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德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作者:刘金豪     时间:2013-12-30 11:37:08      繁體中文版     

作为道教的根本经典,《道德经》也是道教徒修炼和弘道的根本指南,但是《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教化的层面,而是早已超脱宗教的范畴,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对于这样一部堪称民族智慧宝典的著作,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持续的探索和研究。

《道德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一个“道”字来印证。《道德经》极力推崇“道”,道教也以“道”来命名,那么这个“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指的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总方法,世间万物都得按照这个规律方法来生长繁衍。这是“道”字的宗教释义,而这种宗教释义也影响了“道”作为一个常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翻开新华字典,道一共有十几种常用的释义,我们平时说的门道、同道之中的道,代表方向、途径;生财有道、医道、棋道之中的道,代表方法、技艺;公道、天道之中的道,代表规则、真理;传道、修道之中的道,代表学术或者宗教流派中的一个体系,可以具体理解为道教;而道士、道观中的道,则是直接指代道教了;另外还有一种代表根本、源头的释义,则是直接从《道德经》中得来的。

《道德经》中对道规定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自然和无为。《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人、地、天之间是直接的效法和学习的关系,这三者又可以视作是世间万物的具体表现。世间万物效法于道,而道的最终归宿是自然。如前所述,道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总方法,自然就是这种总规律、总方法的根本属性之一。那自然又该如何解释呢? “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本来如此的意思,组合起来,“自然”就是一种恒久的、不为外界影响所改变的本原状态。《道德经》中对此有过形象表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的理解,自然的含义可以作一个引申,它能指引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和遵循个体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下保持一种和谐的、淳朴的状态,人心、社会都可以存在于这种状态之中。

我们知道,生态的延续、社会的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的,保持其本真和淳朴的状态就是遵循自然、符合大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51章)天地就是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生育了万物,却不对万物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让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许多阐述遵奉自然思想的著作。但是,人类社会经过近代工业文明大发展的洗礼,各类物质产品大大丰富,极大地冲击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种疑问,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面前,人们还能不能保持本真、淳朴的内心?或者说还有没有保持这种状态的必要?几百年来,这种争论一直未曾停止。人们形成了两种论点,一种认为物质文明必然反作用于自然淳朴的心态,而另一种则认为物质文明和自然淳朴是相辅相成的。其实,我们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答案。“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23章)道祖巧妙地用自然界的风雨这种最常见的现象为我们化解了疑问。再大的风也不可能无休无止地吹,再大的雨也不可能无停无歇地下,风雨这种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是天地造成的。“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狂风骤雨这种自然现象都无法维持永久,更何况在自然界面前微不足道的人类呢?“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最后,道祖从道德、人心层面提出了要求。“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保持自然和淳朴,内心本真纯净,就会得到快乐。我想,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所分享的主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是我们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我们有理由去享受这一切。但无论物质多么丰富,它始终都和风雨这种自然现象一样,是一种外在的存在,并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不应该对我们的内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风雨尚且不能恒久,金银财宝、荣华富贵就更是转瞬即变的了。人类需要保持本真和淳朴,终究不能被物质这样外在的、不恒久的存在所奴役。这不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相反物质文明可以有助于人类思考如何坚守人性本源的底线。所以,我本人是认为物质文明与人性本源是相辅相成的。

前不久看一本杂志,上面谈到了现在的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方民风大多淳朴,而经济富裕的地方则是乱象频生、纸醉金迷。我想说,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诚然,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可能较之其他地方更为简单和善良,但这种现象大多是因为该地区物资匮乏、信息闭塞造成的。换句话说,民众的内心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考验和洗礼,而一旦该地区开始与外界频繁接触,就难保人们的内心没有波动。说到底,“穷”和“淳朴”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这种所谓的淳朴是不牢靠的、易变化的。杂志上还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几年间到某地旅游所亲见的变化。前几年,那片地区人迹罕至,人们对于外来者还是热情的;而近几年由于名气渐大,当地老百姓也学会了各种“交往技巧”,但经济并无起色,生态也遭破坏。作者由此感叹,青山绿水被破坏是可怕的,而更可怕的是人心不古。而另一方面,生活在发达物质社会里面的人,内心就必然被铜臭污染吗?我有一个亲戚,因工作需要经常来往于西方各国。未出国前,他准备了很多防骗、防抢方法,准备出国后派上用场。哪知真正来到工作地才发现,那些方法和技巧绝大部分时候都没有用处。他经常对我说这么一句话,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老外都好傻好天真!虽然不可能杜绝一些有违道德和犯罪的现象存在,但很多国家的主流都是社会和谐、人民快乐。我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里,民众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很多国家的犯罪率都控制在很低的水平,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实际上,发达的物质文明是有助于人类思考如何坚守人性本源底线的,因为文明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质去支撑人们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内心,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以供人们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发达的物质文明可以带来思想的多元和交汇,而这恰恰避免了迷茫和无知,避免了信息单一化带来的对世界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的内心回到本源、保持纯真。道法自然,自然的真正精髓在于人们能不能从内心完善自身、遵行规律、和谐发展,我们不应把目光局限于穷与富上,而要充分利用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为建设完美的精神世界服务,这样才能达到《道德经》中所说的“合乎道”的境界。

《道德经》中对大道的另一重属性定义为“无为”,更为人熟悉的说法是清静无为。然而,人们的这种熟悉更多地是基于一种片面的认知,认为清静无为就是不做事情、消极避世,而这几乎成了道教和道士的代名词。无为真的是不做事吗?非也。人们有这样的误解,是把无为两个字与《道德经》的整体语境割裂开来,单纯望文生义而产生的。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做有违大道规律的事,或者说有违自然发展的事,它要比普通的作为有更深一层的智慧。我们熟悉了大道有着自然的属性,就会明白这“无为”和“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体悟自然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作为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大道秉持无为的基本属性,让世间万物按照其自有的规律发展,绝不强加干涉,而实际上却能总揽全局、统筹一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无为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认识要求,所以在《道德经》里,主要针对圣人在治理国家层面提出了这一要求。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这些经文都直接阐释了无为思想的内涵。道祖认为,无为是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圣人和君王需要通过无为进而达到无不为、无不治的管理国家终极目标。无为的治国理念很早就被应用于实际,中国古代每次朝代更迭,新上台的统治者们往往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借以重建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安抚民心。无为思想在今天也具有实际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近年来实行的改革,简化各项行政规章和审批制度,充分释放市场经济活力,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思想的体现。

在生活中也需要恪守顺应自然、无为行事的原则。近来媒体上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北京、河北、山西一带有供奉西山奶奶的传统,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信仰根基。西山奶奶是道教地神后土皇地祇在华北一带的俗称,在道教神灵体系中地位崇高。前不久,当地香火旺盛的一座西山奶奶庙突然倒塌,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恐慌。原来民间传说,西山奶奶庙倒塌,源于西山奶奶不满民众的供奉而发怒,当地必遭灾祸,而避灾的方法,是燃放鞭炮和进食黄桃。于是华北一带出现一连几天爆竹声不绝于耳、堪比过年的热闹情景,而商店里的黄桃罐头也大卖一空,频频脱销。其实,西山奶奶庙虽是道教宫观,但也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一座由砖瓦泥沙等普通建筑材料建成的建筑,长年久月被风雨侵蚀,岂有不坏之理。专家解释说,此次倒塌纯属建筑年久失修,加之当地发生小地震所致,倒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绝非西山奶奶发怒造成的。即使回到宗教层面,护佑众生的西山奶奶,怎么会因为不满民众供奉这样的理由而迁怒于一直虔诚供奉她的普通百姓呢?所以,无视自然规律,舍弃“无为”而去“乱为”,强行干涉、违背和破坏事物固有的发展轨迹,到头来只会影响社会和谐和人心淳朴。

大道绝非虚无的、无法感知的,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道可道,非常道。”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悟大道的规律,并自觉地去践行这种规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与道合真”,充分感受到和谐发展的快乐。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