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叔贵峰

2012-03-15 19:30:15

4.关于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与当代西方宗教整体研究之间的断裂

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为当代西方学者对基督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思维平台,其研究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20世纪以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流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存在主义神学,其代表人物布尔特曼、蒂利希、麦奎利从生存论的角度阐述了人类宗教与信仰共容、共存的希望,并借此理解来寻求一种超越基督教会本身的宗教普遍对话;“过程神学”,其代表人物哈特肖恩、威廉姆斯、奥格登和柯布认为处于过程演进中的基督教应面对现实问题,正视并应付自然科学、生态危机、种族歧视、核弹威胁、经济失衡、宗教相遇和文化冲突等带来的挑战;“新人类学”,其代表人物鲍恩和潘内伯格从“新人类学”的维度审视基督教的当代价值,旨在从研究“人学”出发,基于人之主体而达到对上帝的认识,获得神学的真谛;“神学解释学”,其代表人物毕塞尔、科尔、布尔特曼、埃贝林和荣格尔等人,试图以“语言”为媒介来沟通上帝与人类,审视存在与人生,其重新构建的神学体系乃是以其“语言理论”来实现古今的理解交汇或“视野融合”。[10]方兴未艾的当代西方宗教研究,至少还没有直接引起我们国内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现有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构成与之任何形式上的回应和对话,这恐怕是摆在我国研究者面前迫切、艰难而长远的学术任务。

三、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回顾现在我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下几个方面会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后现代宗教观的走向

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当下的主流形态,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关系也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马克思自身的各种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联系也必将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对马克思宗教理论的研究也会向这个领域转向,即厘清马克思宗教理论与后现代宗教观之间的内在联系。目前,国外有关后现代宗教思潮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已经在我国翻译出版的著作有大卫·雷·格里芬的《后现代宗教》、西美尔的《现代人与宗教》等等。[11]如何面对西方后现代宗教思想的立场和观点?如何捍卫马克思的宗教观?在我看来,二者之间的理论交锋将会日益逼近,并最终成为我国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2.应对马克思宗教理论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定位

目前,随着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家宗教思想研究的逐步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吕大吉先生编著的《西方宗教学说史》(上下册)、陈麟书先生编写的《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赵林先生所著的《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谢地坤先生所著的《费希特的宗教哲学》以及刘艳博士的博士论文《神学批判的缔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研究》等等。虽然这此成果多数只是对哲学家个体宗教思想的研究,但都从不同的视角涉及到了马克思的宗教思想,这便有助于我们从西方宗教思想史这个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宗教思想进行审视和定位,从而凸显出马克思宗教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给整个西方宗教思想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3.对青年黑尔派宗教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

对于马克思宗教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占据了全部研究的一半,但人们却很少专门研究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理论,而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极为重要。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均以批判宗教起家,并且其思想在当时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青年马克思受该派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是布鲁诺·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思想。而国内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研究极为稀少,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学术界的空白。因此,青年黑格尔派中有极为重要的宗教思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这项研究工作不但会让我们认识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真正来源,而且更会让我们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深刻内涵。

注释:

 [1]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刘仲康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一文中专门对此下过定义:“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和总和,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刘仲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载《新疆社会经济》1998年第4期)

[2]参见张清康:《略论马克思主义宗教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区别》,载《许昌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何耀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载《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3]施船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相关动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晓榕:《论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的视角转变》,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异化说”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同意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而二者的真正分歧在于人的本质是什么。“自我感觉说”认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和意识,“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鸦片说”指的宗教对人的麻醉作用,即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6]参见牛苏林:《人对世界的宗教掌握及其方式--兼论马克思的宗教理解》,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7]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

[8]参见王礼平、黄伟:《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载《复旦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杨玉昌:《论叔本华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9][德]梅林:《遗书》,转引自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76页。

[10]参见卓新平:《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三十年来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叔贵峰

    2012-03-15 19:30:15

    |
    三十年来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
    |

    4.关于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与当代西方宗教整体研究之间的断裂

    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为当代西方学者对基督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思维平台,其研究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20世纪以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流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存在主义神学,其代表人物布尔特曼、蒂利希、麦奎利从生存论的角度阐述了人类宗教与信仰共容、共存的希望,并借此理解来寻求一种超越基督教会本身的宗教普遍对话;“过程神学”,其代表人物哈特肖恩、威廉姆斯、奥格登和柯布认为处于过程演进中的基督教应面对现实问题,正视并应付自然科学、生态危机、种族歧视、核弹威胁、经济失衡、宗教相遇和文化冲突等带来的挑战;“新人类学”,其代表人物鲍恩和潘内伯格从“新人类学”的维度审视基督教的当代价值,旨在从研究“人学”出发,基于人之主体而达到对上帝的认识,获得神学的真谛;“神学解释学”,其代表人物毕塞尔、科尔、布尔特曼、埃贝林和荣格尔等人,试图以“语言”为媒介来沟通上帝与人类,审视存在与人生,其重新构建的神学体系乃是以其“语言理论”来实现古今的理解交汇或“视野融合”。[10]方兴未艾的当代西方宗教研究,至少还没有直接引起我们国内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现有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构成与之任何形式上的回应和对话,这恐怕是摆在我国研究者面前迫切、艰难而长远的学术任务。

    三、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回顾现在我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下几个方面会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后现代宗教观的走向

    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当下的主流形态,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关系也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马克思自身的各种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联系也必将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对马克思宗教理论的研究也会向这个领域转向,即厘清马克思宗教理论与后现代宗教观之间的内在联系。目前,国外有关后现代宗教思潮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已经在我国翻译出版的著作有大卫·雷·格里芬的《后现代宗教》、西美尔的《现代人与宗教》等等。[11]如何面对西方后现代宗教思想的立场和观点?如何捍卫马克思的宗教观?在我看来,二者之间的理论交锋将会日益逼近,并最终成为我国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2.应对马克思宗教理论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定位

    目前,随着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家宗教思想研究的逐步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吕大吉先生编著的《西方宗教学说史》(上下册)、陈麟书先生编写的《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赵林先生所著的《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谢地坤先生所著的《费希特的宗教哲学》以及刘艳博士的博士论文《神学批判的缔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研究》等等。虽然这此成果多数只是对哲学家个体宗教思想的研究,但都从不同的视角涉及到了马克思的宗教思想,这便有助于我们从西方宗教思想史这个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宗教思想进行审视和定位,从而凸显出马克思宗教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给整个西方宗教思想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3.对青年黑尔派宗教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

    对于马克思宗教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占据了全部研究的一半,但人们却很少专门研究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理论,而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极为重要。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均以批判宗教起家,并且其思想在当时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青年马克思受该派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是布鲁诺·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思想。而国内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研究极为稀少,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学术界的空白。因此,青年黑格尔派中有极为重要的宗教思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这项研究工作不但会让我们认识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真正来源,而且更会让我们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深刻内涵。

    注释:

     [1]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刘仲康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一文中专门对此下过定义:“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和总和,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刘仲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载《新疆社会经济》1998年第4期)

    [2]参见张清康:《略论马克思主义宗教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区别》,载《许昌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何耀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载《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3]施船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相关动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晓榕:《论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的视角转变》,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异化说”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同意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而二者的真正分歧在于人的本质是什么。“自我感觉说”认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和意识,“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鸦片说”指的宗教对人的麻醉作用,即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6]参见牛苏林:《人对世界的宗教掌握及其方式--兼论马克思的宗教理解》,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7]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

    [8]参见王礼平、黄伟:《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载《复旦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杨玉昌:《论叔本华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9][德]梅林:《遗书》,转引自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76页。

    [10]参见卓新平:《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