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义疏(上)(3)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6:37

天地长久章第七

天地长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虚玄至道能安立二仪,故次此章,即托于二仪而为修习之法。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正举二仪,假设问答。第二略显圣智修营之能。第三结叹圣人独成尊贵。

第一正举二仪,假设问答。

天地长久。

二仪虽大,犹有劫尽之期。然就形相之中稍为赊远,故举天地以况圣人。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

假设疑旨,发明其义。

以其不自生。

假答前问,释其所由。言天地但施生于万物,不自营己之生也。

故能长久。结释也。

第二略显圣智修营之能。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仍上以合喻也。圣人,即与天地合德者也。举其高行,楷模群有也。后其身,先度物也。而身先,超三界也。外其身,隳肢体也。而身存,得长生也。

第三结叹圣人独成尊贵。

此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尸,主也。言圣人观物我虚幻,名实俱空,故能后己先人,忘我济物,故无主也。而言成其尸者,结叹圣人也。只为德合二仪,刍狗百姓,故独居三界之尊,成天人之化主也。

上善章第八

上善章所以次前者,前章略明忘我之行,未显功能,故次此章广举忘我之人,有殊能妙用。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正标上善,法喻两陈。第二汎举三能,广明七德。第三结叹柔弱,所以无疵。

第一正标上善,法喻两陈。

上善若水。

善有二种,(原作“水有二种”,蒙文通辑本据文义改为“善有二种”,今从之。)一执二忘,此是忘善,故称为上。水有多种利用,故偕况之。利用功能,具列于下。

第二汎举三能,广明七德。

水善利万物。

言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津润霑洽,利物处多。以此功能,故况圣德。圣德应感,善功机权,方便开化,其义如水,故以为喻也。

又不争。

水性柔和,不与物争,方圆任器,壅决随人。上善之行,应物亦尔。

处众人之所恶。

所恶者,卑下之地。卑下之地,水则居之。言众人皆舍下趣高,憍慢陵物。上善独去高取下,柔和静退。

故几于道。

几,近也。言行此三能,故近于道。三能已了,次明七德。

居善地。

水性趣下,以下为安。上善好谦,以谦为吉。故用卑下而为善地,所谓处乎不竞之地。

心善渊。

渊,止水也。言止水清洁泓澄,渊深难测。上善心源,虚远静照亦然。故渊静则鉴人,心虚则照物。

与善仁。

仁,恩也。言水性霑濡,惠润于物。圣德慈救,恩被苍生。慈救则不隔怨亲,霑濡则岂拣净秽。

言善信。

信,实也。水能澄鉴仪貌,妍丑不欺。圣言证理,信如符契。亦言海水三潮,不失时候。况圣智逗机,不遗三品。

正善治。

水性平而无僻,圣心正而治邪。《庄》云:“平中准,大匠取则焉。”

事善能。

水性多能,随事利益。圣智虚察,顺物成功。

动善时。

水冬凝夏释,流结随时。况圣智虚忘,感来则应。观机动寂,不失事宜。出处默语,不二而一。

第三结叹柔弱,所以无疵。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义同前释。唯水与圣,独以不争,为能虚柔顺,故无尤过也。

持而章第九

持而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广明无为上善,虚己利他,故次此章,即显有欲下凡,自贻伊谴。欲示去取,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执心有欲,多致倾危。第二明富贵骄矜,必遭祸害。第三谦柔静退,方合天道。

第一明执心有欲,多致倾危。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执也。盈,满也。已,止也。言不能静退谦虚,恒欲执求盈满,夸矜我大,意在凌人,必致倾危,不如止而勿行也。故《庄子》云:“巵满则倾危。”又《书》云:“满招损,谦受益。”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磨也。锐,利也。夫揣剑磨刀,虽利必损。况励己陵物,宁不困乎?又揣磨心智,唯欲贪求,其为伤害,甚于戈戟。物皆我雠,故不可长保。

第二明富贵骄矜,必遭祸害。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欲甚神倦,财富形劳,身心既困,莫能守也。又积不能散,必招巨盗。内怀忧戚,外周楼疏,身死财泮,故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咎,衅也。遗,与也。夫处富贵,应须济物。不能谦逊,反更骄盈,自致危亡,岂关佗与?

第三谦柔静退,方合天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天者,自然之谓也。夫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亏必盈,极则反,数其然也。所以佐世之功成,富贵之名遂者,必须守分知足,谦柔静退,处不竞之地,远害全身。能如是者,深合天真之道也。功成名遂者,谓退身隐行,行自然也。

载营章第十

载营章所次前者,(原作“载营者所以次前章”,蒙文通辑本据文义改,今从之。)前章略显骄矜之过,谦退之德。其于修习法门,犹自未具,故次此一章,即广明内外两行次第功能。(就)此一章,义分三别:第一明拘魂制魄,守一内修。第二广显治国利佗之行。第三结叹达道忘功之美。

第一明拘魂制魄,守一内修。

载营魄。

载,运也。营魂是阳神,欲人之善。魄是阴神,欲人之恶。故魂营营然而好生。魄,泊也,欲人之泊着生死。又魂性雄健,好受喜怒;魄性雌柔,好受惊怖。惊怖喜怒,皆损精神,故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使不驰动也。

抱一能无离。

抱,守也。一,三一也。离,散也。既能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令不离散也。

专炁致柔能婴儿。

专,精专也。炁,道炁也。致,得也。柔,和也。只为专精道炁,致得柔和之理。故如婴儿之无欲(也)。(“也”字据所顾《疏》补。)

涤除玄览能无疵。

涤,洗也。除,遣也。览,察也。疵,病也。涤荡六府,除遣五情,使神炁虚玄,故能览察妙理,内外清夷,而无疵病也。(“也”,强《疏》作“者”,据顾《疏》改。)(然后身无所为,心无所取,不为有生,不为无灭。以此而用,岂有疵病。此明自利也。)(括号中的文字强《疏》缺,据顾《疏》补。)

第二广显治国利佗之行。

爱民治国而无知。

前既自利道圆,此下应须接物。接物之行,(“接物之行”,强《疏》缺“接物”二字,“之行”误作“行之”,据顾《疏》改。)莫先治国爱民。知,分别智也。慈悲覆养,是曰爱民。布政行化,名为治国。夫治国者必须示其淳朴,教以无为,杜彼邪奸,塞兹分别。如此则击壤之风斯返,结绳之政可追。故下文云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天地开阖而为雌。

(河上公本作天门。)(此句强《疏》缺,据顾《疏》补。顾《疏》“天门”作“天地”,误,蒙文通辑本改为“天门”,符合河上公注本,今从之。)阖,闭也。雌,静也。天地开阖,谓劫运成坏也。言圣人混迹二仪之中,不为三灾所及,虽劫有废兴,而心恒虚静。故《庄子》云:“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明白四达而无为。

明以能照得名,白以洁素受称。四者四方,达者无碍。言圣人空惠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故略举四方,足明八极。且寂而能应,所以四达。应不乖寂,恒自无为也。又解云:四达者,达三界及道境也。

生之畜之。

言圣人自利道圆,利佗德满,故能生化群品,畜养含灵。故下文云道生之,德畜之。

生而不有。

虽复陶铸万物,亭毒三才,妙体真空,故无苍生之可化。

为而不恃。

岂有功用之可称?只为无苍生之可化,故施为利物,亦无恩造之可恃也。

长而不宰。

宰,主也。圣人长养群生,实为化主。而忘功丧我,故云不宰。

第三结叹达道忘功之美。

是谓玄德。

玄言深远,德乃上德。叹此忘功圣人冥于造化,可谓深玄上德(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显自利利佗内外二行,其于空有两惠,犹自未圆。故次此章,具明资导之义。就此一章,义分为两:第一汎举三事,以况有无。第二的辨有无,显明资导。

第一汎举三事,以况有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周礼·考工记》云:三十辐象三十日,以成一月也。当其无者,箱毂内空也。只为空能容物,故有车用。以况学人心空,故能运载苍生也。又车是假名,诸缘和合,而成此车。细析推寻,徧体虚幻。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考工记》云:埏,和也。埴,粘土也。和粘水土,烧以成器。器中空无,故得盛受。以况学人心空,故能容物。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穿凿户牖,以为室屋,室中空无,故得居处。况学人心空,故能覆物。又穿凿户牖,通人往来,况根窍虚通,故能用而无滞。车等三物,其义相类,所以重出者,车则动而不静,室则静而不动,器则亦动亦静。有此三异,故重出之。

第二的辨有无,显明资导。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赖有以为利,有藉无以为用。二法相假,故成车等也。言学人必须以有资空,以空导有,有无资导,心不偏溺,故成学人之利用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汎举车器,欲显假法不真,故次此章正辨色声,以明实法虚幻相对,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显尘能败根,应须厌离。第二明根染尘境,劝令静息。第三举圣戒凡,示其取舍。

第一显尘能败根,应须厌离。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者,谓青黄赤白黑也。言人不能内照真源,而外逐尘境,虽见异空之色,乃曰非盲。不睹即色是空,与盲何别?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者,宫商角征羽也。心躭丝竹,耳滞宫商,不能返听希声,故曰聋也。《庄子》云:非唯形骸有聋盲,夫智亦有之。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者,甘苦辛酸咸也。爽,差失也。躭贪醪醴,咀嚼膻腥,不能味道谈玄,故曰口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犹奔骤也。言田猎之夫,贪逐禽兽,快心放荡,有类狂人。倒置之徒,欲心逐境,速如驰骋,狂如田猎。《庄子》云: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等是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谓赵璧随珠,珍贵佳丽之物也。贪着爱玩,为生死之因。于修道行中,大为妨碍。

第三举圣戒凡,示其取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是以,仍上文也。圣人,即举圣戒凡也。腹,内也。目,外也。怀道抱德,充满于内,故为腹也。内视无色,返听无声,诸根空净,不染尘境,故不为目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耳目之盲聋,取此为腹之实智。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3)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6:37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3)
    |

    天地长久章第七

    天地长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虚玄至道能安立二仪,故次此章,即托于二仪而为修习之法。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正举二仪,假设问答。第二略显圣智修营之能。第三结叹圣人独成尊贵。

    第一正举二仪,假设问答。

    天地长久。

    二仪虽大,犹有劫尽之期。然就形相之中稍为赊远,故举天地以况圣人。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

    假设疑旨,发明其义。

    以其不自生。

    假答前问,释其所由。言天地但施生于万物,不自营己之生也。

    故能长久。结释也。

    第二略显圣智修营之能。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仍上以合喻也。圣人,即与天地合德者也。举其高行,楷模群有也。后其身,先度物也。而身先,超三界也。外其身,隳肢体也。而身存,得长生也。

    第三结叹圣人独成尊贵。

    此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尸,主也。言圣人观物我虚幻,名实俱空,故能后己先人,忘我济物,故无主也。而言成其尸者,结叹圣人也。只为德合二仪,刍狗百姓,故独居三界之尊,成天人之化主也。

    上善章第八

    上善章所以次前者,前章略明忘我之行,未显功能,故次此章广举忘我之人,有殊能妙用。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正标上善,法喻两陈。第二汎举三能,广明七德。第三结叹柔弱,所以无疵。

    第一正标上善,法喻两陈。

    上善若水。

    善有二种,(原作“水有二种”,蒙文通辑本据文义改为“善有二种”,今从之。)一执二忘,此是忘善,故称为上。水有多种利用,故偕况之。利用功能,具列于下。

    第二汎举三能,广明七德。

    水善利万物。

    言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津润霑洽,利物处多。以此功能,故况圣德。圣德应感,善功机权,方便开化,其义如水,故以为喻也。

    又不争。

    水性柔和,不与物争,方圆任器,壅决随人。上善之行,应物亦尔。

    处众人之所恶。

    所恶者,卑下之地。卑下之地,水则居之。言众人皆舍下趣高,憍慢陵物。上善独去高取下,柔和静退。

    故几于道。

    几,近也。言行此三能,故近于道。三能已了,次明七德。

    居善地。

    水性趣下,以下为安。上善好谦,以谦为吉。故用卑下而为善地,所谓处乎不竞之地。

    心善渊。

    渊,止水也。言止水清洁泓澄,渊深难测。上善心源,虚远静照亦然。故渊静则鉴人,心虚则照物。

    与善仁。

    仁,恩也。言水性霑濡,惠润于物。圣德慈救,恩被苍生。慈救则不隔怨亲,霑濡则岂拣净秽。

    言善信。

    信,实也。水能澄鉴仪貌,妍丑不欺。圣言证理,信如符契。亦言海水三潮,不失时候。况圣智逗机,不遗三品。

    正善治。

    水性平而无僻,圣心正而治邪。《庄》云:“平中准,大匠取则焉。”

    事善能。

    水性多能,随事利益。圣智虚察,顺物成功。

    动善时。

    水冬凝夏释,流结随时。况圣智虚忘,感来则应。观机动寂,不失事宜。出处默语,不二而一。

    第三结叹柔弱,所以无疵。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义同前释。唯水与圣,独以不争,为能虚柔顺,故无尤过也。

    持而章第九

    持而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广明无为上善,虚己利他,故次此章,即显有欲下凡,自贻伊谴。欲示去取,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执心有欲,多致倾危。第二明富贵骄矜,必遭祸害。第三谦柔静退,方合天道。

    第一明执心有欲,多致倾危。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执也。盈,满也。已,止也。言不能静退谦虚,恒欲执求盈满,夸矜我大,意在凌人,必致倾危,不如止而勿行也。故《庄子》云:“巵满则倾危。”又《书》云:“满招损,谦受益。”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磨也。锐,利也。夫揣剑磨刀,虽利必损。况励己陵物,宁不困乎?又揣磨心智,唯欲贪求,其为伤害,甚于戈戟。物皆我雠,故不可长保。

    第二明富贵骄矜,必遭祸害。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欲甚神倦,财富形劳,身心既困,莫能守也。又积不能散,必招巨盗。内怀忧戚,外周楼疏,身死财泮,故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咎,衅也。遗,与也。夫处富贵,应须济物。不能谦逊,反更骄盈,自致危亡,岂关佗与?

    第三谦柔静退,方合天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天者,自然之谓也。夫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亏必盈,极则反,数其然也。所以佐世之功成,富贵之名遂者,必须守分知足,谦柔静退,处不竞之地,远害全身。能如是者,深合天真之道也。功成名遂者,谓退身隐行,行自然也。

    载营章第十

    载营章所次前者,(原作“载营者所以次前章”,蒙文通辑本据文义改,今从之。)前章略显骄矜之过,谦退之德。其于修习法门,犹自未具,故次此一章,即广明内外两行次第功能。(就)此一章,义分三别:第一明拘魂制魄,守一内修。第二广显治国利佗之行。第三结叹达道忘功之美。

    第一明拘魂制魄,守一内修。

    载营魄。

    载,运也。营魂是阳神,欲人之善。魄是阴神,欲人之恶。故魂营营然而好生。魄,泊也,欲人之泊着生死。又魂性雄健,好受喜怒;魄性雌柔,好受惊怖。惊怖喜怒,皆损精神,故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使不驰动也。

    抱一能无离。

    抱,守也。一,三一也。离,散也。既能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令不离散也。

    专炁致柔能婴儿。

    专,精专也。炁,道炁也。致,得也。柔,和也。只为专精道炁,致得柔和之理。故如婴儿之无欲(也)。(“也”字据所顾《疏》补。)

    涤除玄览能无疵。

    涤,洗也。除,遣也。览,察也。疵,病也。涤荡六府,除遣五情,使神炁虚玄,故能览察妙理,内外清夷,而无疵病也。(“也”,强《疏》作“者”,据顾《疏》改。)(然后身无所为,心无所取,不为有生,不为无灭。以此而用,岂有疵病。此明自利也。)(括号中的文字强《疏》缺,据顾《疏》补。)

    第二广显治国利佗之行。

    爱民治国而无知。

    前既自利道圆,此下应须接物。接物之行,(“接物之行”,强《疏》缺“接物”二字,“之行”误作“行之”,据顾《疏》改。)莫先治国爱民。知,分别智也。慈悲覆养,是曰爱民。布政行化,名为治国。夫治国者必须示其淳朴,教以无为,杜彼邪奸,塞兹分别。如此则击壤之风斯返,结绳之政可追。故下文云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天地开阖而为雌。

    (河上公本作天门。)(此句强《疏》缺,据顾《疏》补。顾《疏》“天门”作“天地”,误,蒙文通辑本改为“天门”,符合河上公注本,今从之。)阖,闭也。雌,静也。天地开阖,谓劫运成坏也。言圣人混迹二仪之中,不为三灾所及,虽劫有废兴,而心恒虚静。故《庄子》云:“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明白四达而无为。

    明以能照得名,白以洁素受称。四者四方,达者无碍。言圣人空惠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故略举四方,足明八极。且寂而能应,所以四达。应不乖寂,恒自无为也。又解云:四达者,达三界及道境也。

    生之畜之。

    言圣人自利道圆,利佗德满,故能生化群品,畜养含灵。故下文云道生之,德畜之。

    生而不有。

    虽复陶铸万物,亭毒三才,妙体真空,故无苍生之可化。

    为而不恃。

    岂有功用之可称?只为无苍生之可化,故施为利物,亦无恩造之可恃也。

    长而不宰。

    宰,主也。圣人长养群生,实为化主。而忘功丧我,故云不宰。

    第三结叹达道忘功之美。

    是谓玄德。

    玄言深远,德乃上德。叹此忘功圣人冥于造化,可谓深玄上德(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显自利利佗内外二行,其于空有两惠,犹自未圆。故次此章,具明资导之义。就此一章,义分为两:第一汎举三事,以况有无。第二的辨有无,显明资导。

    第一汎举三事,以况有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周礼·考工记》云:三十辐象三十日,以成一月也。当其无者,箱毂内空也。只为空能容物,故有车用。以况学人心空,故能运载苍生也。又车是假名,诸缘和合,而成此车。细析推寻,徧体虚幻。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考工记》云:埏,和也。埴,粘土也。和粘水土,烧以成器。器中空无,故得盛受。以况学人心空,故能容物。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穿凿户牖,以为室屋,室中空无,故得居处。况学人心空,故能覆物。又穿凿户牖,通人往来,况根窍虚通,故能用而无滞。车等三物,其义相类,所以重出者,车则动而不静,室则静而不动,器则亦动亦静。有此三异,故重出之。

    第二的辨有无,显明资导。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赖有以为利,有藉无以为用。二法相假,故成车等也。言学人必须以有资空,以空导有,有无资导,心不偏溺,故成学人之利用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汎举车器,欲显假法不真,故次此章正辨色声,以明实法虚幻相对,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显尘能败根,应须厌离。第二明根染尘境,劝令静息。第三举圣戒凡,示其取舍。

    第一显尘能败根,应须厌离。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者,谓青黄赤白黑也。言人不能内照真源,而外逐尘境,虽见异空之色,乃曰非盲。不睹即色是空,与盲何别?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者,宫商角征羽也。心躭丝竹,耳滞宫商,不能返听希声,故曰聋也。《庄子》云:非唯形骸有聋盲,夫智亦有之。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者,甘苦辛酸咸也。爽,差失也。躭贪醪醴,咀嚼膻腥,不能味道谈玄,故曰口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犹奔骤也。言田猎之夫,贪逐禽兽,快心放荡,有类狂人。倒置之徒,欲心逐境,速如驰骋,狂如田猎。《庄子》云: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等是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谓赵璧随珠,珍贵佳丽之物也。贪着爱玩,为生死之因。于修道行中,大为妨碍。

    第三举圣戒凡,示其取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是以,仍上文也。圣人,即举圣戒凡也。腹,内也。目,外也。怀道抱德,充满于内,故为腹也。内视无色,返听无声,诸根空净,不染尘境,故不为目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耳目之盲聋,取此为腹之实智。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