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 ● 卷之二(5)

道教之音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1 09:03:31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此性在人为甚真,即本觉也,即道体也,即未发之中,得一之一也。及感物而动,所谓本觉者,不守自性,从真起妄,背觉合尘矣。违真背觉,然后有心意情识之名。真则不二,违真则贰。贰以二,参以三,同归于妄而己不觉故也。惟其不觉,是以妄认躯壳为我,而不知本觉之为真我。妄认六尘为心,而不知本觉之为真心。世之讲学者,又皆以识神为觉,而实非本觉也。以见解为悟,而实非真悟也。此无它性,心意情识等义未及犁然。是以觉路不开,见惑为病。

寂然不动之中,即道之体也,即仁也。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虚灵不昧之本体也,本然固有之知也,无极之真也。此圣凡、贤不肖、智愚之所同具者也。惟圣人一向圆全安住,未尝少迁。虽至动之时,一向圆全安住,曾不少迁,所谓主静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死生之说。夫其所谓游魂,乃其寂然不动之体。物交物则引之,内外皆喧,失共固有矣。贤者觉之,则为不远复。凡夫昧之,逐为游魂;日远一日,月远一月,无復返原之期;颠倒于梦想之间,而游魂始为变矣。至此则愚益愚,流荡生死海中,不能自有真命;随物迁化,莫知底止。故惟圣人能制命,圣人能不死,患者反是。

陶靖节《归去来辞》有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觉,觉今是而昨非。”其曰悟,曰知,曰识,曰觉,四字极为分晓,此渊明所以为闻道也。后人不达,乃改识为实,渊明之意荒矣。知止而后有定,此知字即是灵知,即是本觉,即是悟,即是止至善。既止至善,则定性矣,定性则不迁矣。不迁则静,而安如止水。物来则现,物去无迹。前乎千万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皆视诸掌矣。故曰能虑,能虑则得道矣。故曰能得知是至善初地。得是至善极功,首尾只是一知字;尧舜执中,此知也。孔门一贯,此知也。

夫人之所以欲寿其身者,岂非以身为我有乎?然以身为我之所有,则可;谓身为我则未也。夫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块然器也,而非性也。视听言动,虽出于性,然亦非性之体也。盖交于物之用也,此皆与器同尽者也。性也者,灵明独照,与天长存,不以少而盛,不以老而衰;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故曰天命也,此则真我也。而人多执身为我,于是得失交乎前,忧喜躁乎中;汩于其情,挂于其身。而所谓真我者,茫乎不知为何物,豈不大可悲哉。

二氏之学,以养气为主。诚能内视返听,此气自充,精神自固,仙丹在人腹中,即此气是也。故曰气不耗散,再无别诀。老子曰:“君子为腹不为目。”丹书云:“黄帝内视,三月而道成。”即此法也。

《经世书》云:“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生身处,此物先天地生;没身处,此物先天地没。水火木金土之五行攒簇于此,肝心脾肺肾之五藏钟灵于此,唾涕精津气血液之七物结秀于此。”《内指通玄秘诀》云:“含光便是长生药,变骨成金上品仙。”又云:“撮聚双精在眼前,烧成便可点金仙。”《金华诗》云:“双童常守洞门立,三岛真人长往还。”《金笥宝箓》云:“性之初见如星大,圆佗佗,光烁烁。”修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故沧海洞源之间,或如一颗,或如一钩,从下而上,渐升渐长,此是先天真一,凝而显象,非幻妄也。三日月出庚,曲江上月华莹静,有个鸟飞,皆此旨耳。阳子云:“是一土坯,水火煅炼,方能成砖。水火交似冷如冰,从泥丸而降丹田,不出月余,神水将毕,霎时现出水中之金,紫色光明,大如米粒,结在明堂。千变万化,开眼不见;闭眼观之在泥丸,或走或飞,或上或下,只在内而不在外。工夫到此,不可言谈,亦不可昏睡,坚心上下照顾,此第七转工夫也。”

《圆觉经》“晏坐静室,安处徒众”;《维摩经》“空其室内,除诸所有”,皆谓屏涤杂念,虚其心也。

性命宗旨,谭者多未莹,盍观六祖语,可知崖略。其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性宗事也。又曰:“吾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此命宗事也。

人之寐也,魂自雷门出入为梦。雷门者,耳也。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脉望 ● 卷之一
    下一篇:脉望 ● 卷之三
    |

    脉望 ● 卷之二(5)

    道教之音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1 09:03:31

    |
    脉望 ● 卷之二(5)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此性在人为甚真,即本觉也,即道体也,即未发之中,得一之一也。及感物而动,所谓本觉者,不守自性,从真起妄,背觉合尘矣。违真背觉,然后有心意情识之名。真则不二,违真则贰。贰以二,参以三,同归于妄而己不觉故也。惟其不觉,是以妄认躯壳为我,而不知本觉之为真我。妄认六尘为心,而不知本觉之为真心。世之讲学者,又皆以识神为觉,而实非本觉也。以见解为悟,而实非真悟也。此无它性,心意情识等义未及犁然。是以觉路不开,见惑为病。

    寂然不动之中,即道之体也,即仁也。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虚灵不昧之本体也,本然固有之知也,无极之真也。此圣凡、贤不肖、智愚之所同具者也。惟圣人一向圆全安住,未尝少迁。虽至动之时,一向圆全安住,曾不少迁,所谓主静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死生之说。夫其所谓游魂,乃其寂然不动之体。物交物则引之,内外皆喧,失共固有矣。贤者觉之,则为不远复。凡夫昧之,逐为游魂;日远一日,月远一月,无復返原之期;颠倒于梦想之间,而游魂始为变矣。至此则愚益愚,流荡生死海中,不能自有真命;随物迁化,莫知底止。故惟圣人能制命,圣人能不死,患者反是。

    陶靖节《归去来辞》有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觉,觉今是而昨非。”其曰悟,曰知,曰识,曰觉,四字极为分晓,此渊明所以为闻道也。后人不达,乃改识为实,渊明之意荒矣。知止而后有定,此知字即是灵知,即是本觉,即是悟,即是止至善。既止至善,则定性矣,定性则不迁矣。不迁则静,而安如止水。物来则现,物去无迹。前乎千万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皆视诸掌矣。故曰能虑,能虑则得道矣。故曰能得知是至善初地。得是至善极功,首尾只是一知字;尧舜执中,此知也。孔门一贯,此知也。

    夫人之所以欲寿其身者,岂非以身为我有乎?然以身为我之所有,则可;谓身为我则未也。夫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块然器也,而非性也。视听言动,虽出于性,然亦非性之体也。盖交于物之用也,此皆与器同尽者也。性也者,灵明独照,与天长存,不以少而盛,不以老而衰;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故曰天命也,此则真我也。而人多执身为我,于是得失交乎前,忧喜躁乎中;汩于其情,挂于其身。而所谓真我者,茫乎不知为何物,豈不大可悲哉。

    二氏之学,以养气为主。诚能内视返听,此气自充,精神自固,仙丹在人腹中,即此气是也。故曰气不耗散,再无别诀。老子曰:“君子为腹不为目。”丹书云:“黄帝内视,三月而道成。”即此法也。

    《经世书》云:“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生身处,此物先天地生;没身处,此物先天地没。水火木金土之五行攒簇于此,肝心脾肺肾之五藏钟灵于此,唾涕精津气血液之七物结秀于此。”《内指通玄秘诀》云:“含光便是长生药,变骨成金上品仙。”又云:“撮聚双精在眼前,烧成便可点金仙。”《金华诗》云:“双童常守洞门立,三岛真人长往还。”《金笥宝箓》云:“性之初见如星大,圆佗佗,光烁烁。”修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故沧海洞源之间,或如一颗,或如一钩,从下而上,渐升渐长,此是先天真一,凝而显象,非幻妄也。三日月出庚,曲江上月华莹静,有个鸟飞,皆此旨耳。阳子云:“是一土坯,水火煅炼,方能成砖。水火交似冷如冰,从泥丸而降丹田,不出月余,神水将毕,霎时现出水中之金,紫色光明,大如米粒,结在明堂。千变万化,开眼不见;闭眼观之在泥丸,或走或飞,或上或下,只在内而不在外。工夫到此,不可言谈,亦不可昏睡,坚心上下照顾,此第七转工夫也。”

    《圆觉经》“晏坐静室,安处徒众”;《维摩经》“空其室内,除诸所有”,皆谓屏涤杂念,虚其心也。

    性命宗旨,谭者多未莹,盍观六祖语,可知崖略。其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性宗事也。又曰:“吾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此命宗事也。

    人之寐也,魂自雷门出入为梦。雷门者,耳也。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