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宗教法治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中国民族报 王建洲

2015-09-29 18:06:44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宪法和法律相适 应。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坚持宗教法治化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认识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自身的特点使然

作为思想活跃、求知欲盛、好奇心强,但又不十分成熟的知识分子群体,青年大学生面对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据调查,当代 大学生中已出现了不少虔诚的“学生信徒”和“宗教文化追随者”,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我们在河北省某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高校大学 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问卷”,其中明确表示有信仰宗教的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9%,表示半信半疑的占20.31%。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好奇求知型。宗教经文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弃恶从善的伦理观以及文化艺术作品。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些大学生对宗教文化产生了兴趣,并进 而研究、探讨、体验宗教文化和宗教实践。久而久之,一些缺乏批判精神、缺乏辩证分析能力的大学生就会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

陶醉沉迷型。由于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追新求异等特点,大学生很容易对宗教表面上的“神秘面纱”、典节礼仪中的“神圣庄严”,以及经文教义中的“文化艺术”等产生别样的感官体悟,并逐步走向“陶醉沉迷”的境地。

心理调适型。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时常遭遇各种挫折和坎坷,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压力较大,以及失恋、疾病、家庭变故等。面对诸多“人生不幸”,一 些大学生“受人指点”求助“神佛”。“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我们 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大学生在患发疾病、参加考试、求职择业等重要时刻,都要“求神保佑”,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神灵”上,而自己却不去发挥主观能动 性,其结果可想而知。

外部力量的催化推动

外部环境的催化和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信仰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需要我们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重要原因。

家族传统。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人们,往往都有自己的宗教传统。许多宗教已经演化成了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不少 大学生就是受家庭影响而信教。据调查,一些学生从小就随父母参加宗教活动,宗教观念在他们内心深处具有特殊情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后,他们的思想观念虽 有很大改观,但也难以彻底抹去“宗教痕迹”。

宗教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宗教活动场所(如少林寺、五台山等)早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观光胜地和文化交流场所。各地政府 也看到宗教文化对于发展当地经济的“巨大作用”。于是,纷纷提出了“宗教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决策,甚至不惜动用巨款建造各种宗教庙宇和神灵佛像。这 样的“大气候”也对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产生“辐射”作用。

国际敌对势力的推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不断利用宗教活动加强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意识影响。境外敌对势力选择将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这也是宗教在高校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几乎全员网民化。这种客观形势就为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传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令人担忧的是,宗教活动的本质与目的是否合法,是否能为党 和政府所认可,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都如同“雾里看花”,在所不问、在所不思。因此,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必须紧抓不放、 毫不放松。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如何在宗教法治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中国民族报 王建洲

    2015-09-29 18:06:44

    |
    如何在宗教法治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宪法和法律相适 应。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坚持宗教法治化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认识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自身的特点使然

    作为思想活跃、求知欲盛、好奇心强,但又不十分成熟的知识分子群体,青年大学生面对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据调查,当代 大学生中已出现了不少虔诚的“学生信徒”和“宗教文化追随者”,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我们在河北省某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高校大学 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问卷”,其中明确表示有信仰宗教的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9%,表示半信半疑的占20.31%。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好奇求知型。宗教经文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弃恶从善的伦理观以及文化艺术作品。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些大学生对宗教文化产生了兴趣,并进 而研究、探讨、体验宗教文化和宗教实践。久而久之,一些缺乏批判精神、缺乏辩证分析能力的大学生就会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

    陶醉沉迷型。由于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追新求异等特点,大学生很容易对宗教表面上的“神秘面纱”、典节礼仪中的“神圣庄严”,以及经文教义中的“文化艺术”等产生别样的感官体悟,并逐步走向“陶醉沉迷”的境地。

    心理调适型。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时常遭遇各种挫折和坎坷,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压力较大,以及失恋、疾病、家庭变故等。面对诸多“人生不幸”,一 些大学生“受人指点”求助“神佛”。“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我们 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大学生在患发疾病、参加考试、求职择业等重要时刻,都要“求神保佑”,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神灵”上,而自己却不去发挥主观能动 性,其结果可想而知。

    外部力量的催化推动

    外部环境的催化和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信仰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需要我们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重要原因。

    家族传统。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人们,往往都有自己的宗教传统。许多宗教已经演化成了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不少 大学生就是受家庭影响而信教。据调查,一些学生从小就随父母参加宗教活动,宗教观念在他们内心深处具有特殊情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后,他们的思想观念虽 有很大改观,但也难以彻底抹去“宗教痕迹”。

    宗教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宗教活动场所(如少林寺、五台山等)早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观光胜地和文化交流场所。各地政府 也看到宗教文化对于发展当地经济的“巨大作用”。于是,纷纷提出了“宗教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决策,甚至不惜动用巨款建造各种宗教庙宇和神灵佛像。这 样的“大气候”也对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产生“辐射”作用。

    国际敌对势力的推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不断利用宗教活动加强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意识影响。境外敌对势力选择将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这也是宗教在高校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几乎全员网民化。这种客观形势就为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传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令人担忧的是,宗教活动的本质与目的是否合法,是否能为党 和政府所认可,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都如同“雾里看花”,在所不问、在所不思。因此,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必须紧抓不放、 毫不放松。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