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桂理恒:论道德经与论语之现代思想意义(2)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龙门桂理恒     时间:2011-01-17 22:48:47      繁體中文版     

儒学论语与道学老子之契合

道儒二家,其文化思想渊源颇深,间亦有相通共同,彼此影响之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清静自然,然而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乃是无为而无不为,其中自有深意,不可遢等忽视。儒家首倡人伦礼仪,忠恕之道,仁义礼智以及修齐治平之说。看似乎积极应世,大有吞吐山河之志。然其中主旨,少得人知。儒家《大学》、《中庸》二书,皆以修身为本,养性为要。又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亦以修身作为第一要务。道家虽然清静无为,不敢为天下之先,但并非消极之说,悲观之论。道家之真正意义,亦远非止于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是何意也?无为者,乃修身养性之旨,与儒者之修身同一定义。无不为,即乃无为之治,不为而为,即是通过大作为而成就其事,而又不露痕迹,不动声色,且达到最佳之至善效果,类似乎庖丁解牛之技,施巧功而妙天成。若以有为待之,悖其浑然真趣,则近于拨苗助长,适得其反而已。此是道家最高明之处,亟需领略意会。所以云中国文化者,皆以外儒内道而论之。不可单一而论。道虽出世,亦有入世之功,儒虽入世,亦有出世之义。外倡仁义忠孝,内行无为自然,则全其功用大体。两者正好可以兼证互补,以洽中庸之道,亦且一以贯之。此道不但用之于个人修养,亦可以施之于齐家治国。皆是同一道理,所以《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语》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身国同构,皆同一理。若以大范围而论,汉初文景之治,太宗贞观之治,皆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之体现。若以齐家而论,则颜之推,朱子之家训足可以征诫千古,以为式范。若以修身学问而论,则葛洪之兼修儒学,邵雍之深明道学,历代儒道学者之互补取长者比比皆是,未有门户长短之见。虽然儒者之言异端,多是针对佛道二教之宗教祭祀罢,以为怪力乱神,并非于道学黄老有何揶揄处,相反且多研究问津者众。

论语与老子之原旨微言

《论语》二十一篇,《老子》八十一章。其中微言大义,笔墨难以尽述,唯有略加斟酌而已。《论语》一书,作为中国教育之祖经,且乃至圣先师亲口之笔录,其价值意义自然无可厚非。凡言修真齐家与治国平天下者,皆可以融会贯通,并行不悖。所以四书典籍之中,当推论语为重,其精髓毕露,集儒学思想之大成。第一篇首倡为学之旨,严明孝悌礼义之梗概。其次是为政之道,而以德居其先,亦符合老子道德之说。八佾篇借乐舞以明礼仪,而有“人而不仁,如乐何”之说。再次是里仁为美之章,而以仁者无恶之语导众。足见夫子身性涵养之深邃与诲人不倦之苦心。其后每篇皆以问答,开示,教诲等形式,淳淳善导,悲悯后学。最后一篇尧曰是为全篇之总结,终论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此段文字,可作全篇之精论。命者是为吉凶成败之关,礼者是为进退得失之权,言者是为是非功过之度。总之无外乎,“道德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十六字之宗旨。无非要学者做个好人,立定根基,行君子事,存圣贤心,以合天地之心而已。天地之心,日月可鉴,光明无私,吾人修身存心,亦当如此。若身心之不修,德业之不济,将来如何齐家治国而为苍生黎民谋求福祉?更莫谈作天人之师表,百姓父母官。古之圣贤作学问,俱如是之谨慎,首先立定道德身心,其次再为技艺才识。而今时之学者,皆颠倒不休,实在怅然无措。若止为一技之长,如赵高蔡京之善书,钦若严嵩之能文,此皆才气学问有余而身心修养之不足者,最终只能遗臭万年,声名狼藉。德既不立,功谈何有!所以取人之道亦有德居才先,宁愚勿奸之说,学者至此不可不慎。此是儒家学问之要津。

而道家《老子》一书,言语多涉玄妙,又颇深奥难解。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数句话,即道出了道学之核心思想,大体意义。即可道之道,而非常道,可名之名,亦非常名。大道本无形无象,无可表述,只能意会,所谓称道者,亦是强名而已。此乃道家本体实质之论。无名即是混沌之初,此是天地之始。有名即无极而太极,太极即阴阳,而生发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是道家进化推演之论。然而《老子》书中,八十一章,每篇所言皆各异,但所说者皆可以相互融贯,彼此互补。总之,无非是讲明大道之体用关系而已。但大道亦非单一之道,需要与德而并行,所以道与德并称,道为体而德为用,所以又称《道德真经》。且道亦乃德之道,德亦乃道之德,彼此相得益彰,犹如阴阳太极之理,看似乎阴阳对立而行,实则阴阳相互转化,而无绝对之理念。其八十一章之原旨大义,言简意赅,寓意深邃。可以言修身养性炼气存真,可以从隐逸方外之游,放旷山泽之间,亦可以南面事君无为而治。从而历代之注家蜂涌,若推其中精要:有《河上公章句》及严君平之《老子指归》,言道家哲学之幽微密意。杜光庭之《道德真经广圣义》与彭耜之《道德真经集注》,是为集注整理之范本。白玉蟾真人之《道德宝章》,更是直指根源,铅华骨髓毕露无余。又有清黄元吉真人之《道德经注解》,乃阐发炼丹修真之隐微。近人萧天石之《道德经圣解》,又融合儒道二家思想哲理,详细剖析天人一贯之道,亦是得力之作。历代注家之大概主要者,略止于此,其余亦可以旁参博引,无往不适。时至今日之市场书肆坊间之流通者,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计数,学者当深为留意,甄别取舍而后论。

论语与老子之现代思想意义驺论

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今,已经零落不堪,衰微至极。经五四之运动,文革之浩劫,所幸存者百无一二。所以今日之有志诸君,皆欲恢复与振兴传统文化而后快,借用诸葛武侯一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因而各种国学讲座,百家讲坛,犹如雨后之春笋,逐渐展露峥嵘,让国人知吾华夏数千年以来传承之文化道统,是何意义面貌。不然国学几经消亡,竟为西学所侵蚀。为华夏子孙而不知华夏之学,此非但国人之耻,亦乃中华民族列圣先祖之耻。然而国学一词,出自民国时期,当时诸大儒,皆以儒学经史为务,所以言国学者,乃中国之学也,而有别于西学而已。用之以保全且捍卫吾国传统文化之手段名称,所以大儒章太炎有《国学讲演录》之谈,当时亦有《国粹学报》之设立,其成员皆为当时之儒者学士,多以传习圣贤学问,孔孟之道为主。而致之以与当时社会以及西方文化之结合,从而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故当时又提倡“中体西用”之说。所谓中体者,即是以中国国学为主,而西方文化为借用参考。从而不失吾国传统文化之根底与特色。

然而既倡导国学,亦当以大体全面而论,不能止限于儒者之一家,如此未免有失体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本为儒释道三家,佛家为宗教之极致,今且置之不论。今以学问而言,所幸存者亦有儒道二家,岂能独言儒而略于道,且道家本在儒家之先,儒者亦乃道家分裂所出,孔子亦有问道老聃之典故。故鲁迅先生有言: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全在于道。所以言国学者,只知有儒而不知有道,是为舍本逐末,求其枝叶而忽视主干,不得根源。如此论学,岂是真正之国学?若能儒道互补,同参共求,可以涉世亦可以超世,学问非常而深邃涵养,从而始知仲尼问道之不虚,朱子阳明窥取佛道二家之用意。至于清儒王船山,甚是博通三教,出入百家,此是真正之做学问者。中国传统文化,非但文史哲医不分,且三教百家,亦不可断然割取。今之博士,只窥一家之言。古之大家,概非如此。犹李时珍所说: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此是真知实学之士所当效仿。但学问之道,亦有博大与精深之说,博者方才已经言及。精者即攻取其经典,独得其神髓,引发其奥义。所以学儒者先学四书,《论语》是其要典。体道者先明四經,《老子》是为指航。唯有将国学传统,儒道经典,普及于世,深入人心,如此泱泱华夏大国,方才有复兴之希望,文明之指日可待。不然坐视西学东渐,国人丧失精神灵魂,一朝沦为异国之奴,彼则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可想而知,是何哀哉。诸君当自醒悟。虽然现代科学文明之可以借鉴,但是传统文化之思想亦不可失却,若人类只有物质文明之享用,而无精神文明之充实,殊为一大憾事。

结语

今日值此盛会良缘,能与诸位共契微妙,探讨交流。实为可喜之事,难得之机。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多面之文化,亦为能够包含及融入之文化,因其博大精深,不可一言以蔽之,唯有从中体悟学习,裨益身心。在此不论佛道儒教,以及基督伊斯兰天主教等,皆是友邦良朋,为同一大家庭之成员。若能同心协力,和谐共进,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团结,贡献力量,即是无量之功德,亦乃济世之善举,同时也符合各宗教义,普度众生,利物利人,爱国爱教,普天同庆。在此祝愿各位领导来宾,身体安康,无量寿福。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