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驾幸嵩山,以车舆迎师正到嵩阳观相见,高宗恭礼迎见。面晤后,又亲自送潘师正回到逍遥 谷,并下令在逍遥谷中建隆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作为他的住所。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二月, 高宗乘坐车舆步辇,在洛阳西宫与潘师正相见。九十六岁的潘师正,鹤发童颜,神采飘逸,高宗和武后一见十分高兴,当即称 他为神仙。高宗降制命,改嵩阳观为奉阳宫,并修建花园曲径直通隆唐观,还亲笔题额,逍遥谷口立门为“仙游” ,隆唐观后苑立门为“寻真”,这二门的名字,都是潘师正所起的。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高宗在东 都金阙亭第三次会见潘师正,殷勤致礼,诚挚询问三洞、七真的奥义,潘师正一一作荅,高宗特设御宴招待。而且允准封师正 为“天师”,在太子府第为师正建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建元元观。宏道坛和元元观,由潘师正取名,高宗亲笔题 额。

潘师正所传道教茅山宗,经高宗提倡,名躁天下。潘师正与高宗的这次荅问录,经门徒作了系统整理,撰写成《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后来刋刻行传天下。

三 道高深 大业后传

潘师正在同高宗的谈话记录《道门经法 相承次序》中,表现了他的神学谱系和道教修炼观点:

潘师正首先回荅了高宗“三一内丹存守法”。这是 意守三丹田法。他认为万千之体,存乎一心,以一念统摄心志,守护三丹田,向内用心,时间长了,可炼成内丹如意之体,得 其神通却可却一切鬼魅魍魉。这就是茅山宗,传统的内丹修炼法。

潘师正其次回荅了高宗的修道证果学说。他认为人 们在修道时不论顿渐,有个层次,他分为“登十转位,得五道果”。“十转位”是:无忧转、净心转、 释滞转、道儒转、达觧转、善见转、权物转、了机转、无明转、具足转。“五道果”是:地仙果、飞仙果、自在果 、无漏果、无为果。如果修炼十转行满,五果功成,就可证三清大道,出九清之外,恶根就永断了,从而达到得到成仙的最高 境界。

潘师正回荅高宗的第三个问题是:道教茅山宗的神仙谱系。他引用《灵宝经》和《三界图录》概括了道教的三 清三界之说。三清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界即三境,即是说,无始天尊“不假因缘化生 诸天,天明三景,”为万物始祖,称为“天根”。元始以下,各列有序,成为道教的神仙世界。

潘 师正回荅高宗的第四个问题是:“天尊八身”说。他认为天尊的八身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 身、化身八种,每“身”都有一个故事和一首偈诗相当生动有趣。

潘师正回荅高宗的第五个问题是:学道 要修善功。他要求要积德行善。三千功满,就自然迁名仙格。这是神仙与圣人的结合,符合国家的教化政策。

潘师正 以其系统的道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展现在唐高宗面前,无怪乎高宗三次执礼面见询问道教真理奥义了。

潘师正在嵩 山弘传道教五十年,使茅山宗以嵩山为中心,向中原迅速发展,根深叶茂。名师出高徒,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一为司马承祯 ,洛州温人,一为吴筠。他们都能承师之教,为一代名道。司马承祯撰写 《坐忘论》,对道教从外丹转为内丹,奠定了基础 ,成为宋元内丹学的先躯,被尊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吴筠从师正修正一法,撰《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对后世影响 很大。茅山宗在中原由于他二人的宣教,和盛唐的经济文化发达一样,把道教推向了又一个顶峰。

潘师正看到后继有 人,十分欣慰,但他对弟子们说:“大丈夫一生以修道为事业,却不能真正隐身于重霄峻岭,销声匿迹,而徘徊在嵩山 ,并劳驾皇上再三召见,这也许是我的过错吧?因此,我就想飘舟入海,寻求三神山,隐遁而去。可是又顾念当今天皇、太后 的真诚崇信我三清大道,情感受深厚,我便又迟疑不决,终究不能痛下决心,离开嵩山。”又说:“我实无用,接 见帝王惊扰灵岳。你等学道,不满足深渺,那就没有牵累了。”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十六日上午,无疾 而终,终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武则天,追思不己,遂诏赠太中大夫,谥号“体玄先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体玄先生——潘师正(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体玄先生——潘师正(2)
    |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驾幸嵩山,以车舆迎师正到嵩阳观相见,高宗恭礼迎见。面晤后,又亲自送潘师正回到逍遥 谷,并下令在逍遥谷中建隆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作为他的住所。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二月, 高宗乘坐车舆步辇,在洛阳西宫与潘师正相见。九十六岁的潘师正,鹤发童颜,神采飘逸,高宗和武后一见十分高兴,当即称 他为神仙。高宗降制命,改嵩阳观为奉阳宫,并修建花园曲径直通隆唐观,还亲笔题额,逍遥谷口立门为“仙游” ,隆唐观后苑立门为“寻真”,这二门的名字,都是潘师正所起的。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高宗在东 都金阙亭第三次会见潘师正,殷勤致礼,诚挚询问三洞、七真的奥义,潘师正一一作荅,高宗特设御宴招待。而且允准封师正 为“天师”,在太子府第为师正建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建元元观。宏道坛和元元观,由潘师正取名,高宗亲笔题 额。

    潘师正所传道教茅山宗,经高宗提倡,名躁天下。潘师正与高宗的这次荅问录,经门徒作了系统整理,撰写成《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后来刋刻行传天下。

    三 道高深 大业后传

    潘师正在同高宗的谈话记录《道门经法 相承次序》中,表现了他的神学谱系和道教修炼观点:

    潘师正首先回荅了高宗“三一内丹存守法”。这是 意守三丹田法。他认为万千之体,存乎一心,以一念统摄心志,守护三丹田,向内用心,时间长了,可炼成内丹如意之体,得 其神通却可却一切鬼魅魍魉。这就是茅山宗,传统的内丹修炼法。

    潘师正其次回荅了高宗的修道证果学说。他认为人 们在修道时不论顿渐,有个层次,他分为“登十转位,得五道果”。“十转位”是:无忧转、净心转、 释滞转、道儒转、达觧转、善见转、权物转、了机转、无明转、具足转。“五道果”是:地仙果、飞仙果、自在果 、无漏果、无为果。如果修炼十转行满,五果功成,就可证三清大道,出九清之外,恶根就永断了,从而达到得到成仙的最高 境界。

    潘师正回荅高宗的第三个问题是:道教茅山宗的神仙谱系。他引用《灵宝经》和《三界图录》概括了道教的三 清三界之说。三清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界即三境,即是说,无始天尊“不假因缘化生 诸天,天明三景,”为万物始祖,称为“天根”。元始以下,各列有序,成为道教的神仙世界。

    潘 师正回荅高宗的第四个问题是:“天尊八身”说。他认为天尊的八身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 身、化身八种,每“身”都有一个故事和一首偈诗相当生动有趣。

    潘师正回荅高宗的第五个问题是:学道 要修善功。他要求要积德行善。三千功满,就自然迁名仙格。这是神仙与圣人的结合,符合国家的教化政策。

    潘师正 以其系统的道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展现在唐高宗面前,无怪乎高宗三次执礼面见询问道教真理奥义了。

    潘师正在嵩 山弘传道教五十年,使茅山宗以嵩山为中心,向中原迅速发展,根深叶茂。名师出高徒,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一为司马承祯 ,洛州温人,一为吴筠。他们都能承师之教,为一代名道。司马承祯撰写 《坐忘论》,对道教从外丹转为内丹,奠定了基础 ,成为宋元内丹学的先躯,被尊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吴筠从师正修正一法,撰《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对后世影响 很大。茅山宗在中原由于他二人的宣教,和盛唐的经济文化发达一样,把道教推向了又一个顶峰。

    潘师正看到后继有 人,十分欣慰,但他对弟子们说:“大丈夫一生以修道为事业,却不能真正隐身于重霄峻岭,销声匿迹,而徘徊在嵩山 ,并劳驾皇上再三召见,这也许是我的过错吧?因此,我就想飘舟入海,寻求三神山,隐遁而去。可是又顾念当今天皇、太后 的真诚崇信我三清大道,情感受深厚,我便又迟疑不决,终究不能痛下决心,离开嵩山。”又说:“我实无用,接 见帝王惊扰灵岳。你等学道,不满足深渺,那就没有牵累了。”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十六日上午,无疾 而终,终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武则天,追思不己,遂诏赠太中大夫,谥号“体玄先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