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吴信达道长

道教之音 佚名

2016-01-12 19:00:59

吴信达道长,广东南海人,1923年9月出生,小学毕业。历任第九届、十届广州市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广州市政协常委。改革开放后,先后担任广州道教三元宫住持;广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代会长、会长,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协常务理事等职。2014年11月,被礼请为广州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吴信达道长于1944年入道广州三元宫,改革开放时期长期担任三元宫住持和广州道教协会会长,是30年来广州道教事业恢复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因此,每当人们与他谈起道教的发展时,道长总是满怀希望地说:“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足以证明,党的宗教政策是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道教的前途也会越来越光明!”

道心日坚,振兴教门

吴信达道长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20世纪30年代初,年仅13岁的他就离开父母来到广州谋生。期间,当过学徒、摆过地摊、擦过皮鞋,也曾经烧过石灰。为了寻找心灵的解脱,他常常跑到三元宫这个清净的地方,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大殿上超凡脱俗的神仙们听。

18岁那年,吴信达道长的父母相继去世。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他曾一度彷徨,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时,三元宫的住持唐诚静道长见他老实聪慧,就收留了他。一段时间后,又把他送到十大洞天之一的罗浮山冲虚观挂单修行。三年后,他从罗浮山返回三元宫。

解放后,他响应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的“生产自救、自力更生”的号召,发动三元宫所有道友,成立了“三元扫把社”,坚持生产自养的道路。这个扫把社在当时广州的五大宗教中颇有名气,大家都说:“用三元宫的扫把,可以扫去污秽。”后来,随着极“左”思想的干扰,三元宫被迫关闭。他和其他宗教人士一起被下放到工厂车间当起了工人。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误解,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宗教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9年的一天,正在冠华塑料厂车间工作的吴信达,突然被广州市委统战部的工作人员请了出来,就在他一脸茫然的时候,来人告诉他,国家准备在北京召开宗教会议,市委决定他作为广州道教的代表参加这一盛会。听到这个消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回想当时的情景,他说:“我是发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教门的再次振兴。”

主持修复三元宫,为教门大起尘劳

从北京开会回来后,广州市委统战部就委托他主持修复三元宫。经过十年“文革”的破坏,此时的三元宫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所有的神像都被砸了,剩下的大殿、房间也被十几个单位占用。这时候,有人劝重新穿起道服的吴信达说:“自己都一把年纪了,不如找个清净的地方,享享清福。”他对人们说:“我18岁就在三元宫入道,三元宫给了我新的生命,我都算是三元宫养大的,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恢复古观的香火,报答三元宫的恩情。”

修复前的三元宫内连坐的凳子都没有,他就在砖头外包层报纸当作凳子用;没有神像,他就用石膏塑;没有香油箱,他就用水盆……为了收回被占用的房屋,他三番五次地去跟各个单位解释,期间不知道受了多少白眼,吃了多少闭门羹。但他没有灰心泄气,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使一些单位逐渐退还了占用的房屋。一些道友也开始回来了,冷冷清清的三元宫开始恢复了生机。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82年三元宫的修复工程告一段落并重开山门,一时好不热闹。古老的三元宫重新焕发了生命,专门到三元宫来视察的广州市委统战部部长罗培元看到此情此景,对他大加赞扬。但他却没有丝毫的自得,还经常教诲他的弟子:“修道是一辈子的事,作为一个全真派道士更要讲求真功真行,功行并修,为教门大起尘劳。”

今日的三元宫已焕然一新,初步恢复昔日的风采。整个宫观依山势而建,殿阁逐级而上,院落隐于林木之间,木鱼声声,常闻步虚之韵,清虚雅胜,堪称岭南胜境。

十方财,十方散

吴信达道长认为,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贯彻到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修道、悟道、行道。立足于生活,圆融于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

过惯了清贫生活的吴信达道长常说:“十方财,十方散。”他热衷于各种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在他的带领下,三元宫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一片赤诚书写着真实的爱心故事。这些年,他扶贫济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1992年至2008年期间,三元宫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款超过1000万元。捐赠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社会赈灾扶贫等。人们都为三元宫和吴信达的爱心所感动。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说:“以前我们当道士的都称自己是贫道,现在我们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是中国共产党帮助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回报社会。” 2011年,吴信达道长被评选为“羊城慈善先进个人慈善之星”。

如今已过九旬高龄的吴信达道长还时刻惦记着在新的世纪如何进一步发挥道教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认为,加强人才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关系未来广州道教命运的大事。这些年,他广开法门,接引后学,为广州道教的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多次为中国道学院捐资办学,在宫内也言传身教,为一些年轻道士讲授南派经韵和道教教义。从2000年起至今几年内,他亲自挑选了8个有志于修道的年轻人,教授他们研习道教经典,分批送往中国道教学院深造,为广州道教培养后继之人。

(文章选自广州市政协网站,部分文字略有改动)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广州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吴信达道长

道教之音 佚名

2016-01-12 19:00:59

|
广州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吴信达道长
|

吴信达道长,广东南海人,1923年9月出生,小学毕业。历任第九届、十届广州市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广州市政协常委。改革开放后,先后担任广州道教三元宫住持;广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代会长、会长,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协常务理事等职。2014年11月,被礼请为广州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吴信达道长于1944年入道广州三元宫,改革开放时期长期担任三元宫住持和广州道教协会会长,是30年来广州道教事业恢复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因此,每当人们与他谈起道教的发展时,道长总是满怀希望地说:“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足以证明,党的宗教政策是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道教的前途也会越来越光明!”

道心日坚,振兴教门

吴信达道长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20世纪30年代初,年仅13岁的他就离开父母来到广州谋生。期间,当过学徒、摆过地摊、擦过皮鞋,也曾经烧过石灰。为了寻找心灵的解脱,他常常跑到三元宫这个清净的地方,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大殿上超凡脱俗的神仙们听。

18岁那年,吴信达道长的父母相继去世。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他曾一度彷徨,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时,三元宫的住持唐诚静道长见他老实聪慧,就收留了他。一段时间后,又把他送到十大洞天之一的罗浮山冲虚观挂单修行。三年后,他从罗浮山返回三元宫。

解放后,他响应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的“生产自救、自力更生”的号召,发动三元宫所有道友,成立了“三元扫把社”,坚持生产自养的道路。这个扫把社在当时广州的五大宗教中颇有名气,大家都说:“用三元宫的扫把,可以扫去污秽。”后来,随着极“左”思想的干扰,三元宫被迫关闭。他和其他宗教人士一起被下放到工厂车间当起了工人。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误解,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宗教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9年的一天,正在冠华塑料厂车间工作的吴信达,突然被广州市委统战部的工作人员请了出来,就在他一脸茫然的时候,来人告诉他,国家准备在北京召开宗教会议,市委决定他作为广州道教的代表参加这一盛会。听到这个消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回想当时的情景,他说:“我是发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教门的再次振兴。”

主持修复三元宫,为教门大起尘劳

从北京开会回来后,广州市委统战部就委托他主持修复三元宫。经过十年“文革”的破坏,此时的三元宫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所有的神像都被砸了,剩下的大殿、房间也被十几个单位占用。这时候,有人劝重新穿起道服的吴信达说:“自己都一把年纪了,不如找个清净的地方,享享清福。”他对人们说:“我18岁就在三元宫入道,三元宫给了我新的生命,我都算是三元宫养大的,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恢复古观的香火,报答三元宫的恩情。”

修复前的三元宫内连坐的凳子都没有,他就在砖头外包层报纸当作凳子用;没有神像,他就用石膏塑;没有香油箱,他就用水盆……为了收回被占用的房屋,他三番五次地去跟各个单位解释,期间不知道受了多少白眼,吃了多少闭门羹。但他没有灰心泄气,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使一些单位逐渐退还了占用的房屋。一些道友也开始回来了,冷冷清清的三元宫开始恢复了生机。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82年三元宫的修复工程告一段落并重开山门,一时好不热闹。古老的三元宫重新焕发了生命,专门到三元宫来视察的广州市委统战部部长罗培元看到此情此景,对他大加赞扬。但他却没有丝毫的自得,还经常教诲他的弟子:“修道是一辈子的事,作为一个全真派道士更要讲求真功真行,功行并修,为教门大起尘劳。”

今日的三元宫已焕然一新,初步恢复昔日的风采。整个宫观依山势而建,殿阁逐级而上,院落隐于林木之间,木鱼声声,常闻步虚之韵,清虚雅胜,堪称岭南胜境。

十方财,十方散

吴信达道长认为,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贯彻到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修道、悟道、行道。立足于生活,圆融于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

过惯了清贫生活的吴信达道长常说:“十方财,十方散。”他热衷于各种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在他的带领下,三元宫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一片赤诚书写着真实的爱心故事。这些年,他扶贫济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1992年至2008年期间,三元宫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款超过1000万元。捐赠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社会赈灾扶贫等。人们都为三元宫和吴信达的爱心所感动。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说:“以前我们当道士的都称自己是贫道,现在我们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是中国共产党帮助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回报社会。” 2011年,吴信达道长被评选为“羊城慈善先进个人慈善之星”。

如今已过九旬高龄的吴信达道长还时刻惦记着在新的世纪如何进一步发挥道教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认为,加强人才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关系未来广州道教命运的大事。这些年,他广开法门,接引后学,为广州道教的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多次为中国道学院捐资办学,在宫内也言传身教,为一些年轻道士讲授南派经韵和道教教义。从2000年起至今几年内,他亲自挑选了8个有志于修道的年轻人,教授他们研习道教经典,分批送往中国道教学院深造,为广州道教培养后继之人。

(文章选自广州市政协网站,部分文字略有改动)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