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李嗣达道长:修行,应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洪水猛兽?(2)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李嗣达道长     时间:2016-08-07 09:57:00      繁體中文版     

2、与西方文明不同,以道家智慧为典型代表的东方哲学思辨,在二元论的基础上,更看重善恶之间的和谐,更侧重于去思辨如何才能调和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这也正是道教修行的根本源头和终极责任。

(1)道教的修持,追求的是阴阳调和。在道教徒的眼中,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阴阳和利害关系。媒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有人为地为其加上感情色彩,才会让媒体具有了利害关系。伤人的不是利剑,而是持剑的人。所以在面对新媒体时代时,如何才能用好媒体的平台,如何在新媒体的信息流中不改自己的修持心,是值得每一个宗教信仰者应该去认真考虑的问题,而非只是去责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的善恶。

所以归根结底又把问题回溯到修行是什么的终极问题上。尽管道经中写尽了诸多祖师对修行的教诲,但修行不仅仅只是要去“修”,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行”中。“修”和“行”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利弊时,如何用修持的心去面对,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现出一个宗教修持者应保有的态度,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道教修行者需要认识清楚的问题。

媒体永远都只是表达言论和思想的工具,前提是,你能否成为一个熟练使用这一工具来为自己服务的人?

(2)基于此,也就引出了另一个关注点:当社会文明发展到自媒体时代,道教究竟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时代的这一潮流?

道教自古有“法不传六耳”的传统,师父对选徒的标准也十分苛刻。但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更趋于透明化。道教是否还应该固守自我,是否还应该坚守着祖师爷流传下来的老传统,而去拒绝世代的演变?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应不应该主动去适应潮流的问题上,通常会分裂出两个看似不同却有着内在相似性的方面。一是认为“道法自然”,适合当下时代的传道,才是“道”的象征和体现;一是认为弘道必须遵守传统,以三皈五戒为最基本的纲常,只有在变化中守住不变的根本,才是道教之所以长存的前提。

“变化”与“不变”,正是道教亘古以来一直在探讨的命题。变的是阴阳,不变的是太极,只有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所以是否应该主动适应时代,这本是不必要去纠结的问题。圣人说,和其光、同其尘。只有用当下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道,这才是符合当下道教徒们的修行。而不变的,永远是追求修持得道的那一颗真心。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修道人应该去做什么事情的,必定是自己的心。只有心,才是既通向于“道”同时又连接着“器”的关键所在。心在哪里,道才在哪里,媒体才会变成或利或弊的一种具体显现。如何对待自己的修道,也就应该如何对待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其实,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只不过是我们这个世代中修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古时祖师修道虽然没有新媒体的出现,却也无法如我们这样可以便利地获得众多修行法门。这也正是新媒体给现代修行生活带来的利弊的抉择。不论媒体如何发展,终究改变不了修行的本义。在澄心去欲、明心见性的修行过程中,本不应该受到任何物欲的牵引,媒体的诱惑只是万千尘念中的一种。

这并是在承认媒体无用论。只有利用好这一新鲜事物,才更能够对修行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修行的道路上,对我们造成阻碍的永远都不会是具体的事物,而只是我们对世事的抉择。

选择,是永恒的难题,也是造就仙尘区别的唯一所在。

三、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传播的媒介与信息的接收者。

在媒体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传播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势头越来越盛,每个最普通的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自身早已经担负起对信息的筛选、过滤、主动传播和转发传播的多重角色。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对每一个希望以更新的方式弘道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标准和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鱼龙混杂的现状时,必定要对所有参与到新媒体中的宗教徒们提出一个疑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体来进行合理的宗教传道呢?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即保持一位宗教修行者的威严,同时更契合了时代媒体的特点而用新的方式来弘扬道教。

1、媒体是由人组成和运作的,所以最首要的一点取决于媒体人自我价值观的择定。

我们已经提到,因为历史和教育的原因,不少媒体人对宗教——尤其是道教——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当舆论受到过多因素的制约时,媒体通常会选择更加避险的方式,即宁可不说话不能说错话,因此也就给一些误解留下了存疑的想象空间。

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博、微信等手机客户端早已普及,个人在媒体平台上的发语权越来越自由,这就给了道教信仰者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去传播道家思想以及个人的修持体悟。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传播,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点。

因为自媒体时代的利弊特点也十分明显,若想要利用好自媒体为道教传播正能量,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被称为媒体人,尤其是针对渴望用更便捷的媒体平台来推广道教文化的宗教修行者而言,如何在媒体时代做好一个媒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为当下的修行。

自己是平台,更是平台要推广的产品。当信息传递到受众面前时,是否还能保持始发者所秉持的原汁原味?如何用不会产生误解的语言与自己的受众、信众、粉丝交流,并且要确保在信息传导的过程中避免“断章取义”的情况出现,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第一,想要以自媒体的方式传播道教文化,尤其需要注重传播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他个人对道教以及修行是否存在足够明确的认知。认知自己,并提升自己,这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二,纵然媒体平台有很多,但每个平台都有其各自的突出特点,如微博的公开性、微信的高投放率以及传统网站上的长久保存性等等,只有在更合适的媒体上去发布更适合自己的内容,才会使个人与媒体相得益彰。选择对的媒体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准则。

第三,即便是涉及到严肃的宗教修持内容,同样也可以用更活泼的方式去表现。尽管我们对“娱乐至死”的理念持有批评的态度,却不应该一味忽略时代特征中的娱乐性。只有在严肃性和娱乐性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才能做到既保持宗教的威严性,同时又足以吸引普通信众的眼球。

第四,重点仍旧要落在信息传播者本人身上。任何形式的传教,其实都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能从媒体上吸取他人所长,才足以补充自己在做自媒体时候的短处和不足。当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去与素未谋面的信众进行交流时,才能有效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恶意舌战。能做好自媒体的宣传,本身也是修身、修性的重要功夫。

不论是个人还是媒体,永远都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正在发生的一切。面对媒体时代,每个宗教修行者肩上都担负着自己的一份责任。认清这份责任,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承担,这才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所有信仰者的一种修行方式。

(2)想要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自发宣传媒体人,前提是要有一个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能。那么,现在在已经存在的媒体平台以及许多即将要出现在大众视野内的媒体平台中,在面对宗教问题时,他们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任何一个媒体,都是一种思想言论的宣发阵地。宗教因为具有特殊性,所以很难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上寻找到宗教的立足之地。但这并不等于说宗教就应该被网络隔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缺乏,所以才有更大的立足空间。如已经成长为道教门户网站的道教之音,其最开始成立时只是做基本的道门资料的汇总工作。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道教之音也从网络背后的“神秘”工作转变为和各地真正的宗教修持者不断进行交流、报道的平台,并借此逐步壮大成为道教的门户网站。

其实,道教之音网站的成长,恰恰可以作为一个宗教类网站该如何在媒体时代立足的典型示范。

其一,任何一个媒体的建立和运营,首要明白的一点是,自身究竟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去代替什么样的群体发声。在整个舆论环境中,大众对宗教的认知是存在很大偏见的,此时更需要可以传播宗教正能量的媒体出现,告诉大众一个宗教在当下社会中的所作所为。传播事实,是媒体存在的基本。传播信仰,则是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二,既然是要代表道教发声,就更要明白作为一个道教类的媒体平台,肩上担负的将是整个宗教的寄托,因此就要在网络的舆论洪流中敢于坚持去为本宗教发声。比之于毫无意义的网络骂战,把真正在做善行的人和事记录下来。用真情感动这个彼此陌生的时代,这才是宗教可以长久流传的根本,也正是网络新媒体存在的巨大意义,更是其社会责任感的直接表现。

其三,在修行的路上,永远都少不了对老修行的求教,少不了对同辈人的对比,更少不了对个人自我修持的反思。一个宗教类的媒体同样也需要去解决这几个问题。媒体的存在不仅仅只是去报道和记录事实,更需要去追索那些即将要逝去的故事,去挖掘即将要发生的未来。修行的意义在于求索,而媒体恰恰是当下人求索时最便捷的工具。只有不断求索的媒体,才是一个对宗教人士具有吸引力的平台,更是一个具有长久存在意义的平台。

第四,宗教是人的宗教,媒体也是人的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想要建好一个人人喜闻乐见的平台,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自发的上传分享将是最好的自我宣传方式。网络是免费的,但这个免费的环境需要所有用户集体付出,由此才能实现更多信息的实时共享。一个宗教的慈悲,是更体现在对身边的道友以及更多未知求学者身上的。慈悲的意义即是付出和共享,这和新媒体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

立足于事实、信仰、情感、求索和慈悲共享这五个要素基础上的宗教媒体平台,是最符合道教基本教义的平台,也将是可以超越时间性的平台。这五个要素是从修行的要义中提炼出来的共同点,也正是每个人修持者都需要历经的修行阶段。当把一个网络媒体平台和最普通的修行个人联系在一起后,所有的修行者也因此而成为了一张彼此交错的网。

西方传播学家米尔格伦曾提出“六度空间”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之间通过六个连接点的关系,就可以使彼此成为相互关联的对象。新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每一个最普通的修行者和信仰者提供了无数个这样的关键连接点。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存在,才让修行超脱了一己之限,进而升华到万物相连的新高度。

至于是不是要主动去触碰这个连接点,最终只取决于修行者自我心中的一念间。

结语:

当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洪水猛兽,每一个道教徒都是应该踩着时代的洪波奋步向前的。只是在此过程中需要铭记,自己迈出的每一步究竟是为何。正如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无关于用什么样的媒体去弘道,而是在于弘道的“人”。道教的发展需要和当下的实际相适应,道教徒的修行更不能和现代的生活相背离。以普通人做修真事,是对每一个修行者的基本要求。如果连当下的时代都无法适应,又如何去做一个超脱的神仙?

当这个答案在心中出现误解时,其实也就失去了对新媒体时代评判的资格。至于现代意义上的修行,也就更无从谈起了。明己明心,才是修行的本真。

更多链接:

2016中国(温州)新媒体和道教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道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大同青龙观,本文来自2016中国(温州)新媒体和道教文化发展高峰论坛论文)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