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2)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觉

2012-04-27 14:35:01

多年来,国家民委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国务院先后4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国家还借助公共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社会工程。在民族地区长期坚持、东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整体要求。今年,国家多次组织会议具体部署这项工作。

形成和不断丰富了民族发展的理论

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一致目标,实现共同繁荣的途径是各民族共同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讲,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回答了民族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理路选择上的指导。

民族发展的过程性。民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缓慢。

民族发展的动力。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民族的生产力。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民族的发展,需要外力的助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其他民族能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但受援民族的发展要把自力更生和国家以及兄弟民族的帮助结合起来。

民族发展的内容。民族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共同发展。

民族发展的标志。民族素质,尤其是民族干部的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民族发展的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离不开长期、有效的民族政策支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与照顾。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

民族发展的模式。民族发展的模式包括常态发展和非常态发展。实现非常态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与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60年的启示:用发展延续发展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总是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情况。

在改革开放之前,各民族人口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聚居区,个体生活水平接近,因为缺乏民族接触和民族交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直接感受不到民族差异和利益冲突,民族意识也处于蛰伏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泛而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成员的直接接触,加上就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很多民族个体成员在文化对比、利益竞争中强化了民族划界意识和民族归属意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民个体在素质、能力、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社会的分层和贫富分化,如果这种分化和对比与民族边界存在一定的吻合性,不公平感就会成为影响民族情绪的因素;以商业化为特点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不少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忧虑;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多民族成员感到诸多的不适应,引发了内心冲突和利益冲突,场景式的城市民族问题多发成为一种新情况;在对民族群体利益的关注方面,民族地区和自治地方越来越关注自治机关的民族干部比例和国家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使用的补偿问题。这说明,现阶段民众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趋势,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一个国家转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新的矛盾和问题多发的过程,具体反映到民族问题上就是民族意识的暂时强化。对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民族意识趋强的新形势,发挥新中国已经确立起来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优势,引导各族人民正确看待、理解文化差异和利益差异,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实现各民族利益的共赢、共享。通过民族理论创新和民族政策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2)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觉

    2012-04-27 14:35:01

    |
    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2)
    |

    多年来,国家民委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国务院先后4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国家还借助公共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社会工程。在民族地区长期坚持、东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整体要求。今年,国家多次组织会议具体部署这项工作。

    形成和不断丰富了民族发展的理论

    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一致目标,实现共同繁荣的途径是各民族共同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讲,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回答了民族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理路选择上的指导。

    民族发展的过程性。民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缓慢。

    民族发展的动力。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民族的生产力。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民族的发展,需要外力的助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其他民族能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但受援民族的发展要把自力更生和国家以及兄弟民族的帮助结合起来。

    民族发展的内容。民族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共同发展。

    民族发展的标志。民族素质,尤其是民族干部的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民族发展的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离不开长期、有效的民族政策支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与照顾。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

    民族发展的模式。民族发展的模式包括常态发展和非常态发展。实现非常态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与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60年的启示:用发展延续发展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总是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情况。

    在改革开放之前,各民族人口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聚居区,个体生活水平接近,因为缺乏民族接触和民族交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直接感受不到民族差异和利益冲突,民族意识也处于蛰伏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泛而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成员的直接接触,加上就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很多民族个体成员在文化对比、利益竞争中强化了民族划界意识和民族归属意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民个体在素质、能力、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社会的分层和贫富分化,如果这种分化和对比与民族边界存在一定的吻合性,不公平感就会成为影响民族情绪的因素;以商业化为特点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不少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忧虑;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多民族成员感到诸多的不适应,引发了内心冲突和利益冲突,场景式的城市民族问题多发成为一种新情况;在对民族群体利益的关注方面,民族地区和自治地方越来越关注自治机关的民族干部比例和国家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使用的补偿问题。这说明,现阶段民众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趋势,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一个国家转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新的矛盾和问题多发的过程,具体反映到民族问题上就是民族意识的暂时强化。对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民族意识趋强的新形势,发挥新中国已经确立起来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优势,引导各族人民正确看待、理解文化差异和利益差异,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实现各民族利益的共赢、共享。通过民族理论创新和民族政策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