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多元性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凤岗

2012-05-02 10:29:03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皮特•伯格(Peter Berger)对于宗教的衰落或世俗化曾经进行过系统论证,其世俗化理论也曾一度广为流行。但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明确放弃了世俗化理论,并且反复说明世俗化理论是不成立的。近年来,伯格谈论最多的是宗教的多元化趋势,认为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宗教没有走向衰落,而是社会每个时期都在经历宗教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伊斯兰教、亚洲宗教和新兴宗教在欧美的增长,宗教多元化也成为欧美宗教社会学界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发展趋势,促使学者们去作实证研究和理论总结。近日在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召开的国际宗教社会学学会第30届会议的主题便是宗教多元性的挑战。

会议于7月27日至31日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人报名,实际到会人数大约500人,在169个分会场就宗教社会学的诸多话题进行了讨论。另有两场全体会议的主题研讨,每场有两位特邀学者发言和一位学者回应。第一场全体会议的讨论焦点是宗教多元性对于宗教的挑战。法国学者Corrine Valasik(卡瑞思)的发言题目是《社会性和伦理性之为宗教对于宗教多元性的回应》,这个题目颇有一点法国哲学的话语味道。美国学者艾默曼(Nancy T. Ammerman)是2007年第4届中美欧宗教学暑期研讨班和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的特邀讲员,她的特邀发言题目是《挑战与变化:在一个多样性的世界中为宗教定位》。第二场全体会议的讨论焦点是宗教多元性对于当代社会的挑战,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学者Barbara Theriault(芭芭拉)的发言题目是《社会学家、虔诚人和宗教多元性:与马克斯•韦伯的对话》;笔者应邀发言的题目是《寡头垄断的动力学:宗教管制的后果》。此文试图打破欧美学者既有的思维模式,在一元垄断和多元性之外增加对于另外一种类型,即寡头垄断的分析和理论探讨。有数据表明,寡头垄断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类型,寡头垄断之下的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与一元垄断或多元性之下的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或有不同。这些特邀主题发言的论文,将会在国际宗教社会学学会的会刊《社会罗盘》(《Social Compass》)上刊登。

国际宗教社会学学会于1948年在比利时鲁汶成立,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地点在不同国家轮换。

进入21世纪以来,参加会议的学者人数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会员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221人逐年递增,今年已经接近600人。会员分两类,一类是全额会员(每两年149欧元),一类是半费会员,包括退休学者、学者配偶、以及来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后者的人数增长特别快。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西欧和北美学者以外,很多学者来自东欧,也有不少来自中南美洲,比较少见的是亚洲、非洲的学者。上海大学的郭长钢教授也列于会议程序之中,但因为没能及时拿到签证而没能成行。另有一位来自韩国,一位来自中国台湾,数位来自日本。据说有十几位日本学者是国际宗教社会学会的会员,理事会里也有一位日本学者代表。

宗教多元化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宗教社会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随着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将会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当中国案例引入宗教社会学时,必将为宗教社会学一般性理论的发展带来突破。对此,世界各地的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欧和北美学者,都表示了很高的期待。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宗教多元性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凤岗

2012-05-02 10:29:03

|
宗教多元性的挑战
|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皮特•伯格(Peter Berger)对于宗教的衰落或世俗化曾经进行过系统论证,其世俗化理论也曾一度广为流行。但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明确放弃了世俗化理论,并且反复说明世俗化理论是不成立的。近年来,伯格谈论最多的是宗教的多元化趋势,认为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宗教没有走向衰落,而是社会每个时期都在经历宗教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伊斯兰教、亚洲宗教和新兴宗教在欧美的增长,宗教多元化也成为欧美宗教社会学界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发展趋势,促使学者们去作实证研究和理论总结。近日在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召开的国际宗教社会学学会第30届会议的主题便是宗教多元性的挑战。

会议于7月27日至31日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人报名,实际到会人数大约500人,在169个分会场就宗教社会学的诸多话题进行了讨论。另有两场全体会议的主题研讨,每场有两位特邀学者发言和一位学者回应。第一场全体会议的讨论焦点是宗教多元性对于宗教的挑战。法国学者Corrine Valasik(卡瑞思)的发言题目是《社会性和伦理性之为宗教对于宗教多元性的回应》,这个题目颇有一点法国哲学的话语味道。美国学者艾默曼(Nancy T. Ammerman)是2007年第4届中美欧宗教学暑期研讨班和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的特邀讲员,她的特邀发言题目是《挑战与变化:在一个多样性的世界中为宗教定位》。第二场全体会议的讨论焦点是宗教多元性对于当代社会的挑战,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学者Barbara Theriault(芭芭拉)的发言题目是《社会学家、虔诚人和宗教多元性:与马克斯•韦伯的对话》;笔者应邀发言的题目是《寡头垄断的动力学:宗教管制的后果》。此文试图打破欧美学者既有的思维模式,在一元垄断和多元性之外增加对于另外一种类型,即寡头垄断的分析和理论探讨。有数据表明,寡头垄断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类型,寡头垄断之下的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与一元垄断或多元性之下的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或有不同。这些特邀主题发言的论文,将会在国际宗教社会学学会的会刊《社会罗盘》(《Social Compass》)上刊登。

国际宗教社会学学会于1948年在比利时鲁汶成立,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地点在不同国家轮换。

进入21世纪以来,参加会议的学者人数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会员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221人逐年递增,今年已经接近600人。会员分两类,一类是全额会员(每两年149欧元),一类是半费会员,包括退休学者、学者配偶、以及来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后者的人数增长特别快。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西欧和北美学者以外,很多学者来自东欧,也有不少来自中南美洲,比较少见的是亚洲、非洲的学者。上海大学的郭长钢教授也列于会议程序之中,但因为没能及时拿到签证而没能成行。另有一位来自韩国,一位来自中国台湾,数位来自日本。据说有十几位日本学者是国际宗教社会学会的会员,理事会里也有一位日本学者代表。

宗教多元化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宗教社会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随着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将会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当中国案例引入宗教社会学时,必将为宗教社会学一般性理论的发展带来突破。对此,世界各地的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欧和北美学者,都表示了很高的期待。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