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道教之音 杨立刚

2015-02-24 13:46:55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1999年王光德道长在武当山紫霄宫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人合影

2001年10月18日,全国政协委员、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王光德道长为武当道教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羽化于武当山紫霄宫。当时,在巨大的悲伤中我没能写下悼念他的只言片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王会长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令我念念不忘的是王会长出家入道之前的一些事情。

一、多舛的命运

1947年12月27日,王光德出生于湖北省均县城西门外,解放前该地叫西岗,解放初期该地叫螺丝庙迎风三队。我的外祖父在民国二十四年汉江发生大洪水后也搬入此地居住,与王光德的祖辈成为街坊邻居。我的外祖母叫王朝华,因为同姓的缘故,王光德称呼她为奶奶(姑奶奶),称呼我母亲为大大(姑妈)。我们一大帮姊妹、表姊妹皆称呼王光德为“王大哥”。

王光德的父亲叫王大仁,是一位言语不多,干活肯出力气的城郊农民。平时除了耕种粮食作物,还种植一些白菜、萝卜等蔬菜出售。有时也为城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送水,换两个小钱补贴家用。但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他们家庭负担又比较重,王大仁勤耕苦作一年,仅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王光德的母亲王陈氏,1957年因病去世,去世时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和铺盖。那年王光德年仅10岁,小弟弟年仅5岁。王光德共有姊妹四人,他行二,按男孩子排列他行一,他的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

对于长子,王大仁寄予了很多的希望。他先后把王光德送进乡下的初小、中小读书。后来,王光德见父亲一个人劳动太辛苦,就强烈要求回家帮助干活、挣工分。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潮,适龄少年儿童都入校学习,青壮年要扫除文盲,就连中老年妇女也进入夜校识字,王光德的要求不仅被其父亲拒绝了,就连地方干部和学校老师也找他做工作,要求他继续读书。王光德没有办法又返回学校学习。他读完高小读初中,读完初中又继续在均县第二中学读高中。王光德天资聪慧、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同学共认的好学生。

195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建设,随后均县城乡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王光德家乡的群众被集体移民搬迁到湖北省襄阳县黄龙镇泰山村,三年后因为当地条件太差,移民反映强烈,政府再次将这些均县来的移民搬迁到襄阳县双沟区张家集乡孟庄大队。随迁的有王光德的父亲、王光德本人、两个弟弟、已出嫁的姐姐一家人。因为王光德还在均县第二中学读书,所以,上学时他在均县,寒、暑假他要到襄阳县。俗话说“一搬三年穷”,丹江口库区这一次的移民搬迁,因为时间紧、规模大、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得不少移民在迁入地出现生产、生活困难。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一年,王光德正在读高中三年级。高考被取消后,他们被学校组织起来,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宣传文化大革命。随后学生自己也成立各种组织,进行所谓的“造反”、“夺权”等运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这些学生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就这样,王光德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为了后来被称为“老三届”的一员。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一年后,社会从最初的激情中冷却了下来,王光德的读书生活也到此结束。他走入到社会中,在其户口所在地----襄阳县张家集公社孟庄大队。他白天参加农业生产,晚上和宣传队一起为社员读书读报。时间一长王光德了解到:因为两地生产、耕作方式不尽相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原住民和新移民存在一些矛盾。用移民的话说就是:“老户欺负新户”。不少移民返回原籍均县,投亲靠友,拉板车做零活,有门路的甚至将户口迁回均县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招工参军。

当时在郧阳地区的十堰、均县等地,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解放军总后军工厂的生产、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大量知识青年被招收做了工人。王光德踌躇满志地回到均县,但一次次阴错阳差、一次次鬼使神差、一次次莫名其妙使他与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失之交臂。骨瘦如柴的人被录取,体壮如牛的他被拒绝;富农成分的人被录取,贫农成分的他被拒绝;小学学历的人被录取,高中学历的他被拒绝;打架斗殴的人被录取,品行端正的他被拒绝.......

真正的知识青年,根正苗红的“接班人”,浓眉大眼的“帅哥”,硬是被命运之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正值青春年华、书生意气的王大哥如何度过了那些无奈的岁月。真可谓: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拓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二、强壮的身体

了解武当道教的人知道王光德的道名叫王通圣,他的家人和街坊邻居知道他的乳名叫小玉,但他在学生时代还有一个外号,叫王大牛。同学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身体比较强壮。两个同学抬一个筐,他一个人可以挑两个;一样大的地,他挖完了回过来还可以帮别人挖一半;拉板车他不用人推,可以以“前进三”的速度上去。也有人说,亲眼看见他举起过遇真宫里的“石门墩”。

王光德从襄阳县回到均县后,在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解放军总后军工厂和地方机关学校参加了不少招工招干参军活动。那时,我母亲在国营老营园艺场当医生,外祖母看护我们。一家人和上百名园艺场职工就住在武当山玉虚宫里。百岁老道姑李诚玉在玉虚宫大门外左边的八字墙里“蜗居”。王光德来武当山常在我家落脚,习以为常,我从来没有感到他是不速之客。他出家当了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后,对我说:“以前,我到老营常在你家吃饭。那时,我没有钱也没有粮票,不是到你们家,就是到李当家那里。”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1995年王光德会长做教务活动后留影。

对我外祖母王光德十分尊敬,言必称奶奶。我外祖母闲暇时偶尔和几个老太太打打麻雀牌,那副麻雀牌被桐油油过,但因为用的时间太过久远,还是破损了好多张。供销社里不卖麻雀牌,王光德就在硬纸盒上画了一副,裁剪整齐后送给了我外祖母。家里的一日三餐主要是外祖母做,只要王光德在我家,老人家总是做的多一些,并殷勤地劝他多吃点。三不知还说一句“没妈的娃子遭孽呀”之类的话。王光德对此并不感到难堪或者不好意思。现在想来,他们两位虽无亲源关系,但祖孙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否则,说者和听者都不会如此坦然。我外祖母和李诚玉道长在均县城的时候就熟悉,现在又在玉虚宫内外住着,平时常有来往。王光德后来师从李诚玉道长修道,与我外祖母的引荐有关系。

好象是1973年,从均县肖川公社发出的一个消息,费尽周折地传给了我母亲:肖川公社招录民办教师。饭后,外祖母碗都没有顾的上洗,拄着拐杖,迈开小脚去找王光德,告诉他这个消息。不知道外祖母走了多少路,找了多少地方,当她气喘嘘嘘、满身灰尘地在好汉坡的半山腰找到王光德时,王光德惊奇地问:“奶奶,你咋来了呢?”我外祖母将肖川公社招录民办教师的消息告诉了他,并要他赶快去报名。王光德拍打着我外祖母身上的灰尘,感动得热泪盈眶。1983年秋天,外祖母因病去世。好象真有心灵感应,已经在武当山出家,平时并不常下山来的王光德,在她的遗体刚停放好的时候来到了我家。王光德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整个七十年代,王光德都在均县“漂”着。他不是无所事事、四处游荡。而是到处寻找工作,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时不时的也跟道士李诚玉、赵元亮等参真问道。当时的均县就象一个大工地,人们后来形容说:“精壮劳力建丹江,老弱病残砍抬扛,山上山下一扫光。”王光德身体棒、力气大,是典型的精壮劳力。他进车间矿山盘过铁疙瘩;到车站码头拉过板车;上山治过地;下河捕过鱼。他干过了许许多多的力气活,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

“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是那个年代的一项全民性的运动项目。一天,王光德与一帮同学在丹江大坝下面游泳,他们的目标是横渡汉江,游到右岸。一千多米的江面上同学们奋勇当先,你追我赶,当大家筋疲力尽地游到汉江右岸,忽然发现一位女同学还在江中心挣扎。几个男同学跳到江中,游了不到一百米就因体力不支退了回来。只有王光德一人奋力游到江心,并成功地将女同学拖回岸边。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两人最后都上了岸。这次完美的“英雄救美人”的壮举,感动了在场的同学,感动了被救女同学的父母,更感动了被救女同学本人。事后,这位女同学向王光德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王光德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思考,理智地分析了自己没有职业,四处漂泊,而这位女同学已经是国营企业职工的现实状况,最后,他礼貌地拒绝了这位女同学的追求。

我小时候是很愿意见到王光德的。其原因很简单:他有劲,可以帮我们干不少活。他一来,我们家里的水缸等容器都会装满水;好不容易从丹江运来的散煤会做成蜂窝煤;山上的柴火也会堆一些到我们家门口......而他不来,这些活都需要我们姊妹去做,让我们十分头疼。

但王光德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会帮我干。记得,那年襄渝铁路铺轨到武当山,装满道钉、弹簧、锣丝的小麻袋沿路基两边摆开。晚上,高年级的学生带着我们去“捡”(其实就是偷)“废铜烂铁”。大娃子们冲上高高的路基,将一个个小麻袋掀了下来。然后他们把小麻袋一趟一趟扛、抬回家。整麻袋的我拿不动,就“捡”散落的道钉,准备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趟一趟抱回家。一抬头,我看见王大哥从远处走来。我想这回可发大财了,有王大哥帮我拿这些东西,明天能在收购站卖许多钱。听完我的要求,王光德并没有帮我拿这些东西。他望着远去的一大群孩子,说:“收购站前面还有两个字,废品。这些东西公家正在用,不能拿回去卖钱。”我空着两手回了家。

十几天以后,铁道兵找到了供销社,供销社找到了学校,学校通知卖“废品”的学生家长退钱领人。

三、卓越的见识

古老的均县城道教气氛十分浓厚,出生在这里的王光德从小就受到了道教文化的熏陶。他的父母等亲友就是道教信徒,他读书时的学校,以前都是道观。如,他读初中、高中时的学校就设在武当山著名的道观周府庵、遇真宫里。耳嚅目染,潜移默化,使得王光德很小就对道教有了理性的认识。

王光德认识了住在玉虚宫里的李诚玉道长后,就一直要求拜道长为师。李道长见他求道之心坚定,经多方考验后终于答应收他为徒,传授道法。在以后的岁月里,王光德在为人处世及弘道旅途上,都是按照李道长的要求去做。同时,在李道长的严格教导下,王光德慢慢领悟道教存在的价值,懂得了道教与社会的关系,知道怎么样发挥道教的特长来为人类谋福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一些修道之人在李诚玉那里,白天他带领大家上山砍柴、磨豆腐,四处送卖,自己则留下豆腐渣吃,晚上他组织道友向老道长学习道教玄理知识及经韵、武术。

可以说王光德在年青时所受的教育,与他日常刻苦修行、苦志参玄、弘道济世一生是分不开的。高中毕业后,他一边向李道长求道,一边在实践生活中去领悟道的真理。王光德道德崇高、胸怀坦荡、热情豪爽,他遵循“为道要饱含爱心,慈悯万物”的精神,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曾经长时间驻扎在武当山玉虚宫内外,虽说是一个团,但因为是施工建设部队,配署了大量的民兵,人员比一个师还多。玉虚宫的西边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精密铸造分厂(第576厂)。那年头这些大单位里经常放电影、演戏,国务院、武汉军区、湖北省组织的慰问团也常来慰问演出。遇到节日,各单位的节目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可乐坏了周围的群众,大家拿着板凳,一会往东一会往西,一晚上可以跑两、三个地方去看热闹。我们小学生爱看打仗的电影,对中央慰问团的什么著名演员不感兴趣。而王光德偏偏喜欢带着我们去看钢琴伴唱《红灯记》;夏菊花的杂技;张振富耿莲凤的男女声二重唱《逛新城》;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最烦看的就是一个字能唱两分钟的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当时,我们很不情愿去看这些真正艺术的东西。

现在看个大腕演出排队等候,花钱买罪受,弄不好还是个假唱。但王光德那时带我们看的是真正的艺术、国粹,货真价实的艺术家。而现在再也没有怎么好的机会了,真感谢王光德。

王光德勤奋好学,他刻苦钻研道教经典和学术论著,对道教进行了系统地探讨、最终成为了一个造诣颇深的道教学者。我小时候到李诚玉道长那里去玩耍,经常可以看到王光德在狭小“蜗居”里,就着昏暗的灯光,在看破旧的经书。我在均县第二中学读书时,王光德也在这个中学食堂做临时工。具体工作是司务长,好象也做采买、卖饭等工作,总之干的事情比较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其他教职工在外面打牌乘凉,他却拿了本厚书在看,书面是淡棕色,书名是《宗教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光德终于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他出家当了道士。在武当道教的舞台上,他进行了无数次成功的演出,其影响遍及教内教外,国内国外。他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道德人品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诗人李白在《梁甫吟》中说道: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

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地税局    杨立刚)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道教之音 杨立刚

2015-02-24 13:46:55

|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1999年王光德道长在武当山紫霄宫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人合影

2001年10月18日,全国政协委员、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王光德道长为武当道教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羽化于武当山紫霄宫。当时,在巨大的悲伤中我没能写下悼念他的只言片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王会长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令我念念不忘的是王会长出家入道之前的一些事情。

一、多舛的命运

1947年12月27日,王光德出生于湖北省均县城西门外,解放前该地叫西岗,解放初期该地叫螺丝庙迎风三队。我的外祖父在民国二十四年汉江发生大洪水后也搬入此地居住,与王光德的祖辈成为街坊邻居。我的外祖母叫王朝华,因为同姓的缘故,王光德称呼她为奶奶(姑奶奶),称呼我母亲为大大(姑妈)。我们一大帮姊妹、表姊妹皆称呼王光德为“王大哥”。

王光德的父亲叫王大仁,是一位言语不多,干活肯出力气的城郊农民。平时除了耕种粮食作物,还种植一些白菜、萝卜等蔬菜出售。有时也为城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送水,换两个小钱补贴家用。但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他们家庭负担又比较重,王大仁勤耕苦作一年,仅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王光德的母亲王陈氏,1957年因病去世,去世时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和铺盖。那年王光德年仅10岁,小弟弟年仅5岁。王光德共有姊妹四人,他行二,按男孩子排列他行一,他的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

对于长子,王大仁寄予了很多的希望。他先后把王光德送进乡下的初小、中小读书。后来,王光德见父亲一个人劳动太辛苦,就强烈要求回家帮助干活、挣工分。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潮,适龄少年儿童都入校学习,青壮年要扫除文盲,就连中老年妇女也进入夜校识字,王光德的要求不仅被其父亲拒绝了,就连地方干部和学校老师也找他做工作,要求他继续读书。王光德没有办法又返回学校学习。他读完高小读初中,读完初中又继续在均县第二中学读高中。王光德天资聪慧、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同学共认的好学生。

195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建设,随后均县城乡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王光德家乡的群众被集体移民搬迁到湖北省襄阳县黄龙镇泰山村,三年后因为当地条件太差,移民反映强烈,政府再次将这些均县来的移民搬迁到襄阳县双沟区张家集乡孟庄大队。随迁的有王光德的父亲、王光德本人、两个弟弟、已出嫁的姐姐一家人。因为王光德还在均县第二中学读书,所以,上学时他在均县,寒、暑假他要到襄阳县。俗话说“一搬三年穷”,丹江口库区这一次的移民搬迁,因为时间紧、规模大、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得不少移民在迁入地出现生产、生活困难。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一年,王光德正在读高中三年级。高考被取消后,他们被学校组织起来,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宣传文化大革命。随后学生自己也成立各种组织,进行所谓的“造反”、“夺权”等运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这些学生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就这样,王光德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为了后来被称为“老三届”的一员。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一年后,社会从最初的激情中冷却了下来,王光德的读书生活也到此结束。他走入到社会中,在其户口所在地----襄阳县张家集公社孟庄大队。他白天参加农业生产,晚上和宣传队一起为社员读书读报。时间一长王光德了解到:因为两地生产、耕作方式不尽相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原住民和新移民存在一些矛盾。用移民的话说就是:“老户欺负新户”。不少移民返回原籍均县,投亲靠友,拉板车做零活,有门路的甚至将户口迁回均县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招工参军。

当时在郧阳地区的十堰、均县等地,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解放军总后军工厂的生产、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大量知识青年被招收做了工人。王光德踌躇满志地回到均县,但一次次阴错阳差、一次次鬼使神差、一次次莫名其妙使他与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失之交臂。骨瘦如柴的人被录取,体壮如牛的他被拒绝;富农成分的人被录取,贫农成分的他被拒绝;小学学历的人被录取,高中学历的他被拒绝;打架斗殴的人被录取,品行端正的他被拒绝.......

真正的知识青年,根正苗红的“接班人”,浓眉大眼的“帅哥”,硬是被命运之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正值青春年华、书生意气的王大哥如何度过了那些无奈的岁月。真可谓: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拓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二、强壮的身体

了解武当道教的人知道王光德的道名叫王通圣,他的家人和街坊邻居知道他的乳名叫小玉,但他在学生时代还有一个外号,叫王大牛。同学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身体比较强壮。两个同学抬一个筐,他一个人可以挑两个;一样大的地,他挖完了回过来还可以帮别人挖一半;拉板车他不用人推,可以以“前进三”的速度上去。也有人说,亲眼看见他举起过遇真宫里的“石门墩”。

王光德从襄阳县回到均县后,在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解放军总后军工厂和地方机关学校参加了不少招工招干参军活动。那时,我母亲在国营老营园艺场当医生,外祖母看护我们。一家人和上百名园艺场职工就住在武当山玉虚宫里。百岁老道姑李诚玉在玉虚宫大门外左边的八字墙里“蜗居”。王光德来武当山常在我家落脚,习以为常,我从来没有感到他是不速之客。他出家当了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后,对我说:“以前,我到老营常在你家吃饭。那时,我没有钱也没有粮票,不是到你们家,就是到李当家那里。”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1995年王光德会长做教务活动后留影。

对我外祖母王光德十分尊敬,言必称奶奶。我外祖母闲暇时偶尔和几个老太太打打麻雀牌,那副麻雀牌被桐油油过,但因为用的时间太过久远,还是破损了好多张。供销社里不卖麻雀牌,王光德就在硬纸盒上画了一副,裁剪整齐后送给了我外祖母。家里的一日三餐主要是外祖母做,只要王光德在我家,老人家总是做的多一些,并殷勤地劝他多吃点。三不知还说一句“没妈的娃子遭孽呀”之类的话。王光德对此并不感到难堪或者不好意思。现在想来,他们两位虽无亲源关系,但祖孙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否则,说者和听者都不会如此坦然。我外祖母和李诚玉道长在均县城的时候就熟悉,现在又在玉虚宫内外住着,平时常有来往。王光德后来师从李诚玉道长修道,与我外祖母的引荐有关系。

好象是1973年,从均县肖川公社发出的一个消息,费尽周折地传给了我母亲:肖川公社招录民办教师。饭后,外祖母碗都没有顾的上洗,拄着拐杖,迈开小脚去找王光德,告诉他这个消息。不知道外祖母走了多少路,找了多少地方,当她气喘嘘嘘、满身灰尘地在好汉坡的半山腰找到王光德时,王光德惊奇地问:“奶奶,你咋来了呢?”我外祖母将肖川公社招录民办教师的消息告诉了他,并要他赶快去报名。王光德拍打着我外祖母身上的灰尘,感动得热泪盈眶。1983年秋天,外祖母因病去世。好象真有心灵感应,已经在武当山出家,平时并不常下山来的王光德,在她的遗体刚停放好的时候来到了我家。王光德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整个七十年代,王光德都在均县“漂”着。他不是无所事事、四处游荡。而是到处寻找工作,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时不时的也跟道士李诚玉、赵元亮等参真问道。当时的均县就象一个大工地,人们后来形容说:“精壮劳力建丹江,老弱病残砍抬扛,山上山下一扫光。”王光德身体棒、力气大,是典型的精壮劳力。他进车间矿山盘过铁疙瘩;到车站码头拉过板车;上山治过地;下河捕过鱼。他干过了许许多多的力气活,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

“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是那个年代的一项全民性的运动项目。一天,王光德与一帮同学在丹江大坝下面游泳,他们的目标是横渡汉江,游到右岸。一千多米的江面上同学们奋勇当先,你追我赶,当大家筋疲力尽地游到汉江右岸,忽然发现一位女同学还在江中心挣扎。几个男同学跳到江中,游了不到一百米就因体力不支退了回来。只有王光德一人奋力游到江心,并成功地将女同学拖回岸边。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两人最后都上了岸。这次完美的“英雄救美人”的壮举,感动了在场的同学,感动了被救女同学的父母,更感动了被救女同学本人。事后,这位女同学向王光德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王光德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思考,理智地分析了自己没有职业,四处漂泊,而这位女同学已经是国营企业职工的现实状况,最后,他礼貌地拒绝了这位女同学的追求。

我小时候是很愿意见到王光德的。其原因很简单:他有劲,可以帮我们干不少活。他一来,我们家里的水缸等容器都会装满水;好不容易从丹江运来的散煤会做成蜂窝煤;山上的柴火也会堆一些到我们家门口......而他不来,这些活都需要我们姊妹去做,让我们十分头疼。

但王光德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会帮我干。记得,那年襄渝铁路铺轨到武当山,装满道钉、弹簧、锣丝的小麻袋沿路基两边摆开。晚上,高年级的学生带着我们去“捡”(其实就是偷)“废铜烂铁”。大娃子们冲上高高的路基,将一个个小麻袋掀了下来。然后他们把小麻袋一趟一趟扛、抬回家。整麻袋的我拿不动,就“捡”散落的道钉,准备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趟一趟抱回家。一抬头,我看见王大哥从远处走来。我想这回可发大财了,有王大哥帮我拿这些东西,明天能在收购站卖许多钱。听完我的要求,王光德并没有帮我拿这些东西。他望着远去的一大群孩子,说:“收购站前面还有两个字,废品。这些东西公家正在用,不能拿回去卖钱。”我空着两手回了家。

十几天以后,铁道兵找到了供销社,供销社找到了学校,学校通知卖“废品”的学生家长退钱领人。

三、卓越的见识

古老的均县城道教气氛十分浓厚,出生在这里的王光德从小就受到了道教文化的熏陶。他的父母等亲友就是道教信徒,他读书时的学校,以前都是道观。如,他读初中、高中时的学校就设在武当山著名的道观周府庵、遇真宫里。耳嚅目染,潜移默化,使得王光德很小就对道教有了理性的认识。

王光德认识了住在玉虚宫里的李诚玉道长后,就一直要求拜道长为师。李道长见他求道之心坚定,经多方考验后终于答应收他为徒,传授道法。在以后的岁月里,王光德在为人处世及弘道旅途上,都是按照李道长的要求去做。同时,在李道长的严格教导下,王光德慢慢领悟道教存在的价值,懂得了道教与社会的关系,知道怎么样发挥道教的特长来为人类谋福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一些修道之人在李诚玉那里,白天他带领大家上山砍柴、磨豆腐,四处送卖,自己则留下豆腐渣吃,晚上他组织道友向老道长学习道教玄理知识及经韵、武术。

可以说王光德在年青时所受的教育,与他日常刻苦修行、苦志参玄、弘道济世一生是分不开的。高中毕业后,他一边向李道长求道,一边在实践生活中去领悟道的真理。王光德道德崇高、胸怀坦荡、热情豪爽,他遵循“为道要饱含爱心,慈悯万物”的精神,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原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道长入道前记事

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曾经长时间驻扎在武当山玉虚宫内外,虽说是一个团,但因为是施工建设部队,配署了大量的民兵,人员比一个师还多。玉虚宫的西边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精密铸造分厂(第576厂)。那年头这些大单位里经常放电影、演戏,国务院、武汉军区、湖北省组织的慰问团也常来慰问演出。遇到节日,各单位的节目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可乐坏了周围的群众,大家拿着板凳,一会往东一会往西,一晚上可以跑两、三个地方去看热闹。我们小学生爱看打仗的电影,对中央慰问团的什么著名演员不感兴趣。而王光德偏偏喜欢带着我们去看钢琴伴唱《红灯记》;夏菊花的杂技;张振富耿莲凤的男女声二重唱《逛新城》;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最烦看的就是一个字能唱两分钟的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当时,我们很不情愿去看这些真正艺术的东西。

现在看个大腕演出排队等候,花钱买罪受,弄不好还是个假唱。但王光德那时带我们看的是真正的艺术、国粹,货真价实的艺术家。而现在再也没有怎么好的机会了,真感谢王光德。

王光德勤奋好学,他刻苦钻研道教经典和学术论著,对道教进行了系统地探讨、最终成为了一个造诣颇深的道教学者。我小时候到李诚玉道长那里去玩耍,经常可以看到王光德在狭小“蜗居”里,就着昏暗的灯光,在看破旧的经书。我在均县第二中学读书时,王光德也在这个中学食堂做临时工。具体工作是司务长,好象也做采买、卖饭等工作,总之干的事情比较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其他教职工在外面打牌乘凉,他却拿了本厚书在看,书面是淡棕色,书名是《宗教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光德终于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他出家当了道士。在武当道教的舞台上,他进行了无数次成功的演出,其影响遍及教内教外,国内国外。他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道德人品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诗人李白在《梁甫吟》中说道: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

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地税局    杨立刚)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