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忘俗·临水怀古—三登葛仙山有感(2)

道教之音 陈桂连

2015-10-30 10:40:13

二、体悟葛仙山人文景观

初夏,天亮得早。昨夜晚铅山方面就与我商定活动的安排,我们一行四位分两拨活动。葛仙山太高了!所以攀登者只有我了。5月29日凌晨4时我即已起身洗漱,5时准时跨出宾馆大门。小车、友人早已都在宾馆的广场等待,于是登车即奔葛仙山而去,到山下用些山农备下的家常大米稀饭和山菜,7时左右正式登山。

比较以前的印象,葛仙山仍然保持着纯朴、秀美、自然天成的形象,就像深处闺中的处子,虽然生机勃勃,但尚不为多人所识。山下的环境则与先前有了一些不同,从县城到山脚下,原来曾修筑有一条公路,现在看来似乎许多的弯曲已被拉直,显然至县城的距离也被缩短了。实际上葛仙山已经有了初步地开发,但我还是喜欢那些保持古朴的内容。比如保护很好的植被,还有那条石阶山道,弯弯地、曲曲折折望不到尽头地向顶峰延伸,仿佛要升到峰顶那片乳白色的云端中去。石道两边的山野中,各种各样的山花,自由自在地开放着。但愿这座道教圣地在今后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论证规划,既增添有价值的文化内容,造福桑梓,又保护好生态,获得科学、合理利用。

葛仙山道场的文化渊源悠久,玉虚观敬祀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灵宝派高真葛天师葛玄仙翁,其来历可追溯到东汉三国时代。山中历史变迁,与铅山地域的人文历史交相互动,形成了葛仙山极富特色的文化内涵。由于不断建构,所以山之上下,历朝历代沿途增设景点。途中神庙最值得一说是半山规模较大的“娘殿”。据说源起于明朝时江西地方出了一位名夏言的人物,时任内阁首辅。明嘉靖三十年(1551)夏阁老省亲返京,夜宿信州(上饶)驿馆,梦再抵半山,见老妪卧于半道,自称为葛玄天师之母,千里寻子而至山中。夏阁老梦醒甚觉惊奇,遂隔日遣使知会山观住持,构建“娘殿”祭祀葛玄祖师之母。历史中是否发生其事,有兴趣者当然可予考证,但在这里我们应认识到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片苦心。神道设教,旨在于启发世俗:示神问卜,朝山参访,用心当正;行修以慈善助人,百“善”以“孝”道为先,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之教化。至今登山祀神者在此息脚,自然要入“娘殿”虔诚拜礼敬香,以受伦理古风之熏陶。

“娘殿”以上的路似乎平坦多了,而有经验的人告诉我还有更长的山道需要攀登,但在我的体会中,之后的路只是缓步登攀,走得更踏实,更省力,速度反而更快了,不知道这到底是我的心理感觉还是事实?总之,汗湿的衣服逐渐地干了,步履轻捷了,我走在最前面要不时停下来等等他们。山道边有熟得红透了的野草莓之类,每次等人时我都去采摘野果品尝。真正的没有丝毫污染的“绿色食品”,鲜亮的、甜甜的。第一次登山时,那些在整修山道时被留下来的小树苗,此时已高高地挺起了枝干,叶片遮住了已升高的热辣辣的太阳,将舒适的阴凉赠留给了路人。站在这林荫山道上,在自然山风轻轻的吹拂下,享受大自然的优待,远眺青翠的山峦,近观绿色的四野,真使人感受到自然万化的潜力,身心也甚觉无比的惬意和愉悦!

出“娘殿”登石阶盘山而过拴马石,全程约6华里,再上新修台阶59级,即到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之古朴高雅的建筑“接官亭”。该建筑之设,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记载,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葛仙山玉虚观道场开山门时,铅山县令都要循例上山祭祀葛天师葛玄仙翁。这其中道理在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县令是朝廷下设行政机构的首长,这就难怪这处道教徒清修的场所,为什么树有这么一座明确崇尚仕途功利的标志建筑了。石亭巍然高耸谷口,亭左古松成林,亭侧古松下有石砌龙井,泉水清洌汨汨流出,饮之沁人心脾。再上过紫云峰,有步云亭于前,此处有古迹“仙人足印”。亭以青麻石结构,基座为六方形,整体呈现圆形,石面以牡丹、梅、竹、云朵、鸟兽、祥云浮雕。身立亭内,山云触亭,清风送雨;傍晚“高霞孤映,明月独举”;凭栏远眺,真使人顿生凌空步云之遐想。此处有两条道可达玉虚观之太极殿,一条经“龙眼井”而上,另一条越“仙人足印”,过“七星井”而上。玉虚观有太极殿,以下直连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楼,及其他大小殿宇共17幢。依山而建,层层递进。

玉虚观左前方象鼻山上有“观道亭”,沿山道登76级即达亭中。淡红色麻石结构30平米面积,六角形。亭中石凳石桌俱全,藻井镌八卦图形,亭周配嵌6块石雕道家故事;亭顶浮雕双龙戏珠,亭中可俯视悬崖处酷似矗立读经之“石道人”。亭之柱镌有:“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之楹联。玉虚观东北300米处有石台据说为葛仙翁飞升处,现建有巍然飞檐之“飞升亭”。亭周以铁链护栏,北侧为断崖峭壁,崖下古木森森,云海茫茫。此处有古迹“试剑石”,其上为撑腰石,聚仙崖,最高处为“葛仙峰”。

玉虚观之太极殿,正门为石砌八卦形拱门,石刻楹联“三清古道千秋业,四要玄机万世师”。这是告诉人们:这一座道教宫观是三清祖师座下古老道场,其间供奉的神圣非同寻常,是天机四相、四大天师之一品格高尚的神仙。两边朱红围墙上书“德配天地、道法自然”。大殿前后三进,正中24根圆柱落地,下垫八角形石柱基;大殿屋顶系长方形翘头铸铁瓦,长40厘米,宽24厘米;铁瓦两类:一铸有“大葛仙”三字,一铸有“名山”字中夹牡丹图形。此系1939年火灾后重建时铸造。殿中石坛上有葛玄仙翁神像和神龛;龛有楹联:“葛水长流神泽达,仙山持立圣光明”。殿正中还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古迹为:青石浮雕九龙金阶;金阶两旁竖立四根方形石柱,其上镌有“大葛青云路,仙翁紫金街,鹤岭驻仙踪,山峦撑突兀,朝拜须清静,登临自健松”等字样。柱顶端踞立石象、石狮。“太极殿”在清嘉庆二年(1797)毁于火,后修复;民国17年(1928)复毁于火,次年再度重建。殿外有仙井、龙池、上马石、下马石、息心岩、试剑石、仙人足迹、飞升台等古迹多处,其由来均与葛玄仙翁有关。

闽浙皖赣四省善男信女,从葛仙山玉虚观“开山门”农历六月初一至“关山门”农历十月初一,朝山进香者不绝如缕。尤以农历八月二十为最,是日传为葛仙寿诞,这天笙箫鼓乐喧天,香亭仪仗塞道,即到夜晚亦见山道灯火亮如长龙。清道光年间铅山知县林光曾作诗以记其事,其中有:葛仙山头钟鼓起,葛仙“山下人如蚁”;“六月一日山门开,村村鼓角进香来;填街塞巷纷杂沓,人声炮声喧如雷”。可见往昔葛仙山道场活动之影响确非一般。

三、登山临水之雅趣

曾有多人询问我登葛仙山朝真之动机目的,对神祈求些什么?细想起来真没有什么世俗功利对神求,确为兴之所至,适性而已。当然,人都有趋赴吉祥美好的心愿,这有助人之德行。人非神仙,都难予绝对免俗,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检束自我的过程,提高修养和素质,不断洗涤庸俗。说来极为简单:第一次登葛仙山时,当玉虚宫住持方信才道长向我说:“你这一次朝山了,记住以后还有两次,一定要三次朝山啊!”时任铅山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的汪华光先生也笑着讲:“方道长讲的可是葛仙山的老规矩啊。”我当然要接这句话,即予表示:“一定会三朝葛仙山!”许人诺言未兑现之前,心中总有个牵挂。作为一名道教界人士,当然“敬神如在”。登山朝圣自然会有许多的感悟,但最主要是我完成许诺的诚信。“一诺千金”之成语标志古人诚信之境界,今天我三登葛仙山,是作为一个普通道教信奉者对人、对神允诺后的诚信。至于登山朝圣之感悟,则是额外之精神收获,其对我未来之人生道路无疑是极有价值和意义。

朝山最有心得体会可能是登山的乐趣!葛仙山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当到达半山“娘殿”之时,我全身的衣服已被汗水浸得透湿了。真是性躁气浮,劳心累形。待停顿片刻,抄一把凉凉的山泉水,洗漱一下,暑气顿消,山风轻拂,自然渐渐凉爽起来。有什么能比此时的心境?劳累后那种舒畅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就是真朴大化的馈赠,自然原野的奖赏,也许只有登攀者才能领略得了。要说葛仙山的水资源真是充足,登山沿途不管在多高的位置都有泉水“汨汨”地往外冒,难怪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古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冠之于道士,是最确当不过的了。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天下名山胜水钟灵神秀,许多宫观就建构其间。当我登山确有感受之时,真地想起许多工作之余享有“公休”的人们,何不利用闲暇抽身到山野中去,到溪流中去,去登山、去游历,增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启迪人生进取的灵智。拥抱大自然,那就是拥抱自己的生命!

陪同我登山的朋友告诉我说,尽管葛仙山富水,但葛仙山玉虚观管委会仍从长远考虑,计划要在今年于山脚选一处地下水源充足,水质佳好的泉眼将山下的水送到山的顶峰,完成水工程建设。这个计划不仅是考虑眼前获益,最主要是保证干旱之年山顶用水,以及古迹建筑的保护。他们计划在明年(2005)即将人力、物力、资金转向山顶玉虚观建筑的维修整理,届时沿途的景点也将一体得到规范整理,那时的葛仙山也许会更加体现出道教圣地的风貌。这葛仙山真的深蕴灵秀,使人记挂而难以忘怀!

下山后铅山县宗教局领导专门雇一条游轮邀我们一起登船游信江。信江的水静静地流走,真所谓“逝者如斯”!当船行至信江大王潭“九狮过江”石峰之下,那岩壁平直如削处,镌有“龙门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当地名士费元禄所书。导游者介绍说:“这里是‘鲤鱼跳龙门’的第一关隘,跳过‘龙门’的鲤鱼就能化而为龙。”我窃以为,这位费老前辈撰文意不在此,而当喻后人成大器者,是要经受自然造化之熏陶。古人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诲,那山光水色,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陶冶人之情性的重要元素。要说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成功,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更加充裕,人们物质享受的标准不断提高。中国人也早已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即使偏僻的农村,除极个别地方外,恐怕也早已是“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了。人们都在享受着物质文明进步的成果,但人的欲望是最无止境的了!在今天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道教这种传统宗教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既关爱社会、关爱人群、关爱众生,又关心天人之间万事万物自然生态的和谐和变化发展,有直接导人清高,洁身自爱,越俗超脱的内涵。故无论名山胜地还是都城闹市中宫观之设,都是道教宣扬自身教义内容,展示传统宗教风貌形象,传播有益社会进步的文化精神。既是道教实践服务现实社会的渠道,又是社会了解传统道教形式的窗口,是道教与现代社会沟通、交流、互动方便的法门。人海茫茫、人潮滚滚,在和光同尘中道教自然要受到世俗社会的干扰。风月无边,净土无界,唯在己心。道教要将自身的文化传播给社会,使社会人群感觉道教的内涵和真谛,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贡献和作用,自然既要坚持出世的修持,更要探索入世的方式。如此而已,这第三次到铅山县登葛仙山的感觉和心情,当叙之以文,咏之以歌!遂拟成三则24句言辞以记《登葛仙山之感怀》,内容为:

一则、晨光初起万籁静,偶闻数声蛙鸣音;起坐舒展筋骨皮,清水再沐树诚敬;存想默思当忘俗,轻装布履出房门;老友已立清风里,铁马静静待人行。

二则、快车出行山城道,偶遇三俩赶集人;农家田头早忙活,少妇溪边浣纱巾;一片青天瓦蓝蓝,四野翠黛碧青青;铅山初夏山水好,自然画图展大千。

三则、登攀一层又一层,千仞高峰在前程;汗水如注沐凡俗,真历劳苦见丹诚;初始有盟许心愿,三赴胜地朝神真;再践灵宝古道场,始证崇奉证盟心。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登山忘俗·临水怀古—三登葛仙山有感(2)

    道教之音 陈桂连

    2015-10-30 10:40:13

    |
    登山忘俗·临水怀古—三登葛仙山有感(2)
    |

    二、体悟葛仙山人文景观

    初夏,天亮得早。昨夜晚铅山方面就与我商定活动的安排,我们一行四位分两拨活动。葛仙山太高了!所以攀登者只有我了。5月29日凌晨4时我即已起身洗漱,5时准时跨出宾馆大门。小车、友人早已都在宾馆的广场等待,于是登车即奔葛仙山而去,到山下用些山农备下的家常大米稀饭和山菜,7时左右正式登山。

    比较以前的印象,葛仙山仍然保持着纯朴、秀美、自然天成的形象,就像深处闺中的处子,虽然生机勃勃,但尚不为多人所识。山下的环境则与先前有了一些不同,从县城到山脚下,原来曾修筑有一条公路,现在看来似乎许多的弯曲已被拉直,显然至县城的距离也被缩短了。实际上葛仙山已经有了初步地开发,但我还是喜欢那些保持古朴的内容。比如保护很好的植被,还有那条石阶山道,弯弯地、曲曲折折望不到尽头地向顶峰延伸,仿佛要升到峰顶那片乳白色的云端中去。石道两边的山野中,各种各样的山花,自由自在地开放着。但愿这座道教圣地在今后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论证规划,既增添有价值的文化内容,造福桑梓,又保护好生态,获得科学、合理利用。

    葛仙山道场的文化渊源悠久,玉虚观敬祀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灵宝派高真葛天师葛玄仙翁,其来历可追溯到东汉三国时代。山中历史变迁,与铅山地域的人文历史交相互动,形成了葛仙山极富特色的文化内涵。由于不断建构,所以山之上下,历朝历代沿途增设景点。途中神庙最值得一说是半山规模较大的“娘殿”。据说源起于明朝时江西地方出了一位名夏言的人物,时任内阁首辅。明嘉靖三十年(1551)夏阁老省亲返京,夜宿信州(上饶)驿馆,梦再抵半山,见老妪卧于半道,自称为葛玄天师之母,千里寻子而至山中。夏阁老梦醒甚觉惊奇,遂隔日遣使知会山观住持,构建“娘殿”祭祀葛玄祖师之母。历史中是否发生其事,有兴趣者当然可予考证,但在这里我们应认识到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片苦心。神道设教,旨在于启发世俗:示神问卜,朝山参访,用心当正;行修以慈善助人,百“善”以“孝”道为先,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之教化。至今登山祀神者在此息脚,自然要入“娘殿”虔诚拜礼敬香,以受伦理古风之熏陶。

    “娘殿”以上的路似乎平坦多了,而有经验的人告诉我还有更长的山道需要攀登,但在我的体会中,之后的路只是缓步登攀,走得更踏实,更省力,速度反而更快了,不知道这到底是我的心理感觉还是事实?总之,汗湿的衣服逐渐地干了,步履轻捷了,我走在最前面要不时停下来等等他们。山道边有熟得红透了的野草莓之类,每次等人时我都去采摘野果品尝。真正的没有丝毫污染的“绿色食品”,鲜亮的、甜甜的。第一次登山时,那些在整修山道时被留下来的小树苗,此时已高高地挺起了枝干,叶片遮住了已升高的热辣辣的太阳,将舒适的阴凉赠留给了路人。站在这林荫山道上,在自然山风轻轻的吹拂下,享受大自然的优待,远眺青翠的山峦,近观绿色的四野,真使人感受到自然万化的潜力,身心也甚觉无比的惬意和愉悦!

    出“娘殿”登石阶盘山而过拴马石,全程约6华里,再上新修台阶59级,即到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之古朴高雅的建筑“接官亭”。该建筑之设,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记载,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葛仙山玉虚观道场开山门时,铅山县令都要循例上山祭祀葛天师葛玄仙翁。这其中道理在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县令是朝廷下设行政机构的首长,这就难怪这处道教徒清修的场所,为什么树有这么一座明确崇尚仕途功利的标志建筑了。石亭巍然高耸谷口,亭左古松成林,亭侧古松下有石砌龙井,泉水清洌汨汨流出,饮之沁人心脾。再上过紫云峰,有步云亭于前,此处有古迹“仙人足印”。亭以青麻石结构,基座为六方形,整体呈现圆形,石面以牡丹、梅、竹、云朵、鸟兽、祥云浮雕。身立亭内,山云触亭,清风送雨;傍晚“高霞孤映,明月独举”;凭栏远眺,真使人顿生凌空步云之遐想。此处有两条道可达玉虚观之太极殿,一条经“龙眼井”而上,另一条越“仙人足印”,过“七星井”而上。玉虚观有太极殿,以下直连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楼,及其他大小殿宇共17幢。依山而建,层层递进。

    玉虚观左前方象鼻山上有“观道亭”,沿山道登76级即达亭中。淡红色麻石结构30平米面积,六角形。亭中石凳石桌俱全,藻井镌八卦图形,亭周配嵌6块石雕道家故事;亭顶浮雕双龙戏珠,亭中可俯视悬崖处酷似矗立读经之“石道人”。亭之柱镌有:“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之楹联。玉虚观东北300米处有石台据说为葛仙翁飞升处,现建有巍然飞檐之“飞升亭”。亭周以铁链护栏,北侧为断崖峭壁,崖下古木森森,云海茫茫。此处有古迹“试剑石”,其上为撑腰石,聚仙崖,最高处为“葛仙峰”。

    玉虚观之太极殿,正门为石砌八卦形拱门,石刻楹联“三清古道千秋业,四要玄机万世师”。这是告诉人们:这一座道教宫观是三清祖师座下古老道场,其间供奉的神圣非同寻常,是天机四相、四大天师之一品格高尚的神仙。两边朱红围墙上书“德配天地、道法自然”。大殿前后三进,正中24根圆柱落地,下垫八角形石柱基;大殿屋顶系长方形翘头铸铁瓦,长40厘米,宽24厘米;铁瓦两类:一铸有“大葛仙”三字,一铸有“名山”字中夹牡丹图形。此系1939年火灾后重建时铸造。殿中石坛上有葛玄仙翁神像和神龛;龛有楹联:“葛水长流神泽达,仙山持立圣光明”。殿正中还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古迹为:青石浮雕九龙金阶;金阶两旁竖立四根方形石柱,其上镌有“大葛青云路,仙翁紫金街,鹤岭驻仙踪,山峦撑突兀,朝拜须清静,登临自健松”等字样。柱顶端踞立石象、石狮。“太极殿”在清嘉庆二年(1797)毁于火,后修复;民国17年(1928)复毁于火,次年再度重建。殿外有仙井、龙池、上马石、下马石、息心岩、试剑石、仙人足迹、飞升台等古迹多处,其由来均与葛玄仙翁有关。

    闽浙皖赣四省善男信女,从葛仙山玉虚观“开山门”农历六月初一至“关山门”农历十月初一,朝山进香者不绝如缕。尤以农历八月二十为最,是日传为葛仙寿诞,这天笙箫鼓乐喧天,香亭仪仗塞道,即到夜晚亦见山道灯火亮如长龙。清道光年间铅山知县林光曾作诗以记其事,其中有:葛仙山头钟鼓起,葛仙“山下人如蚁”;“六月一日山门开,村村鼓角进香来;填街塞巷纷杂沓,人声炮声喧如雷”。可见往昔葛仙山道场活动之影响确非一般。

    三、登山临水之雅趣

    曾有多人询问我登葛仙山朝真之动机目的,对神祈求些什么?细想起来真没有什么世俗功利对神求,确为兴之所至,适性而已。当然,人都有趋赴吉祥美好的心愿,这有助人之德行。人非神仙,都难予绝对免俗,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检束自我的过程,提高修养和素质,不断洗涤庸俗。说来极为简单:第一次登葛仙山时,当玉虚宫住持方信才道长向我说:“你这一次朝山了,记住以后还有两次,一定要三次朝山啊!”时任铅山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的汪华光先生也笑着讲:“方道长讲的可是葛仙山的老规矩啊。”我当然要接这句话,即予表示:“一定会三朝葛仙山!”许人诺言未兑现之前,心中总有个牵挂。作为一名道教界人士,当然“敬神如在”。登山朝圣自然会有许多的感悟,但最主要是我完成许诺的诚信。“一诺千金”之成语标志古人诚信之境界,今天我三登葛仙山,是作为一个普通道教信奉者对人、对神允诺后的诚信。至于登山朝圣之感悟,则是额外之精神收获,其对我未来之人生道路无疑是极有价值和意义。

    朝山最有心得体会可能是登山的乐趣!葛仙山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当到达半山“娘殿”之时,我全身的衣服已被汗水浸得透湿了。真是性躁气浮,劳心累形。待停顿片刻,抄一把凉凉的山泉水,洗漱一下,暑气顿消,山风轻拂,自然渐渐凉爽起来。有什么能比此时的心境?劳累后那种舒畅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就是真朴大化的馈赠,自然原野的奖赏,也许只有登攀者才能领略得了。要说葛仙山的水资源真是充足,登山沿途不管在多高的位置都有泉水“汨汨”地往外冒,难怪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古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冠之于道士,是最确当不过的了。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天下名山胜水钟灵神秀,许多宫观就建构其间。当我登山确有感受之时,真地想起许多工作之余享有“公休”的人们,何不利用闲暇抽身到山野中去,到溪流中去,去登山、去游历,增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启迪人生进取的灵智。拥抱大自然,那就是拥抱自己的生命!

    陪同我登山的朋友告诉我说,尽管葛仙山富水,但葛仙山玉虚观管委会仍从长远考虑,计划要在今年于山脚选一处地下水源充足,水质佳好的泉眼将山下的水送到山的顶峰,完成水工程建设。这个计划不仅是考虑眼前获益,最主要是保证干旱之年山顶用水,以及古迹建筑的保护。他们计划在明年(2005)即将人力、物力、资金转向山顶玉虚观建筑的维修整理,届时沿途的景点也将一体得到规范整理,那时的葛仙山也许会更加体现出道教圣地的风貌。这葛仙山真的深蕴灵秀,使人记挂而难以忘怀!

    下山后铅山县宗教局领导专门雇一条游轮邀我们一起登船游信江。信江的水静静地流走,真所谓“逝者如斯”!当船行至信江大王潭“九狮过江”石峰之下,那岩壁平直如削处,镌有“龙门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当地名士费元禄所书。导游者介绍说:“这里是‘鲤鱼跳龙门’的第一关隘,跳过‘龙门’的鲤鱼就能化而为龙。”我窃以为,这位费老前辈撰文意不在此,而当喻后人成大器者,是要经受自然造化之熏陶。古人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诲,那山光水色,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陶冶人之情性的重要元素。要说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成功,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更加充裕,人们物质享受的标准不断提高。中国人也早已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即使偏僻的农村,除极个别地方外,恐怕也早已是“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了。人们都在享受着物质文明进步的成果,但人的欲望是最无止境的了!在今天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道教这种传统宗教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既关爱社会、关爱人群、关爱众生,又关心天人之间万事万物自然生态的和谐和变化发展,有直接导人清高,洁身自爱,越俗超脱的内涵。故无论名山胜地还是都城闹市中宫观之设,都是道教宣扬自身教义内容,展示传统宗教风貌形象,传播有益社会进步的文化精神。既是道教实践服务现实社会的渠道,又是社会了解传统道教形式的窗口,是道教与现代社会沟通、交流、互动方便的法门。人海茫茫、人潮滚滚,在和光同尘中道教自然要受到世俗社会的干扰。风月无边,净土无界,唯在己心。道教要将自身的文化传播给社会,使社会人群感觉道教的内涵和真谛,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贡献和作用,自然既要坚持出世的修持,更要探索入世的方式。如此而已,这第三次到铅山县登葛仙山的感觉和心情,当叙之以文,咏之以歌!遂拟成三则24句言辞以记《登葛仙山之感怀》,内容为:

    一则、晨光初起万籁静,偶闻数声蛙鸣音;起坐舒展筋骨皮,清水再沐树诚敬;存想默思当忘俗,轻装布履出房门;老友已立清风里,铁马静静待人行。

    二则、快车出行山城道,偶遇三俩赶集人;农家田头早忙活,少妇溪边浣纱巾;一片青天瓦蓝蓝,四野翠黛碧青青;铅山初夏山水好,自然画图展大千。

    三则、登攀一层又一层,千仞高峰在前程;汗水如注沐凡俗,真历劳苦见丹诚;初始有盟许心愿,三赴胜地朝神真;再践灵宝古道场,始证崇奉证盟心。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