丰富的图书馆藏,于系中同学、职工教师相结殷笃,因而得道多助。读其书如见其人,祈读姜守诚书者,深思再三。

丁煌

2016年9月29日于台南书寓

后  记

2008年8月~2009年7月,我应邀赴台湾的“国立”成功大学(简称“成大”)从事博士后研究,有幸成为首位聘自大陆的博士后人员。成大是岛内四所名校(台、成、清、交)之一,排名仅次于台湾大学、位列全台第二,素有“北台大、南成大”之美誉。我最初对成大的关注,则是因为那里有位研究道教而闻名学界的丁煌教授。现在想来,入职成大、师从丁先生,实属机缘巧合、命运安排。在成大期间,我聆听丁师开设的道教史课程,时常跟随他去寻访道友、品尝美食,谈论学术、鉴赏古书,好不惬意。历史学系郑永常、王文霞、王健文、陈玉女、陈梅卿、陈恒安、蔡幸娟、顾盼、江达智、张宴菖、叶秀玉、雷晋豪等师友,为我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此外,徐健勛、陈昭吟、刘焕玲、曾金兰、萧百芳、郭正宜诸同门在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照顾,使身处异乡的我备感温暖。上述人与事,共同构成了我对成大的美好回忆。

成大坐落位于美丽的台南市,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南瀛古城,是台湾最早开垦的地区,见证了宝岛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即着手在今台南安平、赤嵌等地修筑城堡。明郑政权及清领台湾时曾推行“一府二(三、四)县”的行政区划,台南始终是台湾府(承天府)的治所驻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遂被称作“全台首府”。这里物阜民丰、世风淳朴、景色宜人,尤为难得的是,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重视和传承了古老的礼俗文化。时至今日,台南民众的宗教信仰仍十分虔诚:寺庙宫观、祠堂坛社,遍布街巷;迎神赛会、荐拔超亡,殆无虚日。这所城市堪称是承载汉人信仰的“活化石”,也是学界从事宗教调研的绝佳场所。在成大期间,我借助地利之便,对台湾南部地区灵宝派科仪展开深入考察,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本小书就是对当地颇具特色的王醮仪式的思想渊源、传播沿革、文献依据及科仪现状的讨论分析,亦是我计划撰写“南台湾灵宝道派科仪研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稿完成后,于2014年12月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批准号:14FZJ003),略作增订后于2016年3月结项(证书号:20165034),遂交付人民出版社刊印。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台湾地区现存的宗教仪式活动就象是一面“镜子”,不仅投射出道门斋醮的风采和典雅,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旺盛生命力,也有助于我们反省当今社会在推崇“科学”理念下的信仰缺失,激励人们去寻找失落的传统,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我在田野调查时,得到台南、高雄、屏东等地诸多宫观、道坛及道长的关照和襄助,他们是:陈荣盛、杜永昌、郭献义、林庆全、林德义、林振声(阿喜)、陈槐中、林仲轩、吴政宪、郭孟杰、林子乔、徐富茂、郭文安、锺旭武、许玄丕、杜信颐、吴龙舞、吴明府、廖志玮、苏基财、黑仙、杨宗斌、赖廷彰、杨太雄、翁太明、何仙东、蔡志民、尤登宏、颜德川、庐俊龙、余玉堂、何国川、陈志良、谢明串、陈英明及其他众多道友,兹不一一列出。承蒙他们的慷慨惠允,我得以进入内坛,现场观摩并拍摄各种仪式表演近百场次,并有缘睹见各家道坛珍藏的科仪抄本和功法秘诀等资料,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书中内附插图百余幅,若无特别说明,均是我现场拍摄的照片。

最后,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李之美博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感谢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兄姊,对我投身学术、不问俗事的宽容和理解。

姜守诚谨识

2016年12月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