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义疏(上)(5)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6:37

曲则章第二十二

曲则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孔德容貌,于教未周,故次此章,重显孔德行能,以为物范。就此一章,文开四别:第一举因地四行,以示谦和。第二明妙体一中,为物楷式。第三彰果上四德,对显前行。第四援引古实,结叹曲全。

第一举因地四行,以示谦和。

曲则全。

屈曲随顺,不忤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云:吾行却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

枉则正。

枉,滥也。体知枉直不二,故能受于毁谤,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直也。此一句忘毁誉。

洼则盈。

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物竞,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下。

弊则新。

弊,辱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一句忘荣辱也。

第二明妙体一中,为物楷式。

少则得,多则惑。

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下,处一中也。多谓滞于违顺等法,不离二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执范群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不自见故明。

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显著。

不自伐故有功。

虽复亭毒群生,而刍狗百姓,推功于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长。

只为推功于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长远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即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第四援引古实,结叹曲全。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实,谅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大成全德,物归于己也。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举曲全四德,令物依修,故次此章,广明诸行。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体教忘言,故能会理。第二明执心躁竞,所以无常。第三结成忘言之得。第四正结执教之失。

第一明体教忘言,故能会理。

希言自然。

希,简少也。希言,犹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也。

第二明执心躁竞,所以无常。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乖至理,不可久长,故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通是无常也。

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孰,谁也。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第三结成忘言之得。

故从事而道者,道得之。

从,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而恒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道得之者,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所相会。道得之,犹得道也。

同于德者,德得之。

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为行同于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第四正结执教之失。

同于失者,道失之。

有为躁竞,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于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也。

信不足,有不信。

不能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于理未足。所以执言滞教,未达其源,故于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举躁竞之人执教之失,故次此章,重明其义。就此一章,义有三别:第一举跨跂两惑,近继骤雨前章。第二重辨四迷,远对曲全四德。第三举譬,劝令厌拾。

第一举跨跂两惑,近继骤雨前章。

跂者不久。

跂,慕羡也。言躁竞之夫,心非怀道,不能任其守素,而分外羡欲。然物有素分,不可希跂。既乖其道,岂得久长。

跨者不行。

跨谓矜傲也。修道之夫应须谦逊,方乃跨诞矜傲于人,以此为怀,不可行道。故《庄子》云:寄鹏雕以息跂。又云:权势不久,则夸者悲。

第二重辨四迷,远对曲全四德。

自见不明。

不能忘我,自见有身,此乃昏愚,非明智也。

自是不彰。

心恒自是,口每非他,物共蔽之,故其德不显也。

自伐无功。

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无功绩。

自矜不长。

矜夸自高,骄慢陵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乎?

第三举譬,劝令厌舍。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

余食犹残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实犹残食赘病,甚可厌贱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物,咸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于夸赘之行乎?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汎举矜夸,劝其厌舍,故次此章,显道之体状,令物起修。夫设教处方,必先病后药。药病相对,所以次之。今就此章,义开为五:第一显道之体状,妙绝形声。第二明本无称谓,降迹立名。第三明引物向方,归根反本。第四举域中四大,令物依修。第五示自浅之深,渐阶圆极。

第一显道之体状,妙绝形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虽混而成。不成而成,虽成而混。即此混成之道,在天地先生。还是不先先,不生生义也。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寥独立不改。

寂,无声也。寥,无形也。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絶。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

周行不殆,可为天下母。

道无不在,名曰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开化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合灵,生之畜之,故可为母。

第二明本无称谓,降迹递立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本无名,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有通生之德,故字之曰道,即初章云有名万物母也。

强为之名曰大。

体无涯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故不同而同,有名有字。同而不同,先字后名也。

第三明引物向方,归根返本。

大曰逝,逝曰远,曰曰返。

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往至圣境也。逝曰远,超凌三界,远适三清也。远曰返,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则即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罗天上。

第四举域中四大,令物依修。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道大无不包也,天大无不覆也,地大无不载也,王大无不制也。

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

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此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义说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

第五自浅之深,渐阶圆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王也。必须法地安静,静为行先,定能生惠也。故下章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私也。又天有三光,喻人有惠照。地是定门,天是惠门也。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自然之妙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絶修学,故言法自然也。

重为章第二十六

重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人法于地,表学道以静为先,故次此章,即格量静躁。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正辨轻躁之劣,重静之胜。第二明重静之人,动不乖寂。第三明轻躁之者,亡国丧身。

第一正辨轻躁之劣,重静之胜。

重为轻根。

譬重为树根,轻为花叶。轻者凋落,重者长存。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静为躁君。

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也。第二明重静之人,动不乖寂。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是以,仍前生后文也。辙,静也。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即动而寂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宫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洽,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第三明轻躁之者,亡国丧身。

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奈何,犹如何也。王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㪍,厚赋繁徭,禽荒色荒,轻忽宇内,哀叹之甚,故云奈何。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重静圣人动不乖寂,故次此章,广显此人行能功用。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重静之人,三业清净。第二明重静之人,结愿坚固,六根解脱。第三明降迹慈救,应物无遗。第四示师资之道,修学之妙。

第一明重静之人,三业清净。

善行无辙迹。

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也。此明身业净。

善言无瑕谪。

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也。本又作的字,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善计不用筹算。

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

第二明结愿坚固,六根解脱。

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恣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也。此明六根解脱。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众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意,入于法门也。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就伏心文,有文尸三解,解有三品,总成九品,通前发心,为十转行也。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宫也。第四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彼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始终无替也。此明结愿坚固。

第三明降迹慈救,应物无遗。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圣人即是前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先举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者,示仁覃无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袭,承也,用也。此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第四示师资之道,修学之妙。

善人,即向来袭明之人也。言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众生,允当宗匠。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用也,亦是助益之义。言善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益成我德故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不贵其师,无能化也。不爱其资,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圣平等,故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众妙也。

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似大迷,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知雄章第二十八

知雄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善行之士,常善救人,其于救物之方,犹自未显,故次此章,略示其耍。就此章中,文开四别:第一明去刚取柔,是行人要迳。第二劝遣明归闇,为学道楷模。第三示守辱忘荣,归根反本。第四显匠成庶品,利物忘功。

第一明去刚取柔,是行人要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

蹊,迳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迳。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于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第二劝遣明归闇,为学道楷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白,昭明也。黑,暗味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眩曜于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退守暗昧,不忤于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为修学之洪范也。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忒,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复我清虚,归于至道。

第三示守辱忘荣,归根反本。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荣,宠贵也。辱,卑贱也。处于荣贵,遂超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此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于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守辱,天下归凑,譬彼川谷,包纳虚容也。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谷,罄无不容。所以常道上德,于是乃足。故能复于真空,归于妙本也。

第四显匠成庶品,利物忘功。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散,分布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于妙本,次须从本降迹,以救苍生。布此淳朴,而为化用。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驭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驭导之方也。

是以大制不割。

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于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5)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6:37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5)
    |

    曲则章第二十二

    曲则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孔德容貌,于教未周,故次此章,重显孔德行能,以为物范。就此一章,文开四别:第一举因地四行,以示谦和。第二明妙体一中,为物楷式。第三彰果上四德,对显前行。第四援引古实,结叹曲全。

    第一举因地四行,以示谦和。

    曲则全。

    屈曲随顺,不忤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云:吾行却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

    枉则正。

    枉,滥也。体知枉直不二,故能受于毁谤,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直也。此一句忘毁誉。

    洼则盈。

    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物竞,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下。

    弊则新。

    弊,辱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一句忘荣辱也。

    第二明妙体一中,为物楷式。

    少则得,多则惑。

    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下,处一中也。多谓滞于违顺等法,不离二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执范群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不自见故明。

    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显著。

    不自伐故有功。

    虽复亭毒群生,而刍狗百姓,推功于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长。

    只为推功于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长远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即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第四援引古实,结叹曲全。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实,谅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大成全德,物归于己也。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举曲全四德,令物依修,故次此章,广明诸行。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体教忘言,故能会理。第二明执心躁竞,所以无常。第三结成忘言之得。第四正结执教之失。

    第一明体教忘言,故能会理。

    希言自然。

    希,简少也。希言,犹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也。

    第二明执心躁竞,所以无常。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乖至理,不可久长,故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通是无常也。

    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孰,谁也。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第三结成忘言之得。

    故从事而道者,道得之。

    从,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而恒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道得之者,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所相会。道得之,犹得道也。

    同于德者,德得之。

    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为行同于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第四正结执教之失。

    同于失者,道失之。

    有为躁竞,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于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也。

    信不足,有不信。

    不能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于理未足。所以执言滞教,未达其源,故于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举躁竞之人执教之失,故次此章,重明其义。就此一章,义有三别:第一举跨跂两惑,近继骤雨前章。第二重辨四迷,远对曲全四德。第三举譬,劝令厌拾。

    第一举跨跂两惑,近继骤雨前章。

    跂者不久。

    跂,慕羡也。言躁竞之夫,心非怀道,不能任其守素,而分外羡欲。然物有素分,不可希跂。既乖其道,岂得久长。

    跨者不行。

    跨谓矜傲也。修道之夫应须谦逊,方乃跨诞矜傲于人,以此为怀,不可行道。故《庄子》云:寄鹏雕以息跂。又云:权势不久,则夸者悲。

    第二重辨四迷,远对曲全四德。

    自见不明。

    不能忘我,自见有身,此乃昏愚,非明智也。

    自是不彰。

    心恒自是,口每非他,物共蔽之,故其德不显也。

    自伐无功。

    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无功绩。

    自矜不长。

    矜夸自高,骄慢陵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乎?

    第三举譬,劝令厌舍。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

    余食犹残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实犹残食赘病,甚可厌贱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物,咸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于夸赘之行乎?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汎举矜夸,劝其厌舍,故次此章,显道之体状,令物起修。夫设教处方,必先病后药。药病相对,所以次之。今就此章,义开为五:第一显道之体状,妙绝形声。第二明本无称谓,降迹立名。第三明引物向方,归根反本。第四举域中四大,令物依修。第五示自浅之深,渐阶圆极。

    第一显道之体状,妙绝形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虽混而成。不成而成,虽成而混。即此混成之道,在天地先生。还是不先先,不生生义也。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寥独立不改。

    寂,无声也。寥,无形也。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絶。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

    周行不殆,可为天下母。

    道无不在,名曰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开化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合灵,生之畜之,故可为母。

    第二明本无称谓,降迹递立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本无名,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有通生之德,故字之曰道,即初章云有名万物母也。

    强为之名曰大。

    体无涯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故不同而同,有名有字。同而不同,先字后名也。

    第三明引物向方,归根返本。

    大曰逝,逝曰远,曰曰返。

    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往至圣境也。逝曰远,超凌三界,远适三清也。远曰返,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则即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罗天上。

    第四举域中四大,令物依修。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道大无不包也,天大无不覆也,地大无不载也,王大无不制也。

    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

    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此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义说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

    第五自浅之深,渐阶圆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王也。必须法地安静,静为行先,定能生惠也。故下章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私也。又天有三光,喻人有惠照。地是定门,天是惠门也。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自然之妙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絶修学,故言法自然也。

    重为章第二十六

    重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人法于地,表学道以静为先,故次此章,即格量静躁。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正辨轻躁之劣,重静之胜。第二明重静之人,动不乖寂。第三明轻躁之者,亡国丧身。

    第一正辨轻躁之劣,重静之胜。

    重为轻根。

    譬重为树根,轻为花叶。轻者凋落,重者长存。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静为躁君。

    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也。第二明重静之人,动不乖寂。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是以,仍前生后文也。辙,静也。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即动而寂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宫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洽,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第三明轻躁之者,亡国丧身。

    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奈何,犹如何也。王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㪍,厚赋繁徭,禽荒色荒,轻忽宇内,哀叹之甚,故云奈何。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重静圣人动不乖寂,故次此章,广显此人行能功用。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重静之人,三业清净。第二明重静之人,结愿坚固,六根解脱。第三明降迹慈救,应物无遗。第四示师资之道,修学之妙。

    第一明重静之人,三业清净。

    善行无辙迹。

    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也。此明身业净。

    善言无瑕谪。

    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也。本又作的字,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善计不用筹算。

    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

    第二明结愿坚固,六根解脱。

    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恣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也。此明六根解脱。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众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意,入于法门也。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就伏心文,有文尸三解,解有三品,总成九品,通前发心,为十转行也。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宫也。第四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彼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始终无替也。此明结愿坚固。

    第三明降迹慈救,应物无遗。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圣人即是前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先举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者,示仁覃无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袭,承也,用也。此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第四示师资之道,修学之妙。

    善人,即向来袭明之人也。言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众生,允当宗匠。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用也,亦是助益之义。言善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益成我德故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不贵其师,无能化也。不爱其资,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圣平等,故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众妙也。

    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似大迷,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知雄章第二十八

    知雄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善行之士,常善救人,其于救物之方,犹自未显,故次此章,略示其耍。就此章中,文开四别:第一明去刚取柔,是行人要迳。第二劝遣明归闇,为学道楷模。第三示守辱忘荣,归根反本。第四显匠成庶品,利物忘功。

    第一明去刚取柔,是行人要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

    蹊,迳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迳。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于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第二劝遣明归闇,为学道楷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白,昭明也。黑,暗味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眩曜于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退守暗昧,不忤于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为修学之洪范也。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忒,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复我清虚,归于至道。

    第三示守辱忘荣,归根反本。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荣,宠贵也。辱,卑贱也。处于荣贵,遂超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此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于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守辱,天下归凑,譬彼川谷,包纳虚容也。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谷,罄无不容。所以常道上德,于是乃足。故能复于真空,归于妙本也。

    第四显匠成庶品,利物忘功。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散,分布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于妙本,次须从本降迹,以救苍生。布此淳朴,而为化用。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驭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驭导之方也。

    是以大制不割。

    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于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