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孙亦平:论道教伦理道德的现代意义(2)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孙亦平     时间:2013-09-01 19:17:36      繁體中文版     

第四,道教伦理不仅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而且还参照佛教的戒律和去贪除欲等思想,在“道诫”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清规戒律,用具体的条例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来制约修道者的思想和行为。道教认为,人的休咎祸福主要是由人自身的言行所导致的,神仙是积善而不为恶的,修道不仅要采用特异的方法,更要戒除恶行,否则即与成仙无缘。从这种思想出发,道教托言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下传,模仿佛教戒律,建立了种类繁多的道教戒律,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甚至多达一千二百戒,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信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道教中形成了“以戒为师,无陷邪教”[ ]的思想,并强调只有持戒之后才能“静心闲意,坐起卧息,不离仪格,天真欢悦,列名上清,可谓得道方寸之门”[ 22]。如果说,戒律是借助于神灵的力量,以一种量化的形式将赏罚具体化,要求修道者恪守社会规范,为善去恶,修身养性,是一种防止其犯罪的条文,那么,清规则是由各道观或各道派自己制订的对违反戒律者的惩罚条例。清规戒律经常以一种否定性的话语,告诉人们“不要做什么”,通过带有神圣性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贪婪的欲望,由此而指明由世俗迈向神圣的途径与方法。可见,从“长生之本,惟善为基”[ 23]的思想出发,道教伦理所说的“至善”既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也是人生价值的最终目标,但它往往是通过对当下生存的批判性超越而确立起来的。这种对绝对“至善”的追求,既构成了道教伦理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相对之善的神圣基础。

道教伦理是在吸取儒佛道三教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借助神道设教,促使人自觉弃恶从善,其形成的群体协作和个体修养并重、神圣与世俗有机结合的思想,所产生的社会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历史上历久不衰。

从根本上说,道教伦理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更高的、更加广袤的神圣境界,而不是走向世俗政权和世俗经济秩序所规范的有限而无常的世界,因而它给人类生活注入了一种绝对神圣的因素,这种因素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以及对人的存在本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道教伦理中既有有利于人格完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东西,也有一些束缚人性、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对此我们应当视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伦理所适应的毕竟是有着漫长历史的君主集权制的中国古代社会,明清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道教的衰退也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道教伦理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从历史上看,道教伦理既是道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道教徒修炼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道教本身和世俗社会都产生过很大影响。道教伦理以其“天道承负,因果报应”的神学理论对人们进行“劝善止恶,善道教化”的教化,指出要“先修人道,再修仙道”,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从而促使人们从现实的世俗生活的有限世界中解脱出来,通过修道而迈向宗教的神圣殿堂。道教伦理以其特有的宗教神学方式传递着道德观念,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内容,而且通过神圣和世俗这二重性,从不同的方面为道教在现实社会中开拓了生存空间。道教伦理的两重性说明,其社会内容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丰富的,其中所包含的对贪婪无耻、不义欺诈、放纵人欲、损人利己的摒弃,对逆来顺受、忍耐服从、以德报怨、寄望于来世的颂扬,代表了宗教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表达出一种超越了历史、地区、民族和宗教之局限的神圣性。问题在于,传统的道教伦理如何实现现代性转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今天,现代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已远非古人所能企及,但现代人拥有了物质文明却并不等于精神上就达到了富足安详,且不说物质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已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如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际关系淡薄、道德水准下滑等社会问题,只说现代人对寻找精神家园的强烈愿望,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不懈叩问,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对科学主义的反思,就反映出人们在物质追求与精神拥有上落入了二律悖反式的困境。走出困境的出路何在?这不仅是当代21世纪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代活跃着的各种宗教积极探讨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1993年8月28至9月4日的世界宗教议会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此次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宗教界的6000余名代表,基于对“没有新的全球伦理,就没有新的全球秩序”的思考,共同签署并颁布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化伦理宣言》,提出“在各种宗教的教导之中有一套共同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构成了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些价值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24]由此而形成了宗教的全球伦理的一个基础性的文本,表达了宗教伦理的现代价值。此后,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宗教发展的新理路就成为各种宗教共同关注的话题。可见,在当代宗教世俗化倾向日益显著的时候,在当代宗教的多元化格局也已形成的时候,在宗教冲突日益剧烈而文明对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的时候,宗教伦理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现代社会对人本身的肯定,不仅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也使当代宗教伦理与社会道德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为今天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一个宽广的社会空间。

在今天宗教伦理世俗化的过程中,过去古代宗教中的那种从灵肉二元、形神两分出发,强调只有通过摒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才能获得最终解脱,只有眼看天国,背着十字架一心一意地跟随上帝,在走向天国的途中,不去企求世俗的幸福,才能使灵魂得到永恒安乐的说教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只有完善的世俗生活才是进入神圣之域的有效门票,而这实际上又与古代道教伦理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这样,人不仅在神的面前站了起来,而且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呼吸彼岸世界的芳香。但是,当人一旦过于自信,过于自大,又可能将在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中陷入自己所设立的重围之中。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人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人类一直努力去建立一个神圣的参照系,来解释人类日常生存的情况和原由,而宗教作为直指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东西,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信仰皈依。宗教伦理如果过度的世俗化,就会导致宗教的神圣性之消解而趋于平面化,而强烈的功利主义趋向必然会影响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理想,从而引发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从世界范围来看,宗教伦理的发展依然在神圣化与世俗化之间摆动,这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而涉及面很广的问题。中国道教伦理在历史上曾表现出注重人们现世生活的完善,以“积善积德”的宗教精神来引导信徒去恶从善,以促进人格的完善,精神的提升,以促进当下的生活更加美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协调。如果说,神圣化构成了道教提升世俗生活的精神情怀,世俗化则构成了道教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在社会中发展的条件,那么,如何使道教伦理在神圣与世俗这两重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进而实现道教的现代性转换,发挥道教中的积极因素以利于当代社会的安定团结、繁荣稳定和道德文明建设,就是一个值得继续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了。

作者简介:孙亦平,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宗教学教研室主任

联系方式:手机:18752031203  电子邮箱:syp18@nju.deu.cn

注:

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章,第5节。

参见拙文《神圣与世俗之间》,载《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

3.《道藏》第17册,第183页。

4.王明著《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四至九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3页。

5.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53页。

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7.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2页。

8.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9.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10.《晋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69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

12.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8页。

13.《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一,《道藏》第14册,第367页。

14.参见《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一,《道藏》第14册,第314~316页。

15.参见李刚著《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6.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17.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18.《三天内解经》卷下,《道藏》第28册,第416页。

19.《道藏》第18册,第232页。

20.《道藏》第3册,第403页。

21.《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道藏》6册,第887页。

22.《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道藏》第24册,第614页。

23.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125页。

24.《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道藏》第5册,第843页。

25.《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七十九,《道藏》第31册,第946页。

26.《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三十,《道藏》第31册,第828页。

27.杜光庭编《墉城集仙录》卷一,《道藏》第18册,第166页。

28.参见德国学者孔汉斯、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作者:南京大学 孙亦平教授      原文为第二届吉林玄天圣境道教论坛论文

更多链接

吉林玄帝观斗姆殿开光暨玄天圣境第二届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