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关于张三丰道教理论思想的初评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宋婉琴 杨曙明等     时间:2016-08-02 15:46:49      繁體中文版     

关于张三丰道教理论思想的初评

资料图,来源于互联网

自明嘉靖年(1522—1566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以张三丰名义所撰道书,主要有《张三丰金丹书》、《金丹小成》、《金丹直指》、《修养保身秘法》、《金液还丹快捷方式口诀》等,真伪难辩。

据陈全林先生点校的《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所载,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张三丰的列传有四,分别见于《明史•方伎传》、祗园居士的《微异录》、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明代陆西星的《淮海杂记》中;本传有三,分别是汪锡龄的《三丰先生本传》、清代圆峭外史(陈颐道)的《三丰先生传》及作者佚名的《三丰先生传》。这些研究张三丰的记载内容均过于简单。

目前,研究张三丰生平事迹与学术思想资料较为详细的当属《张三丰先生全集》,题名张君宝(即张三丰)撰,共八卷,清代李西月重新编定,辑录于《道藏辑要》毕集。但该书问世以来,其真实性常遭人质疑。因为此书虽题名张君宝撰,但除称名为张三丰的著作及其传记(皆有待考证)外,书中又多收其弟子传记、道派承袭、后世著作及灵异事迹等资料,可见该书并非张三丰的著述全集,实际上是后世张三丰派(隐仙派)事迹、著述的汇集。而且内容较为粗疏,如书前“总目”分八卷,但书内却未分标卷次;且总目与书中篇目、版心标目又多歧异,如总目为“仙派”,书中篇目却为“道派”,版心标目又成了“派考记”。如此之例甚多。

虽然争议较大,但《张三丰先生全集》中那些令人怀疑的材料和近乎荒诞传说的故事,其客观价值却不容忽视。它虽没有完全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张三丰,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民众心目中的张三丰应该是个什么形象。

纵观《张三丰先生全集》内容,可将其归并为四个方面:

一是张三丰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神话传说及道派承传,如《列传》篇、《道派》篇、《显迹》篇等。

二是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有《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等。其中,《大道论》分上、中、下三篇,是张三丰探究大道之源、人生至理、经天纬地的高妙宏论,阐发圣贤仙佛三教同根之本源,蕴含修道炼丹、劝人醒悟的经诀,是他道家理论的阐发;而《玄机直讲》,则是张三丰删改、注疏前人之作;《玄要篇》分上、下并附“补遗”,收录张三丰仿古或自撰、自吟的修炼、参道诗文。

三是张三丰道派所著的道教经典,包括《斗姆元尊九皇真经》、《三教灵妙真经》、《菩提真经》等。

四是张三丰及其传人们的诗文著作,有《云水前集》和《云水后集》等。其中,《云水前集》属张三丰在元明期间所作诗词集;《云水后集》则是张三丰再游剑南之作。尤其是《云水前集》的价值很高,因为《云水前集》在明初永乐年间被胡广人等收入《永乐大典》内,“世间少得其本”,只是到了明代嘉靖皇帝时,十分崇尚道教思想与经书,诏求方书时,被人从《永乐大典》中翻出抄录传播,才使其得以流传民间。

客观而论,《张三丰先生全集》虽非全由张三丰所撰,但将它通读下来后,从它所收集的大量篇卷内容上可以看出,该书较为全面、生动地体现出了以张三丰为代表的隐仙派的教义、奉神、功法以及隐仙派道士的修炼思想、训世情怀、个人情趣,是研究张三丰生平事迹及明清隐仙派的重要数据,其历史价值不言自明。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应将其视作是明代张三丰道派的文献资料全集。

关于张三丰的生年和出生地有多种说法。

张三丰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生,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

张三丰的出生地有十几种说法,有说是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辽阳人、辽东人、闽县人、羊城人、金陵人等等,但都无法找到其传承宗谱和有力的证据。

2009年的夏天,福建电视台以及央视国际频道先后相继报导:“发现武当太极一代宗师张三丰家谱,乃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人。他生于南宋景定甲子五年(公元1264年)。”这个消息震惊了中外。

关于张三丰的师承关系。有人说,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
根据宝鸡金台观的碑记,张三丰于“大元中鹿邑太清宫出家”,据考证,当时经营太清宫十多年的主持人是高徒张志素,无疑张三丰是老子——王重阳——丘处机——张志素的法裔。

从《张三丰先生全集》所收大概代表张三丰思想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张三丰的道家思想,并可看出其思想具有元、明时期道教全真派思想的普遍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张三丰最重要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认为三教同源、一致之点就是 “道”。

什么是道?这要从“道教”的名称说起。所谓“道教”,意思就是“道”的教化和说教,简言之,就是信奉“道”,是希翼通过个人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那么,“道”是什么呢?道家认为,道具有无形无名、自然无为的性质,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始状态,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教渊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将其神话为具有人格的最高神灵,认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就是大道降世传教的化身,道教经典中也不断编创有关老子降世显灵的神话故事。
张三丰以“道”为三教的共同之源。但他所说的“道”,已有别于此前道家所说的“道”,而是含有客观精神的意蕴。在宋明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的影响下,他提出了道“统无极,生无极”的观点。他说:“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他认为,“无极”就是阴气,如阴雾水气,混混沌沌;“太极”就是阳气,犹如“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是统一于“道”这个宇宙本体之中的阴和阳、无名和有名。

值得注意的是,理学家所杜撰的那种“太极”,是寂然不动、无形无影的绝对,而张三丰所讲的“太极”,是将宇宙本体和道教的内药外药说、元气论结合起来,就是他所说的“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此处所说的“灵光”,就是指道教炼丹家所讲的内丹,或称“元气”。故而,张三丰认为:“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大道论》)。道是万物的本根、本始和主宰。

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自己曾经纵览百家著作学说,对儒释道三家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个规律,这就是“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简言之,就是三教同源,即同“道”:“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三教及儒佛道,皆本此一道而立教:“儒也者,行道济时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那么,既然三教同源一道,同尊一道,则应当地位平等,和平相处: “各讲各的好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

张三丰的《大道论》是宣传道教“济人利世、行孝成仙”的本旨,认为“修身之事,不拘男女”,也不论老少、贵贱、贤愚,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在于人道”,“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那么,“仙道自然不远也”。他认为“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则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张三丰还以丹家的五行比附儒家的五常,谓性即是理,理乃是人性中天赋的、合乎天理的东西,外而儒家所谈的“伦常”,内而仙家所炼的“内丹”,都是此理所致,以此调和了儒家入世的伦理之道和道家出世的内丹之道。

张三丰认为三教同“道”,具体于个人而言,即是性命本原。他在《一粒黍米说》中强调天性天命,并加以比较:道门中比喻为真铅真汞,佛门中叫做真空真妙觉性,儒门中名唤无极而太极。儒释道三家虽然称法不同,其实为一物,道理是一样的,共同追求和实践的都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那个“道”。他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解释儒、释、道教,认为儒家主张的“仁民”,道家主张的“济世”,佛教主张的“救苦”,均是慈悲为怀,三教的共同点就是修己利人。张三丰还融合儒、释、道教,把佛教的“打坐”“参禅”等作为道教修心养性的方法,甚至在《五更道情》中把南无混沌世界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四方如来佛、南无大肚弥勒佛等作为崇奉的对象。但他反对持斋念佛,说:“一扫光,照见佛,须知彼岸无有佛。防叫非心,心非发,枉自持斋念弥勒。莫把灵山当佛地,除却灵山别有佛。”既然“除却灵山别有佛”,那么,佛在何处?“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始无神。可对神,仍可对心。”张三丰说,要想成仙或让神致福,不如“虚心”“无我”,自教其心、自救其心。

由于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三教圆融,因此被其后学奉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 、“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

第二,张三丰以“清静无为”作为行为标准,以内炼成仙作为修道纲宗,认为修道成仙、超出生死是人生最高价值所在。

张三丰的著述有很多都是丹诀丹论,所以后世很多人将其著作言论统称作“张三丰丹道论”。他在《大道论》中说:“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最忙最速者,时也;可大可久者,金丹也。惜人多溺于功名富贵场中,爱欲恩情之内,狼贪不已,蛾扑何休,一朝大限临身,斯时悔之何及!”在他看来,人生至为宝贵,岁月却十分短促,可叹的是世人大多没有悟出人生之无常,没有认识到功名、富贵、恩爱至为虚幻,大多人不肯修道炼丹而求得长生,将来一旦明白过来就悔之晚矣!他说:“若人用意刻求,殷勤修炼,自必入圣超凡,长登寿域。”求道求仙,修道成仙,超出生死,“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才是人生最高价值所在。

张三丰成为高道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他在最初也如所有的全真道士一样,曾经感叹过浮生似苦海泛舟、常人凡躯如石火水泡,悲叹功名富贵无常难保、妻子儿女过眼烟云,因此常劝众生出家悟道学仙。他的《叹出家道情》把一个全真道士的人生价值观抒发得淋漓尽致:“算将来修道为高。延年寿病减灾消,无忧无虑无烦恼。等时来到步云霄,会八仙去上仙桥,那时方显玄中妙。”

后来,张三丰不再片面强调形式上的出家,而是主张超越出家或在家的形式,以炼就内丹为本。他在《打坐浅训》中说:“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敦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意即学道之人应该尽到世俗义务和伦理责任。他的《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关于内丹修炼方面的论述,备受后世修道者推崇,被奉为圭臬。当然,作为自然而然性情的流露,张三丰并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还是认为出家、高隐最佳。他在《大道论》中,尽情地表达了这个观点:“身抱金丹之后,即宜高隐洞天,深藏福地,勿以黄白卖弄朝廷,为方士之先导。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历万劫而不坏者也。”他认为,真正的长生不老良方不在天上,而在人体自身的精气神,只有断绝人的种种贪念,对精气神备加养护锻炼,方能延年益寿。他本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者,是丹成高隐、隐显度世的高道典范。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遵循自然之道,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从而实现隐显度世呢?张三丰提出,要以“清静无为”主旨作为行为的标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道守德。“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内容,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奉道行事是道教徒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理想。张三丰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把自然之道在人身的体现称为德,宣称这个“德”就是“清静无为”的首要内容,是人生第一原则。他说,只有守德,才能悟道,才能得到道的佑护,恰如他在《大道论》中说:“人能修正其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基于此,他在《答永乐皇帝》诗中说:“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他进一步提出,守德就是要戒除贪欲,不损人利己,不贪功名,不慕虚荣,不做帝王师,故而他在诗中说:“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二是忠孝两全。忠孝之道源于儒家。忠是对国家、民族尽义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民族色彩;孝即孝敬之道,“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寓意老人呵护子女、子女承奉老人。张三丰把儒家忠孝伦理思想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认为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必须遵从自然之道,修道证仙也不可脱离人生正常权利和义务,应在享受衣、食、住、行等基本权利时,履行忠孝义务,因为修仙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在《大道论》中宣称,“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是行人道的核心。

三是应建功立业。修道之人应当立言立业,用自身去实践清静无为之道,再将自身实践修道之经验指点他人,这是天道使然。如张三丰赞扬“孝”是“光明开日月,爱慕通地天”,并把自己所写的《孝行篇》称作“经中之大经”。明代任志恒《山志》称,张三丰“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蒋夔《张神仙祠堂记》称:“仙自少臂力过人,善骑射。”张三丰在武当山授徒无数,永乐以后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400人均以他为祖师,使其丹法拳技流传极广。张三丰的嫡传弟子、著名道士丘玄清、孙碧云、卢秋云、周真德、杨善澄、刘古泉均被《大岳太和山志》列为高道。

第三,张三丰先生重视修炼内丹,且首重性功,其内丹功法基本上属于北宗的先性后命、性命双修,明确提出了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三关论。

《山志》称:“我祖张真仙道着太微,功参玄造。”如前所述,所谓“内丹”,是道教炼丹的一种,与“外丹”相对。外丹是指在炉鼎中烧炼矿石药物,以研制“长生不死”的丹药——“金丹”。后道士将此方术加以扩充,又将人体拟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据称可使精、气、神凝聚结成“圣胎”,就是“内丹”。张三丰认为,人的一生岁月有限,求道学仙、修道成仙才能换骨长生、超出生死。

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讲道:“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这就道明了其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三关论”。即:第一关,炼己,即筑基;第二关,入世,即有为;第三关,出世,即无为。张三丰认为,无为属先天,有为属后天,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皆乃自然规律使然。张三丰认为,人生苦短,在世当必有所作为,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但人的行为有善为与恶为两种。善为是修丹的心理基础,所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是无为;恶为则是修丹的最大障碍,去除恶为才可步入正途,这个正途便是丹道。

张三丰的“三关论”合乎老子的“无为”之本义。他认为,修道第一关为筑基,即炼己,又称炼性、修心、存心。炼,是取外丹冶炼、洗炼之意;己,是己土,指自己的心意,是意念。炼己,即如何集中意念,不断排除杂念。即张三丰在《玄要篇》中说的“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炼性、修心、存心,都是对炼己的要求。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壮的体魄,以适应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恰如他在《玄机直讲》中所言:“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内心,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筑基也。”可见炼己的关键在正念,即收摄心意,扫除杂念,令万念俱消,元神独照。筑基炼己必须注意调息,即凝神入气,以随息自然为要,心平自然气合,心息相依,保持清醒的、集中精力练功的意念。

张三丰强调,只有做到炼己之后,才能进入第二关,即入世,,以尽人道为要,先全人道,而后才能成仙道。张三丰说,不论男女老少、身份地位、聪明愚钝,只要慈悲为怀,悲天悯人,行善积德,忠孝信诚,就是行了人道,那么仙道也就指日可待了。即他在《道情歌》中所言:“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自然药材生。”而只有尽到为人的社会职责之后, “却来尘世积功勋”,“隐显立功着化迹”,才能抛却凡心,彻底脱离红尘,步入第三关,即出世,修真证仙,达到《金丹歌》中所描绘的“尘中积行三千满,白日飞升朝玉京”意境。出世必须以入世为基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不有丰功伟行,其何以服鬼神也”?因此,他在《归源论》中指出,那些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只求独善其身而不知兼善天下的修道者,实乃“与道背矣”。由于超凡入圣者古今少有,所以对常人而言,修丹最为重要的是第二关。
张三丰的内丹丹法提倡先性后命、性命双修。性命双修是道教的一个养生功法,强调的是人生修养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寿命问题。道教认为,延年益寿只是修行的手段而非目的,也只是养生的一部分,故而称作“命功”;而精神的解脱、思想的自由、心性修炼、道德修养、人格修养才是人生最高境界,故而称作“性功”。儒释道三家中,儒家主张复性、尽性、率性,佛教主张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但儒释两家往往忽略了身体形态的锻炼;只有道教提倡心形双修,希望通过生命锻炼来延长寿命,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道门中人常说:“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性命双修就是从身体锻炼入手,完成心性修炼,二者互为关联和影响,恰如壶子所言:“千圣万语唯炼性,离了心性道不成。”

这种功夫,要在静坐中做,意守丹田,摄心不散,达到先天“真神”。所谓先天真神,指的是气功静定中的特殊心理状态。前述炼己的方法,就是凝神调息,如《打坐歌》所言:“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所谓凝神,就是指排除杂念、精神安定、意念专一的练功状态。所谓调息,就是要意守丹田,如《道言浅近说》所言:“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故心不外弛,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正念、凝神、调息等筑基炼己功,又叫“玉液还丹”,主要属于修性。修性成功,摄情归性,将自降生以来被天地人物盗去的天真从虚无中夺回,返于自己天性中,得精气神三全,炼就小还丹,也叫小药,又叫真种子,即张三丰所说的丹质,可以住世延年。

张三丰认为,修性之后还要修命,练就“金液还丹”。金液还丹修炼,以“药”为本。这里所说的“药”,不同于平常人们所说的药。什么是“药”?《心印经》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也说:“精、神、气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药分内、外,《大道论》说:“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 后天的精、气、神是外药。应以外药求内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内药、外药可以二而一、一而二,是互相促进的。炼化过程,也以神静为要诀,神静而气生,精神益长,真气充沛,温温火候,自然乾坤会合,神融气畅,真气混合,周天运转,也即真正先天气运转。张三丰反对纯属邪门歪道的采战御女之术。

张三丰内丹功法还有一大特点,即其独特的内丹睡功,称作“蛰龙法”。张三丰《渔父词》便是咏蛰龙法的:“蛰法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他还在词末特意说明此睡功传自陈抟:“图南一派传能继?邋遢道人三丰仙”。由此可见,张三丰与陈抟一系是有传承关系的。在《蛰龙吟》中咏睡功云:“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人言我是朦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这种蛰龙睡功,是以卧姿修炼内丹,其凝神守窍调息及养性炼气,与坐功基本相同。

第四,张三丰先生针对丹道修炼必须遵循先天无为之道,专门论述了必须注意的八个事项。

一要先明丹道。作为内丹大师的张三丰,其修炼实践也以内丹修炼为核心内容。他认为,人身元气生于无,所以称“无根树”;修丹者欲求元气充实,就必须明白,真气本在人身的周围。他在《归元论》中指出:“无是有根,有是无之始。”明白了这个道理,再调动自身体内潜能,刻意修炼,终将达到最高境界。这就是他所说的“我命不由天”。
二要辩师。修炼悟道必须得明师指点,才不会走火入魔。张三丰《陈希夷传》曰:“浩浩希夷,守正怀奇。不夸丹道,不露元机。不令人测,只求己知。华山高卧,吾师吾师。”由此可见,张三丰最为崇拜陈抟的内丹之学和隐逸之风,并奉陈抟为自己的师祖。当然,如果没有遇到明师,张三丰说,那也不打紧,只要以经典为师去悟道,自己潜心修心养性,同样能自学成才,进入最高境界。

三要修性。张三丰认为,丹道修炼的根基在于明德、培德,他对修道之人的人品修养进行了深刻论述,认为修德才可炼己持心,才可得到高人和神仙相助。在其《道言浅近说》、《水石闲谈》中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修身养性、立品明心的妙语格言。他说,在修炼过程中,要守得住清贫,禁得住欲念,却得过功名,耐得住寂寞,清心寡欲才能达到无为境界。

四要守静。张三丰在《炼丹火候说二篇》中指出:“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他还在《玄机直讲》中说:“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此处所讲的“丹”,指的是练功效果。专心在练功上,杂念就自然减少。

五要随息自然。张三丰指出,在调息过程中,要“勿忘勿助”。何谓勿忘勿助?《道言浅近说》解释说:“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即意守丹田,调心调息,养气入静,进入一种调息、调意、调气的人体调控模式,从而逐渐达到自然和谐的生命运动状态。

六要对境无心。修炼内丹,必须入静,所谓“还丹容易,炼己最难”便是此意。倘若心不静、杂念多,各种欲望交织,不但无法得药结丹,还有走火入魔的危险。所以,张三丰要求修炼之人必须心念专一、神意和谐,虽身处尘世,却保持平静安然良好心态,不为外部环境所动,不受任何干扰,才能顺利地协调好后天意识与先天灵性。

七是不可急功近利。道家有“德配天地”之说,张三丰在《玄音篇》中指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这是三丰道派丹法的基础。有些人只知炼气打坐、导引服食,却不知修心养性、行善积德,这是体用不分、本末倒置。在《五德篇》中,张三丰把儒家的五常与丹道的五脏、五行联系起来,使修德与修丹密不可分:“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天地之五行。”这是相当进步的观点,今人也强调德行良好是身心健康的前提。在修炼的具体过程中,张三丰也进行了强调,如他在《道言浅近说》中说:“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无论在练功中出现什么幻觉幻景,都只当没有出现,依然要继续静心、调息,不可预贪效应。

八是无近道可抄。张三丰劝告世人当“修己利人”,不能偏离正道而去信仰邪教。他在《正教篇》中指出:“圣人之教,以正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教。”由此可见,“邪教”一词并非今人所创。不能去想旁门左道,歪门邪道只会令人走火入魔,好似飞蛾扑火。修炼悟道,必须遵循大道,即清静无为之正道。修心养性无近道可抄,须一步一个脚印,恰如他在《儒书篇》中所言:“修道时莫贪用道,养道时莫贪行道,得道时便可显道。道不可显,飘然而返。传之名山,源流自远。”

第五,从哲学思想的倾向性来看,张三丰先生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

张三丰认为,神灵统管因果报应:“上帝以神道设教,故神实司乎善恶。凡聪明正直者,皆以神之权授之。”他心中的神“要皆从正气中来”,具有全知全能的力量,在道德上具有天然的公正的裁判能力。张三丰分析说,世间庙宇“香火盛则祈福之人多,祷告繁则邀福之人至”,但神灵绝不会那么做,“神岂为人所愚哉”!在《敬神篇》中,张三丰强调说,敬神之人须心地纯正、光明磊落,自会得到神灵保佑;而那些外善内奸之人,哪怕再求神拜佛、烧香磕头,也不会得到神灵护佑。

张三丰提出了“衡量而报”的报应论。他认为,人要修善积福,才能免遭生、老、病、死、苦这五劫。那么,人应如何修善呢?他说,那要看每个人的捐款多少来决定,也要看个人的能力来定。他进一步解释说,比如捐款数字,富贵者捐款百金可以计十分,而贫穷者捐款十金就可以计十功;再比如帮助人、救济人,富贵者算上百分可以折成十善,而贫穷者算上十分就可以折十善了。这种把人生的善恶报应归之于捐助钱财多少的观点,已经不同于道教的因果报应论,它更便于引导老百姓去信奉道教

根据三丰道派传承源流,老子传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火龙传三丰。张三丰较为推崇命相术,提出了以人心应天理的观点,认为人的命和相会随着个人德行的好坏而变化,所谓“相自我改,命自我造”是也。张三丰要求世人:“莫受相者愚,心智于相也,心体正,好相也;莫被算者鬼,德神于算也,德性坚,好命也。”在当时世人大多相信命相和堪舆的情况下,张三丰对那些以命相为职业的人提出了要求:“吾愿尔相者,劝人修心;吾愿尔算者,劝人积德。”

由于张三丰受历史的局限,他还宣扬坟地风水和验神光决吉凶等迷信思想,宣扬诵经免灾的观点,并劝勉人们“跳出红尘”,不干预政事,使道教更直接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也更适合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间信仰和人们鬼神崇拜的世俗心理。

第六,张三丰的道教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文笔流畅,文字简洁明了,体现出其造诣颇深的功底。

一方面,张三丰在思想理论上阐扬理学思想,圆融儒释道三教,其形式多样、较为通俗易懂的作品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得道高人形象,这也是他成为吕洞宾之后被民间当作“活神仙”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静中乐》、《闹中苦》等诗反映了平民阶层对尘世苦难的叹息和对清净无为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张三丰为代表的隐仙派不再幻想服丹、辟谷以飞升成仙,而是“细玩无根树下花”,即静养人身元气,通过“明心见性”去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反对依附权贵,主张道教在民间独立发展。张三丰所弘扬的一直是全真道精神,他对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给予肯定和歌颂:“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剑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但他却不愿依附官府,屡招不应。明成祖大修武当山诸观,被全真教渲染成朝廷欲得张三丰而为。

另一方面,在论述自己的道教思想时,张三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他突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道教文学文字艰深玄奥的惯例,将魏伯阳的《参同契》、陈转的《无极图》、张伯端的《悟真篇》等道教著作中阐述的炼形、保精、调神、运气、归真还原等修真理论,采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理解和牢记,在促进道教思想的传播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善于用文学上的绝句、词、散文、联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唱词、歌谣等形式来阐发道教思想、状物写景、借物抒怀,并且品评诗词名家,在道教史上可谓数得着的多才多艺的高道。比如他的《了道歌》、《打坐歌》、《道情》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通俗的道教经典,又是很好的民间文学作品。还有他的《无根树》,被后世道众推崇备至,赞叹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得到许多道教大师的注释和阐发,其中尤以清代龙门派传人刘一明和内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释最为详实和精到。

在张三丰隐居之后,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几乎都同张三丰有联系,相继出现了宝鸡三丰派、武当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达17个之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派别。如道光年间,李西月自称曾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从而创立了当时最大的道派之一,主要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

(本文作者:

1、宋婉琴:陕西省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杨曙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研究员。

3、邱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

4、刘柯利:陕西省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