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宗荣

2012-05-10 22:33:10

30年,对于个人是而立之年,对于改革开放后获得新生的中国也可以算是而立之年。30年来,党和政府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总结中外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不断突破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生动鲜活的宗教工作实践中,逐渐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和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

一、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的重要历程

30年来,党的宗教理论是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逐步向前推进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历史价值,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实践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要阶段。

1.第一个阶段:恢复和发展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

这一阶段党的宗教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面对十年浩劫后各个领域亟待拨乱反正、党的工作中心急需转移的时代背景,如何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宗教问题,如何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这一阶段开创和奠定了党的宗教理论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是:党着眼于工作中心的转移和体制转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宗教问题,恢复和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将党的宗教理论从“左”的禁锢下解放了出来,对宗教的本质、发展规律、社会作用,对我国的宗教状况、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作了深入阐述,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发展的春天,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其理论结晶为1982年中共中央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这一阶段的实践特征是:在宗教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建立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推动爱国宗教界人士队伍建设;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防范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机构,加强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处理宗教事务的能力。

2.第二个阶段:丰富和深化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这一阶段党的宗教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时代背景,如何既切实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宗教和睦;既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又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这一阶段是党的宗教理论的深化、中兴时期。

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是:党着眼于世界两极对峙格局解体、世界范围内宗教呈现大量新变化的现实,勇敢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主动顺应各种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深入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就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复杂性以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结晶为中共中央1991年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和2002年3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的《论宗教问题》。

这一阶段的实践特征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持续、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个宗教都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宗教界面貌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同时,不少地方出现了宗教发展热活动乱、滥建乱建寺观教堂、利用宗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不正常现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也不断加剧。为此,中央提出加强宗教法制建设、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国务院出台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两个行政法规,大多数省级人大和政府也制定了地方性宗教法规和政府规章。宗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程度逐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形成广泛共识。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和爱国宗教界人士队伍得到加强,处理宗教事务的能力普遍增强。

3.第三个阶段:拓展和完善期(21世纪初至今)

这一阶段党的宗教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以及民主政治、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宗教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处于什么样的方位,其社会作用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一阶段是党的宗教理论重大创新和完善时期。

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是:党着眼于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和我国都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情况,立足于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的大局,对我国宗教的历史方位、社会作用和宗教工作等作出了新的判断和论断,大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境界。即:在继续高度重视宗教的意识形态属性、抵御渗透、抑制宗教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宗教的社会属性、大力倡导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对宗教工作的目标、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明确了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其理论结晶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章及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及2007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这一阶段的实践特征是:宗教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务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地方性宗教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国家宗教局出台了若干部门规章,宗教团体的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宗教工作方式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宗教界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在扶危济困和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中,宗教界踊跃出钱、出物、出力,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宗教界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国家宗教局会同有关宗教团体,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如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圣经事工展、国际道德经论坛、佛舍利赴境外供奉等。抵御渗透工作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宗教法制宣传教育,宗教工作干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共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宗教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1. 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中国化

党的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30年宗教工作的生动见证,也是30年我国巨大变化在宗教领域的体现。以笔者的学习体会,党的宗教理论的要点是:

宗教本质论——宗教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将长期存在;宗教问题涉及大量群众,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实质上就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宗教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宗教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宗教与社会关系论——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要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妥善处理宗教事务,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要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的现象,谨慎对待、妥善处理。

宗教与国家关系论——国家政权与宗教相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不能搞狂热,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制度的实施,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

宗教与党关系论——党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党与宗教界在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党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得信仰宗教。不能把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我国宗教和宗教界人士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党与宗教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是党联系、团结、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支持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党代表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与信教群众是血肉联系。

宗教社会功能论——宗教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之一。要妥善处理宗教关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限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宗荣

    2012-05-10 22:33:10

    |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
    |

    30年,对于个人是而立之年,对于改革开放后获得新生的中国也可以算是而立之年。30年来,党和政府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总结中外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不断突破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生动鲜活的宗教工作实践中,逐渐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和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

    一、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的重要历程

    30年来,党的宗教理论是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逐步向前推进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历史价值,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实践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要阶段。

    1.第一个阶段:恢复和发展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

    这一阶段党的宗教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面对十年浩劫后各个领域亟待拨乱反正、党的工作中心急需转移的时代背景,如何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宗教问题,如何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这一阶段开创和奠定了党的宗教理论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是:党着眼于工作中心的转移和体制转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宗教问题,恢复和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将党的宗教理论从“左”的禁锢下解放了出来,对宗教的本质、发展规律、社会作用,对我国的宗教状况、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作了深入阐述,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发展的春天,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其理论结晶为1982年中共中央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这一阶段的实践特征是:在宗教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建立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推动爱国宗教界人士队伍建设;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防范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机构,加强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处理宗教事务的能力。

    2.第二个阶段:丰富和深化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这一阶段党的宗教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时代背景,如何既切实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宗教和睦;既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又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这一阶段是党的宗教理论的深化、中兴时期。

    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是:党着眼于世界两极对峙格局解体、世界范围内宗教呈现大量新变化的现实,勇敢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主动顺应各种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深入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就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复杂性以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结晶为中共中央1991年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和2002年3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的《论宗教问题》。

    这一阶段的实践特征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持续、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个宗教都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宗教界面貌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同时,不少地方出现了宗教发展热活动乱、滥建乱建寺观教堂、利用宗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不正常现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也不断加剧。为此,中央提出加强宗教法制建设、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国务院出台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两个行政法规,大多数省级人大和政府也制定了地方性宗教法规和政府规章。宗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程度逐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形成广泛共识。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和爱国宗教界人士队伍得到加强,处理宗教事务的能力普遍增强。

    3.第三个阶段:拓展和完善期(21世纪初至今)

    这一阶段党的宗教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以及民主政治、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宗教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处于什么样的方位,其社会作用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一阶段是党的宗教理论重大创新和完善时期。

    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是:党着眼于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和我国都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情况,立足于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的大局,对我国宗教的历史方位、社会作用和宗教工作等作出了新的判断和论断,大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境界。即:在继续高度重视宗教的意识形态属性、抵御渗透、抑制宗教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宗教的社会属性、大力倡导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对宗教工作的目标、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明确了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其理论结晶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章及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及2007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这一阶段的实践特征是:宗教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务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地方性宗教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国家宗教局出台了若干部门规章,宗教团体的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宗教工作方式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宗教界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在扶危济困和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中,宗教界踊跃出钱、出物、出力,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宗教界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国家宗教局会同有关宗教团体,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如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圣经事工展、国际道德经论坛、佛舍利赴境外供奉等。抵御渗透工作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宗教法制宣传教育,宗教工作干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共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宗教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30年党的宗教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1. 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中国化

    党的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30年宗教工作的生动见证,也是30年我国巨大变化在宗教领域的体现。以笔者的学习体会,党的宗教理论的要点是:

    宗教本质论——宗教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将长期存在;宗教问题涉及大量群众,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实质上就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宗教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宗教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宗教与社会关系论——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要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妥善处理宗教事务,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要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的现象,谨慎对待、妥善处理。

    宗教与国家关系论——国家政权与宗教相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不能搞狂热,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制度的实施,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

    宗教与党关系论——党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党与宗教界在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党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得信仰宗教。不能把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我国宗教和宗教界人士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党与宗教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是党联系、团结、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支持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党代表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与信教群众是血肉联系。

    宗教社会功能论——宗教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之一。要妥善处理宗教关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限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