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玄教创始人张留孙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6-08 09:25:42

张留孙(1248~1321)为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师李宗老。后以所学游江淮间。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选其从行。第二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据传其能请祷止雨、疗疾,世祖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①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次年,奏复宫观,令自别为籍。此后,“宠遇日隆,比于亲臣”,②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访求逸遗,又相继受命为武宗、仁宗取名。至元二十八年更以卜筮之术,参预任命宰相的重大决策。此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朝廷每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③随着政治宠遇日隆,皇帝赐予道教职衔与权力也逐步上升。由道教都提点到玄教宗师、玄教大宗师;由上卿到特进上卿;由法师到真人、大真人;由知集贤院(元代管理儒、道的机构)道教事,到领集贤院道教事,位大学士上,再加开府仪同三司。

爵位也由三品到二品,再到一品。至仁宗延皊二年(1315),所得头衔多达四十三字,曰:“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既有勋号,又有实际职掌,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居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之冠。

张留孙在其政治地位日益显赫、道教权力日益扩大的过程中,陆续从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京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从而在他周围集合起大批道士,逐渐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道教派别,即龙虎宗支派玄教。这个道派是元代龙虎宗的核心,其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不仅超过了江南诸道派,而且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张留孙除领导玄教外,又在整个道教事务中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如元初集贤与翰林院同一官署,张留孙向元世祖建议分置两院。世祖即专设集贤院,掌管提举学校,征求贤良、隐逸,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皆隶属之。此后他和他的继任者即受命知集贤院道教事,参与管理全国道教。又如至元十八年,全真道在与佛教斗争中失败,道教经书面临全被焚毁的厄运,张留孙密启裕宗(太子真金)云:“黄老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裕宗启奏世祖,乃“集儒臣论定所当传者,俾天下复崇其教。”④从而减少了焚经的损失。

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领导玄教四十余年。除宗教活动外,并参预不少政治活动。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称,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指张留孙——引者注)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敕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可见张留孙在襄赞朝廷政治与调和官吏矛盾方面,曾作过不少工作,起过不少作用。因此,一方面更加取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另方面在大臣和士人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大臣故老心腹之臣,莫不与开府(指张留孙——引者注)有深契焉”。⑤从而使他领导的玄教能盛极一时。

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仁宗为之大举祝寿。 “上使国公画公像,诏翰林学士承旨赵公孟瞓书赞进入,上亲临视,识以皇帝之宝,以赐公生日”。并以之永“镇崇真宫”。

“是日,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⑥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留孙逝世,皇帝又为之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⑦天历二年(1329)加封“辅成赞化保运神德真君”。   

注:

① 见《元史·释老传》及袁桷《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② 《吴文正集》卷六十四:《张公道行碑》

③⑥⑦ 《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张宗师墓志铭》

④ 《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四:《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⑤ 《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元代玄教创始人张留孙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6-08 09:25:42

|
元代玄教创始人张留孙
|

张留孙(1248~1321)为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师李宗老。后以所学游江淮间。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选其从行。第二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据传其能请祷止雨、疗疾,世祖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①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次年,奏复宫观,令自别为籍。此后,“宠遇日隆,比于亲臣”,②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访求逸遗,又相继受命为武宗、仁宗取名。至元二十八年更以卜筮之术,参预任命宰相的重大决策。此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朝廷每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③随着政治宠遇日隆,皇帝赐予道教职衔与权力也逐步上升。由道教都提点到玄教宗师、玄教大宗师;由上卿到特进上卿;由法师到真人、大真人;由知集贤院(元代管理儒、道的机构)道教事,到领集贤院道教事,位大学士上,再加开府仪同三司。

爵位也由三品到二品,再到一品。至仁宗延皊二年(1315),所得头衔多达四十三字,曰:“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既有勋号,又有实际职掌,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居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之冠。

张留孙在其政治地位日益显赫、道教权力日益扩大的过程中,陆续从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京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从而在他周围集合起大批道士,逐渐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道教派别,即龙虎宗支派玄教。这个道派是元代龙虎宗的核心,其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不仅超过了江南诸道派,而且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张留孙除领导玄教外,又在整个道教事务中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如元初集贤与翰林院同一官署,张留孙向元世祖建议分置两院。世祖即专设集贤院,掌管提举学校,征求贤良、隐逸,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皆隶属之。此后他和他的继任者即受命知集贤院道教事,参与管理全国道教。又如至元十八年,全真道在与佛教斗争中失败,道教经书面临全被焚毁的厄运,张留孙密启裕宗(太子真金)云:“黄老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裕宗启奏世祖,乃“集儒臣论定所当传者,俾天下复崇其教。”④从而减少了焚经的损失。

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领导玄教四十余年。除宗教活动外,并参预不少政治活动。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称,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指张留孙——引者注)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敕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可见张留孙在襄赞朝廷政治与调和官吏矛盾方面,曾作过不少工作,起过不少作用。因此,一方面更加取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另方面在大臣和士人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大臣故老心腹之臣,莫不与开府(指张留孙——引者注)有深契焉”。⑤从而使他领导的玄教能盛极一时。

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仁宗为之大举祝寿。 “上使国公画公像,诏翰林学士承旨赵公孟瞓书赞进入,上亲临视,识以皇帝之宝,以赐公生日”。并以之永“镇崇真宫”。

“是日,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⑥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留孙逝世,皇帝又为之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⑦天历二年(1329)加封“辅成赞化保运神德真君”。   

注:

① 见《元史·释老传》及袁桷《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② 《吴文正集》卷六十四:《张公道行碑》

③⑥⑦ 《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张宗师墓志铭》

④ 《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四:《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⑤ 《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