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义疏(下)(5)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1:38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对辩刚柔,具陈损益,故次此章举水为喻,重显柔弱之能。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起譬,明刚劣柔胜。第二合喻,叹凡不能行。第三举圣证成,示其正道。

第一起譬,明刚劣柔胜。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

物性柔弱,无过于水,天下坚强,莫先金石,然水虽柔弱,利用无穷,攻击坚强,莫在先者。无为破有,其义亦然也。

其无以易之。

言水能攻坚,百王不易之事。无为破有,万代不刊之术也。

第二合喻,叹凡不能行。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水能攻于金,故知柔弱胜于刚强。此乃愚智同知,而举世无能依行者。

第三举圣证成,示其正道。

是以圣人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国,邦域也。垢,辱也。言体道之士处于人世,谦退柔弱,达于违从,身受屈辱而不与物争,故堪为社稷之主,以牧苍生也。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不祥,犹不善也。圣人灵监(鉴)虚通,达于善恶,若有不祥之事,辄自责躬,引过归己,此可为天下君王也。昔成汤自剪,千里来云,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诸侯。后举天下,宜属天子也。

正言若反。

当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善好荣,而今乃受垢辱不善,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虽反不反。虽反不反,恒顺于俗;不反而反,顺俗而真,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云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即其义。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旷明刚强柔弱,其于至极犹未洞忘,故次此章即遣前玄,以彰重玄之致。就此一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虽离二边,未阶极道。第二明圣人虚会,妙契重玄。第三辩有德无德,忘执之异。

第一明虽离二边,未阶极道。

和大怨,必有余怨。

怨,对也,即是有无、美恶等一切待对之法也。言行虽舍有无,非有非无,和二边为中一,犹前玄,未体于重玄理也。此虽有待,未能无不待也。此是待独,未独独,故有余对也。

安可以为善?

安,何也。言虽遣二边,未忘中一,故何可尽善也。

第二明圣人虚会,妙契重玄。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

契,信也,合也。左,阳也,生也。言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所虚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义言执左,此即不执而执也,犹如帝王握于左契,所以征摄万机。圣人妙契环中,故能匡御亿兆。而言不责者,圣人虽复匡御众生,而忘其德,刍狗百姓,故不责其恩报。

第三辩有德无德,忘执之异。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彻,迹也。言上德之人主意妙契,不执名言。无德之者,犹滞筌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彻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真之理何有亲疏,上善之人自然符会,即向执左契不责于人者是也。

小国章第八十

小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显二玄之教,于行未圆,故次此章正明从小入大。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小学之人不染尘境。第二明虚心证理,舍教忘筌。第三明反古还淳,和光同俗。第四明体真会道,妙绝往来。

第一明小学之人不染尘境。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国,域也。谓域心住空,故言小国。即小乘寡欲之人,亦是谦小寡欲之行。器即六根十恶之兵器也。根虽有六,用乃无穷。言什伯者,举其大数。而不用者,言静息诸根,不染尘境。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诸行重静境,知足守分,故得终其天年而不远逐前境。

第二明虚心证理,舍教忘筌。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舟舆谓三乘教也。舟在于水,喻教能舟航万物,渡于生死海也。故《升玄》云:久旷生死海,隔绝贪爱流。舆处于陆,能轮转,喻教能转凡成圣也。得理忘言,故能遗教而不用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有身心兵甲,隳体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陈设?此一句复结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既虚心证理,舍教忘筌,故寄结绳,示其反本。此一句结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第三明反古还淳,和光同俗。

甘其食。

味至道也。

美其服。

德莹身也。

安其居。

所在皆安,动而寂也。

乐其俗。

和光人世,寂而动也。

第四明体真会道,妙绝往来。

邻国相望。

邻,近也。国谓生死之域与道境也。言此二域近在内心,故言相望也。

鷄狗之声相闻。

鷄以司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长昏之夜,司智惠之晨。此之言教,近涂一心,故云不相闻也。

使民至老不相往来。

会理体真,即俗即道,既不从生死而来,亦无道境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来,二际无际也。

信言章第八十一

信言章即是三大段,总结前旨。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绝言辩。第二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第三总结上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绝言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实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冥真契道,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艷之言,俗中小说,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

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道之人忘言绝学,所以不博。博学之士躭滞名教,所以不知。故《西升》云:人能图知天地万物,不知己之所由生。又云:子能知一,万事毕。《庄》云:文灭质,博溺心。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辩,别也。善体至道之人,指马天地,故无可分别也。儒墨是非,坚执分别者,良由未证善道故也。

第二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

圣人不积。

积,聚也。圣人有财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积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尽也。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尽持教人而无鄙吝,德弥高速,故云愈有,此德施也。

既以与人己愈多。

所有财宝尽持施散,果报弥广,故云愈多,此财施也。

第三总结上德利物忘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然之道生成万物,利益弘多,有何损害?

圣人道,为而不争。

圣人上德,法道虚通,施为至教,化被群品,谦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于物,故言不争也。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下)(5)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1:38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下)(5)
    |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对辩刚柔,具陈损益,故次此章举水为喻,重显柔弱之能。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起譬,明刚劣柔胜。第二合喻,叹凡不能行。第三举圣证成,示其正道。

    第一起譬,明刚劣柔胜。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

    物性柔弱,无过于水,天下坚强,莫先金石,然水虽柔弱,利用无穷,攻击坚强,莫在先者。无为破有,其义亦然也。

    其无以易之。

    言水能攻坚,百王不易之事。无为破有,万代不刊之术也。

    第二合喻,叹凡不能行。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水能攻于金,故知柔弱胜于刚强。此乃愚智同知,而举世无能依行者。

    第三举圣证成,示其正道。

    是以圣人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国,邦域也。垢,辱也。言体道之士处于人世,谦退柔弱,达于违从,身受屈辱而不与物争,故堪为社稷之主,以牧苍生也。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不祥,犹不善也。圣人灵监(鉴)虚通,达于善恶,若有不祥之事,辄自责躬,引过归己,此可为天下君王也。昔成汤自剪,千里来云,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诸侯。后举天下,宜属天子也。

    正言若反。

    当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善好荣,而今乃受垢辱不善,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虽反不反。虽反不反,恒顺于俗;不反而反,顺俗而真,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云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即其义。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旷明刚强柔弱,其于至极犹未洞忘,故次此章即遣前玄,以彰重玄之致。就此一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虽离二边,未阶极道。第二明圣人虚会,妙契重玄。第三辩有德无德,忘执之异。

    第一明虽离二边,未阶极道。

    和大怨,必有余怨。

    怨,对也,即是有无、美恶等一切待对之法也。言行虽舍有无,非有非无,和二边为中一,犹前玄,未体于重玄理也。此虽有待,未能无不待也。此是待独,未独独,故有余对也。

    安可以为善?

    安,何也。言虽遣二边,未忘中一,故何可尽善也。

    第二明圣人虚会,妙契重玄。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

    契,信也,合也。左,阳也,生也。言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所虚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义言执左,此即不执而执也,犹如帝王握于左契,所以征摄万机。圣人妙契环中,故能匡御亿兆。而言不责者,圣人虽复匡御众生,而忘其德,刍狗百姓,故不责其恩报。

    第三辩有德无德,忘执之异。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彻,迹也。言上德之人主意妙契,不执名言。无德之者,犹滞筌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彻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真之理何有亲疏,上善之人自然符会,即向执左契不责于人者是也。

    小国章第八十

    小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显二玄之教,于行未圆,故次此章正明从小入大。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小学之人不染尘境。第二明虚心证理,舍教忘筌。第三明反古还淳,和光同俗。第四明体真会道,妙绝往来。

    第一明小学之人不染尘境。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国,域也。谓域心住空,故言小国。即小乘寡欲之人,亦是谦小寡欲之行。器即六根十恶之兵器也。根虽有六,用乃无穷。言什伯者,举其大数。而不用者,言静息诸根,不染尘境。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诸行重静境,知足守分,故得终其天年而不远逐前境。

    第二明虚心证理,舍教忘筌。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舟舆谓三乘教也。舟在于水,喻教能舟航万物,渡于生死海也。故《升玄》云:久旷生死海,隔绝贪爱流。舆处于陆,能轮转,喻教能转凡成圣也。得理忘言,故能遗教而不用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有身心兵甲,隳体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陈设?此一句复结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既虚心证理,舍教忘筌,故寄结绳,示其反本。此一句结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第三明反古还淳,和光同俗。

    甘其食。

    味至道也。

    美其服。

    德莹身也。

    安其居。

    所在皆安,动而寂也。

    乐其俗。

    和光人世,寂而动也。

    第四明体真会道,妙绝往来。

    邻国相望。

    邻,近也。国谓生死之域与道境也。言此二域近在内心,故言相望也。

    鷄狗之声相闻。

    鷄以司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长昏之夜,司智惠之晨。此之言教,近涂一心,故云不相闻也。

    使民至老不相往来。

    会理体真,即俗即道,既不从生死而来,亦无道境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来,二际无际也。

    信言章第八十一

    信言章即是三大段,总结前旨。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绝言辩。第二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第三总结上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绝言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实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冥真契道,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艷之言,俗中小说,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

    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道之人忘言绝学,所以不博。博学之士躭滞名教,所以不知。故《西升》云:人能图知天地万物,不知己之所由生。又云:子能知一,万事毕。《庄》云:文灭质,博溺心。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辩,别也。善体至道之人,指马天地,故无可分别也。儒墨是非,坚执分别者,良由未证善道故也。

    第二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

    圣人不积。

    积,聚也。圣人有财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积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尽也。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尽持教人而无鄙吝,德弥高速,故云愈有,此德施也。

    既以与人己愈多。

    所有财宝尽持施散,果报弥广,故云愈多,此财施也。

    第三总结上德利物忘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然之道生成万物,利益弘多,有何损害?

    圣人道,为而不争。

    圣人上德,法道虚通,施为至教,化被群品,谦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于物,故言不争也。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