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义理综论(上、下编)》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7-14 14:09:46

《道教义理综论(上、下编)》作者:李养正

价格:¥ 98.0

出版时间:2009.12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2235

  图书简介:《道教义理综论(套装上下册)》一鲜明的特色便是对道教易学深入的探讨,指出《老子》与《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并论述了道教易学的历史发展、道教易学与内丹道的关系。易学在儒家经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形成义理派和象数派两大分支,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相形之下,道教易学由于“道隐无名”的传统和其民间性的缘故,不为学界所知,遂使近现代易学研究形成重大空缺。此书结合道教科仪、丹道,系统阐释道教易学的内涵和成就,大大拓展了当代易学研究的视野,值得学界重视。
  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是此书的又一鲜明特色。此书立足于道教,又超越道教,在广泛的比较中展现道教义理的有容乃大及其与中国各种文化的互动互渗,论述了道教与先秦道家、与诸子百家、与儒佛两家、与古代方技术数的关系,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宗教与人文、体悟与理性、出世与入世、本土与外域之间的多元通和的一幅幅生动画面,使读者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道教义理的形成与特质,理解中国文化博厚悠远、仁爱包容、向道贵诚、重生尚德的精神与传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宽阔的心胸,丰富的知识。李先生深厚的学养积累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作者简介
  李养正,湖北省公安县人,生于1925年,1949年夏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此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1956年转业地方,任初创之中国佛学院教研室秘书。1958年调任中国道教协会秘书,后改作道教学术研究和道教工作,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中国道教》杂志主编、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等职。1986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宗教学研究员。1997年离休。
  有关道教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识略》、《道教基本知识》、《道教概说》、《道教与中国社会》、《道教与诸子百家》、《道教经史论稿》、《佛道交涉史论要》、《当代中国道教》、《当代道教》(世界道教状况)、《道教史略讲》、《新编北京白云观志》、《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等,主编并主笔有:《道教手册>、《道教文化丛书》、《道教大辞典》(与闵智亭合作主编),主持编辑出版陈撄宁先生文集《道教与养生》。另在道教及学术性刊物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第一章 道教义理绪论——道教义理的基础、结构、特征与亮点
前言
第一节 何谓道教的“义理”之学
第二节 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道教义理”之说
第四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
第五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五大部类与理论枢要
第六节 道教义理学五部类中的五大重点
第七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亮点
结语

第二章 道体及修道养生枢论举要
前言
第一节 元气论
第二节 精气论
第三节 形神论
第四节 性命论
第五节 道生旨
第六节 生死说
第七节 动静论
第八节 清静论
第九节 “三一”义
第十节 性情论
第十一节 有无论
第十二节 太极论
第十三节 承负论(兼及“因果报应”说)
第四节 中和论
第五节 阴阳五行论
第十六节 大道论(上)
第十七节 大道论(下)
结语

第三章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
前言
第一部分《老》、《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
一、《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
二、使《易经》进入哲学大雅之堂的哲圣是老子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
四、《老子》是《易传》的重要思想资源
五、《老子》、《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渊源
第二部分魏晋及尔后道教易学的发展
一、魏晋道教易学的扩展
二、魏晋唐宋道教科仪的摄《易》入仪
三、唐代内丹道的崛起及以“丹功”义理为“道教易学”主干的发展
四、宋迄于清,丹功义理与道教易学的发展和基本定型
结语

第四章 道教义理的思想根源与形成、发展征略
第一节 关于道教义理的主体思想根源
第二节 道教的神仙崇拜发轫于我国原始宗教与神仙说
第三节 道教义理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性
第四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奠基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五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开拓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六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清整与规范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七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深化与拓展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八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全真心性之学日盛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九节 论述道教义理进人推陈出新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十节 试说当代道教义理的发展导向与趋势

下编
第五章 道教义理与先秦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老子》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列子》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庄子》
第四节 道教义理与《关尹子》
第五节 道教义理与《鹗冠子》
第六节 道教义理与《鬻子》
第七节 道教义理与《子华子》

第六章 道教义理与先秦百家论旨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墨子》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杨朱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神仙家
第四节 道教义理与阴阳五行家
第五节 道教义理与兵家
第六节 道教义理与纵横家
第七节 道教义理与法家
第八节 道教义理与名家

第七章 道教义理与汉以后杂家论旨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淮南子》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刘子》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意林》

第八章 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儒释道之间既曾有义理之争而又互相融通的关系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儒学之关系
第二节 陈抟图学对宋儒周敦颐道学之影响
第三节 道教的创立与佛教东传无关
第四节 从《牟子理惑论》看我国汉代早期佛道关系
第五节 魏晋的“玄风”“格义”架构了佛道义理交融的桥梁
第六节 东晋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
第七节 佛道义理之异同与圆融
第八节 审视三教关系史,发扬互融、互益、互补之风

第九章 道教义理与古代方技、术数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古代方技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术数

第十章 道教基本教义及其主要经籍载体
第一节 道教基本教义
第二节 教义主要经籍载体及作者考略
第三节 道教重要道书

第十一章 有关道教义理探讨旧作择录
关于道教的定义及有关问题的辩证——1992年12月6日在香港蓬瀛仙馆讲
对道教义理规范中“积极因素”的探讨
道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
道教与伦理道德和民族心理
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交融
道教与民间风土习俗
有关《阴符经》几个疑问的论证
论《太平经》的人民性
关于唐初佛、道译《老》为梵的争论
唐高宗时佛道之名理论义
建立道教研究新取向与发扬优良传统——读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后的一点感想
后记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义理综论(上、下编)》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7-14 14:09:46

|
《道教义理综论(上、下编)》
|

《道教义理综论(上、下编)》作者:李养正

价格:¥ 98.0

出版时间:2009.12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2235

  图书简介:《道教义理综论(套装上下册)》一鲜明的特色便是对道教易学深入的探讨,指出《老子》与《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并论述了道教易学的历史发展、道教易学与内丹道的关系。易学在儒家经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形成义理派和象数派两大分支,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相形之下,道教易学由于“道隐无名”的传统和其民间性的缘故,不为学界所知,遂使近现代易学研究形成重大空缺。此书结合道教科仪、丹道,系统阐释道教易学的内涵和成就,大大拓展了当代易学研究的视野,值得学界重视。
  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是此书的又一鲜明特色。此书立足于道教,又超越道教,在广泛的比较中展现道教义理的有容乃大及其与中国各种文化的互动互渗,论述了道教与先秦道家、与诸子百家、与儒佛两家、与古代方技术数的关系,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宗教与人文、体悟与理性、出世与入世、本土与外域之间的多元通和的一幅幅生动画面,使读者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道教义理的形成与特质,理解中国文化博厚悠远、仁爱包容、向道贵诚、重生尚德的精神与传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宽阔的心胸,丰富的知识。李先生深厚的学养积累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作者简介
  李养正,湖北省公安县人,生于1925年,1949年夏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此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1956年转业地方,任初创之中国佛学院教研室秘书。1958年调任中国道教协会秘书,后改作道教学术研究和道教工作,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中国道教》杂志主编、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等职。1986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宗教学研究员。1997年离休。
  有关道教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识略》、《道教基本知识》、《道教概说》、《道教与中国社会》、《道教与诸子百家》、《道教经史论稿》、《佛道交涉史论要》、《当代中国道教》、《当代道教》(世界道教状况)、《道教史略讲》、《新编北京白云观志》、《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等,主编并主笔有:《道教手册>、《道教文化丛书》、《道教大辞典》(与闵智亭合作主编),主持编辑出版陈撄宁先生文集《道教与养生》。另在道教及学术性刊物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第一章 道教义理绪论——道教义理的基础、结构、特征与亮点
前言
第一节 何谓道教的“义理”之学
第二节 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道教义理”之说
第四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
第五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五大部类与理论枢要
第六节 道教义理学五部类中的五大重点
第七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亮点
结语

第二章 道体及修道养生枢论举要
前言
第一节 元气论
第二节 精气论
第三节 形神论
第四节 性命论
第五节 道生旨
第六节 生死说
第七节 动静论
第八节 清静论
第九节 “三一”义
第十节 性情论
第十一节 有无论
第十二节 太极论
第十三节 承负论(兼及“因果报应”说)
第四节 中和论
第五节 阴阳五行论
第十六节 大道论(上)
第十七节 大道论(下)
结语

第三章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
前言
第一部分《老》、《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
一、《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
二、使《易经》进入哲学大雅之堂的哲圣是老子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
四、《老子》是《易传》的重要思想资源
五、《老子》、《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渊源
第二部分魏晋及尔后道教易学的发展
一、魏晋道教易学的扩展
二、魏晋唐宋道教科仪的摄《易》入仪
三、唐代内丹道的崛起及以“丹功”义理为“道教易学”主干的发展
四、宋迄于清,丹功义理与道教易学的发展和基本定型
结语

第四章 道教义理的思想根源与形成、发展征略
第一节 关于道教义理的主体思想根源
第二节 道教的神仙崇拜发轫于我国原始宗教与神仙说
第三节 道教义理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性
第四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奠基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五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开拓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六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清整与规范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七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深化与拓展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八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全真心性之学日盛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九节 论述道教义理进人推陈出新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十节 试说当代道教义理的发展导向与趋势

下编
第五章 道教义理与先秦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老子》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列子》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庄子》
第四节 道教义理与《关尹子》
第五节 道教义理与《鹗冠子》
第六节 道教义理与《鬻子》
第七节 道教义理与《子华子》

第六章 道教义理与先秦百家论旨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墨子》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杨朱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神仙家
第四节 道教义理与阴阳五行家
第五节 道教义理与兵家
第六节 道教义理与纵横家
第七节 道教义理与法家
第八节 道教义理与名家

第七章 道教义理与汉以后杂家论旨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淮南子》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刘子》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意林》

第八章 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儒释道之间既曾有义理之争而又互相融通的关系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儒学之关系
第二节 陈抟图学对宋儒周敦颐道学之影响
第三节 道教的创立与佛教东传无关
第四节 从《牟子理惑论》看我国汉代早期佛道关系
第五节 魏晋的“玄风”“格义”架构了佛道义理交融的桥梁
第六节 东晋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
第七节 佛道义理之异同与圆融
第八节 审视三教关系史,发扬互融、互益、互补之风

第九章 道教义理与古代方技、术数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古代方技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术数

第十章 道教基本教义及其主要经籍载体
第一节 道教基本教义
第二节 教义主要经籍载体及作者考略
第三节 道教重要道书

第十一章 有关道教义理探讨旧作择录
关于道教的定义及有关问题的辩证——1992年12月6日在香港蓬瀛仙馆讲
对道教义理规范中“积极因素”的探讨
道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
道教与伦理道德和民族心理
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交融
道教与民间风土习俗
有关《阴符经》几个疑问的论证
论《太平经》的人民性
关于唐初佛、道译《老》为梵的争论
唐高宗时佛道之名理论义
建立道教研究新取向与发扬优良传统——读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后的一点感想
后记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