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道教协会前任会长匡常修

胶州市政协 宋和修

2011-01-13 04:41:00

崂山,自五代残唐起,僧人云集,名道迭起,代不乏人,昔有华盖老仙刘若拙、真人丘处机等数以千百计道教大师,各领风骚,肇基于前;今有道长匡常修,道业深邃,继踵于后。
    匡常修生前任青岛崂山太清宫住持,还身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山东道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武术气功学会第一名誉会长、青岛市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等数职,爱国爱教,传经讲学,弘扬武术,倡导气功,振兴医学,名扬于世。 

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匡常修道长

匡常修,以道名行世。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生于胶州城里,先后住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辛街。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俗称团瓢)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7岁时,有一天给父亲拉车到东营,来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连车绳都拉不直。

民国元年(1912年),匡常修8岁入学堂读书。两年半之后,因母亲生病而辍学,后母亲病故。匡常修在少年丧母的悲痛中更加奋志,民国五年(1916年)改入私塾,拜董纪惠为师,在贫困中又发愤攻读两年,先后读了4年半书。

民国七年(1918年),匡常修14岁,因家庭生活所迫,便停学和同里车氏结婚。连续生子养女,生活更加困苦,匡常修便踏入社会开始谋生计,先后去高家同聚福糕点铺、衙门粮房、坊子街同兴福学徒,业余读书、习武。

民国十年(1921年)匡常修17岁,去青岛四方胶县籍高家兴华店学鞋匠,学成后,去王台高家鞋庄当伙计。

民国十一年(1922年),匡常修18岁,返回胶城,自己先后独立经营全真靴子店、新大鞋店。鞋业开成后,匡常修让给二弟经营,自己另攻中医,业余习武,带徒弟,医道武术大进。

民国十四年(1925年),匡常修21岁,说服了妻子,背着父亲,到胶南县卧云庵出家做了道士,后日本鬼子烧了庙,又返俗归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匡常修26岁,其妻车氏病故。次年,早有出家之心的匡常修遂撇家舍子只身去了崂山白云洞,在那里拜了白云洞二当家即匡常修的二叔俗名匡梦辰、道名匡真觉为师,匡真觉系武当派传人李士卿的徒弟,道术武功俱深。匡常修从此当了崂山道士,先后住持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悠悠36载。

1966年6月,为人所共知的原因,匡常修被遣返回原籍胶县,在城关中云生产队当了14年医生。

1980年5月,青岛园林局又将匡常修请回崂山,任太清宫监院。

匡常修当崂山道士,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涯,爱教爱国,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道教事业。

在出家前,他就和胶县城皇庙、菩萨庙、沙滩南崖几位道士频于来往。26岁偷上胶南卧云庵,妻故后终于上了崂山,加入了金山派,举起了道教的旗帜。他数十年来,不论在白云洞、凝真观,还是太清宫,多任代表主任、道教生产合作社社长、监院、当家的,统管数十名至百多名道士,衣食住行,念经进香,都要经他费心操劳。他完善编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管庙有序,治庙有方。他自己不但精于管庙各职,如当家的铺理打算,执客的拉拉谈谈,做会计的写写算算,做饭的炒炒煎煎,买办的跑跑颠颠,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执行道规庙法,连道士的衣、裤、靴、帽,都是匡常修带领大家自己做。他带头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荤。他常说,崂山是全国的重点庙宇,崂山道教有悠久历史,崂山应该给全国带个好头。

匡常修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把祖国和崂山的道教历史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来研究。他认为,道教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很深刻,例如,道教主张“事来则应,事过则忘,过事不留,随遇而安,外圆内方,外柔内刚,和而不流”等,都充满了哲学观点,是很精粹的东西,要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发扬。他说,他毕生追求科学,反对迷信。他认为算命、测字就是迷信,他从不学算命那一套,也不给别人算命。
他在全国道教界德高望重,经常出席各级道教会议,传经讲学,接见来访,他都以爱教爱国为本。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青岛道教协会前任会长匡常修

    胶州市政协 宋和修

    2011-01-13 04:41:00

    |
    青岛道教协会前任会长匡常修
    |

    崂山,自五代残唐起,僧人云集,名道迭起,代不乏人,昔有华盖老仙刘若拙、真人丘处机等数以千百计道教大师,各领风骚,肇基于前;今有道长匡常修,道业深邃,继踵于后。
        匡常修生前任青岛崂山太清宫住持,还身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山东道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武术气功学会第一名誉会长、青岛市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等数职,爱国爱教,传经讲学,弘扬武术,倡导气功,振兴医学,名扬于世。 

    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匡常修道长

    匡常修,以道名行世。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生于胶州城里,先后住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辛街。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俗称团瓢)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7岁时,有一天给父亲拉车到东营,来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连车绳都拉不直。

    民国元年(1912年),匡常修8岁入学堂读书。两年半之后,因母亲生病而辍学,后母亲病故。匡常修在少年丧母的悲痛中更加奋志,民国五年(1916年)改入私塾,拜董纪惠为师,在贫困中又发愤攻读两年,先后读了4年半书。

    民国七年(1918年),匡常修14岁,因家庭生活所迫,便停学和同里车氏结婚。连续生子养女,生活更加困苦,匡常修便踏入社会开始谋生计,先后去高家同聚福糕点铺、衙门粮房、坊子街同兴福学徒,业余读书、习武。

    民国十年(1921年)匡常修17岁,去青岛四方胶县籍高家兴华店学鞋匠,学成后,去王台高家鞋庄当伙计。

    民国十一年(1922年),匡常修18岁,返回胶城,自己先后独立经营全真靴子店、新大鞋店。鞋业开成后,匡常修让给二弟经营,自己另攻中医,业余习武,带徒弟,医道武术大进。

    民国十四年(1925年),匡常修21岁,说服了妻子,背着父亲,到胶南县卧云庵出家做了道士,后日本鬼子烧了庙,又返俗归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匡常修26岁,其妻车氏病故。次年,早有出家之心的匡常修遂撇家舍子只身去了崂山白云洞,在那里拜了白云洞二当家即匡常修的二叔俗名匡梦辰、道名匡真觉为师,匡真觉系武当派传人李士卿的徒弟,道术武功俱深。匡常修从此当了崂山道士,先后住持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悠悠36载。

    1966年6月,为人所共知的原因,匡常修被遣返回原籍胶县,在城关中云生产队当了14年医生。

    1980年5月,青岛园林局又将匡常修请回崂山,任太清宫监院。

    匡常修当崂山道士,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涯,爱教爱国,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道教事业。

    在出家前,他就和胶县城皇庙、菩萨庙、沙滩南崖几位道士频于来往。26岁偷上胶南卧云庵,妻故后终于上了崂山,加入了金山派,举起了道教的旗帜。他数十年来,不论在白云洞、凝真观,还是太清宫,多任代表主任、道教生产合作社社长、监院、当家的,统管数十名至百多名道士,衣食住行,念经进香,都要经他费心操劳。他完善编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管庙有序,治庙有方。他自己不但精于管庙各职,如当家的铺理打算,执客的拉拉谈谈,做会计的写写算算,做饭的炒炒煎煎,买办的跑跑颠颠,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执行道规庙法,连道士的衣、裤、靴、帽,都是匡常修带领大家自己做。他带头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荤。他常说,崂山是全国的重点庙宇,崂山道教有悠久历史,崂山应该给全国带个好头。

    匡常修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把祖国和崂山的道教历史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来研究。他认为,道教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很深刻,例如,道教主张“事来则应,事过则忘,过事不留,随遇而安,外圆内方,外柔内刚,和而不流”等,都充满了哲学观点,是很精粹的东西,要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发扬。他说,他毕生追求科学,反对迷信。他认为算命、测字就是迷信,他从不学算命那一套,也不给别人算命。
    他在全国道教界德高望重,经常出席各级道教会议,传经讲学,接见来访,他都以爱教爱国为本。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