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希克与他的“宗教多元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守飞

2014-02-09 12:00:24

英国神学家约翰·希克在他的《多名的上帝》一书中认为,我们看到的世间万象背后都隐藏着“上帝”这一最高实体。若借用康德的“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来说,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本质所在,所有的现象不过是这一本质的具体体现。世界上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宗教和信仰现象,不过是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人们对于“上帝”这一最高实体的认识和经验不同罢了。虽然在不同的宗教形态中,人们把他们信仰对象表述为不同的名字(比如安拉、佛陀、梵天等),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上帝”。由此我们可知,在约翰·希克那里,这个“上帝”概念已不专属于基督教,可以被用于任何宗教。在“上帝”面前,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分有了“上帝”这一本质。如果把各种宗教比喻成爬山,他们最后爬上去的会是同一座山,只不过,他们各自的出发点或选择路径不同而已。这便是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

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有其良苦用心和深沉底蕴。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每一宗教都试图突出自己的唯一性,“把自身和每一种别的宗教视为一些对抗性的意识形态集团”,坚持着独我的排外的绝对立场。那种由史密斯所宣扬的“一个宗教”的思想只会加大各种宗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正是出于对上述认识的批判,约翰·希克主张,应打破各个宗教的独特性神话,把各种宗教的分歧最后都统摄在“上帝”之下。在他看来,宗教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性并不重要。一方面,人们的认识和意识经验总是有倾向性的,容易受制于既有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的文化传统语境;另一方面,在人性本质中,我们始终有着对于“同一性”的宗教追求。由此,他最终又回到了“上帝”这一“更高精神实在”, 在他的潜意识中,只要回归到“上帝”,一切分歧和差异性都不是问题。

显然,约翰·希克的这种“宗教多元论”名不符实,因为他只看到了上帝这“一元”。虽然约翰·希克反对基督教作为唯一的拯救宗教,也反对天主教神学家拉纳把一切宗教徒看作“隐匿的基督徒”,但他最后所倡导的“世界宗教共同体”,由于建立在一个“普遍而又不可知”的“上帝”之上,无疑是虚妄的。这种“宗教多元论”毋宁说是一种“宗教一元论”的变形,它看似包容了各种宗教,实则否定或“零化”了各宗教的特殊性。因此这种“包容”如另一位宗教多元论者海姆所言,是“完全表面的,甚至是完全虚假的”。约翰·希克的困境,就在于他所强调的那个“上帝”对各种宗教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各种宗教都有其经验到的不同实体,我们无法证实或者证伪它们就是“上帝”这一实体。但约翰·希克所说的“上帝”试图消弭这种“经验到的不同”,不承认特殊存在的真实性,因此,他所谓的“上帝”对任何宗教而言,可能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在宗教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要想寻求宗教之间的对话,首先应承认各自特殊性的区别。虽然约翰·希克明白,“对话的目标不是表面的一致或者信念的淡化”,但他的“宗教多元论”恰恰徒具了“表面的一致”的形式。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约翰·希克与他的“宗教多元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守飞

2014-02-09 12:00:24

|
约翰·希克与他的“宗教多元论”
|

英国神学家约翰·希克在他的《多名的上帝》一书中认为,我们看到的世间万象背后都隐藏着“上帝”这一最高实体。若借用康德的“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来说,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本质所在,所有的现象不过是这一本质的具体体现。世界上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宗教和信仰现象,不过是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人们对于“上帝”这一最高实体的认识和经验不同罢了。虽然在不同的宗教形态中,人们把他们信仰对象表述为不同的名字(比如安拉、佛陀、梵天等),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上帝”。由此我们可知,在约翰·希克那里,这个“上帝”概念已不专属于基督教,可以被用于任何宗教。在“上帝”面前,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分有了“上帝”这一本质。如果把各种宗教比喻成爬山,他们最后爬上去的会是同一座山,只不过,他们各自的出发点或选择路径不同而已。这便是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

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有其良苦用心和深沉底蕴。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每一宗教都试图突出自己的唯一性,“把自身和每一种别的宗教视为一些对抗性的意识形态集团”,坚持着独我的排外的绝对立场。那种由史密斯所宣扬的“一个宗教”的思想只会加大各种宗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正是出于对上述认识的批判,约翰·希克主张,应打破各个宗教的独特性神话,把各种宗教的分歧最后都统摄在“上帝”之下。在他看来,宗教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性并不重要。一方面,人们的认识和意识经验总是有倾向性的,容易受制于既有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的文化传统语境;另一方面,在人性本质中,我们始终有着对于“同一性”的宗教追求。由此,他最终又回到了“上帝”这一“更高精神实在”, 在他的潜意识中,只要回归到“上帝”,一切分歧和差异性都不是问题。

显然,约翰·希克的这种“宗教多元论”名不符实,因为他只看到了上帝这“一元”。虽然约翰·希克反对基督教作为唯一的拯救宗教,也反对天主教神学家拉纳把一切宗教徒看作“隐匿的基督徒”,但他最后所倡导的“世界宗教共同体”,由于建立在一个“普遍而又不可知”的“上帝”之上,无疑是虚妄的。这种“宗教多元论”毋宁说是一种“宗教一元论”的变形,它看似包容了各种宗教,实则否定或“零化”了各宗教的特殊性。因此这种“包容”如另一位宗教多元论者海姆所言,是“完全表面的,甚至是完全虚假的”。约翰·希克的困境,就在于他所强调的那个“上帝”对各种宗教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各种宗教都有其经验到的不同实体,我们无法证实或者证伪它们就是“上帝”这一实体。但约翰·希克所说的“上帝”试图消弭这种“经验到的不同”,不承认特殊存在的真实性,因此,他所谓的“上帝”对任何宗教而言,可能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在宗教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要想寻求宗教之间的对话,首先应承认各自特殊性的区别。虽然约翰·希克明白,“对话的目标不是表面的一致或者信念的淡化”,但他的“宗教多元论”恰恰徒具了“表面的一致”的形式。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