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經——化宇眞人傳(3)

道教之音 化宇眞人

2012-06-08 13:55:09

第五七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五八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五九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六十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得止。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第六一章 以正治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技巧。邪事滋起。灋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六二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故大制不割。

第六三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無壓。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六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六五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六六章 正言若反。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莫之能勝。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第六七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第六八章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六九章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強。果而不得已。

第七十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之所敎。我亦敎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敎父。

第七一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身。故抗兵相當。讓者勝矣。

第七二章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勝而不美。若美之。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故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第七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第七四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七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第七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常足矣。

第七七章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是謂入死門。夫慈野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七八章 大國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也。故為下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第七九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默然而善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化宇校對新編道德眞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灵宝毕法
    下一篇:没有了
    |

    道德眞經——化宇眞人傳(3)

    道教之音 化宇眞人

    2012-06-08 13:55:09

    |
    道德眞經——化宇眞人傳(3)
    |

    第五七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五八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五九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六十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得止。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第六一章 以正治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技巧。邪事滋起。灋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六二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故大制不割。

    第六三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無壓。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六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六五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六六章 正言若反。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莫之能勝。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第六七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第六八章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六九章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強。果而不得已。

    第七十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之所敎。我亦敎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敎父。

    第七一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身。故抗兵相當。讓者勝矣。

    第七二章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勝而不美。若美之。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故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第七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第七四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七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第七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常足矣。

    第七七章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是謂入死門。夫慈野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七八章 大國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也。故為下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第七九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默然而善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化宇校對新編道德眞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