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宗教对话

中国宗教 王志成

2015-10-15 16:29:30

一、全球化是人类的一场历史运动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其历史非常悠久。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全球化的速度得到加速,尤其工业革命以来更是如此。但对我们人类发生根本性影响的全球化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而在21世纪之初,全球化的力量和困境也同时全面地表现出来。

我们并没有统一的全球化定义。一般人认为,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这一最初形态。同时,出现与此相应的大范围的、全球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共同体,以及文化、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遇、碰撞、对峙与融合。总的来说,全球化是一场基于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对人类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的全球性历史运动。

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看,全球化基于人的本性发展,以及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改变。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力量就是自我的扩展。这种扩展可以是朝外的,也可以是朝内的。朝外的发展,使得人关注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得到密切的发展。人在历史中生存的脆弱性之事实,使得人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被动状态,必然朝科学和技术的方向发展。这必然推动人和自然关系的改变。在早期,人敬畏自然,视自然为神秘的对象,只守候自己非常有限的部分。但随着个体自我的启动,人开始尝试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跨文化研究先驱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看来,我们此时进入历史意识之中。进入历史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进入全球化时代。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一批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思想家、宗教家。这个时期,雅思贝斯(Karl Jaspers)称之为“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从雅思贝斯和雷蒙·潘尼卡的文本分析入手,我们可以说进入全球化时代应该发端于轴心时代全球化运动,从信仰和思想运动看,它基于人的历史意识的发生。根据历史意识,人面向未来,并形成了进步、发展、自我实现等观念。在此之前,人们缺乏自我意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所具有的是非常有限的部落意识(一种初级的集体意识)。而从轴心时代开始,人的个体意识得到发展,这种个体意识具有不断扩展的特征。个体意识在初期,更关心垂直维度,关心个体自我和宇宙终极的关系,关心个体的拯救或解脱。这种追求,使得人无法满足于这个现实世界,开始抱怨世界,对世界的改造或改变于是成为必然。

改变有朝内的也有朝外的。朝内的改变就是发展发达的世界宗教传统,这些传统对世界具有整体性意识,并要克服人的不满意状态,改变现状,得到自我的实现、觉悟或解脱,也就是达到(内在的)自由。朝外的改变,就是发展技术,提升对抗自然的能力。朝外发展的结果就是人发展其物质的力量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例如,从制度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然,人的沟通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外在的改变使得人联系密切化、沟通频繁化。

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涉及观念、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有的领域,全球化要早一些,有的要迟一些,但它们是彼此关联的。没有单纯的军事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各个领域的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全球范围看,全球化过程就是人类历史意识发展的过程。并且,全球化的顶点就是历史意识的终点。

从宗教的角度看,轴心时代之前的宗教属于原始信仰,那些原始信仰缺乏时间意识,也就是缺乏历史意识,在雷蒙·潘尼卡看来,属于前历史意识。但轴心时代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大宗教则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人有一个起点,有一个目标和终点,从有限、罪、无明的状态走向无限、觉悟、解脱和自由的状态。它本质上就是从时间的起点或轮回状态到时间的终点或摆脱轮回。这个过程属于历史意识时期。

所以,宗教的全球化应该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宗教影响范围从局部到全球,另一个是宗教意识从罪、无明到得救、觉悟。在这一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宗教都以各自方式发展自我,都需要发展地域空间、信徒人数、排他或包容其他的理论体系等等。在这一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世界各大宗教之间必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处理过的问题。宗教全球化过程,是传统轴心时代发展起来的各大宗教优点展示、同时也是缺陷表现的一个过程。历史意识从开始到面临挑战,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二、全球化和宗教之间的张力

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就宗教来说,宗教之间的关系因为彼此互动的加剧而更加复杂了。在20世纪,基督宗教神学家在如何处理基督宗教和其他宗教关系的理论问题上有了巨大发展。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主要由基督宗教神学家发展起来的宗教关系理论大致反映了当今宗教间张力的变迁。

基督宗教是拯救性的宗教,认为人的得救通过耶稣基督,并且耶稣基督是唯一的道路。但其他宗教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并且是一个个具有力量的实体,无法无视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民大量增加,不同信仰的人相遇更多,彼此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基督宗教神学家发展出了不同的回应策略。最初由雷斯(Alan Race)提出三类,即排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本世纪初,保罗·尼特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前面三类大致对应排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通过具体分析这些类型,可以发现,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处理他者问题。

在基督宗教传统中,一般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绝对的他者。但另一方面,开明的基督徒却全然承认其他宗教的独立性、有效性,认为其他宗教是独立的他者,需要去了解、赞赏和吸收。其他宗教和基督宗教都是具有完全合理性和同等有效性的宗教,其他宗教是独立的,并不比基督宗教低。彼此不是敌我关系、主仆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全球化与宗教对话

    中国宗教 王志成

    2015-10-15 16:29:30

    |
    全球化与宗教对话
    |

    一、全球化是人类的一场历史运动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其历史非常悠久。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全球化的速度得到加速,尤其工业革命以来更是如此。但对我们人类发生根本性影响的全球化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而在21世纪之初,全球化的力量和困境也同时全面地表现出来。

    我们并没有统一的全球化定义。一般人认为,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这一最初形态。同时,出现与此相应的大范围的、全球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共同体,以及文化、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遇、碰撞、对峙与融合。总的来说,全球化是一场基于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对人类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的全球性历史运动。

    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看,全球化基于人的本性发展,以及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改变。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力量就是自我的扩展。这种扩展可以是朝外的,也可以是朝内的。朝外的发展,使得人关注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得到密切的发展。人在历史中生存的脆弱性之事实,使得人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被动状态,必然朝科学和技术的方向发展。这必然推动人和自然关系的改变。在早期,人敬畏自然,视自然为神秘的对象,只守候自己非常有限的部分。但随着个体自我的启动,人开始尝试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跨文化研究先驱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看来,我们此时进入历史意识之中。进入历史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进入全球化时代。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一批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思想家、宗教家。这个时期,雅思贝斯(Karl Jaspers)称之为“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从雅思贝斯和雷蒙·潘尼卡的文本分析入手,我们可以说进入全球化时代应该发端于轴心时代全球化运动,从信仰和思想运动看,它基于人的历史意识的发生。根据历史意识,人面向未来,并形成了进步、发展、自我实现等观念。在此之前,人们缺乏自我意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所具有的是非常有限的部落意识(一种初级的集体意识)。而从轴心时代开始,人的个体意识得到发展,这种个体意识具有不断扩展的特征。个体意识在初期,更关心垂直维度,关心个体自我和宇宙终极的关系,关心个体的拯救或解脱。这种追求,使得人无法满足于这个现实世界,开始抱怨世界,对世界的改造或改变于是成为必然。

    改变有朝内的也有朝外的。朝内的改变就是发展发达的世界宗教传统,这些传统对世界具有整体性意识,并要克服人的不满意状态,改变现状,得到自我的实现、觉悟或解脱,也就是达到(内在的)自由。朝外的改变,就是发展技术,提升对抗自然的能力。朝外发展的结果就是人发展其物质的力量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例如,从制度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然,人的沟通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外在的改变使得人联系密切化、沟通频繁化。

    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涉及观念、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有的领域,全球化要早一些,有的要迟一些,但它们是彼此关联的。没有单纯的军事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各个领域的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全球范围看,全球化过程就是人类历史意识发展的过程。并且,全球化的顶点就是历史意识的终点。

    从宗教的角度看,轴心时代之前的宗教属于原始信仰,那些原始信仰缺乏时间意识,也就是缺乏历史意识,在雷蒙·潘尼卡看来,属于前历史意识。但轴心时代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大宗教则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人有一个起点,有一个目标和终点,从有限、罪、无明的状态走向无限、觉悟、解脱和自由的状态。它本质上就是从时间的起点或轮回状态到时间的终点或摆脱轮回。这个过程属于历史意识时期。

    所以,宗教的全球化应该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宗教影响范围从局部到全球,另一个是宗教意识从罪、无明到得救、觉悟。在这一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宗教都以各自方式发展自我,都需要发展地域空间、信徒人数、排他或包容其他的理论体系等等。在这一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世界各大宗教之间必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处理过的问题。宗教全球化过程,是传统轴心时代发展起来的各大宗教优点展示、同时也是缺陷表现的一个过程。历史意识从开始到面临挑战,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二、全球化和宗教之间的张力

    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就宗教来说,宗教之间的关系因为彼此互动的加剧而更加复杂了。在20世纪,基督宗教神学家在如何处理基督宗教和其他宗教关系的理论问题上有了巨大发展。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主要由基督宗教神学家发展起来的宗教关系理论大致反映了当今宗教间张力的变迁。

    基督宗教是拯救性的宗教,认为人的得救通过耶稣基督,并且耶稣基督是唯一的道路。但其他宗教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并且是一个个具有力量的实体,无法无视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民大量增加,不同信仰的人相遇更多,彼此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基督宗教神学家发展出了不同的回应策略。最初由雷斯(Alan Race)提出三类,即排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本世纪初,保罗·尼特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前面三类大致对应排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通过具体分析这些类型,可以发现,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处理他者问题。

    在基督宗教传统中,一般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绝对的他者。但另一方面,开明的基督徒却全然承认其他宗教的独立性、有效性,认为其他宗教是独立的他者,需要去了解、赞赏和吸收。其他宗教和基督宗教都是具有完全合理性和同等有效性的宗教,其他宗教是独立的,并不比基督宗教低。彼此不是敌我关系、主仆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