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家道教的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李玉用     时间:2012-01-20 21:43:04      繁體中文版     

 一、“道法自然”——道家道教的生态环保精神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正日益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而严重问题。而普遍存在于全球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的对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因此,这一问题的控制和“根本”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良好支持和保证。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并不比其他自然万物具有更高、更优胜的地位。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观,在道家道教典籍中是被反复强调和论述的。

道家元典《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更优胜的地位。在道家看来,天地万物是个有机关联的整体,自然万物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和“道”的化生物,理应效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意味着非逼迫的,自发﹑自由地行动和发展,而不妄加干涉。“自然”并不一般地排斥人为,所排斥的只是违反自然而随意强加妄为的那种人为。正如“道”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养和辅助万物而不刻意地进行干预,使万物自生自成,自由地彰显自己;亦如庄子所说“无以人灭天”。

道家坚持人类与自然、宇宙整体的统一,把个人作为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把个人置于与他物平等相处的地位的前提下来确认自我、规范自我。“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道教继承了道家“道”生万物﹑天人同源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特征:“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页,236页,124页。

“天、地、人本同一元气”。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页,236页,124页。

在道教看来,天﹑地﹑人等宇宙万物不仅是个有机的同一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所谓“道通为一”。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态整体意识,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上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页,236页,124页。

在此基础上,道教还强调要认识和把握自然本性和运行规律,若违背自然,则导致“妄作,凶”

《道德经》

若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规律,则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版,第821页。

达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之美。在具体行为观念上,也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与生态环境思想的紧密联系。道教法术、禁忌、戒律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规范。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教认为,“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并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无故张弓射之,张网捕之,是以无罪处寻罪,无孽处造孽,将来定有奇祸也。戒之,戒之”。为此,道教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划,例如“不得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等等不胜枚举。

道家道教思想还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善待“他者”,所有的生物都处在一个相互平等的过程。无论是老子的三宝“慈”、    “俭”、“不为天下先”,还是庄子的“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其实质都体现了道家对宇宙万物的深沉的“常因自然”而益生的仁爱之情。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道教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所以《感应篇图说》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故人类应当效法天地之生德,以与一切生命乐、拔一切生命苦的情怀来爱护万物而尊重生命。“常行慈心,憨济一切,放生度厄”,

《道藏》第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版,第393页。

对众生怀仁慈之心。葛洪指出:“山水草木,井灶垮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

《道藏》第2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版,第193页。

自然万物被先验地预设为同人类有着相同的生命。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昆虫草木﹑飞禽鸟兽都进入了人类社会的生命伦理辐射圈,于是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在道家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同时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区别于自然,人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故人应在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以便生态自然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二、“致虚守静”——道家道教的心灵环保

当前,由于个人职业的不同,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成员之间经济收入不可避免存在种种差距,这样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对此,除政策上予以宏观调控外,还应当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在现代人的生活旋律中,时常受到竞争、压力、困难、逆境的困扰,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心灵孤寂。而道家道教文化中的人生观念和哲学智慧,如“弱胜强”﹑“圣人不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都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抚慰和调适。

《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修身证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俭”即俭朴节约。有道是以“俭”为宝,心“俭”不奢,以“俭”养德,心不贪求,“知足常富而不辱,知止常安而不殆”。老子的“上善若水”,将人最好的善德比作水的品德和情怀,希望人们能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大,像水那样随处而安,清静自守;像水那样能施予万物,仁爱有加;像水那样能通融万物,从而健全人的心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唐代崇道宰相陆希声在《道德真经传》卷3中说:“塞其嗜欲之端闭其云为之路,挫俗情之锋锐,解世故之纷乱。”有唐末五代道门领袖之称的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卷39中说,“夫有道之士,不可以利诱,不可以害加。以其无欲无为,唯清唯静,故利害无由入矣”。元代道士李道纯在《中和集》卷1中则说,“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金元全真道则把上述理念切实落到现实之修行生活中来,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大抵以勤苦自励,脱身于功利驰逐之外。元代学者辛愿在《甘水仙源录》中说,“今谓全真氏,虽为近出,然则涉世制行,殊有可喜者,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澹无莹为,则又类夫修混沌者也”。道家道教思想的“不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道家道教生命超越思想为人类化解深刻的精神危机和全面异化,建立了形上反思基础之上的终极关怀,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栖息家园。

(责任编辑:张恒溢)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