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百字铭》修行方法初探

道教之音 刘炜卓

2015-07-13 08:07:00

《吕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铭》是道家吕祖所著,原载《吕祖全书》第三卷。《百字铭》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论述了道家修炼过程、方法和景象。吕纯阳祖师是位修道有成而为佛、道两家所尊崇的道人。他所传下来的百字铭,更为学道之人奉为炼气、降心之圭旨。这里结合丰祖等前辈的注解,初探吕祖修行方法。

《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

《百字铭》一开始,就谈养气。丰祖也说:“凡修行者先须养气”。但,究竟什么是气?在论述养气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气的定义。气的写法有三种:“气”、“气”、“炁”。“气”即是后天呼吸之气,空气。“气”则是人体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的水谷精气,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南宋内丹家一般认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于终极之道体。此炁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与道体的存在性征类似。修炼内丹惟有采先天之炁为药物.才能证道超升,归根复命。南宋内丹家霍济之说:“或者又舍先天而学后天,则曰黄庭以五藏为主,一身以气血为主.但只存思内观,咽津纳气,亦足仙矣:殊不知后天之五行,不能飞行变化,乃形滓之物,非虚无中之气也”(《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宋-霍济之)。可见道家对“炁”的重视。而原因是“采得者,取先天之一炁也,炁数相感,悉出自然,如磁石之吸铁,非采摘之采也。归来者,盖先天一炁初非他物,是我太极未判之时,自己之物也。因泊于情欲,遂忘返。我今复得此一炁,使归其根,故曰归来”(《正统道藏太玄部-爱清子至命篇》宋-王庆升)。道教养气,炼气,都是指练这个“先天之炁”。

那么,这个“炁”该如何养呢?吕祖点出“忘言守”。丰祖说:“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从字义上看,少言语。《参同契》也说,“闭塞其兑,筑固灵株”。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同时,丰祖也点出一个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还要“守一”。也就是说,养气的“忘言守”,要忘外言(说话)外,还要止内言(杂思),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动火工寒”。《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养气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语為养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為养气,此换炁也;失之虚。昏者,炁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归亦。虚者,丹田无宝,徒劳吐纳,终不能住亦”。所以,不只是减少言语是“忘言”,还应该“抱神定”。丰祖又说诀曰:缄舌静,抱神定。何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精诚,专一。而这套方法下来,就是下一句,“降心为不为”。

降心为不为

丰祖云:“心息相依”。“忘言守”后,自然降心。“降心”源自《金刚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也是千古年来修道之人的大问题,看看吕祖如何说:“降心为不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把妄想心宁静下来就是降心,以为要自己去通过有为法强制抑制思维的活动。其实这个有为就是无为,有意把妄想心宁静,反而宁静不了;如果是无心,此心自然宁静下来,所以为而不为。丰祖还提到一个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 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

动静知宗祖

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那一点灵光之气,应该随时都不被迷住,无论静中还是动中。这里吕祖点了一个一般人修道人的误区,说明了不动心不是道。禅宗也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动静之中都是道。在静中不乱,在动中也不乱;静中也无事,动中也无事;出世是无事,入世也无事。

无事更寻谁

从“养气忘言守”到“动静知宗祖”做好了后,接下来怎么办呢?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日应万机,此心无事,在这个时候更寻谁?不要像禅宗参念佛是谁,不要找谁了,因为“动静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不要另外找个方法。

真常须应物 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丰祖所说,简要概括就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诚如《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和刚才的动静知宗祖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不迷自觉。一个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头,躲开了一切叫清净,而是要在人世做人处事之间,保持那个真如不动、恒常不变的那个道心,能够应物处世,自己不迷失本来清净的本性。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气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来,而要见性又需时时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灵明不昧的觉性,不昏沉、不散乱,自己能做得了主。这样,其自然回来的,气自然定了。要达到前文什么工夫呢?丰祖说,“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对人处事,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引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所说经》)。心气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气合一,念头空了,自然会达到气住脉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会回归。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元-陈致虚)。需要提醒的是,丰祖于此处所给的诀为:“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似乎为守虚无自然之道法(《续道藏-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有兴趣可以参阅此经。

气回丹自结 壶中配坎离

“气回丹自结”,气住脉停,久而久之就定,道家讲结丹了。“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正统道藏太玄部-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当然,也可以指内丹修炼。正统道家的养气之法,不仅可以却病养生,进还可以入圣登真。是以张紫阳真人云:“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悟真篇》北宋-张紫阳)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為体,以清静為用,有為以成其始,无為以成其终。丰祖认为此处即为内丹,并一阐原理:“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姻蕴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御气,气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在另外一处,可为补充说明。张三丰说到:“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道藏精华-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元末-张三丰

“壶中配坎离”,人的身体,道家比方像葫芦。(更多相关考据参见《三皇五帝》)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芦。语云:“人祖出于葫芦,天地生于玄牝”。坎离是卦名,水火意。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和阳气。“配坎离”其实就是水火既济。这样定久了,身体上起变化,就会脱胎换骨。即是此理。悟元子在《百字碑注》中说到“用此水火,烹煎灵药,十二时中,不使间断,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入药镜》云:‘水怕干,火怕寒’者是也。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运”。为何是这样的步骤呢?《了道歌》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丹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静然后药苗生”,即是此理。

阴阳生反覆 普化一声雷

到了此处,丰祖说到,“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虽是百脉自停,实为气住脉停,身心澄澈,得以净化。丰祖接着讲述身体的变化“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则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垢‘卦也。”整个气脉自然震开了,一阳来复,地雷复卦。雷是震卦有震动的现象,佛经也常说大地有六种震动,并不一定是讲这个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时候是形容身体上六种震动,这也是六根转化。一般道家修气脉的,这个时候,气脉一下子自然都开了。所以一脉通百脉通,就是讲中脉一通,百脉自然都通了。刘一明注到“先天灵苗,由嫩而坚,自生而熟,自渐而顿,忽的造化炉中迸出一粒至阳之丹,如空中炸雷一声,惊醒梦里人矣”。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

白云朝顶上 甘露洒须弥

修到此地步,冲和清气上升,也就是常讲的“五气朝元”。“白云朝顶上”,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从头顶开始身心内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 “甘露洒须弥”,头顶上自然有一种甘露流下来。这里头还带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张紫阳《周易参同契》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当真气化生时,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会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会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但不同于一般的唾液)。唾液清且甜,俗称“甘露”。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须弥”为佛家语,喻天地正中,此处喻圣胎。“真气具足,发现于神,故曰神为气之子,气乃神之母,故有婴儿降生之言,到此地步,大丹成也,可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休”(马丹阳道士语)。

自饮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到这一步,也就是佛家的解脱。按丰祖注:“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这是身体上的种种表现,当“圣胎凝结,神水流通”后,自给自足,“虽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人能知之乎”?(刘一明语)

坐听无弦曲 明通造化机

丰祖注:“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到了这一步,诚如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了性之事已毕,神通亦具足。何谓“无弦曲”?即指无声音之曲,大音希声。刘一明注曰“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名为照了,打破虚空,独露全身,不生不灭,方为了当”即此类也。

都来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丰祖注:“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丰祖说明了,这就是吕祖修道之口诀都是踏实修证的功夫,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说,人可以由此升华,超越这个现有的生命。

刘一明对此句的注解,是对全文的分析,可供参考:“‘养气忘言守’一句,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降心为不为’一句,言炼己筑基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二句,言炼己筑基,须要识得心也;‘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二句,言炼己之实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三句,言炼己功勤,还丹自结也;‘壶中配坎离’一句,言丹还后,内炉之功也;‘阴阳生返覆”一句,言阴阳变化,由嫩而坚也;‘普化一声雷’一句,言脱丹法象也;‘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二句,言服丹后之法象也;‘明通造化机’一句,是总结了性了命之大义也。以前十八句,还丹大丹,始终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简至易,约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达远,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并结尾二句言之也。”

总的来说,《百字铭》从“养气忘言守”至“气回丹自结”是第一段养气修炼的过程,“壶中配坎离”到“明通造化几”可以说是第一段修炼的果。整个修炼就在前面九句45个字。只要能够练到结丹了,后面所说的境界都应该会随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时间而一一呈现的。这是吕祖的修行经验,无价之宝,怪不得丰祖说,“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粗浅之言,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参考文献:

1.《我说参同契(中)》,南怀瑾,台湾老古出版社

2.《道藏精华》,萧天石,台湾自由出版社

3.《通关文》,(清)刘一明

4《参同契阐幽》,(清)朱云贵

5.《悟真篇阐幽》,(清)朱云贵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仅供道友参考)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吕祖《百字铭》修行方法初探

道教之音 刘炜卓

2015-07-13 08:07:00

|
吕祖《百字铭》修行方法初探
|

《吕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铭》是道家吕祖所著,原载《吕祖全书》第三卷。《百字铭》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论述了道家修炼过程、方法和景象。吕纯阳祖师是位修道有成而为佛、道两家所尊崇的道人。他所传下来的百字铭,更为学道之人奉为炼气、降心之圭旨。这里结合丰祖等前辈的注解,初探吕祖修行方法。

《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

《百字铭》一开始,就谈养气。丰祖也说:“凡修行者先须养气”。但,究竟什么是气?在论述养气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气的定义。气的写法有三种:“气”、“气”、“炁”。“气”即是后天呼吸之气,空气。“气”则是人体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的水谷精气,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南宋内丹家一般认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于终极之道体。此炁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与道体的存在性征类似。修炼内丹惟有采先天之炁为药物.才能证道超升,归根复命。南宋内丹家霍济之说:“或者又舍先天而学后天,则曰黄庭以五藏为主,一身以气血为主.但只存思内观,咽津纳气,亦足仙矣:殊不知后天之五行,不能飞行变化,乃形滓之物,非虚无中之气也”(《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宋-霍济之)。可见道家对“炁”的重视。而原因是“采得者,取先天之一炁也,炁数相感,悉出自然,如磁石之吸铁,非采摘之采也。归来者,盖先天一炁初非他物,是我太极未判之时,自己之物也。因泊于情欲,遂忘返。我今复得此一炁,使归其根,故曰归来”(《正统道藏太玄部-爱清子至命篇》宋-王庆升)。道教养气,炼气,都是指练这个“先天之炁”。

那么,这个“炁”该如何养呢?吕祖点出“忘言守”。丰祖说:“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从字义上看,少言语。《参同契》也说,“闭塞其兑,筑固灵株”。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同时,丰祖也点出一个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还要“守一”。也就是说,养气的“忘言守”,要忘外言(说话)外,还要止内言(杂思),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动火工寒”。《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养气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语為养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為养气,此换炁也;失之虚。昏者,炁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归亦。虚者,丹田无宝,徒劳吐纳,终不能住亦”。所以,不只是减少言语是“忘言”,还应该“抱神定”。丰祖又说诀曰:缄舌静,抱神定。何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精诚,专一。而这套方法下来,就是下一句,“降心为不为”。

降心为不为

丰祖云:“心息相依”。“忘言守”后,自然降心。“降心”源自《金刚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也是千古年来修道之人的大问题,看看吕祖如何说:“降心为不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把妄想心宁静下来就是降心,以为要自己去通过有为法强制抑制思维的活动。其实这个有为就是无为,有意把妄想心宁静,反而宁静不了;如果是无心,此心自然宁静下来,所以为而不为。丰祖还提到一个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 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

动静知宗祖

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那一点灵光之气,应该随时都不被迷住,无论静中还是动中。这里吕祖点了一个一般人修道人的误区,说明了不动心不是道。禅宗也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动静之中都是道。在静中不乱,在动中也不乱;静中也无事,动中也无事;出世是无事,入世也无事。

无事更寻谁

从“养气忘言守”到“动静知宗祖”做好了后,接下来怎么办呢?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日应万机,此心无事,在这个时候更寻谁?不要像禅宗参念佛是谁,不要找谁了,因为“动静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不要另外找个方法。

真常须应物 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丰祖所说,简要概括就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诚如《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和刚才的动静知宗祖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不迷自觉。一个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头,躲开了一切叫清净,而是要在人世做人处事之间,保持那个真如不动、恒常不变的那个道心,能够应物处世,自己不迷失本来清净的本性。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气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来,而要见性又需时时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灵明不昧的觉性,不昏沉、不散乱,自己能做得了主。这样,其自然回来的,气自然定了。要达到前文什么工夫呢?丰祖说,“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对人处事,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引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所说经》)。心气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气合一,念头空了,自然会达到气住脉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会回归。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元-陈致虚)。需要提醒的是,丰祖于此处所给的诀为:“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似乎为守虚无自然之道法(《续道藏-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有兴趣可以参阅此经。

气回丹自结 壶中配坎离

“气回丹自结”,气住脉停,久而久之就定,道家讲结丹了。“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正统道藏太玄部-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当然,也可以指内丹修炼。正统道家的养气之法,不仅可以却病养生,进还可以入圣登真。是以张紫阳真人云:“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悟真篇》北宋-张紫阳)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為体,以清静為用,有為以成其始,无為以成其终。丰祖认为此处即为内丹,并一阐原理:“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姻蕴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御气,气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在另外一处,可为补充说明。张三丰说到:“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道藏精华-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元末-张三丰

“壶中配坎离”,人的身体,道家比方像葫芦。(更多相关考据参见《三皇五帝》)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芦。语云:“人祖出于葫芦,天地生于玄牝”。坎离是卦名,水火意。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和阳气。“配坎离”其实就是水火既济。这样定久了,身体上起变化,就会脱胎换骨。即是此理。悟元子在《百字碑注》中说到“用此水火,烹煎灵药,十二时中,不使间断,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入药镜》云:‘水怕干,火怕寒’者是也。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运”。为何是这样的步骤呢?《了道歌》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丹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静然后药苗生”,即是此理。

阴阳生反覆 普化一声雷

到了此处,丰祖说到,“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虽是百脉自停,实为气住脉停,身心澄澈,得以净化。丰祖接着讲述身体的变化“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则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垢‘卦也。”整个气脉自然震开了,一阳来复,地雷复卦。雷是震卦有震动的现象,佛经也常说大地有六种震动,并不一定是讲这个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时候是形容身体上六种震动,这也是六根转化。一般道家修气脉的,这个时候,气脉一下子自然都开了。所以一脉通百脉通,就是讲中脉一通,百脉自然都通了。刘一明注到“先天灵苗,由嫩而坚,自生而熟,自渐而顿,忽的造化炉中迸出一粒至阳之丹,如空中炸雷一声,惊醒梦里人矣”。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

白云朝顶上 甘露洒须弥

修到此地步,冲和清气上升,也就是常讲的“五气朝元”。“白云朝顶上”,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从头顶开始身心内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 “甘露洒须弥”,头顶上自然有一种甘露流下来。这里头还带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张紫阳《周易参同契》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当真气化生时,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会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会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但不同于一般的唾液)。唾液清且甜,俗称“甘露”。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须弥”为佛家语,喻天地正中,此处喻圣胎。“真气具足,发现于神,故曰神为气之子,气乃神之母,故有婴儿降生之言,到此地步,大丹成也,可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休”(马丹阳道士语)。

自饮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到这一步,也就是佛家的解脱。按丰祖注:“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这是身体上的种种表现,当“圣胎凝结,神水流通”后,自给自足,“虽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人能知之乎”?(刘一明语)

坐听无弦曲 明通造化机

丰祖注:“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到了这一步,诚如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了性之事已毕,神通亦具足。何谓“无弦曲”?即指无声音之曲,大音希声。刘一明注曰“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名为照了,打破虚空,独露全身,不生不灭,方为了当”即此类也。

都来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丰祖注:“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丰祖说明了,这就是吕祖修道之口诀都是踏实修证的功夫,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说,人可以由此升华,超越这个现有的生命。

刘一明对此句的注解,是对全文的分析,可供参考:“‘养气忘言守’一句,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降心为不为’一句,言炼己筑基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二句,言炼己筑基,须要识得心也;‘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二句,言炼己之实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三句,言炼己功勤,还丹自结也;‘壶中配坎离’一句,言丹还后,内炉之功也;‘阴阳生返覆”一句,言阴阳变化,由嫩而坚也;‘普化一声雷’一句,言脱丹法象也;‘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二句,言服丹后之法象也;‘明通造化机’一句,是总结了性了命之大义也。以前十八句,还丹大丹,始终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简至易,约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达远,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并结尾二句言之也。”

总的来说,《百字铭》从“养气忘言守”至“气回丹自结”是第一段养气修炼的过程,“壶中配坎离”到“明通造化几”可以说是第一段修炼的果。整个修炼就在前面九句45个字。只要能够练到结丹了,后面所说的境界都应该会随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时间而一一呈现的。这是吕祖的修行经验,无价之宝,怪不得丰祖说,“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粗浅之言,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参考文献:

1.《我说参同契(中)》,南怀瑾,台湾老古出版社

2.《道藏精华》,萧天石,台湾自由出版社

3.《通关文》,(清)刘一明

4《参同契阐幽》,(清)朱云贵

5.《悟真篇阐幽》,(清)朱云贵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仅供道友参考)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