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道藏说略》系列之:朱越利《道藏》总说(2)

道教之音 朱越利

2019-08-29 11:10:49

二 悠久的《道藏》编纂史

郑樵《校雠略》说:“学问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是说,研究学问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应当搞清发源和流变,研究图书应当搞清分类和目录。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是研究《道藏》的主要奠基著作。

(一)《道藏》的形成

汉魏两晋时期,方士辈出。他们撰写经典,制作符箓,比较活跃。东汉宫崇向皇帝献上其师于吉所得《太平清领书》170卷,又有记载说张陵另出《太平洞极经》144卷。东汉末年,张角怀揣《太平经》,借助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天下震动。张鲁撰写《老子想尔注》,依靠五斗米道实行地方割据,偏安一隅垂30年。黄巾起义和五斗米道割据两大社会运动,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汉代还有人撰写《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周易参同契》,记录方士烧炼外丹的方法和体会。其后,三国帛和得《三皇文》,东晋时杨羲传《上清经》,葛巢甫造《灵宝经》,各种经书愈出愈多。这些经典及符箓的宗教思想相同或相近。东晋时,一些饱学方士,大量收藏各种宣扬修炼成仙和驱邪治鬼的经典与符箓,《道藏》初现雏形。

道教的形成过程的总趋势是先有分散的小教,分散的小教然后逐步联合为一大教。联合为一大教后,原来的小教则成为派。简而言之,道教是先有派,后有教。南北朝时期,各小教方士逐渐觉得大家有共同语言,好似共属一教,应当联手。这种认同意识催生《道藏》,有人付诸行动,精心将几个小教的经典编辑为一部总集,《道藏》应运而生。编纂《道藏》者旨在推动联合,即试图以《道藏》向世人显示一大教的存在,并巩固和加强各小教的认同意识。那时,的确有几个小教显示了实力,具备了联合的资格和能力。

六朝末隋唐时期已将贮经之处称为“藏”,但南朝和唐代的几部道经总集还没有称为《道藏》,而是称为《三洞经书》《玉纬七部经书》《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等 。“三洞”“七部”等名词,表达的也就是《道藏》的意思。至宋代,《道藏》之称才开始普遍起来。

历史上编纂《道藏》有20多次,以下仅介绍历代编纂的9种《道藏》。若欲了解其他各次编纂《道藏》的情况,可参阅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

(二)明代以前的《道藏》

1.郑隐藏书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的《遐览》篇中,按照“道经”和“诸符”两个类别,著录了其师郑隐的藏书。道经总集应具备三项最基本的特征:(1)所收道经基本齐全。(2)独自成为丛书。(3)编制了分类目录。无论是郑隐还是葛洪,均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编纂道经总集。但由于“郑隐藏书”丰富和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如同“郑隐藏书目”,使“郑隐藏书”具备了道经总集的三项最基本的特征,可视其为《道藏》的雏形。之所以称其为雏形,是因为“郑隐藏书”尚有两点不足之处:第一,不仅缺斋仪之书,而且原始道教经典也遗漏很多。第二,葛洪的著录过简,并且不规范。葛洪之后,不见郑隐藏书的记载。

2.陆修静《三洞经书》

南朝宋明帝尊崇道教,陆修静深受宋明帝礼敬。陆修静住在明帝于北郊天印山为他修建的崇虚馆中,弘扬道教,故得以皇帝之力搜取各地道经,尽得各地经书。可见陆修静编纂《道藏》得到宋明帝的支持。《道教义枢》卷2《三洞义》将这一经目称为《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大概没有为这批道经题一个总目,我们据经目称之为《三洞经书》大概是合适的。陆修静在崇虚馆以三洞分类法整理道经,对后世《道藏》的编纂深有影响。

3.孟法师《玉纬七部经》

南朝梁代有两位孟法师。一位是孟景翼,字辅明,平昌安丘人。曾任梁武帝大道正,经常为皇帝讲法。因为他精于道教教义,时人尊称他为法师,号大孟。另一位是孟智周,丹阳建业人,为陆修静弟子。梁武帝时,孟智周曾与光宝寺僧法云辩论,亦精于道教教义,时人也尊称他为法师,号小孟。由于都姓孟,都是法师,后人把他们两个弄混淆了,分不清谁是谁了。其中一人编成《玉纬七部经书目》,也有人说两人都参与了编纂,后人干脆笼统地题为孟法师编,兼指大小孟,随人去自由理解。从经目看,道士们对道经的汇辑、整理工作非常活跃,收集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确定了七部分类法,影响深远。当时也没有为所整理的道经题总名,但从经目看,可称为《玉纬七部经》。

4.唐《开元道藏》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核刊道经,并著经目《琼纲经目》和《玉纬别目》。后人也有将《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合称为《开元道藏》的。唐玄宗以尊崇道教而著名,道教在唐玄宗时十分兴盛。开元年间又值唐朝国富民泰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风尚、心理,还是人力、财力,都为编纂一部高质量的《道藏》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编纂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不奇怪的。《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也没有保留下来,但从广泛搜集、玄宗亲自领导、卷数众多和逐级转抄来判断,这部《道藏》显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5.《大宋天宫宝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冬,张君房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受命专门负责编纂《道藏》的工作。《大宋天宫宝藏》收入的旧《道藏》经本,即六朝隋唐旧经。另外又收入摩尼教经书和五代北宋新道经,故总数增加到4565卷。《大宋天宫宝藏》仍以七部分类法排列子书,但以千字文为函目,便于查找,是了不起的进步。《大宋天宫宝藏》完成于天禧三年(1019)春,前后费时五年半,并抄录了七部。

6.《万寿道藏》

宋徽宗政和初搜访道门遗书,政和五六年设经局,令道士校刊。雕版当在政和六七年,地址是福州闽县九仙山天宁万寿观。由于该藏雕版于天宁万寿观,故名曰《万寿道藏》。据推断,《万寿道藏》大约共收道经5481卷。道经雕版印刷始于五代。《万寿道藏》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万寿道藏》得以大批复制,广为流传。但《万寿道藏》后来失传。

7.《大金玄都宝藏》

金代统治者对道教始而疑虑,继而压制,后终于转为扶植、利用。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下诏将南京(今开封)《道藏》经版交给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前身),又将中都玉虚观的道经运到天长观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又赐土地扩大天长观面积,用来修建房屋以贮藏经版。并派文臣二员,协助天长观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参订经书。由于各种条件齐备,故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后,孙明道又会同诸道士,按照三洞四辅排列,商校异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泰和二年天长观为大火焚毁,《大金玄都宝藏》的经版亦随同付之一炬。

8.《大元玄都宝藏》

元代除成吉思汗礼敬丘处机,全真道一时极盛外,其余皇帝并不过于重视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时兴盛,却也为道士自己编《道藏》奠定了基础。元太宗九年宋德方主持平阳玄都观,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议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听后,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闻讯很高兴,捐白金千两。宋德方将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这项工作。前后八年时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大功告成。宋德方、秦志安所刊刻《道藏》亦称《玄都宝藏》。“玄都”大概是指平阳玄都观。为与《大金玄都宝藏》相区别,似可称为《大元玄都宝藏》。佛道二教的斗争在元代又趋激烈,并对道经的存亡产生了重大影响。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明代《道藏》

明代对宗教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但在政府划定的框框之内,统治者不仅允许宗教活动,有时还加以扶植。明成祖即如此。他在政变过程中,曾得力于道士散布的谶语,故而对道教的扶植和利用要超过明太祖朱元璋。他大力提倡供奉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大修道教宫观。他敕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随着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去世,仁宗、宣宗对修藏没有表现出兴趣,明初开始的修藏工作即中断未行。直到明英宗继位,追成其曾祖父永乐先志,于正统九年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大藏经典”。当年十月,《道藏经》刊版讫工。明英宗没有为这部《道藏》赐名,后人为方便起见,称为《正统道藏》,也称为明《道藏》。《正统道藏》凡480函,5305卷。《正统道藏》校刊功成之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天下宫观。

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他于万历三十五年敕第50代天师张国祥刊印《续道藏经》。因刊于万历年间,后人称为《万历续道藏》。《万历续道藏》凡32函,180卷。《万历续道藏》紧接在《正统道藏》之后,合为一部总集。所以,我们今天一般也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一并简称为《正统道藏》或明《道藏》。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保存至今,国内外还保存了明版若干部。由于历代《道藏》皆没有保存到今天,所以我们今天说《道藏》时,一般即指明《道藏》。

(四)明代《道藏》的新版本

20世纪20年代以来,明版《道藏》陆续出现了重印、影印或点校的新版本,共6种:

1.涵芬楼本《道藏》

1923年10月~1926年4月,田文烈、李盛铎、赵尔巽、 康有为、张謇、董康、张元济、梁启超、钱能训、熊希龄、江朝宗、黄炎培和傅增湘等13人发起重印明《道藏》。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慨出俸钱”支持宏举,请教育总长傅增湘总理其事。所用底本为北京白云观藏本。将原本缩为石印六开小本,改梵夹本为线装本,由上海涵芬楼影印。每部1120册,共印了350部。明版《道藏》存者不多,且藏于道观,一般人难以接近。自有了涵芬楼本《道藏》后,才有较多的学者得以阅览。20世纪20年代出版线装涵芬楼本《道藏》,功德无量。    2.艺文本《道藏》

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缩小影印《道藏》,编为32开本60册,另有总目和索引1册。

3.新文丰本《道藏》

197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缩小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60册,另有总目录1册。

4.中文出版社本《道藏》

1986年10月,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缩小影印《道藏》,名曰《重编影印正统道藏》,编为16开本30册。

5.三家本《道藏》

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缩小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36册。其第一册前有胡道静先生撰《前言》和目录,第36册末附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此本共计补缺1700行,纠正错简17处,还描补缺损字500余。由于是三家出版社联合影印,有人简称此版为 三家本《道藏》。也有人称文物本《道藏》。

6.《中华道藏》

200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明《道藏》的点校本,名为《中华道藏》,由张继禹任主编。《中华道藏》分为洞真上清部、洞玄灵宝部、洞神三皇部、三洞经教部、太平经部、道德真经、四子真经、易学著作、太清金丹经—外丹服食、太清金丹经—內丹经诀、诸子文集、全真文集、道教类书、道门科戒、灵宝诸斋仪、斋仪章表、神仙高道传记和仙境宫观山志等类,重新排目。有目录索引。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硬核)《道藏说略》系列之:朱越利《道藏》总说(2)

    道教之音 朱越利

    2019-08-29 11:10:49

    |
    (硬核)《道藏说略》系列之:朱越利《道藏》总说(2)
    |

    二 悠久的《道藏》编纂史

    郑樵《校雠略》说:“学问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是说,研究学问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应当搞清发源和流变,研究图书应当搞清分类和目录。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是研究《道藏》的主要奠基著作。

    (一)《道藏》的形成

    汉魏两晋时期,方士辈出。他们撰写经典,制作符箓,比较活跃。东汉宫崇向皇帝献上其师于吉所得《太平清领书》170卷,又有记载说张陵另出《太平洞极经》144卷。东汉末年,张角怀揣《太平经》,借助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天下震动。张鲁撰写《老子想尔注》,依靠五斗米道实行地方割据,偏安一隅垂30年。黄巾起义和五斗米道割据两大社会运动,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汉代还有人撰写《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周易参同契》,记录方士烧炼外丹的方法和体会。其后,三国帛和得《三皇文》,东晋时杨羲传《上清经》,葛巢甫造《灵宝经》,各种经书愈出愈多。这些经典及符箓的宗教思想相同或相近。东晋时,一些饱学方士,大量收藏各种宣扬修炼成仙和驱邪治鬼的经典与符箓,《道藏》初现雏形。

    道教的形成过程的总趋势是先有分散的小教,分散的小教然后逐步联合为一大教。联合为一大教后,原来的小教则成为派。简而言之,道教是先有派,后有教。南北朝时期,各小教方士逐渐觉得大家有共同语言,好似共属一教,应当联手。这种认同意识催生《道藏》,有人付诸行动,精心将几个小教的经典编辑为一部总集,《道藏》应运而生。编纂《道藏》者旨在推动联合,即试图以《道藏》向世人显示一大教的存在,并巩固和加强各小教的认同意识。那时,的确有几个小教显示了实力,具备了联合的资格和能力。

    六朝末隋唐时期已将贮经之处称为“藏”,但南朝和唐代的几部道经总集还没有称为《道藏》,而是称为《三洞经书》《玉纬七部经书》《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等 。“三洞”“七部”等名词,表达的也就是《道藏》的意思。至宋代,《道藏》之称才开始普遍起来。

    历史上编纂《道藏》有20多次,以下仅介绍历代编纂的9种《道藏》。若欲了解其他各次编纂《道藏》的情况,可参阅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

    (二)明代以前的《道藏》

    1.郑隐藏书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的《遐览》篇中,按照“道经”和“诸符”两个类别,著录了其师郑隐的藏书。道经总集应具备三项最基本的特征:(1)所收道经基本齐全。(2)独自成为丛书。(3)编制了分类目录。无论是郑隐还是葛洪,均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编纂道经总集。但由于“郑隐藏书”丰富和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如同“郑隐藏书目”,使“郑隐藏书”具备了道经总集的三项最基本的特征,可视其为《道藏》的雏形。之所以称其为雏形,是因为“郑隐藏书”尚有两点不足之处:第一,不仅缺斋仪之书,而且原始道教经典也遗漏很多。第二,葛洪的著录过简,并且不规范。葛洪之后,不见郑隐藏书的记载。

    2.陆修静《三洞经书》

    南朝宋明帝尊崇道教,陆修静深受宋明帝礼敬。陆修静住在明帝于北郊天印山为他修建的崇虚馆中,弘扬道教,故得以皇帝之力搜取各地道经,尽得各地经书。可见陆修静编纂《道藏》得到宋明帝的支持。《道教义枢》卷2《三洞义》将这一经目称为《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大概没有为这批道经题一个总目,我们据经目称之为《三洞经书》大概是合适的。陆修静在崇虚馆以三洞分类法整理道经,对后世《道藏》的编纂深有影响。

    3.孟法师《玉纬七部经》

    南朝梁代有两位孟法师。一位是孟景翼,字辅明,平昌安丘人。曾任梁武帝大道正,经常为皇帝讲法。因为他精于道教教义,时人尊称他为法师,号大孟。另一位是孟智周,丹阳建业人,为陆修静弟子。梁武帝时,孟智周曾与光宝寺僧法云辩论,亦精于道教教义,时人也尊称他为法师,号小孟。由于都姓孟,都是法师,后人把他们两个弄混淆了,分不清谁是谁了。其中一人编成《玉纬七部经书目》,也有人说两人都参与了编纂,后人干脆笼统地题为孟法师编,兼指大小孟,随人去自由理解。从经目看,道士们对道经的汇辑、整理工作非常活跃,收集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确定了七部分类法,影响深远。当时也没有为所整理的道经题总名,但从经目看,可称为《玉纬七部经》。

    4.唐《开元道藏》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核刊道经,并著经目《琼纲经目》和《玉纬别目》。后人也有将《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合称为《开元道藏》的。唐玄宗以尊崇道教而著名,道教在唐玄宗时十分兴盛。开元年间又值唐朝国富民泰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风尚、心理,还是人力、财力,都为编纂一部高质量的《道藏》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编纂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不奇怪的。《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也没有保留下来,但从广泛搜集、玄宗亲自领导、卷数众多和逐级转抄来判断,这部《道藏》显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5.《大宋天宫宝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冬,张君房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受命专门负责编纂《道藏》的工作。《大宋天宫宝藏》收入的旧《道藏》经本,即六朝隋唐旧经。另外又收入摩尼教经书和五代北宋新道经,故总数增加到4565卷。《大宋天宫宝藏》仍以七部分类法排列子书,但以千字文为函目,便于查找,是了不起的进步。《大宋天宫宝藏》完成于天禧三年(1019)春,前后费时五年半,并抄录了七部。

    6.《万寿道藏》

    宋徽宗政和初搜访道门遗书,政和五六年设经局,令道士校刊。雕版当在政和六七年,地址是福州闽县九仙山天宁万寿观。由于该藏雕版于天宁万寿观,故名曰《万寿道藏》。据推断,《万寿道藏》大约共收道经5481卷。道经雕版印刷始于五代。《万寿道藏》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万寿道藏》得以大批复制,广为流传。但《万寿道藏》后来失传。

    7.《大金玄都宝藏》

    金代统治者对道教始而疑虑,继而压制,后终于转为扶植、利用。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下诏将南京(今开封)《道藏》经版交给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前身),又将中都玉虚观的道经运到天长观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又赐土地扩大天长观面积,用来修建房屋以贮藏经版。并派文臣二员,协助天长观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参订经书。由于各种条件齐备,故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后,孙明道又会同诸道士,按照三洞四辅排列,商校异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泰和二年天长观为大火焚毁,《大金玄都宝藏》的经版亦随同付之一炬。

    8.《大元玄都宝藏》

    元代除成吉思汗礼敬丘处机,全真道一时极盛外,其余皇帝并不过于重视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时兴盛,却也为道士自己编《道藏》奠定了基础。元太宗九年宋德方主持平阳玄都观,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议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听后,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闻讯很高兴,捐白金千两。宋德方将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这项工作。前后八年时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大功告成。宋德方、秦志安所刊刻《道藏》亦称《玄都宝藏》。“玄都”大概是指平阳玄都观。为与《大金玄都宝藏》相区别,似可称为《大元玄都宝藏》。佛道二教的斗争在元代又趋激烈,并对道经的存亡产生了重大影响。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明代《道藏》

    明代对宗教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但在政府划定的框框之内,统治者不仅允许宗教活动,有时还加以扶植。明成祖即如此。他在政变过程中,曾得力于道士散布的谶语,故而对道教的扶植和利用要超过明太祖朱元璋。他大力提倡供奉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大修道教宫观。他敕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随着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去世,仁宗、宣宗对修藏没有表现出兴趣,明初开始的修藏工作即中断未行。直到明英宗继位,追成其曾祖父永乐先志,于正统九年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大藏经典”。当年十月,《道藏经》刊版讫工。明英宗没有为这部《道藏》赐名,后人为方便起见,称为《正统道藏》,也称为明《道藏》。《正统道藏》凡480函,5305卷。《正统道藏》校刊功成之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天下宫观。

    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他于万历三十五年敕第50代天师张国祥刊印《续道藏经》。因刊于万历年间,后人称为《万历续道藏》。《万历续道藏》凡32函,180卷。《万历续道藏》紧接在《正统道藏》之后,合为一部总集。所以,我们今天一般也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一并简称为《正统道藏》或明《道藏》。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保存至今,国内外还保存了明版若干部。由于历代《道藏》皆没有保存到今天,所以我们今天说《道藏》时,一般即指明《道藏》。

    (四)明代《道藏》的新版本

    20世纪20年代以来,明版《道藏》陆续出现了重印、影印或点校的新版本,共6种:

    1.涵芬楼本《道藏》

    1923年10月~1926年4月,田文烈、李盛铎、赵尔巽、 康有为、张謇、董康、张元济、梁启超、钱能训、熊希龄、江朝宗、黄炎培和傅增湘等13人发起重印明《道藏》。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慨出俸钱”支持宏举,请教育总长傅增湘总理其事。所用底本为北京白云观藏本。将原本缩为石印六开小本,改梵夹本为线装本,由上海涵芬楼影印。每部1120册,共印了350部。明版《道藏》存者不多,且藏于道观,一般人难以接近。自有了涵芬楼本《道藏》后,才有较多的学者得以阅览。20世纪20年代出版线装涵芬楼本《道藏》,功德无量。    2.艺文本《道藏》

    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缩小影印《道藏》,编为32开本60册,另有总目和索引1册。

    3.新文丰本《道藏》

    197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缩小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60册,另有总目录1册。

    4.中文出版社本《道藏》

    1986年10月,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缩小影印《道藏》,名曰《重编影印正统道藏》,编为16开本30册。

    5.三家本《道藏》

    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缩小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36册。其第一册前有胡道静先生撰《前言》和目录,第36册末附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此本共计补缺1700行,纠正错简17处,还描补缺损字500余。由于是三家出版社联合影印,有人简称此版为 三家本《道藏》。也有人称文物本《道藏》。

    6.《中华道藏》

    200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明《道藏》的点校本,名为《中华道藏》,由张继禹任主编。《中华道藏》分为洞真上清部、洞玄灵宝部、洞神三皇部、三洞经教部、太平经部、道德真经、四子真经、易学著作、太清金丹经—外丹服食、太清金丹经—內丹经诀、诸子文集、全真文集、道教类书、道门科戒、灵宝诸斋仪、斋仪章表、神仙高道传记和仙境宫观山志等类,重新排目。有目录索引。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