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一带一路”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刘高奇     时间:2017-12-12 18:10:52      繁體中文版     

摘要: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老子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道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极其深厚和丰富道教文化资源。道教对生命的珍重、对神仙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而形成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医药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等已经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人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生活风俗的形成、健康方式的设计等密切相关。道学能激发科学与文学艺术的创造精神;能给哲学以辩证思维和究天人之际的恢宏气度;能以大慈大善、大诚大信的悲天悯人的宗教信仰情怀给人生以终极关切;能为人类带来普遍的尊严并为社会提供无比高尚的道德观念;能给人类社会提供秩序和价值观的支点;能成为人类知识的源头活水。新道学文化是对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诠释,即集中各种异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本文就“一带一路”新道学文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经过对道文化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和评估后作出可实施战略发展的策略。新道学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人类智慧的凝聚点,新道学文化是集多种异质文化优势而呈东西方文化互补形态的新文明。

关键词:新道学、文化战略、宗教信仰

一、新道学相关理论概述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道”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从黄帝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道学思维就已经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思维之中,道学是中华的本土众文化的核心,有很多借鉴道学思想延伸的一些学说,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道”是对自然万物客观认识的方式,也是正确认识万物智慧的凝聚词,道包含天地之间正确认知的观点,道分阴阳,也就是说世间的万千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相对应的学说观点,把这个观点归纳一个观点符号也就是“道”。

“道”的渊源很久远,从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图形,演绎一个很久远的图腾,那就是伏羲立道的象形学说,远古最有智慧的鼻祖就是伏羲做为华夏人群智慧的代表,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依照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创造出了“道”道字中的“首”是伏羲的头,辶字旁,就是伏羲的躯干,更形象的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伏羲也就是“道”。

“道”被很多的新出学说借用后,赋予神秘、赋予万能,词藻修饰后,使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看不清“道”的真正含义,道就是智慧。《道解》敬轩子当代人民群众对道学的解译,大多都是参考古典本籍,由于道学理论体系和宗教理论体系分界暧昧,再加上经典古本理解认识上的偏差,使道学根本理论体系不被人知,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多种学术领域的认识解译更有天壤之别:宗教学术体系认为,道德经是道教界立教之本,从玄词理解上过重,不理解意的表达只感受字面解释的表达,所以从继承既传承上就出现了大玄门,和大虚幻的虚伪真理逻辑体系,整个学术体系的形成,通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也衍生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最为有影响力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医家等诸子百家的空前盛况,华夏文化即如大浪淘沙,一家一说的绝对学术被一次次的整合,每家学术体系最终体现的是道,有的学术体系理论维护的根本格局和宗旨也有广域和本域上的区别,诸子百家学术理论的初衷基础都出于捍卫天下,从实际的应用上一家之说又不能完全的满足捍卫天下条件和周密,就出现主体学术采纳别家的道,在此的道是指智慧的、合理的、有效的正确方法,不悖离服务天下的学术为学、服务于政治权利的为术、只服务于本学术主体的为教,所以理解和认识道学就逐步清晰起来了,道学也就是华夏民族的智慧学,不含杂唯心主义论点的理论内容,道学被众多学术流派沿用本意,也是道家得以完善继承流传的重要客观条件。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宋史》立“道学传”。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道学,其中包括道教和道家,道家是研究天地人关系的,齐物论是其基本思想,要求天人合一;道教是搞一些人生命学的,研究如何超越极限,延长寿命的。道学使之二者合一,我国有很多思想是道学思想延伸的一些学说,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新道学文化战略是对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诠释,即集中各种异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道是人类的知识之根、智慧之源、学术之本。它是宗教的终极信仰,哲学的最高本体,科学的原始公设,美学的最高境界,伦理学的根本价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坚实支点,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道学在本体论上强调一个“生”字,主张宇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世界观上突出一个“化”字,即认为事物按照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强与弱、祸与福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促进事物向有利自己方向转化时贵在一个“因”字,即因任自然,因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夺取胜利。道学在治国平天下的用世之道上要在一个“中”字;在调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重在一个“和”字;在个人处事应世上法在一个“忍”字;在人身修炼工程上诀在一个“逆”字。道学的精要在参透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以道术秉要知本,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贯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的策略思想。进一步说,道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对人和社会的异化,以回归自然为目标。更进一步,道学体认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上本身的存在价值,将自然规律和个人命运握之于掌中,进而悟透生死,还虚合道,融身大化,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体生命和心灵潜能,追求人同道的一体化。如果谁能在刻苦研读道书中有了以上深切体验,并能按道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他便会将个人和天下过去未来的大势了如指掌,真正成为一个得道的人。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基本上是道教和佛教。道教是我国现有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我国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都认为道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道教文化的形成是假托道家黄老学,融合民间流传的各种方技、术数、神仙、鬼怪、神话等内容,杂取儒家、墨家、阴阳家、养生家、神仙家等多种学说,通过清修养性、积精练气、金丹服食、符箓科教等方法,追求长生成仙。从总体上看,道教文化形成的思想渊源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以“敬天法祖”为轴心的宗教观念和占卜术相结合形成了道教易学和丰富多彩的法术样式;第二个层次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观念,《道德经》是道教思想建设的基础,道教的宇宙论、本体论、生命论、生态学、历史论、历史观等是以道家思想为根基进行建构并发展起来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在《庄子》中有明显的阐述,因此,神仙思想对道教理论建设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第三个层次是儒、墨的伦理学说,道教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都有儒家“仁、义、礼、智、信”和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伦理资源的影子和痕迹;第四个层次是传统医学养生理论与兵家术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之中最关注生命健康的一种宗教,由于重视生命,就必须了解生命、研究生命,从而形成保护生命的方法。道家是从精神的安顿方面来关注生命、神仙家是从方术的角度来寻找养护生命的途径,医学家是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创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生命理论模式,我国的医学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到秦汉阶段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病理学说、药物学说、预防学说等,有学者指出,道家与医家都是以《易》学为基础,它们有共同的思想渊源。道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既吸收道家思想又吸取了医家的思想养分。在中国古代的术数学是先民对抗灾难、安顿生命的一种技术形态,在秦汉阶段术数学被兵家所吸收,成为兵家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中有“用药如用兵”的说法。从一般的理论讲,兵家是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但从根本上看,也是因为生命的安顿需要引起的,当兵家理论与术数学结合时,这种安顿生命的意义更加突出。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兵家、术数学可以视为广义的医学。这种情况在道教文化之中不仅得到延续,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

道教是华夏神州炎黄子孙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和任何外族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中国人的根和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真正本土华夏文明传承的结晶,自轩辕黄帝赐姓百家姓开始,至今已有4710多年的历史(道历)。

道教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贵德。故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灵活而健康的思想体系,这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义。因为没有固定的教义,所以没有偏见。

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

二、发展新道学文化战略必要性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华国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新道学文化的广博表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展道教文化是发展东方智慧。

(一)发展新道学文化的八大支柱

1.乾—天地人哲学

道学的哲学是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它包括道论、道的宇宙生成图式、时空观、气论、气的人体观以及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简言之,可以用“人行道”三字概括起来,人是人学;行是实践哲学;道是形而上的道家哲学。

2.兑—政治管理学

有的学者断言,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其支点是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注如何分配那些业已由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其支点是价值的支配;伦理学则关心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其支点是价值的评估。这种区分显然是以西方的社会观念为立足点的,但我们可以作为分析道学的参照系。

3.离—文艺审美学

道学渗透到文学艺术的所有方面,《中华道教大辞典》辟有“道教文学艺术”专类。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成熟,道家自然主义的审美标准成为社会风尚,道家美学和道教美学开始形成。六朝时期是美的觉醒的时代,过去被君权政治和礼教伦理观念束缚住的文学艺术开始解放出来,在各个领域开出美的花朵。在这个时代,山水文学、游仙诗、志怪小说、山水画、水墨画、壁画、模拟自然山水的庭园艺术等几乎同时出现,自然美的发现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觉醒。

4.震—医药养生学

道学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生”有“生成”、“生长”、“生命”、“生存”、“创造”等含义;“化”有“变化”、“发展”、“转化”、“进化”等内容,二者集中了道的自然性,说明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都在生生化化自强不息地发展着。道化生出先天一气,再化生出阴阳二性,生成信息、能量、物质各大要素,由此才生成万物纷纭的世界,这都是生化原理的作用。道教更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宗教,认为养生就是修道,因之道教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几乎所有的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药和方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医学,实际上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成的。

5.巽—宗教伦理学

宗教、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学(包括民俗学)是文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资源,是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人类心灵的完整状态,它是伦理学的精神支柱,伦理学是由宗教派生出来的。

6.坎—自然生态学

道学的自然生态学不同于旬子那种“人定胜天”、“勘天役物”的思想,而是主张“天与人不相胜”的天人合一的原则。在子提出:“天与人一也”(《山水》);“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道学这种以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预示着保护生态环境必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首要课题,全世界都会将道学的自然生态学当作必修的课程。

7.艮—丹道性命学

在丹道性命学里,道学主张人通过修道而达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为纯真无假的人,也即道教里的仙人。道学将修道看作是技术问题,认为只要通过丹道学的人体修炼系统工程,按法诀完成内丹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修炼程序,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道一体化,与大自然的本性契合,便是体道合真的仙人。这样,仙人境界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艺术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体现人类生命价值的真人境界。

8.坤—方技术数学

前识是道学的智慧之花,是返朴归真的开端,因之道学本身也是一种开发超前意识的学说。在道学中,方技术数学包括一些夺天地阴阳造化、改变人生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的方技和各类占验术数。术数学是一种以周易象数体系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作思想根基,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亲、七耀、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组成的形式系统。

(二)发展新道学文化机遇分析

1.国力提供发展保障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实现了有弱到强的巨大变化,为我国新道学文化实施战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5年的6%。报告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662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国家财政收入以及超过8万亿人民币。此外,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扩大到2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根据统计资料,揭示消费结构变化的一条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由此推断,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增加,这个比例则呈下降趋势。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可极大地提高和增强综合国力。因此,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为我国新道学文化实施战略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和有力保障。

2.文化全球化提供发展契机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资源表现出公共特质,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并把这种文化产品销售到文化资源原产地。比如,《功夫熊猫》取材于中国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道教文化的“功夫”元素;《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代民歌,由美国迪斯尼影片公司拍成动画,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仅美国的票房收入就达到1.2亿美元。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的文化领域,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日益国际化,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呈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全球背景下,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与拓展空间呈现前所未有的放射状态,文化产业的空间成为真正的开放性的空间。为我国新道学文化实施战略发展提供契机。

3.政府提倡弘扬传统文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教界将以弘扬新道教文化为切入点,发挥道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积极作用。中华文化影响扩大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看竞争平台,文化“走出去”战略已见成效,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着西方学者所说的“文明冲突”,另一方面则是渗透、影响、共存共荣。道教文化境外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在东南亚、在欧洲、在美洲的道教文化交流的活动,另外每年到我国道教文化祖庭所在地朝拜的国家和地区的信众也越来越多。

4.网络信息化为道学文化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新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科技进步拓展了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空间,互联网、动漫等高科技为新道教文化资源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新世纪新道学文化实施战略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民族从自给自足状态变为相互依存,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相互流通,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必然也成为人类的公共财产。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开发人类的心灵潜能为目标,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辩证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来就是一种世界文化,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对道家文化的关注不是没有理由的。在世纪之交,“文化”和“传统”问题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从根本上说,所谓“文化”本身都植根于“传统”,新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必须对历史的道学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诠释,即集中各种异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能否定和摧残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越来越向人们揭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运动规律,各民族的异质文明之间只能相互融汇,除了野蛮的种族灭绝之外,在地球上以一种文明简单取代或扼杀另一种异质文明几乎是办不到的。传统文化本身亦是一种有机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道家自由信仰、自由交流、自然演化之规律,违背自然急于求成的人工移植、改换、毁坏等政治手段,往往引发人性扭曲、道德败落、社会躁动不安的恶果。开化的高级文明固然可以同化野蛮的低级文明,但吃掉对方的同时也就将对方的文化要素作为化学成分融入自己的躯体,再也无法摆脱它。一个民族更是无法将自己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一刀切断或中途抛弃,无论个人是否喜欢都得将个人命运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

未来的世界文明不能再继续推销“西方文明中心论”,因为西方文化必须重新认识古老的东方文明并从中汲取营养。儒家的礼教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因袭的重担,但摆脱的办法也不能全盘否定儒家再次“打倒孔家店”,而是要以解释学的方法促进儒学现代化,儒学之精华有为我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所不可缺者,因此我特别赞赏学术界创立新儒学(对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努力。尽管佛教必将成为最有希望的世界宗教,人类的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宗教信仰也不能取代理性思维,佛教文化不可能作为建构世界文化的根基。同时,一个传统文化被征服或阉割的民族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根基,从此会缺乏争雄的生机而充当小伙计。新世纪世界文化运动的大趋势是“多元并存,相互融汇”,这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因此,在新世纪不是什么“文明冲突主宰全球政治”,而是要由“文明冲突”转向不同文明的对话和文化交流,以促进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汇,从而出现一种普世的生态文明将人类导向光明的未来。

三、实施新道学文化战略的策略

新世纪世界文化运动的大趋势是“多元并存,相互融汇”,道教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新道教文化融合和多种宗教信仰的精粹,弘扬发展新道教文化战略是新世纪宗教信仰文化的必然发展的趋势。

(一)建设发展新道学九大文化领域

1.建设道教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风水宝地,也是凝聚祖先智慧的神圣之所,今天,许多“洞天福地”已经转为旅游文化资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对道教“洞天福地”的形象描述,我国很多名山成名往往与道教文化有关,它们因为有许多著名道士的足迹而发展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甚至因此扬名天下,成为道教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大都座落于风景秀美的自然山川,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基本上都成就了一方名山,成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素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的河南王屋山,号称“神仙洞府”的“第七洞天”广东罗浮山,“第一福地”、“第八大洞天”和“第三十二小洞天”所在地江苏茅山等既是道教胜地,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总之,道教名山既因为奇异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因为悠久的道教文化而扬名天下,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道教的“洞天”也是道教的“福地”,其蕴含的文化资源在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资源。从现状来看,“洞天福地”道教文化资源有一部分还处于闲置状态,既不是道教徒修行之地,也没有成为世人观赏的景点,充分开发“洞天福地”是发展新道学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2.弘扬道教信仰资源

道学信仰文化资源是世界宗教文化中唯一的多神信仰、真人崇拜。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信仰文化。道教神仙信仰文化资源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资源,其信仰文化蕴涵极其深厚的道德伦理价值和经济价值。如:对“三清”祭祀,既平静人们的心灵,又带动了交通、住宿、饮食等旅游性产业;八仙的传说使得旅游风景更具美的价值,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具有玉皇大帝、财神、八仙等神仙内容的雕刻、瓷器、刺绣等工艺能带动文化产品市场的繁荣;城隍、药王、八仙等都是影视、戏曲、文学等艺术的好素材,可以为成为发展电影业、中医药业、出版业等文化产业的资源。道学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通过弘扬道教信仰资源可以在各个行业加快新道学文化的建设发展。

3.弘扬祖庭文化

道教祖庭文化是寄托人们心灵的清静之所。道教祖庭文化资源的最直接、最显现的载体是以宫观为主的。“宫观”是道宫和道观的合称,“道家之居日神丛、日宫、日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场所,非常有趣的是,道教祖庭文化资源在江西最为丰富,道教正一派的祖庭都在江西。如:位于龙虎山天师道祖庭天师府、位于樟树市阁皂山的灵宝派祖庭、位于新建县西山的净明派祖庭,是“美丽江西”的山山水水寄托了祖辈的“中国梦”,因此,江西的文化建设战略中要突出这一智慧思想,在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对祖庭的保护和传承间接地发挥新道学文化精神,是发展新道学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4.修葺道教遗址

中国道教建筑从古到今每个朝代都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国风格非常明显且艺术价值很高,对于中国城市、中国农村、中国景区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且蕴含神仙、科仪、音乐、养生、祈福为特征的有灵魂的文化。忠于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梁柱式架构制、斗拱结构为关键,绝对均称、绝对自由的平面布局以中线为轴延伸发展的多座建筑组成的组织,诗意般的雕饰、彩画让人充满想象和美境,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香客还是游客,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值得对道教文化建筑出一点力,让天下更多的人品味老子带给人类的智慧和妙境。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就是以道教建筑为范例,先生对道教建筑文化非常痴迷,这说明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深厚价值,同时,也值得我们当代人的思考和借鉴。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四川窦团山的宫观、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等都是我国道教建筑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富。从目前对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地方仅仅是把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为一种浅层次的甚至根本没有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对于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悠久历史、缅怀古人、领会意境、感悟哲理的深层次的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产品还没有充分挖掘。

5.建设道教仪式文化

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是一种拥有丰富仪式文化的宗教。道教的仪式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中,体现的是完全本土的天人关系的思想、人际关系的理念及仪式行为的特色。人们接触道教往往不是从思想入手的,而是从道教仪式入手的。因此,道教仪式也正成为西方一部分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热点,他们正是从道教仪式开始进入研究中国道教的大门。道教仪式文化资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无论其形式好内容怎样变化,道教仪式文化资源在寄予的关怀国家、关怀庶民、祈祷太平、一片丹心的胸怀是没有变。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的道教科仪文化资源始终和民族、民众、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教的科仪经典,斋醮规模,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其蕴含的济度思想、对天的崇拜、对土地的敬畏等,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并与许多道观、道教人士有合作和沟通;许多开发商开工、落成都有道教人士参与斋醮科仪仪式、罗天大醮在内地、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很多道观每年都要举行,但道教科仪文化可以通过新道教文化建设发展战略来实施。

6.建设道教乐曲文化

道教音乐资源是新道学文化之一。道教音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在道教音乐漫长、曲折的生命历程中,道人、艺人奖道教音乐精雕细琢,使它在器乐、唱腔、表演、舞美等方面博采众长,曾经风靡社会,不仅是道场科仪的配乐,而且走进皇宫、走近民间、走出国门。然而,道教音乐的命运充满波折,道教音乐始终在困境中挣扎,全国9000多个道观中,有能力组建道乐团的的宫观不到20个,道教音乐的当代生命非常虚弱。同时,道教音乐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国家政策的导向、社会环境的变迁、流行文化的冲击、商业利益的诱导等外部因素的强大影响,以及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带有传统宗教文化和古老艺术与现代社会产生的深刻隔阂,种种原因都是道教音乐的当代生存和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苏州道教音乐、武当山道教音乐、青城山道教音乐、洞经音乐等分别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人们对道教音乐的艺术、文化价值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道教音乐文化获得全国范围的认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社会各界对道教音乐文化给予热切的关注和多方位的支持,加上道教界本身的积极努力,道教音乐的生存压力稍稍得到缓解,道教音乐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也处在希望之中。道教音乐的人才培养、演出实践等方面需要不少投入和时间的磨练。经历近2000年的道教音乐,要走出困境、发扬光大,除了靠道教音乐自身艺术感染和道教界信仰力量,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探索新的保护和发展方式。

7.弘扬道教养生之道

道教养生是一种服务功能的资源。从历史上来看,道教从诞生之时起,除纯宗教性的业之外务,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其服务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养生的指导,从服食、服药、服气、辟谷、导引、外丹、内丹及风靡全球的太极拳。明代以后,许多社会团体,包括被列入邪教的一些道门,都以道教养生方术为旗号,吸引民众参加其组织。而作为中国古代养生方术的主要继承者道教团体,却逐步被边缘化,成了少数“脱离红尘”人士的神仙俱乐部,道教的服务功能明显弱化。二十年前的气功热,就是这种情景的再现。这时候,道教处于观望状态,因为自顾不暇,拨乱反正之后百废待举,许多道士为了修复道观和维持生计而奔波,自身尚未立足,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气功热被打压下去之后,民众的养生需求并没有消失。面对环境污染带来的许多新疾病、快节奏生活造成的身心疲劳,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因素,使人们内心渴望一种便捷、低碳的养生保健方法,为什么社会上出现的“养生大师”胡万林、张悟本等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他们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以满足大众自然、科学的道教养生服务对于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道教养生文化资源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具有特殊内涵的一种身心护养活动与理论方法,“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养生主体精神引导历代道门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道教特别提倡“以德养生”,净明派强调的“忠孝”养生法。从古至今,道教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仙人”,即健康的长寿者;浩瀚的道教养生文化经典更加让人震撼!如果能把道教文化资源与资本相结合,并借助市场的力量,道教养生文化一定能让世界人民健康、幸福。

8.弘扬道教善书文化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是新道教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从道教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道教众多的典籍来看,劝善文化一直贯穿在道教的行进过程中,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涵养在道门中人的修道生活中的特殊意义,道教善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是对社会善恶现象的评价,这种评价以树立典型形象的方式来进行正面诱导,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教善书是以善恶对照方式来强化社会道德观念,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从今天的社会生活视角来审视道教伦理,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一是道教理论把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强调行善去恶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二是道教伦理建立了修道的整体原则,把个人的身心融入大环境中,把握“利生”、“利他”的“修道整体性”才能延年益寿;三是“劝善成仙”的道教劝善文化侧重精神成仙的追求,特别是全真道否定了肉身不死的目标,而以精神或者灵魂的超越为其追求境界,其最终的目的是引导信众行善、心善、人善。 道教经典文化对道教文化劝善资源的含义作出阐释和道教文化发展的历程,这说明道教文化在整个发展历程在把“善”作为教化大众的重要内容,道教劝善文化资源对我国社会文化熏陶和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此,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软实力,它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可以引导人们形成生财有道、诚信经商的理念。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有互相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括道德和理伦理法则;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意识形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搭便车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诚信理念的确立对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转效率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弘扬道教善书文化是发展新道学文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9.建设生态文化资源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是新道教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其经济价值有待于开发。道教从基本的自然宇宙观出发,建立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道教生态文化体系,即“天人同源”、“天人同心”、“天人同归”的合同论。天和、地和、人和,天地人三同合心,是一种美好的状态。道教称之为“和合则乐”。因为,天和则能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五行不逆以人民兴;地和则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人和则可以长生久存,与草木同春。人与万物同生共相互尊重不相伤害,一切生命和谐幸福地生活,出现出国泰民安、生机盎然、天下太平。

(二)量体裁衣实行区域化建设

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SWOT分析矩阵:

战略选择:东部、中部、西部。

优势(S):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人才与资本集中,消费需求大且消费能力强。中部:道教文化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丰富 。西部:特色道教文化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东部:利用地缘优势,与台湾、香港、澳门合作,对道教音乐文化资源进行高品味的开发、对道教养生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资本优势,促进道教文化资源集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中部:利用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开拓道教文化品牌产品,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激励机制。西部:利用大开发时机,培育道教文化产品消费群体科学合理开发道教文化资源,走特色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之路。

WO战略(利用机会,弥补劣势):

东部文化产业能力与中部道教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中部崛起优化道教文化产业结构,利用西部大开发机会和政策优势,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市场对有经济价值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市场运作。

威胁(T):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强势,我国各区域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外区域文化市场有限“准入”,外国文化产业合法进入中国。

ST战略(利用优势,减轻威胁):

利用东部资本实力,加强道教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利用中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和中部崛起战略,提高中部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结合西部地区道教文化特色资源,吸收民间资本,加大投入。

WT战略(减少劣势,回避威胁):加快东部建立创新机制,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引进中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科学合理开发西部道教文化资源,健全开发机制,提高道教文化资源开发规模水平。加快发展新道学文化战略建设

(三)挖掘资源完善新道学文化战略建设

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建设,以及开展多种道教文化活动,是促进新道教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就各大道教场所而言,也需要在完善硬件设施、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各自的发展之路,积极开展道教活动,弘扬道教文化。

1.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建设

重视支持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宗教管理部门是直接负责处理宗教相关的日常事务的机构,在对各宗教发展建设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同时,也应该视具体情况,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支持宗教事业发展。而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其文化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何况现阶段道教文化事业发展较其他宗教而言十分缓慢,因而政府部门应该立足于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重视道教发展,并且对道教发展进行一定程度地扶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资金方面支持道教发展。道教活动场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不健全,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来修缮宫观庙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了促进新道教文化事业发展,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将款项拨给真正有需要的道教宫观庙宇。

2.要加强宗教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建设

应该根据本地宗教发展和宗教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可以有效保障各地方宗教管理工作落实的具体法规。国家现有的《宗教事务条例》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制定各个区域道教的规范,国家出台的相关条例,只能是从宏观层面对整体宗教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不可能涉及到具体的某个宗教,甚至某个宫观的问题,因而如果市级宗教管理部门不制定具体措施的话,容易导致权贵不明,例如本应作为道教活动场所的纯阳宫,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有归还道教界,无法开展道教活动。这一问题搁置至今,显示出政府部门对道教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不足。若能依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道教界合法权益,相信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3.政府加大新道学文化建设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道教文化遗址的文化意义,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以太原市为例,太原市道教遗址共有150余处,就太原六城区而言,道教遗址也有很多,然而目前有道士住观活动,并且正式批准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仅有十个。而诸如晋祠路上的三官庙这样的道教文化遗址,只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参观而已,根本没有深层次地发掘其道教文化内涵。仅凭道教界自身想要去挖掘这些道教遗址的文化内涵并加以利用,是不现实的。因而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应该基于重视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对那些还未充分开发的道教遗址所蕴含的道教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

4.正确弘扬新道教文化

只有真正认识新道教文化的真义才能真正认识到新道教文化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才能重视和支持道教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研究道教的学者,不能片面地只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道教,而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入道教组织内部,去接触道教徒,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体会他们的宗教情感,进而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道教,弘扬道教文化。从道教界自身来看,由于道教徒只是出于个人信仰角度来看待道教文化,并没有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道教文化,也就认识不到道教文化发展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对道教文化事业发展不够重视。同样,道教组织内部的教职人员,除了重视自身的道学修养之外,把精力都放在了各自的宫观组织建设上面,忽视了对道教文化的弘扬。因此,道教界内部应该从两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对现有的道教徒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思想高度,真正做到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层面来看待道教文化发展,从而做到更自觉更主动的弘扬道教文化;二是将道教界各宫观组织联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道教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来弘扬道教文化,使更多的人都能真正认识道教,了解道教,进而促进整个的道教文化事业发展。

5.完善硬件设施

建设宫观场所不仅是教内人员修行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举办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是为信众服务的场所。所以硬件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宫观乃至整个道教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针对新道教文化事业发展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就现实状况而言,完善道教文化事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单单依靠道教界是不可能的,因为首先道教发展薄弱,道教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善这些宫殿建筑。再次,很多道教遗址并没有交予道教界,因为没有管理权限,道教组织也就不能对其进行修缮和扩建。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支持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明确各道教遗址的责权划分的基础上,各部门协调合作,投入相应资金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并且对现有的遗存下来的道教遗址进行合理规划,重视挖掘其道教文化内涵,立足于弘扬道教文化,将历史上属于道教活动场所的遗址归还道教界,由道教界安排道教团体入住,开展道教文化活动,以保证这些道教文化遗址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针对已正式批准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需要注意:首先,应该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将各道教遗址的宫殿建筑进行修缮,对于损毁严重的,则进行遗址复原,对于那些宫殿比较单一的,则适当进行扩建。其次,应该加强各宫观庙宇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配殿、厢房等,并且由于许多宫观庙宇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因而需要注意完善供暖、供电和消防等设施。再次,应该尽量保持道教遗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于违章建筑应该依法进行拆除,并且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6.健全组织机构建设人材队伍

上文说过,对于当前新道教文化事业发展而言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即信仰需求的急剧增加和道教徒及道教教职人员的缺乏所构成的矛盾。基于这一矛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现有的数量较少的道教徒怎样来尽可能地弘扬道教文化,满足信众需要的问题。这就要求道教界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弘扬道教文化,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道教,了解道教。以居贤观为例。居贤观自2010年正式批准开放以来,张宗健道长及其弟子长期在周边开展义诊活动,并且尽己所能举办慈善公益活动,赢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此外,居贤观道院还经常举办玄门讲经和道教书画展活动,以此来弘扬道教文化。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居贤观树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一些道士特意来居贤观挂单修行,信众越来越多,甚至周边省市的信众都慕名而来,还有一些信众选择在居贤观出家,开始自己的学道生涯。居贤观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弘扬道教文化,满足信众信仰需要的方式对于其他已正式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具有借鉴意义。此外,提高现有的道教徒和教职人员的素质,对于开展道教活动,弘扬道教文化,满足信众需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积极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当前新道教文化战略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首先要从道教各宫观庙宇内部开展,重视对道教经典的研读,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讲经抄经的活动,提高道教徒的学识修为。其次,要加强与各地宫观组织的交流互动。行脚参访古制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古代道教师徒修学到一定年份或者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云游去其他地区遍访名师,进而增加阅历,提升整体素质。各宫观的道教徒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到其他宫观和地区去学习和交流。提高了道教界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的道教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种道教活动,更好地弘扬道教文化,从而满足信众曰益增长的信仰需求,促进新道教文化事业发展。新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除了要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抓好人才建设外,还需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机构建设是整个道教组织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有着合理规范的组织机构既可以协调各个宫观的各项事务,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更重要的是能够整合所有的道教组织力量为道教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7.积极开展各种道教文化活动

当前我国道教界大量形式各异的内部交流活动逐渐兴起,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通过“道教音乐会”、“书画展览”等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合作,大量的道教人才被逐渐发现,同时,道教内部的人士也借此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智慧,进而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道教界也应该借鉴这一经验,积极开展形式各异的内部交流活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发展信仰事业

弘扬道教文化道教能否得到发展取决于信众人数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道教的态度可能会从以往的虔诚信仰转为更加理性的应用。道教要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承下去,必然要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以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新时期,道教要求得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恢复传统道教活动的同时,革新教义,加强道风建设,适应信众需要,积极发展道教文化。当前,教风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风建设的关键是信仰建设。教风是道教徒内心信仰的外在表现。作为道教徒,在精神上和行为上都应该符合道教的基本教义,淡泊名利,善良纯净,坚持内心的信念,严守道教的教规。当前,加强信仰建设应该从各道教组织的内部入手:第一要倡导学习传统道教文化,道教徒除了要学习道教的教义思想、科仪修持,还要学习现代的诸多知识。尤其要重视研究和学习道教经典,大力倡导读经、学经之风,从道教教义思想和经典中吸取前贤智慧,以提升道教信仰;第二要勤于学道,坚持信道,通过学道和信道来提升对道教诸神灵的敬畏和崇拜,最终以奉道。奉道,才能坚定对道教虔诚的信仰;第三道教徒要注重自身的修持,以此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道经有云“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只有在道教教义教规的基础上,从身体和精神上实践“道”的内容,才能规范自我的身心,以此加强对道教的信仰。其次,教风建设要抓好戒律建设。道教同其他宗教一样,用戒律来规范道教徒行为。道教戒律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道教的兴衰,因而新时期道教戒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道教内部的戒律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应该从道教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道教戒律建设,以提高对加强道教戒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二,各宫观组织应该根据社会现状及自身发展状况,建立一套适合当前自身发展的规范。应该在研究和整理传统道教戒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的社会现状,适当增加一些适应现代社会,并且有利于现代道教发展的新的戒律规范,来完善道教宫观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整顿道风,促进道教的健康发展。最后,教风建设要树立良好外在形象。这里说的外在形象包括道教徒个人的外在形象和道教宫观的外在形象。某种程度而言,道教徒的个人形象代表了道教的形象,是广大信教群众对道教形象的直观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对道士的形象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仪态端庄、仙风道骨、严守戒律、济世救人,这种印象同时也成为人们评判道教徒的标准。因此,道教界应该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教育道教徒积极维护自身形象,从而维护道教的整体形象。道教的庙宇宫观对于人们认识道教、了解道教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维护道教形象,就需要良好宫观形象作为保障。塑造良好宫观形象,首先要不断优化宫观整体环境,如对损毁的道观进行修缮、更新道观殿堂陈设、强化道观的宗教氛围、搞好宫观周边的环境卫生等。其次,道观对于信众的服务要进行整体优化。道教教职人员对信众的态度和服务,不仅代表道教徒自身的形象,道教组织宫观的形象,还代表着整个道教的形象。因而各道教宫观的教职人员和道教徒应该端正态度,真正做到尊敬他人,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将这种主动性变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将道教优秀的文化体现出来。另外,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约的今天,道教界也应该重本思源,创建节约型宫观。建设节约型宫观,必须要提倡道教所秉持的节俭思想,并将节检视为道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促使教职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节检,从行动上践行节俭思想,并逐渐形成一种节检的风气,给社会大众做出榜样。

(2)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发挥道教组织的社会作用道教自发展之初就是秉着济世利人的目的存在的,这也是道教能够一直延续和发展的原因。与其他宗教一样,道教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得社会更加和谐,利用自身的信仰优势服务于社会。济世利人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社会的慈善事业做贡献;也可以是向社会宣传宗教信仰,帮助民众增强信念、端正品行;还可以是利用道教的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帮助服务民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道教更应该积极开展社会事业,发挥自身的积极社会作用。这种积极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两方面:①思想文化建设道教的教义中,有许多内容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举例来说。寡欲、不争,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思想之一。所谓“寡欲”就是对物欲虚名的一种克制和超越,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所谓“不争”就是指为而不争,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而行,彼此相容而不相争。道教思想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万物的本源与规律,之所以要研究“道”,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联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尊重自然之“道”,顺应其“道”而行,即是要在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的今天,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利用道教思想中的资源,使其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由于道教思想对于教化人心,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道教界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道教文化对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作用,积极弘扬和宣传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如:恢复道教传统的讲经论道活动,举办道教文化研讨会,收集整理道教书籍、音像制品,开办道教文化展览,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传播道教优秀文化等,以此来弘扬道教思想,传播道教文化,引人为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参加慈善活动

社会事业建设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慈悲行善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也不例外。基于当前的社会现状,道教应该进一步发挥道教慈善文化特有的社会功能。首先,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型的道教慈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道教慈善应当在各类公益活动,例如,赈灾、济困之时之中突显其重要作用。其次,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道教慈善己被时代赋予了新内涵。新时期道教慈善已然超越了赈灾、济困、施舍、恩赐等传统内涵,而是应当注重构建个体人格基础上的互爱互助、团结进步的新的内涵。为了更好的促进道教慈善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道教界应当积极探索新时期道教慈善服务的模式。第一,应当注重道教慈善机构的建立与宣传。当前,还未成立道教慈善机构,道教各宫观组织只是依据自身条件,自行开展慈善活动。只有建立道教慈善机构,对各类道教慈善活动进行指导,才能够切实提升道教慈善活动的实效性。第二,应当以道教服务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义工队伍的建立之中。例如,环保义工、助教义工等等。这样,道教慈善服务社会的途径就更加多元化了。

直接参与到各种社会慈善活动之中,将道教慈善与社会慈善活动相结合。在这一点上,居贤观做的最好。居贤观多次举办为困难群众和希望小学捐款、捐物的活动,并且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积极号召信众为雅安地震灾区捐款,将道教的慈善理念落到了实处,值得其他宫观组织学习。新的历史条件下,道教慈善效能的发挥还应当注重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国家政策的解读,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地方实际和自身实际,建立适宜的慈善工作管理办法。

结论

道学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新世纪文化战略。道的学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相互交融的凝聚点。新道学既为中国文化之根基,又为嫁接外来文化之砧木,还是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汇点。道的学说使新道学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这种最大的包容性,使新道学不仅包容进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还可以融汇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这种最高超越性,使新道学文化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超前意识,新道学文化的智慧不仅能返观人类乃至宇宙创生之初的过去,而且能预见和创造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未来。新道学文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重新融汇为一体,打通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伦理之间的壁垒,填平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将人类认识世界的所有知识变成一门“大成智慧学”,向最高的“道”复归。在世界社会化的大趋势下,新世纪人类社会变革的节奏还会加快,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层次更会加深。由于这一趋势,一方面各民族的多种异质文化将获得充分地发掘和发展,另一方面东西方各种异质文化取长补短,加速相互融汇的过程。新道学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人类智慧的凝聚点,一种集多种异质文化优势而呈东西方文化互补形态的新道学文明将要出现。道学是圣人的最高哲学思辨,而圣人的哲学智慧是跨越时间和空间,不受民族和国界限制的。无论东方或西方,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新道学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灯塔。

参考文献

[1]胡孚琛:新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M].2001年11期、12期

[2]杨玉辉.中华养生学.重庆出版社.[M].2011.

[3]马培红,姚伟钩.道教文化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广西社会科学.2014.44-47.

[4]顾江.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王秀宏,杨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阳标准科学.[M].2013,06:34-36.

[6]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7]李洁.韓地旅游景观中的道教文化山.[J].文艺争鸣,2011,12:108-109.

[8]佐滕进:所谓科学技术是什么?.[M].三一书店.1978年出版。

[9]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李养正.当代道教.[M].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2]黄信阳.道教常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3]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4]李刚.中国道教文化.[M].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

[15]李刚.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M].巴蜀书社,2008年版.

[16]詹石窗.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詹石窗.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M].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18]吕鹏志.道教哲学.[M].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19]龚鹏程.道教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孔令宏.道教新探.[M].中华书局,2011年版.

[21]于由.旅游道教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2]谢路军.中国道教文化.[M].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23]白才儒.道教生态思想的现代解读:两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4]陈霞,陈云,陈杰.道教生态思想研究.[M].巴蜀书社,2010年版.

[25]李明媚.道教生态伦理观对我国宗教生态旅游的眉示阴.[J].北方经贸。2011,09:156-158.

[26]Jam. Gilmore.Pine .The Four Mass Customization HarvardBusiness.[M].Review,1997:14.

[27]JG Beard MG R. Measuring Lei surem.Satisfaction[J].Journal ofLeisure.[M].Research.1980(12);20-33.

[28] Bowen D chon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Overcoming limitations of a positivist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M]. Journal ofVacation Marketing.2000,7-40.

作者简介:刘高奇,哲学博士,会长助理,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道商委员会秘书长,中华道商联合会会长,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野骆驼保护科学探索联盟发起人。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