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唐代道教的修仙方法,有内外丹二种,多数主外丹,有的内外兼修 ,司马承祯所承袭的上清派,是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但司马承祯却重视,服气、养神的 内丹说,其大成主要为“坐忘论”一书,“坐忘”为合道重要契机, 显示了唐代道教修炼的转变,下开五代、北宋内丹先河,对宋明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 嵩山生仙道 声名震朝廷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洛 州温(今河南温县)人。晋彭城王司马权之后。其祖父司马晟,任隋朝亲侍大都督;其父仁 最,任唐代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长史。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生,少年时好学 ,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入道,从师潘师正,住中岳嵩山。受师正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 法术。师正特别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第四代 了。”接着,又授给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

司 马承祯居嵩山多年,征得老师的同意后,遍游天下名山,最后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 筑庐舍于坛上,取名众妙台,自号天台白云子。在这里,尊照老师的指点,进行修炼,几年 功夫,己远近闻名。

大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则天皇帝闻听 司马承祯的修道大名,立即下诏召他入京都洛阳,并亲自降手诏赞美他。司马承祯将要离开 洛阳 时,则天皇帝特下诏麟台监李峤,在洛阳桥东设宴为他饯行。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 711年),睿宗命其兄承祎到天台山诏司马承祯入京,引入宫中,并询问有关阴阳术数之事。 司马承祯回荅说:“道经上的要旨是:修道要一天天地减少知见,减少再减少,以至于 没了知见,与道融为一体,为无为的事,才能无所不为了。而你心里眼里所知见的事,每天 还不能停止减少,怎么又能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其它的,来增加你的智谋呢!”

睿宗问:“以无为的手法来修身,那就是一个清高的人了;以无为的手段来治理国家, 能行吗?”

司马承祯回荅说:“治理国家和治理自身是一样的呵!《老子 》中说:心思处于淡泊,合气置于广漠,顺着事物的发展自自然然就没有私心杂念了,而天 下就大治了。《易经》上说:圣人要与天地一样的德行。因此知道,上天不说话而讲信用, 无所作为能成就大事。无为的深义,就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呵!”

睿宗听后叹息 着说:“广成子的话,就是这样说的呵!”

司马承祯婉言谢绝留在京师, 要求返回天台山。睿宗最后还是允准了,于是赠给司马承祯宝琴一张,霞帔一身,并派人护 送。当时满朝官员一百多人,都提笔写诗相赠。常侍徐彥伯把朝官中最好的诗作选了二十多 篇,并且写了个序言,书名叫《白云记》。

司马承祯祥在京时,与陈子昂、卢藏用、 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造然、王维、贺知章十人,先后往来论道,意气相投,结为 “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将离京时,好友卢藏用前来劝说挽留他。卢早年 曾隐居长安终南山,后来动心作官,离开终南,身居朝中要职。这次,司马承祯的执意要返 天台山,就回忆起当年的事来,于是,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劝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 必天台?”司马承祯恢谐地说:“我看这座山是做官的捷径呵!”卢藏用再 无话可说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典故“终南捷径”的由来。

二 身居阳台观 心系唐玄宗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亲受法 箓,前后赏赐甚多。玄宗又问询延年度世的事,承祯隐约其辞,阐幽述微,而玄宗也受而秘 藏,他人不得而知。玄宗治国二十五年,享年七十多岁,有人说是得司马承祯道力之助。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贞一先生——司马承祯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贞一先生——司马承祯
    |

    唐代道教的修仙方法,有内外丹二种,多数主外丹,有的内外兼修 ,司马承祯所承袭的上清派,是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但司马承祯却重视,服气、养神的 内丹说,其大成主要为“坐忘论”一书,“坐忘”为合道重要契机, 显示了唐代道教修炼的转变,下开五代、北宋内丹先河,对宋明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 嵩山生仙道 声名震朝廷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洛 州温(今河南温县)人。晋彭城王司马权之后。其祖父司马晟,任隋朝亲侍大都督;其父仁 最,任唐代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长史。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生,少年时好学 ,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入道,从师潘师正,住中岳嵩山。受师正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 法术。师正特别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第四代 了。”接着,又授给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

    司 马承祯居嵩山多年,征得老师的同意后,遍游天下名山,最后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 筑庐舍于坛上,取名众妙台,自号天台白云子。在这里,尊照老师的指点,进行修炼,几年 功夫,己远近闻名。

    大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则天皇帝闻听 司马承祯的修道大名,立即下诏召他入京都洛阳,并亲自降手诏赞美他。司马承祯将要离开 洛阳 时,则天皇帝特下诏麟台监李峤,在洛阳桥东设宴为他饯行。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 711年),睿宗命其兄承祎到天台山诏司马承祯入京,引入宫中,并询问有关阴阳术数之事。 司马承祯回荅说:“道经上的要旨是:修道要一天天地减少知见,减少再减少,以至于 没了知见,与道融为一体,为无为的事,才能无所不为了。而你心里眼里所知见的事,每天 还不能停止减少,怎么又能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其它的,来增加你的智谋呢!”

    睿宗问:“以无为的手法来修身,那就是一个清高的人了;以无为的手段来治理国家, 能行吗?”

    司马承祯回荅说:“治理国家和治理自身是一样的呵!《老子 》中说:心思处于淡泊,合气置于广漠,顺着事物的发展自自然然就没有私心杂念了,而天 下就大治了。《易经》上说:圣人要与天地一样的德行。因此知道,上天不说话而讲信用, 无所作为能成就大事。无为的深义,就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呵!”

    睿宗听后叹息 着说:“广成子的话,就是这样说的呵!”

    司马承祯婉言谢绝留在京师, 要求返回天台山。睿宗最后还是允准了,于是赠给司马承祯宝琴一张,霞帔一身,并派人护 送。当时满朝官员一百多人,都提笔写诗相赠。常侍徐彥伯把朝官中最好的诗作选了二十多 篇,并且写了个序言,书名叫《白云记》。

    司马承祯祥在京时,与陈子昂、卢藏用、 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造然、王维、贺知章十人,先后往来论道,意气相投,结为 “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将离京时,好友卢藏用前来劝说挽留他。卢早年 曾隐居长安终南山,后来动心作官,离开终南,身居朝中要职。这次,司马承祯的执意要返 天台山,就回忆起当年的事来,于是,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劝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 必天台?”司马承祯恢谐地说:“我看这座山是做官的捷径呵!”卢藏用再 无话可说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典故“终南捷径”的由来。

    二 身居阳台观 心系唐玄宗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亲受法 箓,前后赏赐甚多。玄宗又问询延年度世的事,承祯隐约其辞,阐幽述微,而玄宗也受而秘 藏,他人不得而知。玄宗治国二十五年,享年七十多岁,有人说是得司马承祯道力之助。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