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吴诚真道长:道心慧质 玄门风范(2)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徐志波     时间:2016-11-03 16:02:06      繁體中文版     

徐:我们知道,在道教历史上,不仅有无数女子虔诚奉道,还涌现出众多坤道宗师,如上清派宗师魏华存元君、清微派宗师祖舒元君、全真清静派祖师孙不二元君等,这些宗师修道成真的修行经历对您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吴:过去在我出家前,我就喜欢看《七真传》、《观音济度》,《八仙》等书籍,对书中的女神人物如孙不二、何仙姑以及麻姑等形象早已是深入内心。当时在我的家庭中,有的亲人信奉基督教,有的信奉佛教,而我的父亲则是一介儒生。尽管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相通的,都是在引导着人的向善之心。但是,那时我就觉得,道教更适合我。因为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宗教往往都有轻视或贬低妇女的倾向,而道教却对女性是一种尊崇的态度。

徐:也就是说中国道教是没有性别歧视的,道教追求的是男女平等?

吴:确切的说应当是众生平等。而且在道教,修道成仙并不是仅仅为了个人,而是以关怀众生为最高价值目标。因此,道教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绝少排他性,对女性修道成仙不抱有任何歧视、偏见。不仅不分男女贵贱,而且不分愚智美丑。你看八仙里面,代表权贵的有曹国舅,代表老年人的有张果老,代表残疾人的有铁拐李,代表读书人的有吕洞宾,代表女子的有荷仙姑等等,所以说是众生平等。弘道,心里要有大悲大爱的情怀,这就是道教情怀。当然了,得道成仙是我们出家人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但是当会长、当方丈什么的,却是那个时候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徐:在您入道之初,由于那时刚刚落实宗教政策,长春观百废待兴,要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工作的繁忙,条件的艰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据说与您同年同期出家的八个道友,到第二年年底就只剩下您一个人了。不难想象,那时的您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但换言之,在修行的过程中,您觉得如果仅靠兴趣和吃苦,就能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修行人了吗?

吴:你说的走掉的那八个人,只是当时的其中一批,后来又走掉了几十人,也相继都离开了,各有因缘,各了因缘而已。虽然在我们家我是姊妹中最小的,在家里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哪吃过这些苦?可我那个时候,身上就有一股子韧劲,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事,只管往前走,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也绝不回头。后来取得的一些成就,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就要好好先去做好自己,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别人吃不了的苦,你要去吃,你要去受。要相信,这些苦难都是在磨砺你的意志,也是一个修道人的经受必要磨难。更是一个人成功前所必经的考验。我们丘祖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才感动玉皇大帝,封大罗天仙状元。

徐:世人常说“修道之人,常常寻师。迷时师渡,悟了自渡。”事实上,时人学道大多为法而来。虽然寻师访友是修道者之常事,但自古以来,是“修道者多,得道者寡。真道难悟,几人能明?”在这里,还请您为初入玄门或那些想入而未入的善信弟子开示,您认为怎样才能遇到“真师”、“明师”?

吴:这确实是需要缘分。弟子去找师父,找“明师”都好找,看他的修行。问题是,师父找徒弟却是很难的。老话说“法不传非人”,所以选择徒弟要看他是不是那块“料”,是否能撑得起,担得动。《道法九要》有云: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所以说,在古代师父门下弟子无数而得其真传的弟子却屈指可数,这是很常见的。

徐:在您的领导下,由湖北省道教协会主办的《大道》杂志,图文并茂,且印刷精美,创办的很成功。可以说,《大道》杂志现在已成为了教内道众耳熟能详的一个文化品牌。我们想知道,《大道》杂志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创办的?

吴:《大道》杂志是2008年出刊的,我只是觉得利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载体,以文弘道、以文载道,以此反映出道教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这也是做好新时期道教工作的有效途径。

徐:如您所说,我正是通过《大道》杂志对您的介绍,而后才去翔实地了解您个人事迹的。记得读到您的报道时,我就已经很受震撼了,第一感觉就是您作为一名坤道竟然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很多乾道、甚至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也是不敢去想象的事情。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有了要亲自采访您的想法。

而作为我国道教史上的首位女方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您终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矗立在中国道教历史的长河。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这样去想,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我将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每一个能发现的奇迹,用心体味着每一个能看到的不平凡。我所能做的,也许不多,但我会把这些发生在您身上的不平凡,都尽可能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记述下来,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分享您成功的经验与荣耀,来体味您背后的艰辛与付出。这也正是我之所以选择您作为我《问道》之旅开篇之作的初衷所在!

吴:谢谢。你说的这些话都很经典。只是,我没有想这么多,即使2009年11月的升座,我都是自自然然的以平常心待之。但有些事情,现在看来还真是天意。如以长春观之“春”字立意,建设主要景观为梦竹春影等“春之八景”;又如重建山门,改建临街房屋为古式等,我认为众望所归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祖师的慈悲加持了吧。方方面面团结一心,社会给力的结果。我只是一份子而已。

您从2002年以来,已于多处多期成功举办文化研习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弘道济世的教职人员;自2003年至今,还曾多次率领长春观道众出国考察,就中国道教的教义教理、经忏科仪、音乐等方面就行对外交流,足迹遍及东南亚、欧洲各地,期间广纳中外道子,培育道才,可谓是桃李遍天下。作为在中国道教界卓有建树的方丈大师,您是如何理解道学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您是怎样把握“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呢?

吴:道士不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作为一个修行之人,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外动内静,内外兼修,并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践行信仰,为道教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此,长春观多次开办道教科仪培训班,供同道间交流,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为加强中国道教文化与外界交流推进道教国际化,也多次应邀到欧美等国家弘扬道教文化,传授宫观管理经验,开展道教音乐演出、养生培训等。

道不分国界,无论社会如何进化,文化的源头的根都是相通的。在过去的数年里,长春观一如既往的将中国道教中优秀的道教义理、经忏科仪、道教音乐等带给国际社会,足迹已遍及东南亚,欧美各地,并且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国际友人前来长春观参悟修行,求学问道。

尤其是近年来,在武汉市政府以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怀下,长春观得以良好的规划和发展。早在2000年10月,时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张希钦在武汉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曾评价长春观:“地方不大,结构紧凑,很有特色,办起了经乐队,宣传了自己,促销了自己,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长春观的文化品味挖掘到了登峰造极。”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长春观适时开通了微信共众号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去把握好这些新媒体,将我们优秀的道教文化向更多的受众传播好。

徐:2014年7月,您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道学讲堂”,免费向社会开放。作为直接参与者,您是最有发言权的,那您自己怎么来评价这“零突破”的意义?

吴:是啊,在前二十年我常思考,于一九九八年参加庐山主办海峡两岸道文化论坛,我论文就如何弘扬道教文化提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论文最后写到要将殿堂信仰与讲堂相结合,相互转化。将敬神、烧香磕头的礼式中,更加将道德教化升华到精神生活中。让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思想去体现在行动中,践行道教慈悲济世,度人无量的普世情怀。过去我常说的“不能穿着新鞋走旧路”,我们要不断地去继承和创新。过去,长春观没有讲堂,现在我们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道学讲堂”,免费向社会开放。讲堂每月举办1-2次,聘请道内外专家学者嘉宾主讲,讲座主题包括道家、道教经典与思想、道教历史与义理、道家养生、道教音乐艺术等等。今后,长春观将一直秉承尊道贵德、道济天下的理念,将“道学讲堂”持续开办下去,让古老的道学文化焕发出新的华彩。

徐: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道协第八届玄门讲经暨凤凰山论道活动的“大师论道”环节中,您以《吕祖百字铭》探奥为题,对《吕祖百字铭》进行了逐句讲解。您认为,其中的内丹修炼部分虽然不好把握,但是可以先努力做好“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只要明白修的是什么,不被尘事所缚,应物不迷,戒律精严,降伏狂心,内修心性,外积功行,持之以恒,久久自然,不忘初心,直上天梯,位列仙班,证道成真。在您看来,所谓的修道确是“神仙实有,长生可求”的,是这样的吗?

吴:神仙是存在的,是实有的,我深信不疑。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天师是魏晋时期神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中,构筑了一个以成仙长生思想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要想真正修炼成仙,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还要外功内果,外要积功德,内要性命兼修。葛天师的神仙学说,归结起来有三个核心:一是论证神仙实有,长生可求;二是如何成仙;三是仙之类别。他的每一种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您以前也刊文说过“道教不仅是教人打坐修炼,它更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它指导人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行善积德,持俭为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提到道教,上至专家学者下到普通百姓,他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迷信。可见,中国道教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对此您能否谈一下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您认为目前发展道教亟系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您期待您作为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长春观方丈又将如何去化解这一矛盾?

吴:这些人还是缺乏了解,就去妄加评论。殊不知,不去了解就妄下结论才是最大的迷信。不了解、不求知,盲目随从是没有发言权的。凡事都要以事实为准绳,以探求为依据进行评判,这样才不至于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别人身上。

毋庸置疑,道教义理深邃,博大精深,文采哲理无不达到上乘境界,现在全世界的名人都在研究《易经》,更有无数学者凭借《道德经》而成名,全世界只有《道德经》无论是从数量上,唯一与圣经相提并论。它是中华祖先智慧结晶,是掘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作为有些人,不认真思考,怎么就成了迷信?宇宙间,有比人类级别低的生命,就一定有比人类级别高的生命;有我们看得见的,就一定有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原子核,你就不能说他不存在;用肉眼看不到海王星,你就不能说海王星不存在。人与宇宙相比,真的只是沧海一粟,而道教只是成仙了道,追求更高的生命旅程怎么就迷信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东亚化学、植物学、药物学、矿物学源于道教。道教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这一点,只是有的人介于对道教的成见,不愿意接受罢了。

当然了,由于过去某些历史的原因,弘道的载体没有了,或者说弘道的人对道法传扬的不够,加之有些不了解的人对道教的丑化等等。但总的来说,他们是对道教的历史源头和文化源头缺少深入了解,以为烧香、磕头就是道教了,就随便妄下结论。事实上,道教思想无所不包,又无所不在。道教一贯主张关爱生命,尊重自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其价值取向是关注天人合一,心灵环保,并引导人们崇尚诚信,上善若水,这其实对现实生活中在人生观和实践方面,都有其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

《西升经》上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盗取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这是一种以人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所以说,道教他是不消极、不悲观、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厌世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收徒上,过去门坎高,有缘才度。选择较强,是因为教义上,能劝十人还俗,不劝一人出家。根据现在时代的变化,我想也应该调整一下传教的方式、方法。道教的思想那么博大精深,太极养生、内丹养生……都得到了世界上的认可和尊崇,都是很好的,道教很注重这些。由此观之,道教各种各样的治病保健的理论和技术,是世界文明宝藏里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兼取西医之长,相互补充,精益求精,必将为现代医学文明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我,你说道教这么好,为什么道教没有佛教那么兴盛呢?当时我没有说话,就是为了搪塞他,你说是金子多还是铁多呢?我又接着说,全真教创教主张三教圆融。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文化精神是相通,至善的道理是同源的,何必执念于你我宗教呢?他说“我拜你为师”。事实上,道教是度有缘的人,这形式上不要求数量多少,再比如上面说的医道济世,你看,这个道教是智慧的宗教,是神圣的信仰。道教不会说你念多少句玉皇爷的圣号,就什么罪都给你免了,道教也不会让你“放下屠刀立地成神”,道教是功德成神,从头开始就是教育你做人做事,从来没有说昨天杀人如麻,今天出家,就能消除一切罪业。否则神仙也讲私情。当然,止恶向善是值得肯定的。

徐:随着对您个人认识的不断加深,我越来越感受到,您作为一代大师的身上所具有的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胸襟和气度,更重要的是,在您修行的世界里一直充满着激情,这种激情包括对生命、对工作、对修行的热爱,还有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和追问。是这样的吗?

吴:坚持信仰,保持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修行路上不迷失方向。工作中,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对待,并且充满着十分的激情,善待一切,善待众生,爱护弟子,对信仰很执著,但是也任性,爱较劲。今后,我仍将一如既往的带领着湖北道教界坚持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推动湖北道教建设,把广大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充分发挥道教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荆楚文化品牌,为全面提升湖北道教在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影响力而努力。为众生的心灵点燃永不熄灭的灯。

【采访后记】

吴诚真道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气度。直到第一眼见到她,更加印证了上面的话。

吴诚真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湖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长春观方丈……拨开吴诚真道长头上一圈圈耀眼的光环,我发现在她的身上还有着很可爱的一面:实在、外柔内刚、勤奋,还有岁月和苦难留给她的睿智。

10月的武汉,秋风瑟瑟。刚刚开完会的吴诚真道长,没顾得上休息就在长春观方丈堂又迎来了一批拜访她的客人。直到送走客人,她才歉意的笑着对我们连说“没办法,没办法”。对于吴诚真道长,我觉得我能理解她,也相对理解她忙的“状态”。也不否认,正是受吴诚真修道经历和个人魅力的吸引,生出采访她以及试图诠释她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我国道教史上首位女方丈的强烈欲望,时至今日成行也许并非偶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生活中又往往有着许多契机决定着每个人一生的道路。如果沿着时间的顺序我们再回顾梳理下去,吴诚真修道的心路历程和干事创业的轨迹,处处无不留下了一个睿智而干练的修道人对道教事业的热爱和不断挑战自我的情愫。而当她座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却又很难将眼前的她与想象中她那运筹帷幄、励精图治的传奇色彩关联在一起——她,谈笑自若,风趣幽默,讲述自己或长春观发展中的烦恼和快乐,淡定从容。交谈中,她更象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话语质朴,热情而又不失率真;而她说话的节奏、神态,时而儒雅舒缓,时而激情快速,张驰有度,尽管她说话的调门不高,甚至有时浓重的武汉方言让我听起来如同天书一般,但在她朴实的话语中却散发着让你不得不为之折服的道家智慧。

随着对她的深入采访,了解的多了,才发现,让人感受得最多的反倒不是她管理长春观的聪慧与谋略,却是她温情人生的另一面:坚韧、大气,以及与人为善,关爱众生的人性本质。为了社会上那些无助的老人,遭遗弃的孩子,失学的孩童,没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还有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们,她和她带领下的湖北道教界一直不遗余力地遵循着“为善以奉道”、“慈心以会道”的教义思想,坚持广行慈善的优良传统,身体力行地推动着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道教造福社会的功能,筑起了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无疑,这是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然。

在与吴诚真道长的对话中,她对道教的热爱以及长春观发展期许的冷静、务实,不禁使人感到她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源自缜密的分析和坚定的信念。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吴诚真身上,少有那种领导高官盛行的高谈阔论,以及许多人刻意追求的宏图大略,多的是她“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做事”的真实一面,但这并不防碍吴诚真在过去数年里在创新思进中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成绩。但是,在她看来,工作的最大价值,并非荣誉。和所有辛勤耕耘、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一样,吴诚真也不例外。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为此作出了最有力的注解。或许,荣誉对一个有着孜孜追求的人来说,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她却象里程碑记载和延伸着一个修道者开拓奋进的路……

但面对荣誉,她从来都是轻描淡写,淡然处之——

吴诚真道长,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智者。仿佛,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削弱她对道教工作的热情,积极、乐观的情绪一直激励着她,让她时时都处于入道初时的亢奋和激情里。

吴诚真道长,一个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率直的谈吐、敏锐的思维、好学的态度,甚至在今天看来,她至今仍然保持作文赋诗的热情,都在向人们提示着这一点。

吴诚真道长,一个看起来普通的走在大街上你都很难认出来的一个人。她的普通,她的平凡,就象路边的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默无声息地发芽、生长;她的普通,她的平凡,就象山涧小溪,没有涟漪,唯有清澈透明的心灵。然而,她却是个把全身心投入道教事业的人。

若干年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吴诚真道长,这个新时期中国道教界的优秀代表,便是千千万万“中国脊梁”中的一个!

(徐志波 提供)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