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崔炳柱:韩国道敎的歷史与文化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崔炳柱     时间:2014-12-01 18:35:51      繁體中文版     

1、序言

中国的道敎正式传入韩半岛是在7世纪高句丽接受唐朝的道士与道德经及天尊像而开始的。但道敎与由中国传入的儒敎或佛敎等其他宗敎不同,幷没有以宗敎的形式在韩半岛落脚。虽然高丽时代及朝鲜初期由国家主导曾施行过道敎祭礼“斋醮”,然而最终还是未能形成敎团。

尽管如此,道敎传入韩半岛以后从各方面对韩国文化还是产生了诸多影响。如道敎的祈福宗敎活动渗透到佛敎或民间信仰中,且对以后由儒佛仙三敎融会而成的东学等新兴宗敎产生影响;道敎的方术文化则与传统的仙道相结合,为确立内丹学之传统做出了贡献;而道敎的修练法则对养生領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至今在韩国仍到处可以发见道敎的文化遗产。例如关于徐福[徐巿]的遗址,据说是徐氏为秦始皇而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前往东方的三神山寻找长生不老草之地,如今在济州道西归浦市正房瀑布尙可以寻到其痕迹。另外,在庆南南海地区的磨崖石刻据推断也与徐福有关。 除此之外,韩国还保留着当时为举行斋醮而设的“昭格署”遗址及祭奠关羽神的“东庙”等。
韩国虽然未留下像中国的道观或者道士等的宗敎性道敎活动痕迹,但存在许多继承道家传统修练法的仙道修练团体。
 本文通过槪述韩国道敎的发展过程,以阐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及其特征。

2、道敎的传入

道敎传入韩国的具体文献记录见于7世纪初。据『三国遗事』或『三国史记』中的记录可知,高句丽荣留王二十七年(624年),唐高祖派遣道士到高句丽演讲道德经,并送天尊像。

尙有记录可见,宝藏王时(643年)渊盖苏文将儒佛道三敎比喩为鼎足,积极主张引入道敎,中国唐太宗派道士叔达等八人到高句丽,并传道德经,高句丽王将道士安排在佛敎寺刹住宿的内容。 至此以后高句丽时期,道敎与其他宗敎相比,得以占居瞭支配地位。

与高句丽相比,百济和新罗就很难找到敎团道敎形态。道敎并不是以宗敎信仰的形式传入,而是通过『老子』、『庄子』等的书籍接受“无为自然”思想,与当地的传统思想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升华成仙道•仙风意识。

据『周书』记载,百济人“又解阴阳五行……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可以看出道敎方术当时虽存在,但尙无道观或道士。而另有记载说百济在宫南池模仿三神山之一的“方丈仙山”,在池塘里建了一个岛,说明当时道敎文化已广范扩散到统治阶层里。此外,『三国史记』记载有近肖古王时莫古解将军曾引老子之言,这也说明老子思想已在百济广为传播。

新罗亦与百济相似,虽然找不到明显的敎团道敎活动,但可以发现当时推崇国母神酉术圣母,称之为“仙桃圣母”,至后世将其崇拜为女仙;且在国祭中祭奠五岳神等民间崇拜仙风的风尙在新罗较盛行。 在『三国遗事』里还可以见到金庾信及其玄孙金岩通达神仙方术之记载;『三国史记』里还记载了新罗人大世追求神仙的内容。另外,有关永郞、述郞、南郞、安详四仙的传说中亦可窥见新罗的仙风,据传这些人修练成神仙便"白昼升天"。四仙之遗迹在长渊的阿郎浦,智異山的永郎岵等地均可寻到,特别是在高城三日浦、四仙亭、丹穴;通川的四仙峰;杆城的仙游潭,束草的永郞湖,金刚山的四仙峯;江陵的寒松亭等,有关四仙的遗迹主要集中在韩半岛嶺东地区(现在的江原道一带)。据传寒松亭建有神仙炼仙丹所用的炼丹石臼。通过这些遗迹可发现当时新罗的神仙思想已很发达。

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期,道敎由中国传入韩半岛,高句丽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以敎团道敎的形式流入;而百济和新罗虽未形成敎团道敎,但道敎的思想却广为传播。中国的道敎在没有太大的阻力,能顺利传入韩半岛的原因主要是当时韩半岛已存在天祭、巫俗、山岳信仰及当地的神仙思想,这些与道敎思想极为相似。对此可通过古代韩半岛流传的桓因、桓雄、檀君神话;新罗的风流道及四仙;高句丽的古坟壁畵与皁衣仙人等遗迹得到确认。可见中国的道敎传入韩半岛是经过道敎思想与当地已有根基的巫俗信仰及神仙思想自然结合,融会深入的过程实现的。

3、道敎的中兴

在韩国的道敎史上,通过新罗末留学到唐朝的金可记、崔致远、崔承佑、慈惠等留学生将内丹道敎由中国引进到韩半岛是一个具有歷史性意义的事件。其代表性人物为金可记与崔致远。据记载金可记留在中国白昼羽化登仙;而崔致远回国致力于传播内丹道敎。因而对崔致远在『海东异迹』、『海东传道录』、『靑鹤集』等书籍中均有叙述,将其视为韩国传承固有仙脉的重要人物。

崔致远是12岁赴唐在长安留学,18岁中举宾贡科。其后游走于洛阳等地2年余,20岁升为宣州凓水县县尉,但不到1年辞职,从23岁到26岁在淮南节度使高騈手下从事,着「檄黄巢书」等而闻名于世。他于28岁时離开唐朝回到新罗活动,回来携家眷隐居伽倻山。他通晓儒佛道三敎,尤在隐居后,据传其成神仙,故自高丽时代起,称之为“儒仙”。崔致远返回新罗后,把在唐时所作诗文汇编成『桂苑笔耕集』献给宪康王,其诗作多数是他随从高騈时撰写的。从他的诗作可见其对道敎的造诣精深。

此外,通过他撰写的<鸞郞碑序>可了解当时的现状与他的思想。

“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敎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敎,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魯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敎,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干太子之化也。”(『三国史记』卷4,眞兴王37年(576)条)

由此文可见他曾明确提及新罗很早已存在传习已久的玄妙之道,此卽为"风流"。新罗6世纪眞兴王时,组织花郞徒修炼风流道,新罗四仙(永郞、述郞、南郞、安详)的传说与此歷史有一定的关系。他还认为风流道本质上包含了儒佛道三敎,他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其追求三敎统合的思想。另据传,崔致远曾将自古流传下来的『天符经』飜译成81个汉字。因此崔致远被推崇为海东仙道之鼻祖。自崔致远之后,韩国的道敎是在儒佛仙三敎统合的基础上以内丹修炼为主继承与发展下去的。

高丽时代盛行以王室为中心的科仪道敎,此阶段可以说是道敎在韩半岛最盛行的时期。据记载这一时期曾举行过191次斋醮。相当于中世的高丽时代可谓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宗敎的时代,神在国家大事中占居了核心地位。虽然佛敎在宗敎中占有中心位置,但鬼神、靈星、山神以及巫俗等的图谶思想与之共存,一切围绕祈福宗敎的现象是这一歷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故道敎与各种民间信仰交织在一起,同佛敎图谶思想并存,使祈愿现世利益,禳灾祈福的活动较盛行,以致此风俗深入民间,根深地固。在国家及王朝的立场上,祈求护国延基的"斋醮"也非常盛大,特别是睿宗时,建名为"福源宫"的道观等,使道敎得到很大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对道敎的重视超过了佛敎。睿宗在建"福源宫"之前,在他继位2年,在位于延庆宫后园的玉淸亭祭拜道敎最高神"元始天尊像",并每月进行醮祭,在淸燕阁还常举行老子『道德经』论讲。当时盛行的道敎行为使民间出现"守庚申"道敎习俗,延续至今。

4、道敎的衰退与内丹学的兴起

至朝鲜时代,深受儒敎的政治理念影响,道敎开始走向衰退之路。朝鲜建国初期废除了许多始于高丽时代的各种与道敎有关的官厅,仅留下昭格殿与大淸殿。其后朝鲜迁都到汉阳,在三淸洞建昭格殿,并建太一殿、三淸殿等,祭奠天尊、星君、神将等数百位神位,时时举行斋醮。如今韩国的三淸洞、星祭井、昭格洞等名称都是当时道敎遗留下来的痕迹。昭格殿后来降为昭格署,最终因新进士林的不断要求,于1518年(中宗13)昭格署亦被废除。此后虽一度得到恢復,但在“壬辰倭乱”之后完全被废止。由此可见,朝鲜初期在王室的庇护下勉强维持命脉的科仪道敎最终还是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朝鲜时代道敎最重要的倾向是修炼道敎。17世纪朝鲜洪万宗著述的『旬五志』里,详细记载了朝鲜歷史上与内丹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包括:
“檀君,赫居世,东明王,四仙,玉宝高,金兼孝,旵始,金可纪,崔致远,权眞人,姜邯赞,金时习,洪裕孙,郑鹏,丁寿昆,郑希良,南趎,知異仙人,徐敬德,郑磏,郑碏,郑础,田禹治,尹世平,汉拏仙人,南师古,朴枝华,李之菡,寒溪老僧,柳亨进,强汉雄,南海仙人,蒋生,郭再佑等”

其中金时习(1435-1493)与郑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