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从生命的三维性看道教的幸福观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胡可涛     时间:2012-02-25 09:17:45      繁體中文版     

幸福是什么?不论是强调外在的富足,还是突出内在的自足,归根究底是对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肯定。就此而言,我们可以从生命的三维性来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幸福:生命的长度(譬如追求健康长寿)、宽度(譬如追求充实的生活)与高度(譬如追求强烈的生命感受)。以此维度切入道教思想,不难发现道教对于幸福有着完整而又深入的理解。

从生命的长度来看,道教顺应自然的法则,倡导“贵生”、“乐生”,这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没有生命存在,就无所谓幸福。这正是古人之所以将“长寿”作为“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之首的根本原因。道教的幸福观尤其侧重于“长生久视”的“寿”道。当然,这与道教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自然所赋予,所以应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尤其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达到人生的幸福。反过来,幸福的人生又能够促进生命的延长。这两者之间是相反相成的。道教将人的身体理解为“小宇宙”,它与自然界的“大宇宙”是一致的,有着自身的运行法则。如果人们能够遵循自然大道,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能够做到益寿延年。为此,道教发展出了内丹与外丹两种养生学说。所谓内丹,就是将人体当成“鼎炉”,精、气、神作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外丹则是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通过服食金丹,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对此,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毋庸置疑,道教对生命的态度是完整的,也是辩证的。所谓完整的,就是道教对生命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作为肉体生命的“身”,而且包括心、灵。在道教看来,过多地关注于肉体生命的享乐,不仅不会滋养生命,而只会加重肉体生命的负担,导致了“沉重的肉身”,实在是“暴殄天物”。相反,只有保持心灵的淳朴与宁静,身体的健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维系。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免疫能力,无疑印证了道教的观点。所谓辩证的,就是指道教一方面尊重作为肉体生命的“身”,另一方面又主张“无身”。道教认为,人们的幸福的关注往往聚焦于“身”,将感官欲望的满足完全等同于幸福。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人们的注意力驰骛于生命之外,在名利之间不能自拔。生命的能量因此而被耗散与透支,最终损害身心健康。正如《道德经》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外在利益所引发的感官快乐终究是短暂的,并不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只有从对外在利益的追逐转向内在世界的超越,生命的意义才能够得以彰显,幸福才不会遥不可及。不执著于身体,就是对生命的超越。这不是对“身体”的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由此恰恰体现了道家“贵生”、“乐生”的立场。老子说:“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就是这个意思。

从生命的宽度而言,道教不仅崇尚“逍遥”的生活,而且倡导和谐的生活,这是充实生命内涵的重要保证,是幸福生活的根本要件。单一的生活模式是乏味的,机械化的生活是枯燥的。当“单向度的人”成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的时候,幸福就变得奢侈起来。道教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追求一种逍遥的生活。“逍遥”的生活,意味着是闲暇的生活,意味着诗意化的生活,意味着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充实自我的生命内涵。当然,道教也并非排斥“工作”。在道教看来,只不过要以恰当的方式去“为”,去工作。因为积极有为,并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功效。譬如统治者的“有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现代人的“有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道家主张“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以最小的投入来达到“为”的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道教倡导和谐,主张走出一己之私,拓展心灵的空间。事实上,很多人的不幸,不仅是因为兴趣单一,更有一些人是因为内心的狭隘,导致内在之生命无法与外在世界的生命进行沟通与交流。《南华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无”,实际上撤除了人际以及天人之际的屏障。并且,道教将“慈心于物命”作为“永享福寿”的重要保证。显然,道教不仅认识到自我生命的价值,而目还从自我的生命中体验其他生命的价值,由此将贵生重人、善待万物泰视为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法则,以此作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道德保证。显然,当个体的生命融合于群体的生命乃至宇宙的生命的时候,生命的坐基才会变得更加坚实。

从生命的体验而言,一方面道教主张“知足常乐”,以满足当下的生命感受来获得生命体验。另一方面,道教又以超越的心态,泯灭人我,物我的界限,使得生命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美学特征。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这与道教的“知足常乐”几乎是一个意思。在道教看来,人的贪婪(“不知足”)往往走向心灵的躁动。因为“不知足”的目的性太强,容易消解对手段的限制,走向不择手段、肆无忌惮。并且,对利益的无限追逐,往往又容易产生尖锐的利益冲突,造成人际的隔阂。所以,《道德经》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功利主义认为,类似感性快乐的体验不仅不及道德体验,宗教体验、美学体验等高级体验那么深刻。而且,低级的快乐会随着频率的提高而递交,使得生命的感受力随之削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人在财富增加的同时并没有感到快乐的重要原因。道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它不仅倡导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在声色美味、功名利禄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使身不为物累,心不为形役,以获得“恬淡”的幸福感受。作为一种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知足常乐”可以帮助人们在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达到平衡,进而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从而能够真正地感受快乐、享受幸福。与之同时,道教将宇宙当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天、地、神、人共处于一个错落有致的世界。人应当顺应自然,顺物之性,遵循天道,由此才能够演奏出生命的律动,臻至生命的“逍遥”之境。人的幸福,也正是在这种具有诗意化的、富有美感的生命律动中获得实现的。

总之,道教的幸福观完整地把握和理解了生命的内涵,并具有区别于其他宗教与文化的鲜明特色。对于生活在这个疏离化、分裂化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学习道教的幸福观、汲取道教的生命智慧对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活出生命质量势必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恒溢)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