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物化:从庄子哲学看幸福的条件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李国峰     时间:2012-02-24 12:54:10      繁體中文版     

本研究首先把重点放在两种类型的“个人”上,即作为音乐演奏者的个人和作为女性的母亲。毋庸置疑,音乐演奏者和爱子女的母亲,两者都会觉得自己决定选择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然而最近的研究中却意外发现,许多音乐演奏者对于演奏活动都抱有严重的“不安(anxiety)”,并因此遭受着痛苦。 西方的女性主义者Alison M. Jaggar揭示,一个女性成为母亲的过程才是真正特殊的“异化(alienation)”体验。因为生产和养育孩子的过程(motherhood)中所产生的成果物并不体现在母亲身上,而是直接转到了孩子的身上。这种对待孩子的一切并不取决于母亲,而是由其他人决定的。

庄子追求的是绝高境界的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本质在于自乐:“不要污染了我,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在烂泥里打滚自乐,也不愿为持国者束缚。我终生不为官,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快乐地生活。” 其实,和音乐之乐接触最密切的音乐演奏者反而因此不安,这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同样,现代社会母亲对子女的矛盾感情也有不易理解的侧面。但音乐演奏者感受到的不安(anxiety)和母亲在子女经验上的异化(alienation),虽然在问题的性质上不完全一致,但能够了解到主要都是取决于“外物”而产生的。主张超脱境界自由精神的庄子哲学,真的能对这些人有所启示吗?这是本研究的核心课题,由此出发,我们通过庄子哲学来探讨一下幸福的条件。

1. 庖丁: 养生之道

《庄子》当中,有许多熟练的匠人登场,他们是道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的一种类型。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养生主〉篇中解牛的庖丁。文惠君对庖丁惊人的解牛术十分佩服。但庖丁却说,自己最注重磨练的并非技术,而是道。

庄子通过庖丁这样的熟练工匠想要表达东西,不是赞赏其卓越的技能本身,而是庖丁自身生而具备的特性——德 的发挥。也在暗示着每个个体存在都应该充分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生命特点。 因此,庄子论述的重点并非这些可以统称为熟练技术人员作为一个模范的或规范的指导者(normative guidance) 的工匠形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庖丁, 粘知了的人, 木匠等有着各种技术和才能的人们以及他们的能力和特性上,展开了自己的论述。也就是说,匠人的技术意味着每个个体所具有的固有特性,还有“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

“相互关系”,也就是“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齐物论〉。这种“相互关系”通过身体的比喻在“物”与“物”的关系上从存在论的角度体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 举例来说,肝和胆之类的身体器官互相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种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生命活动,也可以从肝或胆等某一个身体器官独自担负的自身作用与机能进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和胆之间并不是一方可以对另一方直接下命令的垂直关系。关于“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齐物论〉。这即使世上的各种声音互相协调,形成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但所有的声音并不失去各自自身的声音。再通过身体做比喻,就像肝不能替代胆的作用,胆也无法代替肝来运作一样。世上万物都以这种方式在“相互关系”中确定自己自身的“独立性”。

在此基础之上,文惠君看到庖丁的娴熟技艺,感叹“我知道了养生的方法!”其实是掌握了那种哲学内涵。庖丁专注投入自己的事情,忘记了外物[坐忘],从而原原本本地在表现自身生命中的德,甚至连一旁文惠君的存在都感觉不到,只是与他的刀融为一体,用近乎出神入化的技艺游走与牛骨的缝隙之间来解牛,这就是道家庄子所说的理想人格的典型形象。那么是否因为如此,文惠君就要成为庖丁呢? 不是的。养生之道并非一种,并且养生之道也没有必要都一样。“道行之而成”, 看到庖丁的御刀之术,对文惠君而言,可能有文惠君所想的, 或者适合于他的养生方法。也就是说,就像人们走的路,是自己反复地走形成了路一样,对于我和你都能走通的路并不只存在一条。重要的是找到我自己的[养生之道]路。在这种观点之下,庖丁原原本本地反映出自己本来面目的这种镜像效果(mirror effect),就可以理解为他专注自己的本分,展现出自己在养德养生。

2. 外物: 从不安和异化观点看

音乐演奏者通过音乐表现自我,并用这种形式在与许多人在感动的情绪交流中获得巨大的喜悦和价值感。但现实并不像这样浪漫。音乐演奏者从小就得参加各种比赛演出。但让人遗憾的是,对音乐演奏者而言,能激发自己艺术情感和兴趣、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表现的演出少之又少。在评价要公正客观的大原则之下,乐谱上画的一个个音符因为哪个演奏者进行了很好的技巧性的(technique)感情处理和没有失误会有所不同。加之这种评价还被会作为上音乐“大学”的决定性材料,音乐演奏者们只能为了升学而经历这一切。

现代社会中,母亲对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某种程度上,和劳动者对自己生产的商品的那种心情有类似之处。与劳动者相同,母亲为子女做事的时候虽然觉得有疲劳感,也会履行所有的义务。但不知不觉中,子女成人了,自己也感到自己变老了,产生了空虚感。于是开始了对自我存在的怀疑。严格说来,母亲对子女的感情如果说与劳动者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对一种商品移入了感情。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想象:音乐演奏者和以其为子女的母亲。专修音乐演奏的‘A’学生参加比赛时在上台前的不安心情,如下:

参与者A: 正想着一定得好好演... 然后突然心突突突跳起来。告诉自己没关系,就在临上台前,听到“准备”的时候,谁过来了,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那时候跳的呀,咚咚咚咚咚咚的……

但这样的心情在另外的角度看,‘A’同学的母亲也是一样。‘A’同学在外部视线和评价上花了心思,就无法专注于音乐演奏了。而‘A’同学的母亲呢,由于只盼着自己倾尽全力培养的子女能在舞台上取得好成绩,也在不安。为什么呢?因为对母亲而言,孩子就是全部,反过来说对孩子的评价就是对自己的评价。外部的视线和评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也在对这个母亲的能力进行评价。孩子的成绩如果不好,母亲对孩子的期待就变成失望,对孩子就形成更大的负担。子女和母亲都希望幸福才选择的音乐生产了相反的结果。庄子对这样由不安和异化导致不能自如的‘A’学生和 ‘A’学生的母亲这样说:不要依赖外物!

庄子关注人们各自具备的多种素质和才能,将其本身看做主体,主张自己的路自己寻找。在无限竞争时代,人们并不为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好什么之类的问题而苦恼,相反,这种苦恼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相比之下,人们更担心和着急的是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不仅如此,在这种风气之下,假的名牌主义,过度的外貌至上主义, 学历主义, 金钱万能主义等问题在全社会蔓延。个人全部被外界条件包围,不能先反过来看清自己,社会却在大量制造着这样的个人。仿佛人就被上下,貴賤,美醜等各种尺度衡量,分出等级,这种状况无论古今内外都是大同小异的。

庄子认为人应该从外物, 也就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人无意中形成的偶像崇拜中解脱出来。这正是从异化和不安中解脱的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是高境界自由精神的逍遙遊。庄子通过庖丁和文惠君对话的场面,解决了现代社会的音乐演奏者和他/她母亲面临的不安(anxiety)、被异化(alienation)的问题, 显示出两者都能幸福的可能性。但是,幸福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象庖丁一样漠视外物从而达到自由境界。其实,这对于庄子而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3. 物化: 自我, 自发, 自乐

庄子在雕陵的栗树林里游玩,看到从南方飞来一只怪鹊,庄子很好奇这是只什么鸟,拿起弹弓正准备射它,忽然看见一只知了正在树荫里悠然自得、却不知螳螂正要吃它,而螳螂全部精神都放在知了身上,浑然不晓那只喜鹊正盯着它。庄子大惊,感叹:“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互相牵累制约[物相固累],两种[利和害]就是这样互相招引啊!”庄子仍下弹弓转身要出来,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栗树林的护林人追过来责骂了庄子!

庄子受到了打击,发现在这种食物链关系中,自己最终也是不例外的。就这样,想不为外物所累,可不是容易事。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世上的事物原本就是这样互相牵累制约”的这一点上。那么,自己本来也已经纠缠在事物当中了,想不依赖外物又从何说起呢?有这种可能吗? 应该怎样做才可能?象佛家一样与世俗切断因缘才可以吗?归根结底, 怎样看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庄子选择的方式就是物化。

“庄周梦蝶”是一个有名的故事。庄周做了蝴蝶的梦? 还是蝴蝶做了庄周的梦? 庄周和蝴蝶之间没有了任何的差别和界限。人也只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 ,所有的事物本身都是平等的。庄周达到了和蝴蝶物我一體的境界。但是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按照存在论来说,并非庄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周。他们是互相不同的事物。庄周和蝴蝶虽然被置于互相能产生影响的“相互关系”,但蝴蝶代替不了庄周,庄周也代替不了蝴蝶。这便是物化 的哲学意义。

音乐演奏者和以其为子女的母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和这一样。音乐演奏者和他/她母亲互相之间是摆脱不掉的关系,是互相之间有影响的关系。虽然是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了音乐演奏者的路,子女仍然是希望不负母亲的期待,希望得到赞赏的。同样,虽然是子女因为喜爱音乐选择了音乐演奏者的路,自己也为了子女成为成功的音乐演奏者不惜一切积极支持,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的成功与否就意味着外界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她是无法从这种外部的眼光中超脱出来的。

按照庄子所说,如果要幸福,音乐演奏者和他/她的母亲需要一个条件,就是物化。音乐演奏者作为子女和他/她的母亲互相是同等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都得发现自己本身。子女代替不了母亲,母亲也同样代替不了子女。作为万物中一部分的人类,生来便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才能,即是[生命意义上的]德。核心是怎样发现自身内在的德, 培养这种德,发挥这种德。也就是说, 正如庖丁和文惠君的对话一样,那种養生之道正是做子女的音乐演奏者和他/她的母亲应该共同思考和探索的事情。这个过程当中,音乐演奏者不是为了满足某种评价或期待这样的外物,而是为了自身的愉悦和满足,也就是自乐,而进行自发的(spontaneous)演奏。这种自发性(spontaneity) 正是做子女的音乐演奏者和他/她的母亲能从不安(anxiety)和被异化(alienation)转为幸福(happiness)的演奏出天籁之音(harmony)的条件。

(责任编辑:张恒溢)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