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吕锡琛论真武礼忏文化的伦理道德意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吕锡琛     时间:2017-08-31 13:32:46      繁體中文版     

吕锡琛论真武礼忏文化的伦理道德意蕴

The Ethic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Zhenwu Lichan Culture

作者简介:吕锡琛,女,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道家道教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研究。长沙410083

内容提要:真武礼忏文化突出地体现了道教重视道德教化的价值取向。所谓“道家言祈禳,佛家言忏悔”这一说法是不全面的。事实上,道教的祈福禳灾与礼忏是密不可分的。真武礼忏文化继承并发展了道教忏法的止恶扬善、悔过自新功能,其中所蕴含的“戒、忏结合的道德忏悔功能”“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诲功能”“弃往修来的道德引领功能”“广济群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皆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关键词:真武信仰/真武礼忏文化/道德忏悔/道德反省/道德培养

原发信息:《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171期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道教,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以神道设教”的传统,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建立了天神、地祇和身神相联通且无处不达的道德监督和道德赏罚体系,以图借助神灵的威慑作用,引导和约束广大民众向善弃恶,建构人间福地。真武文化中亦突出地体现了道教重视道德教化的价值取向。“真武”又称玄天上帝,是武当道教崇奉的至尊天神,也是道教崇奉的天界尊神。真武信仰在全国各地及整个中华文化圈都拥有庞大的信众群体,是道教神仙信仰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试以真武文化中的礼忏道经为例,探讨其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教化功能.

一、戒、忏结合的道德忏悔功能

礼忏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朝拜和忏悔。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都强调至诚的祈祷、朝拜和忏悔。在重视道德教化的中华大地上,礼忏亦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所常用的一种斋醮仪式,其主要内容是礼拜三清上圣、十方天尊、天地水三官大帝,三界神祇等诸位尊神,忏悔所犯罪过以求消灾禳祸,积极修行。愚意以为,所谓“道家言祈禳,佛家言忏悔”[1]这一说法是不全面的。不可否认,拜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延请高僧所集的十卷《梁皇宝忏》乃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忏法集大成者,道教忏法亦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道教礼忏文化的存在。事实上,道教的祈福禳灾与礼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道德忏悔,没有向善弃恶之心和行善积德之行,单凭祈禳或其他法术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道教与佛教一样,皆设有早、晚礼诵功课以及大量的礼忏经文,道教的忏法之书《忏法大理》中就收有玉清天宝法忏、上清灵宝法忏等32种。属于真武文化中的礼忏经书主要有《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太上玄天北极法主荡魔天尊宝忏》《三宝万灵法忏》《玄天仁威通上帝报恩宝忏》等。

真武礼忏道经强调,人间的一切灾难皆有其产生的原因,需要从自身追寻灾难的源头。《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以下简称“《灭罪宝忏》”)中就指出,由于人们“背真就伪,不义不仁,违天逆地,攻根伐株,不忠不孝,无爱无慈,欺罔万民,酷虐百姓,杀戮众生,残害物命”,由此而“结诸罪衅,冤对无边,是致动见患难”。以上这些罪孽造成的灾难多种多样:“或为劫贼之所伤命,或为恶鬼之所灭身,或被蚖蛇虎狼百虫毒螯之所加害。官司口舌,无故横生。系闭牢狱,鞭杖徒刑。或复家遭瘟疫,身染毒气,大小疾病,人口死亡,六亲断绝,财物耗散。”[2]76(《灭罪宝忏》)这里几乎囊括了人间所有的灾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引发恐惧,激起民众对消灾免祸之方的渴求。

如何禳除这些可怕的灾祸呢?作者提出了“不可思议,克感灵应”的救护之法:首先当然是持斋茹素、礼敬神灵等充满宗教色彩的活动,但更重要的消灾之法则是进行反省谢罪,发露忏悔。其文曰:“某切虑一生之内,三世以来,不孝不忠,行淫行盗,贪瞋业重,杀戮罪多,言语失真,痴顽染性,五逆在已,两舌谤人。”在这里,经文不仅是对此生此世,而且包括对“三世以来”的种种恶行进行道德反省。为了加强忏悔的深度和力度,作者还辅以神灵的权威:“恐地狱之相仍,虑天曹之具录”,敦促参与礼忏仪式的事主和信众进行虔诚的忏悔,祈求上圣赦免自己的“多生之罪障”[2]78(《灭罪宝忏》)。不难想象,事主和信众在庄严肃穆的斋醮仪式中诵读这些忏悔经文,其道德感召力量自然是世俗的道德教化活动难以比拟的。

真武文化中的另一篇重要道经《太上玄天北极法主荡魔天尊宝忏》(以下简称“《北极天尊宝忏》”)亦强调,人间灾祸的产生盖因自身的罪过而起,“灾有由至,难有由生”。虽然玄天上帝具有“殄灭凶邪,扫除灾障,扶危解难,保命度灾”的神力,但如果缺乏行为主体自身的努力,外力的作用是不足以消除灾障的。故经文同样将道德反省作为消灾的关键,文中说:“返问我生之过咎,庶几毖后惩前。仗忏悔以希原宥,祥于以迎,福于以降;凭祈祷以获康宁。内魔不攻,外邪不扰。”[2]342(《北极天尊宝忏》)通过道德忏悔,惩前毖后,才能获得神灵的宽宥,解除灾厄。这种将自力与他力紧密结合的救度模式,充分显示出中国道德文化重视道德主体自我救赎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广大民众道德培养的自觉性。

与诸多道教善书或礼忏经书相比,《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以下简称“《北极度世法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戒律与忏悔相结合,以图实现戒恶扬善的道德教化之深意。不过,与《初真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诸多道教戒书又有不同,该书不只是外在的戒律,而且包括深刻的道德忏悔和反省。但与道教其他的宝忏或法忏相比,《北极度世法忏》不仅注重忏悔改过,而且还指引事主如何实现自新。经书的开头,由妙行真人在神仙会上的发问作为开场白,因怜悯末世凡夫“积稔罪愆”“身遭疾病”“牢狱拘囚”“堕诸地狱”等各种痛楚,他求教于玄天上帝“何由救免?”玄帝乃开出“十品戒文”以度兆民,并强调:“道乃法舟,忏之可度。积如山岳,随念即消。若能终始受持,仙阶可冀……能依吾教,改往修来”,就能够“见存获庆,过世超升”《北极度世法忏》。以“十品戒文”为主线,又辅以“太上垂训”等方式,在解读“十戒”之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弟子自我反省忏悔,以图加强道德教化的渗透力。这十条戒文的内容如下:“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炁;不得败人成功,析交离亲;不得露才扬己,谗毁善良;不得饮酒过差,食肉违禁;不得贪婪无厌,积财不散;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不得不忠不孝,不信不仁;不得轻忽言笑,举动乖真。”[2]79(《北极度世法忏》卷一)

以上戒律涉及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道教徒品行端正,恪守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等道德规范,这既是道教徒修道养性的基础,亦是得福去祸的必由之路。文中告诫:“能依吾教,秉心无二,即得见世安乐,免遭困苦。”但是作者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谨守道德而不犯忌戒者可谓难之又难,于是为众生指引了解决之路:一方面,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虔心忏礼,誓依吾教,改往修来”,便可弥补过失,“即得谴削黑书,名标丹籍”,可以“见存获庆,过世超升”。另一方面,则由临坛的高功道长引领斋醮事主向真武和诸位天尊进行深刻忏悔:“求忏弟子某求忏上来所犯第九品戒不忠不孝、不信不仁之罪。先世今生,遗殃往劫,上延祖考,下逮宗亲。事君非礼,而不克尽忠;与人弗诚,而多行背约。罔忽亲恩,而顽狠;触犯长上,以欺凌。”在道长带领事主认过忏悔之后,事主本人还要发自内心地进行深刻反省:“仰对圣前,恭投忏悔。皈命一心,虔诚信礼。”[2]84(《北极度世法忏》卷二)对于非圣非贤的芸芸众生来说,这种“改往修来”的方式既为纠错得救指出可操作的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化途径。

为了激发起信众进行反省忏悔的动机,真武礼忏道经中的道德谴责是相当严厉和深刻的。例如,在《北极度世法忏》中,对于违犯“不得不忠不孝、不信不仁”戒条之人,经文中严厉地谴责道:“浸泯指鹿为马,将窃柄以弄权,谓鸟曰鸾,欲希恩而示宠。博奕饮酒,而不顾其养;私财慕色,而不念其亲。詈怒父兄,谗赞师友,违礼伤教,好勇疾贫”;“徇名失实,悖行违言”;“娇枉辄欺于人己,虚辞不畏于神明。坑陷贤能,阱挤慈善,毒痛庶类,虐害群生”。该经进而告诫,如此立身处世,必遭恶报:“处事崎岖,遭人凌忽,死堕地狱,长劫受苦。”这番教训,令人警醒,可望形成“闻经所说,大可惊惶”的效果。

可见,真武礼忏文化通过斋醮法坛祈求神灵护持和事主的祷告忏悔,以图获得神灵的宽宥和拯救,使之转恶向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行为主体实施的一种道德反省活动,是对自身的道德过失进行反思、追悔和觉醒,进而调节自我的行为,激励起事主的归善向道之心。

二、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诲功能

在真武礼忏仪式中,临坛高功为事主说经开示,陈说所犯过恶之严重后果,令其“闻经所说,大可惊惶”,并实施忏悔以助事主除荡罪咎,这还只是真武礼忏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更有特色的是,真武道经还整合了道教的孝亲思想,将报父母恩等内容融入忏法之中,从而使真武礼忏文化具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顺应人心、人情的基础上实施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在儒家经典《孝经》中,虽然将孝道的重要性推到极致,如“开宗明义”章就将“孝”奉为“至德要道”“德之本”,但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各个阶层应当如何奉行孝道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现出对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从道教的《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等倡导孝道的经书中可以看到,道教对孝道的推崇更贴近人情、人性。在道经中,不是只罗列强制性的道德规范,而是描写父母特别是母亲从怀孕到育儿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作者以父母的似海恩情来阐发报恩孝亲的道德意义。因此,道教的孝亲思想更富有人性的温情,更能触动社会底层民众灵魂深处的心弦。

《玄天仁威上帝报恩宝忏》(以下简称“《报恩宝忏》”)正是继承了道教孝亲思想的这一特点,通过再现世俗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激发起道德情感以打动人心,教诲事主,从而深化了道教忏悔的渗透力。例如,该经一方面引导事主忏悔种种不孝之举,另一方面又细数父母对儿女的种种大恩大德,激发起事主对父母的情感,其中包括“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洗濯不净恩”“哺乳养育恩”“虑我疾病恩”“延师教训恩”“求媒婚配恩”“远行忆念恩”“营谋遗产恩”“究竟怜悯恩”十大恩德。经中以感人的语言和翔实的事实,讲述母亲从怀胎到临产之苦楚,父母哺育、看护之艰辛,为儿女的教育成才、嫁娶婚配、成家立业的操劳,直至儿女长大成人,仍然为其买宅买田而深谋远虑,终日牵挂。例如,母亲在临盆生产时苦痛万分:“魂散魄飞。一身性命不能自保吉凶,腰疼腹痛,顷刻难捱”;当儿女有疾时,父母“忧危更切。寤寐稍有不安,即为亲者,寝食与之俱废。儿身疾病有时愈,父母忧思岂暂离”;在儿女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又为其婚配之事操劳,“不惜币聘资财,心思费尽,肤发为焦,惟愿成家,不遗余力”;当儿女经商游宦、出门在外之时,父母“魂魄宵驰。忧其斗气争财,嗜酒贪色。虑其冒寒触暑,忍渴吞饥”;为了让儿女日后衣食无忧,做父母者“为儿远虑,为女深谋,殚毕世之勤劬,资全家之衣食”,为其买田买宅。父母的一生,可谓是为儿女操尽了寸心,“至精神衰耗,头低背曲,耳聋眼花”,当其“风烛残年,犹深舔犊之爱;神魂离舍,未忘鬻子之勤”。可谓是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无私无瑕的父母之恩。这些如天高地厚的恩情,儿女却“分毫莫报”。故作者反复再三,教人反省:“如此等恩,分毫莫报,从今忏悔,并冀赦原。”[2]419-423(《报恩宝忏》)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儿女对父母报恩尽孝的道德情感。于是,事主面对神灵,发心、发愿报父母十大恩德:“恭对道前,志心忏礼”,具体的报恩方式是灭除种种恶习,为父母祈求福寿:“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父母早生人天。”[2]423(《报恩宝忏》)

上述种种关于父母之爱的描述,无一不是深入生活的至情至真的体察和描述,由此而引发出事主对父母之恩“分毫莫报”的深刻愧疚,这种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诲方法,其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三、弃往修来的道德引领功能

由于真武礼忏道经主要是针对生者而发,以之启迪此岸世界的人们,因此它更为独特、也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指点迷津,启示事主以新的道德行为去补救已经酿成的不幸或罪咎,帮助事主拨正人生的航船,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在进行了反复的道德忏悔和道德教诲之后,道经通过“太上垂训”和临坛高功之口,教诲事主告别昨天、重启人生的道德航标。例如,针对犯下了第四品“败人成功”之戒的事主,经文对症下药进行引导:“求忏弟子某同法众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当行无妄,勿为谄诈,誓从今去,言无口过,行务已修。视人犹己之非殊,推功让能而不伐。”[2]91(《北极度世法忏》卷四)针对犯下第五品“露才扬己、谗毁善良”之罪的事主,经文又这样劝导:“若能内灭恶心,外忘恶口,不谈彼短,不衒己长,见人过愆,誓不传说,惜声闭口,爱气希言……当行守恪,勿为己先,誓从今去,至恭尽礼,和光同尘。不矜而莫与争能,见善而有如不及。谦冲退处,屏除矫伪之情;蹇谔优容,杜绝乖愆之念。”[2]94(《北极度世法忏》卷五)犯下“败人成功”和“露才扬己、谗毁善良”之过咎者,其要害在于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损人利己,道经的劝诫皆围绕这些不良习惯或言行而进行引导,要求事主重新做人,“至恭尽礼”,“谦冲退处”。

对于违犯第九品“不忠不孝”之戒条者,临坛高功道长又教导说:“以道接物,誓从今去,结缨靖难,扇枕奉亲。克复礼以为仁,有诸己之谓信。四端有则,兢兢恐名教之亏;六典谨修,惴惴尽检防之道。”[2]107(《北极度世法忏》卷九)这段文字虽然简洁,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不仅要求事主践履儒家的“克己复礼”“有诸己”的伦理规范,而且还要恪守“仁、义、礼、智”四端,研修儒家六经,同时,还分别援引子路结缨靖难、慷慨赴死和黄香扇枕奉亲这些忠君孝亲的道德范例来启发事主,践行忠孝道德。

真武礼忏道经对事主的道德引领是相当严苛的,例如,对于犯下第十品“轻忽言笑、举动乖真”之罪者,经中亦有具体的道德要求:“求忏弟子某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当行诸善,常务保持。誓从今去,修己以敬,出入起居之益钦。存诚不欺,举措操修之加谨。”[2]110(《北极度世法忏》卷十)

法师在斋醮中对事主进行道德引领,激发其道德自新的心理需求,这些是在神圣的仪式下进行的,故能较一般的道德教化更能够触及个体的心灵深处,从而促使行为主体强化道德意识,加速道德的内化。

四、广济群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与道教深切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相一致,真武礼忏文化不仅通过忏悔为事主个人消灾祈福,而且将祈福愿景扩充到极为广阔的领域。

据《北极度世法忏》卷二中所载,临坛高功对事主进行道德引导之后,事主在神灵面前立下誓言:“求忏弟子某并法众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当行阴德,广济群生,誓从今去,心怀慈惠,志务善修,剖析藩篱,解除罗网,痛怜众命。常存救援之思,爱同一身;不恣杀伤之欲,即斯发露。”其他各卷亦表现出普济天下的宏愿。例如,“愿得帝泽下覃,皇威上畅。四序永消于坎坷,一门俱遂于泰亨……百谷登成,五材并用,尽扫旱蝗之害,免为鱼鳖之灾。足食足衣,无啼饥号寒之苦,多黍多稌,殚感恩荷德之思。一切有情,同登道岸”[2]94(《北极度世法忏》卷五)。这些不仅包括了在政治层面对君民和谐之伦理关系的向往,同时亦表达了在社会生活层面对普通民众之福祉的关怀,还将护佑的对象扩展到了“一切有情”的精神解脱与提升。

真武礼忏文化的另一重要经典《北极天尊宝忏》同样表达了这样的祈求,其文曰:“六道三涂咸蒙救度,河清海晏,化日光天,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均仗真武之灵应,以成人物之熙恬。”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更将祈福的范围扩展到了其他教派甚至整个宇宙:“六天之上,玄冥之宫,众生之主,三教之宗,无幽不察。无愿不从,消灾济苦,解难除凶,升天达地,驱雷奔云,游行宇宙,扫荡妖氛”,真可谓是“罔罄宏功”“大愿海洪”[2]342(《北极天尊宝忏》)。在《灭罪宝忏》中,祈求神灵对事主宥罪祈福之后,同样亦祈祷:“天下和平。一切含灵,悉蒙救度,俱登道岸,证入无为。”[2]78这里亦将天下众生及其他物类悉数包含,充分体现出道门中人广济宇宙的胸怀。

一般来说,在礼忏仪式中,经文的内容主要围绕事主的个人行为而发,但真武礼忏文化中的个人祈愿往往超越了对个体福祉的期盼,不仅将道德关怀惠及天下之人和一切有情,而且将忏悔求福的范围扩展到政治层面,包括君主、官员和对外关系等诸多领域。“上愿宝鼎尊隆,金枝蕃衍。公侯效勤而尽瘁,官僚秉节以输忠。任以无私论道,经邦而无异;施于有政安民,济众之有余。一切有情,同登道岸。”[2]85(《北极度世法忏》卷二)这就将祈祷的范围拓展到国家、民众以及更多的生灵。

这一特点在其他真武经文中亦比较常见。例如,在《报恩宝忏》结尾一段的祷文中,亦鲜明地彰显出作者的这一心愿:“上祝圣君万寿,四夷贡职以来朝。下颂官宰忠良,万姓沾恩而乐利。阴阳顺而寒暑咸宜,风雨调而谷蚕并稔。福资万有,恩化十方。次俾臣等千生之罪垢俱空,祈禳未兆。万劫之业缘永断,茂锡将来。现存父母,福寿增延。过去父母,早登天界。赤子苍生,悉被生成之德。飞潜动植,均沾化育之仁。九幽开度,六道飞升。”这段祷文的祈福顺序很耐人寻味,第一,祝愿君主健康长寿;第二,国际地位稳固,周边国家贡职来朝;第三,行政官员忠于职守,清正贤良;第四,百姓受到国家的护佑而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第五,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五谷丰登。排在以上五大心愿之后的才是事主的罪垢得以消除,父母的福寿增延。最后,还不忘祈愿普天下的人们“悉被生成之德”,并且将道德关怀延及整个自然界,“飞潜动植,均沾化育之仁”;甚至还要为幽冥之界的魂灵超度:“九幽开度,六道飞升。”[2]423(《报恩宝忏》)

可见,《报恩宝忏》的核心内容虽然是为事主忏悔不孝之罪过,报答父母之恩,但在最后的总结性祈福祷文中,却包含了如此宏大的祈福心愿,充分彰显出真武礼忏文化深厚的伦理道德内蕴,更从一个侧面映射出道门中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结语

真武礼忏文化将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融入道教的神学理论中,试图通过诸多神灵的神威对人间实施道德监控,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省和纠正,进而在对玄天上帝及诸位天尊的虔诚膜拜中,逐步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获得“人类精神的自律”。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些在宗教神灵笼罩下的活动强化了道教的世俗参与和道德教化功能,发挥着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当今之世,世风不振、道德失范、教育乏力,让每个人都深受其害!止恶扬善、移风易俗、重振中华美德,已成为中华民族当下最急迫的任务!人们需要道德忏悔,通过忏悔和反省,才能弃旧图新,实现灵魂的涅槃!这应该是真武礼忏文化对当今中国和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深刻启示!

原文参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9.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