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傅山先生的养生观Taoism regimen

黄信阳博客 钱超尘 王小芸 赵

2010-12-28 08:34:21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小芸 赵怀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所)

    傅山,字青主,又号朱衣道人。山西太原阳曲人,生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 ) ,傅山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明代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二朝。在傅山先生生活的近八十个春秋的岁月里,尤其是甲申之变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动乱不安,那么他对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1傅山论养生文举隅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傅山先生是重视养的。我们从他遗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如《傅山全书》中有:“青羊庵:紫云青树石庯,花插牵牛小胆觚。一缕沈烟縈白牖,先生正著养生书。”[1]《傅山全书》批注荀子修身篇第二[2],也说明傅山先生对修身养性是有所涉猎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傅批《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傅山亲笔批注之处之文甚多,足以证明傅山留心医药养生之情。傅山在《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时朱笔眉批:“秋冬夺于所用亦是阴亏□□当□今反□注不透”;傅山在《素问•水热穴论第六十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之“肾者胃之关也”右侧以密集的朱圈加以提示。并在眉批处朱笔重复“肾者胃之关也”6字以示珍重;傅山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一段上墨书“精气津液”四大字。诸如此例颇多,不可一一尽举。

    而在《道藏精华》[3]丛书第二集之三《玄宗正旨古本养生须知合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由元陈虚白真人著,明傅青主先生钞录的“玄机口诀”。其内容为“修真秘旨、鼎炉、药物、火候、立基、药物火候资次、正念、气穴说、卧功说法、调息法”。后附顾亭林先生跋,文中提到此为青主先生中年手钞本。该丛书第十二集之四九七中“养真秘笈”为明•庐丹亭撰,明•傅青主手钞本真迹;第十三集之五二四“丹亭悟真篇”一卷、之五二五“ 丹亭传道问答集”一卷、之五二六“ 丹亭真人玄谈集”二卷亦为明•庐丹亭传,明•傅青主纂”

这些著作的存在足以说明傅山先生对养生是有所研究的。

 2 傅山养生观的特点

 2.1提倡平阴阳的养生观

    山西省博物馆藏傅山《圣人为恶篇》手稿中亦提到:“‘儒扶阳抑阴’,阳为劳扶,阴为劳抑也。……故扶阳抑阴,圣人不为。是说也,阴阳之运于天地者,而或过焉。……圣人爱阳亦爱阴,恶阴亦恶阳。阴能杀人,阳亦杀人,是以人有阴恶,有阳恶。圣人平阴阳而阴阳不知其平之,用阴阳而阴阳不知其用之。”

在《霜红龛集》卷37《杂记》中有:“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出。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阴盛则引阳,阳盛则引阴,阴阳相引为欠,故人将死则欠也。”[4]傅山提出的平阴阳,并非是阴阳的调和,而是阴阳双方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呈现的某种均势形态。

  2.2重视唯物论的养生观

    傅山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管子•内业》中的思想,他认为人的生与死,决定于气的“道与不道”,如果“气道”,则精气与精舍结合,精气在人体中运行,这时人则生;反之,“气不道”人则死。这就是“气道则生”,“气不道则死”。[5]同时他还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形体与精气二者有机的结合,由于精气的多少与有无,决定着人的生与死。

    傅山提出的“身是命之所依”[6]的观点,同样也是具有唯物论的养生观。他认为“‘指穷’字若混之,则不可解”,他将“指”释为“膏”,认为“膏煎之义所以养身之备”。[7]在对佛家典籍《弘明集》中“形尽神不灭•五”的形神观与庄子的薪火传说评论时指出,“薪火之喻身命”中“薪”是人之生存的必备形体,是物质基础,指明形体是第一位的。他强调了形体是生命的必备条件。神是依赖于形而存在的,即“身是命之所依”。

同时他提出养生的重点在保养身体,这也就是“医家之术,神仙之道”的实质所在。傅山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就在于“早自爱惜精气”。如《霜红龛集》卷32“治人事天,莫若啬节”一文,提出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养精气。“人不能早自爱惜,以易竭之精气,尽著耗散,及至衰朽怕死时,却急急求服食之药,以济其危,不知自己精气原是最胜大药,早不耗散,服而用之,凡外来风寒湿暑,阴阳之患,皆能胜之。此但浅浅者,所谓最易知、最易行而人不肯耳。”[8]在这里傅山指出医药不如养生,生命与医药当以预防疾病为主,治疗为辅,求于医药,不如爱惜精气,因为“精气原是最胜大药”。他用医学知识强调了“保养精气”的重要性。傅山精气说的养生之道,其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也是与《内经》“治未病”主旨相一致的,这对现在养生学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与道家相参的养生观

    傅山于甲申之变后拜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做了道士,但他的养生之道,并不像道家所说要做个隐士,与世无争,相反他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他过着隐而不隐的生活,并且认为“隐居”并不能“求其志”、“达其道”,真正的“志”、“道”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只有去“争”才能行道达志。同时他并不认可道家的神仙之说,认为人的生死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每个人都有生死。如在《待死六章》:“生陈死又新,来轻往一勇,蒸变听自然,知觉有不动。”[9] 又如《与邯郸任尹四首》:“洪波亭上酒,一滴酹阑干。自信无仙骨,黄粱梦懒寻。”[10]再如《家训》:“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光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11]

    傅山先生认为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但经过努力,益寿延年还是可以做到的。如《云笈九卷释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籙》:“‘父母鞠养,辛苦劬劳。而我长成,学术不深。无奇方异法,令父母长生不死,同得神仙。此期未克,供养又亏。为此惭愧,不离心中’云云。此中尚有四愧,独此条仁恻动心。山未读《云笈》时,每作此念,倘得一种服食草木,可以延年,年奉老亲,而今已矣。不谓《道经》先树此义。”[12]傅山先生“独此条仁恻动心”,还想“倘得一种服食草木,可以延年,年奉老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片孝心,同时也看出傅山先生认为道家之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是不可能的,但经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延年”的。

  2.4寓于人事中的养生观

    傅山所认为的养生之道是在人事之中的。《霜红龛集》卷37《杂记》二:“优游之处勿久恋,得意之地勿再往,真名言哉!真吾师哉!于此可知神仙即在人事中。”[13]“神仙即在人事中”,神仙之道就是养生之道,修行养身。

    他还提出“十六字格言: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14]这其中包含的内容,可作为傅山先生对修行养身的理解吧。

    傅山先生倡导平阴阳、重视唯物论、与道家相参及寓神仙于人事的养生观。他在继承传统道家养生体系、实践方法的同时,以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加以概括、升华。一改往哲“抑阴扶阳”之旧论,在《圣人为恶篇》中明确指出“故扶阳抑阴,圣人不为……圣人平阴阳,而阴阳不知其平之;用阳阳,而阴阳不知其用之。”傅山的养生观对我们现在研究养生仍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浅析傅山先生的养生观Taoism regimen

黄信阳博客 钱超尘 王小芸 赵

2010-12-28 08:34:21

|
浅析傅山先生的养生观Taoism regimen
|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小芸 赵怀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所)

    傅山,字青主,又号朱衣道人。山西太原阳曲人,生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 ) ,傅山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明代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二朝。在傅山先生生活的近八十个春秋的岁月里,尤其是甲申之变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动乱不安,那么他对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1傅山论养生文举隅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傅山先生是重视养的。我们从他遗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如《傅山全书》中有:“青羊庵:紫云青树石庯,花插牵牛小胆觚。一缕沈烟縈白牖,先生正著养生书。”[1]《傅山全书》批注荀子修身篇第二[2],也说明傅山先生对修身养性是有所涉猎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傅批《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傅山亲笔批注之处之文甚多,足以证明傅山留心医药养生之情。傅山在《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时朱笔眉批:“秋冬夺于所用亦是阴亏□□当□今反□注不透”;傅山在《素问•水热穴论第六十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之“肾者胃之关也”右侧以密集的朱圈加以提示。并在眉批处朱笔重复“肾者胃之关也”6字以示珍重;傅山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一段上墨书“精气津液”四大字。诸如此例颇多,不可一一尽举。

    而在《道藏精华》[3]丛书第二集之三《玄宗正旨古本养生须知合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由元陈虚白真人著,明傅青主先生钞录的“玄机口诀”。其内容为“修真秘旨、鼎炉、药物、火候、立基、药物火候资次、正念、气穴说、卧功说法、调息法”。后附顾亭林先生跋,文中提到此为青主先生中年手钞本。该丛书第十二集之四九七中“养真秘笈”为明•庐丹亭撰,明•傅青主手钞本真迹;第十三集之五二四“丹亭悟真篇”一卷、之五二五“ 丹亭传道问答集”一卷、之五二六“ 丹亭真人玄谈集”二卷亦为明•庐丹亭传,明•傅青主纂”

这些著作的存在足以说明傅山先生对养生是有所研究的。

 2 傅山养生观的特点

 2.1提倡平阴阳的养生观

    山西省博物馆藏傅山《圣人为恶篇》手稿中亦提到:“‘儒扶阳抑阴’,阳为劳扶,阴为劳抑也。……故扶阳抑阴,圣人不为。是说也,阴阳之运于天地者,而或过焉。……圣人爱阳亦爱阴,恶阴亦恶阳。阴能杀人,阳亦杀人,是以人有阴恶,有阳恶。圣人平阴阳而阴阳不知其平之,用阴阳而阴阳不知其用之。”

在《霜红龛集》卷37《杂记》中有:“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出。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阴盛则引阳,阳盛则引阴,阴阳相引为欠,故人将死则欠也。”[4]傅山提出的平阴阳,并非是阴阳的调和,而是阴阳双方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呈现的某种均势形态。

  2.2重视唯物论的养生观

    傅山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管子•内业》中的思想,他认为人的生与死,决定于气的“道与不道”,如果“气道”,则精气与精舍结合,精气在人体中运行,这时人则生;反之,“气不道”人则死。这就是“气道则生”,“气不道则死”。[5]同时他还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形体与精气二者有机的结合,由于精气的多少与有无,决定着人的生与死。

    傅山提出的“身是命之所依”[6]的观点,同样也是具有唯物论的养生观。他认为“‘指穷’字若混之,则不可解”,他将“指”释为“膏”,认为“膏煎之义所以养身之备”。[7]在对佛家典籍《弘明集》中“形尽神不灭•五”的形神观与庄子的薪火传说评论时指出,“薪火之喻身命”中“薪”是人之生存的必备形体,是物质基础,指明形体是第一位的。他强调了形体是生命的必备条件。神是依赖于形而存在的,即“身是命之所依”。

同时他提出养生的重点在保养身体,这也就是“医家之术,神仙之道”的实质所在。傅山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就在于“早自爱惜精气”。如《霜红龛集》卷32“治人事天,莫若啬节”一文,提出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养精气。“人不能早自爱惜,以易竭之精气,尽著耗散,及至衰朽怕死时,却急急求服食之药,以济其危,不知自己精气原是最胜大药,早不耗散,服而用之,凡外来风寒湿暑,阴阳之患,皆能胜之。此但浅浅者,所谓最易知、最易行而人不肯耳。”[8]在这里傅山指出医药不如养生,生命与医药当以预防疾病为主,治疗为辅,求于医药,不如爱惜精气,因为“精气原是最胜大药”。他用医学知识强调了“保养精气”的重要性。傅山精气说的养生之道,其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也是与《内经》“治未病”主旨相一致的,这对现在养生学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与道家相参的养生观

    傅山于甲申之变后拜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做了道士,但他的养生之道,并不像道家所说要做个隐士,与世无争,相反他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他过着隐而不隐的生活,并且认为“隐居”并不能“求其志”、“达其道”,真正的“志”、“道”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只有去“争”才能行道达志。同时他并不认可道家的神仙之说,认为人的生死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每个人都有生死。如在《待死六章》:“生陈死又新,来轻往一勇,蒸变听自然,知觉有不动。”[9] 又如《与邯郸任尹四首》:“洪波亭上酒,一滴酹阑干。自信无仙骨,黄粱梦懒寻。”[10]再如《家训》:“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光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11]

    傅山先生认为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但经过努力,益寿延年还是可以做到的。如《云笈九卷释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籙》:“‘父母鞠养,辛苦劬劳。而我长成,学术不深。无奇方异法,令父母长生不死,同得神仙。此期未克,供养又亏。为此惭愧,不离心中’云云。此中尚有四愧,独此条仁恻动心。山未读《云笈》时,每作此念,倘得一种服食草木,可以延年,年奉老亲,而今已矣。不谓《道经》先树此义。”[12]傅山先生“独此条仁恻动心”,还想“倘得一种服食草木,可以延年,年奉老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片孝心,同时也看出傅山先生认为道家之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是不可能的,但经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延年”的。

  2.4寓于人事中的养生观

    傅山所认为的养生之道是在人事之中的。《霜红龛集》卷37《杂记》二:“优游之处勿久恋,得意之地勿再往,真名言哉!真吾师哉!于此可知神仙即在人事中。”[13]“神仙即在人事中”,神仙之道就是养生之道,修行养身。

    他还提出“十六字格言: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14]这其中包含的内容,可作为傅山先生对修行养身的理解吧。

    傅山先生倡导平阴阳、重视唯物论、与道家相参及寓神仙于人事的养生观。他在继承传统道家养生体系、实践方法的同时,以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加以概括、升华。一改往哲“抑阴扶阳”之旧论,在《圣人为恶篇》中明确指出“故扶阳抑阴,圣人不为……圣人平阴阳,而阴阳不知其平之;用阳阳,而阴阳不知其用之。”傅山的养生观对我们现在研究养生仍具有很大的意义。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