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川大老子研究院公众号 佚名

2020-08-10 17:22:07

《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出版信息

书名:《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平装版)

丛书: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作者:李丰楙

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

页数:584页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ISBN:9789863503873

内容简介

本书从“节俗信仰”的角度观察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宗教现象,并将之与台湾、港澳对照比较,提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首先,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处境,使马国的华人宗教受到友教“教节一体”的激发,不论佛、道信仰,参与节俗的比例均甚高,从而形成“教、节一体化”的共同趋向;其次,在马六甲、吉隆坡义山搬迁事件与槟城的宗祠祭祖,均强调其“圣教”属性及神圣性用途。再者,对照同属“理念移植”的代巡与九皇、仙师爷与唐番土地,后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节俗性质,较诸神庙便于跨越地缘与血缘关系,故建国后才方便凝聚华人,发展为九皇节、福德文化节。最后,华人善于利用“联合的艺术”组织宗教团体。小则以庆赞中元的名义联合街区、神庙力量,目标即捐助华教;大如道教总会,以“道教”名义联合神庙,促使国民登记局改正宗教栏,并增加“道教”选项。凡此种种,都彰显马华宗教从“圣教”到“道教”的衍变,本书即透过节俗信仰论证华族亟需归属感,对内凝聚,对外则便于识别。

得奖纪录

2019 ICAS 国际亚洲学者大会最佳华语图书籍大奖

作者简介

李丰楙,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学术领域为道教文学、道教文化及华人宗教,曾出版专著六种、论文两百余篇:学生书局有道教文学专著三种,北京中华书局“李丰楙道教文学研究系列”收录三种,以及十余种田野调查报告;近年来主编《道法海涵》丛书(新文丰出版公司)。

早期从事道教文学研究,其后持续扩及道教文化、华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与非常”理论,解释节庆狂欢、变化神话、神道思维及明清谪凡小说等,企图与西方理论、如“圣与俗”对话。认为华人社会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话及习俗,从民族思维诠释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职期间参与马来西亚调查计划,针对华人在多元化种族、文化的社会处境中,因而激发其宗教创意。

目录

导论:“以教之名”

第一部分 圣教的发现

第一章 效忠与留根:在义山搬迁事件中马华的政治修辞

一、从书写到诠释:印刷资本主义的现代思维

二、从发展到保存:开发中国家的难题

三、汉丽宝与叶亚来:亲善、情谊与效忠的象征

四、圣教的发现:从法令到宪法的宗教认知

五、认同:两种立场的不同理解

六、美化与观光:古城与首都的宏愿

七、结语

第二章 祖德与族义:槟城华人在宗祠祭祀中的圣教观

一、宗祠:马来西亚华人的圣教标志

二、公司:圣教与儒教的运作方式

三、义山:公冢条规中的“圣教”佐证

四、祖德:仪式空间中的神道之教

五、祭祖:王化仿效的祭祀仪式祭祖

六、祖德与族义:一个比较的文化观察

七、结语

第二部分 南土的下巡

第三章 代巡南邦:马六甲勇全殿的王爷信仰及衍变

一、1919、1933与2001、2012:从王醮到清醮的名义变化

二、王醮古例:三坛竞合而独缺礼生

三、清醮:2001年之后的时代新意

四、巡境:古今代巡的空间变化

五、代天巡狩:槟城王爷的另一种佐证

六、甲州清醮:二十一世纪的送王舡仪式

七、结语

第四章 九皇下巡:九皇星君在大马的本相与变相

一、建国前后的九皇信仰:本相与变相问题

二、从王船到九皇船:九皇信仰的变相之一

三、九皇隐喻:会党文化下的变相

四、九皇斋:道教传统信仰的本相

五、内殿祭祀与游行阵头:九皇出巡的本相

六、内殿祭祀与阵头游行:迎送九皇爷的真相

七、结语

第三部分 理念的移植

第五章 整合与跨越:仙师爷的非常性神格及信仰传布

一、仙师爷信仰的形成:王法仿效与理念移植

二、仙师爷与叶亚来

三、仙师爷信仰与锡矿产业

四、死将统领理念与神话创造

五、跨越:建国前后仙师信仰的转型

六、结语

第六章 敬天祀地:节俗信仰的理念移植

一、节俗信仰:华人兴革调查与“华人宗教”观点

二、离散与信仰:从“譬彼犹太人”到大马华人

三、敬天:南天理念的移植及重建

四、唐番土地:斯土斯神的祀地理念

五、宜家宜居:神道理念下的华人之家

六、结语

第四部分 联合的艺术

第七章 普度:槟州中元联合会与华校华教

一、“槟州中元联合会”的华校筹款运动

二、崇德华小与中元联合会:一个捐募实例的个案

三、街区联合:跨越方言群的宗教行动

四、节俗复合:跨越方言群的团结象征

五、联合的艺术:民间社团与华校的合作模范

六、结语

第八章 以教之名:“马道总”与神庙的联合

一、道教:民间、官方与学者三种观点下的认知

二、文化根柢:制度、扩散与组织三型中的道教资源

三、以教之名:“马道总”联合行动的内在动力

四、大马卡改正登记道教:道总二十年的归宗运动

五、结语

第九章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再版补记

本书出版后的反应,主要是东南亚研究的同行与后进,在台大、政大乃至中国大陆的演讲中,印象深刻的是大马同学的提问;而在地学者的评论尤其值得深思:一为苏庆华教授(《汉学研究》第37卷第3期,2019年9月),乃其大马宗教研究评论的最后一篇,得知其猝逝的消息后,特别感念调查经验的交流。另一篇为青壮世代的廖文辉教授(《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11卷第1期),显现在地行家的中肯之见。两位所指出的疏失,再版时均予修正。至于论点之异则涉及研究视角:一即“王化仿效”,预期会有不同的看法,即认为移民阶层的身分、知识较低,既在王化外为何还会使用王化资源?二为“文化识别”,乃基于多元社会的种族和谐,不会刻意凸显其识别性。identity本就有双面意:一般译为认同或归属,另一面则是识别。其实本书的关怀焦点,就是身在多种族、多文化的大马社会中,华人如何具有“文化主体性”?选择节俗信仰既因作为文化载体,而非仅年例性的节庆活动!就像华语一样,乃是一种文化坚持,参与者既众,即可识别我族与友族,且不致于影响种族间的和谐,此即七、八年来留下的印象!当时的调查条件,时间既有限,许多课题难免遗漏,诸如新村、民间教派及道坛调查等。此事虽感遗憾也有安慰,就是书一出版有幸获得2019莱顿ICAS(国际亚洲学者大会)大奖,此一荣耀自需与众友人分享。在这座神庙素描图上,既然仅能着上一笔,其他就留待后贤吧。

(转自川大老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川大老子研究院公众号 佚名

2020-08-10 17:22:07

|
《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

《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出版信息

书名:《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平装版)

丛书: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作者:李丰楙

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

页数:584页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ISBN:9789863503873

内容简介

本书从“节俗信仰”的角度观察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宗教现象,并将之与台湾、港澳对照比较,提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首先,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处境,使马国的华人宗教受到友教“教节一体”的激发,不论佛、道信仰,参与节俗的比例均甚高,从而形成“教、节一体化”的共同趋向;其次,在马六甲、吉隆坡义山搬迁事件与槟城的宗祠祭祖,均强调其“圣教”属性及神圣性用途。再者,对照同属“理念移植”的代巡与九皇、仙师爷与唐番土地,后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节俗性质,较诸神庙便于跨越地缘与血缘关系,故建国后才方便凝聚华人,发展为九皇节、福德文化节。最后,华人善于利用“联合的艺术”组织宗教团体。小则以庆赞中元的名义联合街区、神庙力量,目标即捐助华教;大如道教总会,以“道教”名义联合神庙,促使国民登记局改正宗教栏,并增加“道教”选项。凡此种种,都彰显马华宗教从“圣教”到“道教”的衍变,本书即透过节俗信仰论证华族亟需归属感,对内凝聚,对外则便于识别。

得奖纪录

2019 ICAS 国际亚洲学者大会最佳华语图书籍大奖

作者简介

李丰楙,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学术领域为道教文学、道教文化及华人宗教,曾出版专著六种、论文两百余篇:学生书局有道教文学专著三种,北京中华书局“李丰楙道教文学研究系列”收录三种,以及十余种田野调查报告;近年来主编《道法海涵》丛书(新文丰出版公司)。

早期从事道教文学研究,其后持续扩及道教文化、华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与非常”理论,解释节庆狂欢、变化神话、神道思维及明清谪凡小说等,企图与西方理论、如“圣与俗”对话。认为华人社会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话及习俗,从民族思维诠释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职期间参与马来西亚调查计划,针对华人在多元化种族、文化的社会处境中,因而激发其宗教创意。

目录

导论:“以教之名”

第一部分 圣教的发现

第一章 效忠与留根:在义山搬迁事件中马华的政治修辞

一、从书写到诠释:印刷资本主义的现代思维

二、从发展到保存:开发中国家的难题

三、汉丽宝与叶亚来:亲善、情谊与效忠的象征

四、圣教的发现:从法令到宪法的宗教认知

五、认同:两种立场的不同理解

六、美化与观光:古城与首都的宏愿

七、结语

第二章 祖德与族义:槟城华人在宗祠祭祀中的圣教观

一、宗祠:马来西亚华人的圣教标志

二、公司:圣教与儒教的运作方式

三、义山:公冢条规中的“圣教”佐证

四、祖德:仪式空间中的神道之教

五、祭祖:王化仿效的祭祀仪式祭祖

六、祖德与族义:一个比较的文化观察

七、结语

第二部分 南土的下巡

第三章 代巡南邦:马六甲勇全殿的王爷信仰及衍变

一、1919、1933与2001、2012:从王醮到清醮的名义变化

二、王醮古例:三坛竞合而独缺礼生

三、清醮:2001年之后的时代新意

四、巡境:古今代巡的空间变化

五、代天巡狩:槟城王爷的另一种佐证

六、甲州清醮:二十一世纪的送王舡仪式

七、结语

第四章 九皇下巡:九皇星君在大马的本相与变相

一、建国前后的九皇信仰:本相与变相问题

二、从王船到九皇船:九皇信仰的变相之一

三、九皇隐喻:会党文化下的变相

四、九皇斋:道教传统信仰的本相

五、内殿祭祀与游行阵头:九皇出巡的本相

六、内殿祭祀与阵头游行:迎送九皇爷的真相

七、结语

第三部分 理念的移植

第五章 整合与跨越:仙师爷的非常性神格及信仰传布

一、仙师爷信仰的形成:王法仿效与理念移植

二、仙师爷与叶亚来

三、仙师爷信仰与锡矿产业

四、死将统领理念与神话创造

五、跨越:建国前后仙师信仰的转型

六、结语

第六章 敬天祀地:节俗信仰的理念移植

一、节俗信仰:华人兴革调查与“华人宗教”观点

二、离散与信仰:从“譬彼犹太人”到大马华人

三、敬天:南天理念的移植及重建

四、唐番土地:斯土斯神的祀地理念

五、宜家宜居:神道理念下的华人之家

六、结语

第四部分 联合的艺术

第七章 普度:槟州中元联合会与华校华教

一、“槟州中元联合会”的华校筹款运动

二、崇德华小与中元联合会:一个捐募实例的个案

三、街区联合:跨越方言群的宗教行动

四、节俗复合:跨越方言群的团结象征

五、联合的艺术:民间社团与华校的合作模范

六、结语

第八章 以教之名:“马道总”与神庙的联合

一、道教:民间、官方与学者三种观点下的认知

二、文化根柢:制度、扩散与组织三型中的道教资源

三、以教之名:“马道总”联合行动的内在动力

四、大马卡改正登记道教:道总二十年的归宗运动

五、结语

第九章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再版补记

本书出版后的反应,主要是东南亚研究的同行与后进,在台大、政大乃至中国大陆的演讲中,印象深刻的是大马同学的提问;而在地学者的评论尤其值得深思:一为苏庆华教授(《汉学研究》第37卷第3期,2019年9月),乃其大马宗教研究评论的最后一篇,得知其猝逝的消息后,特别感念调查经验的交流。另一篇为青壮世代的廖文辉教授(《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11卷第1期),显现在地行家的中肯之见。两位所指出的疏失,再版时均予修正。至于论点之异则涉及研究视角:一即“王化仿效”,预期会有不同的看法,即认为移民阶层的身分、知识较低,既在王化外为何还会使用王化资源?二为“文化识别”,乃基于多元社会的种族和谐,不会刻意凸显其识别性。identity本就有双面意:一般译为认同或归属,另一面则是识别。其实本书的关怀焦点,就是身在多种族、多文化的大马社会中,华人如何具有“文化主体性”?选择节俗信仰既因作为文化载体,而非仅年例性的节庆活动!就像华语一样,乃是一种文化坚持,参与者既众,即可识别我族与友族,且不致于影响种族间的和谐,此即七、八年来留下的印象!当时的调查条件,时间既有限,许多课题难免遗漏,诸如新村、民间教派及道坛调查等。此事虽感遗憾也有安慰,就是书一出版有幸获得2019莱顿ICAS(国际亚洲学者大会)大奖,此一荣耀自需与众友人分享。在这座神庙素描图上,既然仅能着上一笔,其他就留待后贤吧。

(转自川大老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