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初探


来源:《中国宗教》     作者:宋道发     时间:2011-05-18 22:19:55      繁體中文版     

道教人才的培养,是道教界和道教学术界多年以来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道教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道教人才,以及如何建立培养道教人才的长效机制等,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何谓道教人才

 纵观道教历史,由于道教的教派繁多,道术不胜枚举,历代高道也都各有擅长。仅考察历史上高道们所精通的各种道术,实难从中找到道教人才的衡量标准。不过,自宋代以后,因为内丹道教的兴盛,不仅有各家内丹流派的产生,符箓旧派也因融合内丹之法,形成了以内炼为本的诸家符箓新派。元代以后,道教汇成二大派:正一派为符箓诸派的总称,全真派则统摄内丹炼养诸派。在此基础上,或专门研究道教的基本理论,或精通道教的清规戒律和教团制度,或精通道教科仪,或博通道教各派的历史沿革,以及掌握道门武术、医术以及吐纳、导引、拍打、按摩等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养生健身之术,能够用这些知识和技术来教化、利益群众的道教徒,皆可称为道教人才。以上是从道教自身的需要而言。
     
道教长生久视的美好理想,以内丹术为核心的炼养体系,以及趋吉避凶的诸般道术等等,都能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健身方法、心灵启迪或精神慰藉。问题在于,现在的道教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道教完全是一种实践性的宗教,长生的理想,内丹的成就等,绝非仅是书写口说,而是要拿自己的身心去探索、去验证。这就要求道教培养出真实得道、实有其术的合格人才,为祈求防病祛病、健康长寿、趋吉避凶、心灵宁静的人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既能秉承传统,对道有真实的修持和证悟;又能顺应现实,以种种道教知识、传统道术以及创新道术利益大众的道教信徒,是为道教人才。道教人才,始终应该是道教核心价值的追求者、实现者、宣传者和维护者。若按其所长和职责而言,略可分为以下三类:一为高道,立志研修丹道并真实证道,掌握多种传统道术,乃至能因应时需,新创道术,以之教化、利益信众。二为合格的宫观管理者,能够以身作则,整肃道场,规范道士的宗教生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等等。三为道教学者,能熟练运用道教传统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研究道教的教义、教制、教史等,为道教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并负责宣传相对准确的、适应时代需要的道教知识,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

二、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成功地培养出合格的道教人才,所必需的诸般条件,要远比培养世俗人才苛刻得多。以仙学为修学的根本内容、以修道成仙为终极成就的道教人才,必须具备优异的身体素质(所谓有仙骨)和心理素质(包括道心、品德、意志品质、悟性等),还要在修学有成的明师指导下,在合适的修行场所,经过多年的刻苦修学,才可望有所成就。
     
由于道教人才培养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难以奏效,只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道教的持续发展。这种长效机制既要立足于道教的现状,还要继承道教的优良传统,更要与时俱进。就道教的现状来看,培养人才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即院校制和师徒制。
     
首先,由道教界创办的道教院校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能够整合教内外的资源,教授道教知识以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出一批与时俱进、爱国爱教的道教管理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不失为现时代道教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院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国民教育的办学模式,受到师资、修学内容、修学方式、修学时间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偏重知识的传授,实修方面较为薄弱。
     
其次,传统的师徒制在道教史上曾经是道教人才培养的主要机制,也是一种长效机制。师父言传身教,弟子心领神会,形成情同父子的亲密关系,非常有利于道业的成就。当然,师徒制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大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再高明的师父,其所学所修所证毕竟有限,弟子一生若只跟随一个师父修学,不免孤陋寡闻,见识、学问流于褊狭。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传统道教设立了行脚参访的制度。在修学到一定程度时,弟子出去广参明师高道。弟子借此既可检验自己的修学成就,也能开阔眼界,增长学识,更可深入社会,从而增强济世利民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师徒授受,据此形成师承或派系,容易滋生门户之见和派系之争,互论是非短长,导致道教的不和谐。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当代道教的生存环境已经与古代完全不同,传统的师徒制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况且,师徒制流传既久,加之近代以来传承屡遭破坏,虽然在道教中仍普遍存在,但多流于形式,在培养道教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若单纯地恢复师徒制,将其作为今天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则太过迂腐了。

笔者以为,把院校制和师徒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目前比较可行的一个思路。在这里,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佛教的办学方式。在培养佛教人才的长效机制方面,佛教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机制,但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佛教界盛行寺院办佛学院,普遍采用“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式,将传统的丛林制度与现代的教育体制融合起来,将传统的修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道教也可以借用佛教的这种办学方式,强化宫观的教育功能,以此为枢纽,把师徒制与院校制融合起来,形成独具道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宫观是道士们的生活依托和修真之地,要造就道教人才,要建立培养道教人才的长效机制,唯有从强化宫观的教育功能入手。

本来,宫观的根本职能应该是为全体道众的教育和修道生活提供一切所需,宫观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应围绕着培养和增进道众的道心,督促、鼓励和巩固道众的修学为核心来展开。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道教目前所普遍推行的丛林制度与传统体制相去甚远。为今之计,各宫观应该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传统丛林制度和清规戒律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管理经验和现代教育方法,为培养道教人才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这样,就能把宫观建设成为学道修道的学校,是为“宫观学院化”。诚然,一宫一观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所以在必要时,也可以把道众送到其他宫观、道教院校甚至是社会上的大学去学习。

现有的道教院校,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与宫观教育相配合。一是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针,其职能主要是提高道众的道教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培养道教学术研究人才,与以实修为主的宫观教育相互呼应,互为补充。二是依据“学修一体化”的思路,将院校“丛林化”,加强实修方面的师资及相关课程,仿照普通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制度,对传统的师徒制进行移植和改造,即寻访和延请各派有实修的高道担任导师,对有志于实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唯有从道教的现实出发,根据道教的核心价值,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培养出爱国爱教、有道有术、有德有行的道教人才,才能为道教的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来源:《中国宗教》2009年第04期)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