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道教之音 刘嗣传

2015-06-23 12:26:46

一,流传说法

当代畅行的太极拳风格流派,我一贯把它们分为八个:陈、杨、、吴、武、孙、赵堡(和)、武当(民间)、学院。我一直自信我的缘法和传承,武当太极既是道门太极,也是民间传承的泛太极拳类。至于源流问题,不能一言而尽,但有些观点见同于众家,进而得到证明。其中一些观点逐步得到不同的反映和认同:道家思想是它的理论基础;道教内丹功是它的功力源泉。像杨家人受过道门高人指点而炼成绵绵拳,被正式定名为太极拳是翁同龢的诗文形容造成,太极拳的定名与清代避讳“皇太极”,以及反清复明不敢提江湖异人等民间教会人士,还有清初定编的明史也不可能提江湖人士以武犯禁,反抗朝廷的野史写法,这些关联,众多原因造成没提张三丰传太极拳之说。还有宋书铭在民国前后,于北京流传出两个版本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也有不同渠道和多种说法。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和透明后,看到台湾有流行说法,郑曼青所奉的三祖:杨澄甫、张三丰、左一峰(还是另一道人)。以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和王子和辑录《太极拳涵化文集》等书籍为说法的内功和金丹功与拳技相结合的观点,这里主要就独特观点:近代太极拳内功与道教内丹术(金丹派)的关系做一些梳理。也证实我这些年云游参学访道后更坚信自己三丹田理论的说法。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二,个人浅识

我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凭心而论,八十年代随着武术气功热的兴起,我开始暗迷上这类神奇文化。随后,九十年代初体验宗教——入道、学道、修道,当得武当、终南等老修行的言传身教。那时候无名的我专志修炼功法和虔诚信仰的修行,是一段珍贵的体验和永生难忘的时光。直接的影响我现在的功力、身体和学养。对于所谓秘法宝典绝招功夫,我认为,这些真的没有文字依据。传说中秘传功法和验证功效也是从道友们的传话中认知的。没见过真正见识隔空发力、法力制动等神奇功力。就是武当山的朱诚德、李诚玉;终南山的刘诚喜;华山的李静甫等老修行的功夫,就是真正打坐到很高境界,而内丹功的验证,也不能说明普遍真理。接触的师父类的人物真的都有值得学习、借鉴和遵循的东西,但功力境界和实证效果,都不是那么想象的完美。这些年下来,走南闯北,云游访道,见识江湖。我懂得了我自己的体验。我当年在相对闭塞的山上小庙里,仅手抄金山派的《大成捷要》就是一大本子。学习道门太极拳功法又是一段段传奇经历。那一代的老一辈修行者因时代局限,断代严重,加上文化不高,特别是秘传而不记文字的传统,(道不通六耳。)当我在得到太极丹道的指点后,我以我的一贯准则:百分之七十的理性(逻辑、科学及主流大众认同的)和百分之三、四十的超理性来践行我的文化认知和宗教体验生涯。可以说构建我《武当三丰太极拳》体系是,依据认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因为根据我们教内传承和说法,探讨三丹田功法和太极拳的渊源,验证太极拳是道教内丹功的配套动功等关系和理论体系。现在看来更加自信了,现在可以说一者是体悟有成,二是传承有纪,三是旁证有述。

这一批以原在山西的张钦霖(1887--1969)、王新午(1890--1964)以及流散在民间和去台人中的金丹太极证明与道家道教的渊源,道教内丹理论和太极功夫境界的验证,已更能说明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完整性,而人们看待的是修炼与运用的目的不同,造成效能和成果就不同了。当代内地的而这些说法之所以不流行和被淹没,有众所周知的时代政治环境和文化倾向原因,把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承的精华遗产因宗教阴影而扫荡流失。

三,梳理概况

且不说“太和四仙”等武当道教张三丰等系列传承,就看另一支金山派的情况。有这样一个传说: 孙玄清原本是山东寿光的一名瞽目僧人,后来听说崂山道士徐复阳也曾双目失明,但经过苦苦修行,20年后双目复明,于是来到崂山明霞洞,改释从道。恰好当时著名高道张三丰就在这里修行,便收他为徒,对他进行传授与点拨。经过长时间的刻苦修行,孙玄清终于双目复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世宗皇帝知道后,召孙玄清进宫,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孙玄清由此开创了全真道教龙门派下的一个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也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目前辽宁千山、山东崂山和泰山等风景区的道教庙宇多属于金山派。道教金山派的弟子多在尚武氛围浓厚的北方,任侠道人历来注重修炼功法,与武功结合,也多在世间传播。北方传承的赵避尘成了近代最有影响的大师,其当代间接弟子遍布广大。另一条佐证的线索是,杨氏太极拳传人,河北邢台大石头村人张钦霖(1887一1969)1906年佣工于杨建侯家,得杨建侯亲援。后又拜金山派(金丹派)左一峰为师习内功吐纳术、太极拳贯通运用,自成一体,长期传艺于山两太原。太原解放前夕,其弟子王延年去台湾谋生,将杨派张氏太极拳传于台湾等地。山西榆次人胡耀贞(1897—1973)曾拜张钦霖为师习太极拳和内功。解放后,胡耀贞创“胡耀贞气功”,传艺于北京等地,部分拳师将胡气功融于所习太极拳势中,当代仍有流传。追根溯源,最直接证明的是出于张钦霖一派。武术理论家和太极拳家吴文瀚先生,根据他近年看到的资料,知张钦霖于1960年随女儿、女婿归隐于邢台地区宁晋县郝庄村,1969年谢世。这是内地近年来对太极内功与金丹派联系做的考证和记载。当代曾流传过胡耀珍气功,还有上海诸桂亭的功法,以及传王继振的金丹太极功,王继振先生现在仍然活跃在武林中。当然,追溯典型书籍是《道藏辑要》和《道藏精华录》。台湾版萧天石主编的《道藏精华录》。在大陆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主编,东方修道文库系列之一《张三丰太极丹诀》,是新中国以来最早的内地正规版。总之,台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或者更早就流传张三丰与太极拳和道教内丹术的诸多资讯。包括南怀瑾先生的某些功法和只言片语的内情,不能不说与太极内丹以及双修的关联。

四,原理简述

当代大陆的武功说法不敢断言太极拳有道教内丹术的内功基础,是时代烙印的遗憾。台湾的太极拳弟子们深受张钦霖等先生影响,有郑曼青、王延年等系传播了这种文化。他们记载和证明张钦霖的内功除了得杨健侯师传承,还得到道家金丹派的功法。因为杨家的太极拳本来就认武当张三丰为师祖,可以说练拳也是修道的法门,所以张钦霖先生得到道家功法后,把内功心法与太极拳融为一体,功夫大进。从这件事可以表象地讲,拳架学到一定时候,学习道门内功有助长功夫之效。其实杨家太极拳体系中本来包括内功心法,行拳时除气沉丹田外,通大、小周天也是其修炼追求的目标。其内功有桩功、静坐、八段锦等等。初学无缘获得这些心法,乘早实践道家功法。现在网上讨论热烈,无论是逸湘居士提供的“三线放松功”,还是我们新会冯亮勤老先生说的“重力线”,包括有读者和学生探讨我的书的内容,不少吧友通过实践反馈其效果不错。这个“三线放松”法门可以结合到无极桩和太极桩中。“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是郑曼青提供的方便法门。他在后面给出线索:“惟此三语。在人身亦为三才。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因此郑子太极在海外就是《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影响很大。我在很多场合就《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说的三丹田功力境界进行了细说和论述。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道教之音 刘嗣传

2015-06-23 12:26:46

|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

一,流传说法

当代畅行的太极拳风格流派,我一贯把它们分为八个:陈、杨、、吴、武、孙、赵堡(和)、武当(民间)、学院。我一直自信我的缘法和传承,武当太极既是道门太极,也是民间传承的泛太极拳类。至于源流问题,不能一言而尽,但有些观点见同于众家,进而得到证明。其中一些观点逐步得到不同的反映和认同:道家思想是它的理论基础;道教内丹功是它的功力源泉。像杨家人受过道门高人指点而炼成绵绵拳,被正式定名为太极拳是翁同龢的诗文形容造成,太极拳的定名与清代避讳“皇太极”,以及反清复明不敢提江湖异人等民间教会人士,还有清初定编的明史也不可能提江湖人士以武犯禁,反抗朝廷的野史写法,这些关联,众多原因造成没提张三丰传太极拳之说。还有宋书铭在民国前后,于北京流传出两个版本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也有不同渠道和多种说法。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和透明后,看到台湾有流行说法,郑曼青所奉的三祖:杨澄甫、张三丰、左一峰(还是另一道人)。以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和王子和辑录《太极拳涵化文集》等书籍为说法的内功和金丹功与拳技相结合的观点,这里主要就独特观点:近代太极拳内功与道教内丹术(金丹派)的关系做一些梳理。也证实我这些年云游参学访道后更坚信自己三丹田理论的说法。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二,个人浅识

我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凭心而论,八十年代随着武术气功热的兴起,我开始暗迷上这类神奇文化。随后,九十年代初体验宗教——入道、学道、修道,当得武当、终南等老修行的言传身教。那时候无名的我专志修炼功法和虔诚信仰的修行,是一段珍贵的体验和永生难忘的时光。直接的影响我现在的功力、身体和学养。对于所谓秘法宝典绝招功夫,我认为,这些真的没有文字依据。传说中秘传功法和验证功效也是从道友们的传话中认知的。没见过真正见识隔空发力、法力制动等神奇功力。就是武当山的朱诚德、李诚玉;终南山的刘诚喜;华山的李静甫等老修行的功夫,就是真正打坐到很高境界,而内丹功的验证,也不能说明普遍真理。接触的师父类的人物真的都有值得学习、借鉴和遵循的东西,但功力境界和实证效果,都不是那么想象的完美。这些年下来,走南闯北,云游访道,见识江湖。我懂得了我自己的体验。我当年在相对闭塞的山上小庙里,仅手抄金山派的《大成捷要》就是一大本子。学习道门太极拳功法又是一段段传奇经历。那一代的老一辈修行者因时代局限,断代严重,加上文化不高,特别是秘传而不记文字的传统,(道不通六耳。)当我在得到太极丹道的指点后,我以我的一贯准则:百分之七十的理性(逻辑、科学及主流大众认同的)和百分之三、四十的超理性来践行我的文化认知和宗教体验生涯。可以说构建我《武当三丰太极拳》体系是,依据认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因为根据我们教内传承和说法,探讨三丹田功法和太极拳的渊源,验证太极拳是道教内丹功的配套动功等关系和理论体系。现在看来更加自信了,现在可以说一者是体悟有成,二是传承有纪,三是旁证有述。

这一批以原在山西的张钦霖(1887--1969)、王新午(1890--1964)以及流散在民间和去台人中的金丹太极证明与道家道教的渊源,道教内丹理论和太极功夫境界的验证,已更能说明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完整性,而人们看待的是修炼与运用的目的不同,造成效能和成果就不同了。当代内地的而这些说法之所以不流行和被淹没,有众所周知的时代政治环境和文化倾向原因,把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承的精华遗产因宗教阴影而扫荡流失。

三,梳理概况

且不说“太和四仙”等武当道教张三丰等系列传承,就看另一支金山派的情况。有这样一个传说: 孙玄清原本是山东寿光的一名瞽目僧人,后来听说崂山道士徐复阳也曾双目失明,但经过苦苦修行,20年后双目复明,于是来到崂山明霞洞,改释从道。恰好当时著名高道张三丰就在这里修行,便收他为徒,对他进行传授与点拨。经过长时间的刻苦修行,孙玄清终于双目复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世宗皇帝知道后,召孙玄清进宫,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孙玄清由此开创了全真道教龙门派下的一个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也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目前辽宁千山、山东崂山和泰山等风景区的道教庙宇多属于金山派。道教金山派的弟子多在尚武氛围浓厚的北方,任侠道人历来注重修炼功法,与武功结合,也多在世间传播。北方传承的赵避尘成了近代最有影响的大师,其当代间接弟子遍布广大。另一条佐证的线索是,杨氏太极拳传人,河北邢台大石头村人张钦霖(1887一1969)1906年佣工于杨建侯家,得杨建侯亲援。后又拜金山派(金丹派)左一峰为师习内功吐纳术、太极拳贯通运用,自成一体,长期传艺于山两太原。太原解放前夕,其弟子王延年去台湾谋生,将杨派张氏太极拳传于台湾等地。山西榆次人胡耀贞(1897—1973)曾拜张钦霖为师习太极拳和内功。解放后,胡耀贞创“胡耀贞气功”,传艺于北京等地,部分拳师将胡气功融于所习太极拳势中,当代仍有流传。追根溯源,最直接证明的是出于张钦霖一派。武术理论家和太极拳家吴文瀚先生,根据他近年看到的资料,知张钦霖于1960年随女儿、女婿归隐于邢台地区宁晋县郝庄村,1969年谢世。这是内地近年来对太极内功与金丹派联系做的考证和记载。当代曾流传过胡耀珍气功,还有上海诸桂亭的功法,以及传王继振的金丹太极功,王继振先生现在仍然活跃在武林中。当然,追溯典型书籍是《道藏辑要》和《道藏精华录》。台湾版萧天石主编的《道藏精华录》。在大陆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主编,东方修道文库系列之一《张三丰太极丹诀》,是新中国以来最早的内地正规版。总之,台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或者更早就流传张三丰与太极拳和道教内丹术的诸多资讯。包括南怀瑾先生的某些功法和只言片语的内情,不能不说与太极内丹以及双修的关联。

四,原理简述

当代大陆的武功说法不敢断言太极拳有道教内丹术的内功基础,是时代烙印的遗憾。台湾的太极拳弟子们深受张钦霖等先生影响,有郑曼青、王延年等系传播了这种文化。他们记载和证明张钦霖的内功除了得杨健侯师传承,还得到道家金丹派的功法。因为杨家的太极拳本来就认武当张三丰为师祖,可以说练拳也是修道的法门,所以张钦霖先生得到道家功法后,把内功心法与太极拳融为一体,功夫大进。从这件事可以表象地讲,拳架学到一定时候,学习道门内功有助长功夫之效。其实杨家太极拳体系中本来包括内功心法,行拳时除气沉丹田外,通大、小周天也是其修炼追求的目标。其内功有桩功、静坐、八段锦等等。初学无缘获得这些心法,乘早实践道家功法。现在网上讨论热烈,无论是逸湘居士提供的“三线放松功”,还是我们新会冯亮勤老先生说的“重力线”,包括有读者和学生探讨我的书的内容,不少吧友通过实践反馈其效果不错。这个“三线放松”法门可以结合到无极桩和太极桩中。“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是郑曼青提供的方便法门。他在后面给出线索:“惟此三语。在人身亦为三才。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因此郑子太极在海外就是《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影响很大。我在很多场合就《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说的三丹田功力境界进行了细说和论述。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