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略伦金代佛道思想的融合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李玉用     时间:2015-01-15 11:03:43      繁體中文版     

从思想史上来看,儒佛道“三教融合”是南北朝以降的一股思潮,各思想流派又都有自己的基本立场、融合三教的特定角度以及理论层面等,所以“融合”并不意味着三教已彻底打成一片,而是既有反映时代思潮的共性,又有符合各自传统特征的个性。

南宋中后期、金元之际,是中国道教发展、流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宗教史上创造活动最活跃的时代”。南方汉族统治区主要有净明道开始盛行,以及后来合于全真的道教内丹南宗;北方金元相继统治区则主要以真大道、太一道和全真道三大新道派在风行。

学界把它们统称之新道教,与传统道教或旧道教相比,新道教重新回归了道教初创时期立足于下层之践行特征;而从理论上看,最显著的特色,便是这些新道教尽管仍然以道教为本位,但比既往更加注重融摄儒、佛二教的思想资料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主张“三教融合”,既是顺应时代思潮发展的必然,也是它们各自理论内在逻辑发展之必然。

金元时期,北方新道教三大教团中,以全真道的持续时间最长(延续至今),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

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公元1112—1170年)。王重阳自幼聪颖好学,童蒙即修习儒家经典。年轻时,曾和当时的许多普通儒生一样,攻修进士举业,以求取功名;但事与愿违,名落孙山,后又改试武举。

“甘河证道”是王重阳人生里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前往山东半岛传道,收了著名的全真弟子马钰丘处机等七人,史称“全真七子”,正式开始了全真道的创教过程。

王重阳自幼熟读儒书,在他皈依道教的过程中,还对佛教经典有深入之研究。据自述“七年风害,悟彻《心经》无挂碍。”王重阳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开创全真道之初,便能积极顺应当时十分兴盛并向深入发展的“三教融合”的思想潮流,将“三教合一”、“三教圆融”作为创教之宗旨,进一步吸收和融摄儒、佛二教尤其是禅宗心性理论的养料,以心性范畴解释、会通传统道教的神、道等范畴;以身心,“性命双修”、双合来对应和反驳禅宗的单纯的“明心见性”。

王重阳所开创的全真道教与传统道教相比,一个鲜明、突出之特点便是重视对心性的修炼。心性学说是王重阳内丹思想的核心理论,一切修性、修命之方法、实践都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展开的。王重阳的心性理论主要来自于禅宗,因而,其所谓的炼心实质和禅宗心性了悟颇为接近。全真教的教理中重视‘心’,《般若心经》成为了全真教所依据的经典之一。”

针对传统道教的肉体飞升、长生不死的观念,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批评肉体长生。他认为,修道必须以修炼性命为根本,成功者可脱凡入圣,但得道证真并非是肉体白日升天、脱离俗世,真正得道之人是“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

以上说明,王重阳在汲取佛教思想特别是其心性超越理论后,已经放弃了追求肉体长生不死的理想,转而追求精神之不死即力图通过心灵对现实的超越功夫而超越生死。“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要做到本来真性不乱,才是长生不死,强调了内在精神的超越。

受禅宗“无念为宗”,保持心性清静,“心是明镜台”,即色是空的影响,王重阳也强调心性清静,无念无著,他说,“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在他看来,修行的关键在于顺其自然,无所索求,摒除凡尘,而达到心地清静的境界,除此,都不是真正的修行。“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

王重阳对于人与万物产生根源的看法,更多采用的是佛家的缘起性空观。

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道和禅宗虽然都主张通过宗教修炼,逃脱阴阳造化之数,进入一个没有生灭,没有有无、动静等对待的绝对自由世界。但禅宗是把成佛的功夫全部建立在“明心见性”之上,认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也即“悟则凡夫为佛,迷则佛为凡夫”。这样,禅宗的所谓解脱,也只是一种典型的心灵解放,因为其也仅仅限于灵魂的解脱。而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则主张“性命双修”,虽然在整个修炼功夫中,性功居于统制地位,但全真的内丹修炼是通过性功牵动命功,最终达到性命双融双合,实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解脱。

全真道是以“三教融合”这个基本的立教原则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总体来看,全真思想吸收、融摄了儒家、禅宗和传统道教的许多养料。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因全真道士们在思想倾向上的差异,在吸收儒、佛思想时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从而使得全真“三教融合”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具体说来,可以区分为近道、近儒和近禅三家。这三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马钰、丘处机及龙门派和王志谨及盘山派。对此,著名学者钱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中论述道,“丹阳之学似多参佛理,独善之意为多。长春之学似多参儒术,兼善之意尤切。而两人之学皆出重阳,盖重阳宗老子而兼通儒释,而丹阳、长春则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此论甚为精当。

另一方面,也是对禅宗思想的有机融合和吸收。“清净”本佛教用语,指清除妄念,至一念不生时,真性自然显露。从马钰所述“清静”来看,颇类似于佛教的“无念”思想。为臻于清静境界,马钰吸收了禅宗慧能南派的摄心方法,要求不拘泥于坐的形式,把澄心荡念扩展到修道者的全部日常生活中来,“行住坐卧皆是行道。”正如禅宗“禅不在坐”,马钰力斥只重打坐形式而忽略打坐的本质及目的。

他还以禅宗的空无思想来阐释修道,要修道之人于“空无”中而“趣得”并“超越三界”。他充分吸收了禅宗心性本净的思想,而强调心性清静修“无心无为”的性功。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世称“长春真人”、“丘神仙”,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高徒、“全真七子之一”,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清代乾隆皇帝曾对他有高度评价:“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丘处机平时兼学三教经书,赞同“三教融合”,提出“推穷三教,诱化群生,皆令上天合为”,把儒、佛两家思想中有利于自己的内容纳入全真道。在偏重融合儒学的同时,也注意援引和兼容佛禅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内丹心性理论当中。“圆成无碍无知,信法界空空寂灭迹。又勿劳习定,安禅作用,偷闲终日,打坐行治。大理无时,真功非相,动静昏昏合圣规。无高下,但能通般若,总证牟尼。”这段话表明,首先从思想上认同佛禅,进而才能把佛禅理论融入其修炼的理论和实践中来。

丘处机首先吸收了佛教的“六道轮回”的观点,告诫门徒们要坚持心性的修炼,只有在心性上修炼,达到“识心见性”,才能真正从心理上、精神上出离苦海,免受轮回之折磨,从而享受“真乐”,“人间声色衣食,人见以为乐,此非真乐,本为苦耳……殊不知天上真乐,乃真乐耳。”那么如何才能脱离“苦海”,出离轮回而享受“真乐”呢?

在丘处机看来,便是保有和全其“真性”。所谓“真性”,是指人心的本性,认为它才是超出生死之永恒,而肉体是不能长生的,本来每个人的自心真性是无欠无余的,然而当人降临到世间,由于产生种种情欲,所以迷失了自心本性,只要悟出本性,便可成仙登真。丘处机在《长春祖师语录》中指出,“生灭者形也,无生无灭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出劫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只要体认本来真性,便可超出生死,享受真乐。丘处机这种唯重修心见性超出生死的内修路线十分接近佛禅之道。

丘处机及龙门派的识心见性的理论与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同小异。但与禅宗只有内日用而无外日用不同,龙门派强调以外日用为先、内日用为后的步骤去识心见性,所以它反对单纯的顿悟,主张在渐修的基础上讲究顿悟,“有云:赫赫金丹一日成,学人执此言谓真有一日可成之理则误矣。本所谓功行既至,天与之道,顿然有悟于心,故曰一日成也。若果有不待功行,一日可成之理,则人人得师真一言皆可入于道,而祖师及诸师真又何必区区设教,化人修行,勤苦如此?”正是在内外日用的功行论基础上,龙门派认为,识心见性的“心”与一般意义上的心不同,是“平常心”。

“平常心”这一概念是禅宗提出的,但龙门派赋予了它不同于禅宗的内涵。“平常心”不区分是非物我,正如丘处机所言,“平常心”逍遥自在,齐一生死,视万物为一如,超越于形而下的有形世界,具有昂扬高远的境界。其弟子尹志平在阐述“平常心”时,既引用了禅宗的“佛性原无悟,众生本不迷,平常用心处,即此是菩提”的话,也以“孔子说中道亦平常之义”,说明他有意识地融会儒、佛、道三教。

“平常心”以禅宗的不动心为体,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用,以道教的本心、真心为底蕴,实现了形上与形下、入世与出世的统一。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