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赑屃”驮石碑 体现“厚德载物”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钟葵     时间:2017-07-27 17:19:30      繁體中文版     

“赑屃”驮石碑 体现“厚德载物”

泰山岱庙宋代赑屃

“赑屃”驮石碑 体现“厚德载物”

武当山的赑屃

“赑屃”驮石碑 体现“厚德载物”

明代影壁赑屃

“赑屃”驮石碑 体现“厚德载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赑屃

在古代的石碑下面,经常可以见到形似巨龟的碑座,现在人们习惯称它为赑屃。传说赑屃是龙之九子之一,它的形象,早期似龟,以传说中的鳌为原型。至明清时期,则变成龙头龟身的形象。

赑屃又名龟趺、霸下

原型乃古代传说中的神龟或巨鳌

古人凡兴建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必刻石碑以作纪念,石碑之下通常有碑座,而碑座的形状也颇为独特,看上去就像一只大乌龟,它的名称也很奇怪,叫做赑屃(音“毕细”),又名龟趺、霸下。

传说赑屃是龙之九子之一。明杨慎《升庵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音‘毕岸’),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音‘滔贴’),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蚆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音‘牙自’),性好杀,故立于刀镮;八曰狻猊(音‘酸泥’),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好负重的赑屃,它的原型是什么?有人说它本是大禹治水时的神龟。据说这只神龟常背起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帮助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后,大禹把它的功绩刻在石碑上,让它自己背起,后人称它为赑屃。有人认为它的原型是传说中的巨鳌。传说中的巨鳌力大无穷,据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担心天掉下来,便断鳌足以立四极,使大地得到支撑。又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浮动在水上,不能固定下来。居住在仙山上的神仙深以为虑,便将此情况禀告天帝。天帝担心这些仙山流于西极,使众仙失去居所,于是命15只巨鳌分作三班用头托住仙山,仙山才得以稳定。后来,人们便按照鳌的样子雕成石鳌,让它们背负沉重的石碑,并称之为赑屃。

赑屃的形象,又有点像古代传说中的玄武,故又有人认为赑屃是由玄武演化而来。但玄武是龟蛇合体,与赑屃有很大区别,且玄武是北方之神和水神,古代并无玄武变出赑屃之说。赑屃的原型,应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龟或巨鳌。这一观点,对照早期的赑屃实物,可得到证实。

早期赑屃多为巨龟形

明清才出现龙头龟身

留存至今的赑屃,多为明清时期的雕像,少量为唐宋时期的遗物,唐以前的赑屃则甚为罕见。而早期的赑屃,多为巨龟形,至明清时期,才出现龙头龟身的形象。2006年6月,河北正定出土了一尊巨大的赑屃,虽有残缺,仍重达107吨,专家经过考证,认为这是一尊五代时期的赑屃,它的制作者有可能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它形似一只巨龟,头略抬,颈前伸,眼睛又圆又大,相比之下,两只耳朵看上去很小。鼻头宽,鼻孔圆,两只尖牙外露,大嘴紧闭,给人的感觉不是凶猛,反而有些憨态可掬,龟形特征十分明显。

宋代的赑屃,也是龟形。如泰山岱庙前有数座宋代石碑,分别是大观圣作之碑、宣和碑、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大宋封祀坛颂碑等。这几座碑下面的驮碑赑屃,就完全是龟的形象。而岱庙的金代石碑和元代石碑,碑下的赑屃与宋代赑屃形象很接近,可见早期的赑屃,是参照龟类的形象雕刻成的。不过,赑屃和龟虽然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没有,且赑屃背甲上的甲片数目和形状与龟类也有差异。

至明代,赑屃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头部似龙。如武当山有赑屃亭12座,驮着皇帝的圣旨碑文。这12座赑屃亭分别位于玉虚宫、净乐宫、紫霄宫、玉龙宫、南岩等处,驮碑总重在60~90吨之间。赑屃的形象,已与龟类有明显区别,虽皮披龟甲,但头似龙首,且头上有角。至清代,赑屃已完全是龙头龟身的形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种特征的赑屃随时可以见到。同时,清代的赑屃还出现了一些更奇特的形象,如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有一尊形制颇为奇特的无名碑,其碑下的驮碑赑屃明显有别于其他同时期的赑屃。它的头上不是单角,而是双角;身上不是披着龟甲,而是披麟;赑屃的尾巴通常很短,但这尊赑屃的尾巴却很长。这种形象的赑屃,可谓罕见。

昂首负重 显示强大的精神力量

龙生九子之说,传说已久,至明代才有文字记载。因明代以前未见驮碑石雕动物为赑屃之说,有人质疑驮碑动物并非龙子,而是鳌。证据是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卷三“赑屃鳌座碑”条称:“造赑屃鳌座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自座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又称:“鳌座: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四分,驼峰广三分,余作龟文造。”因而认为碑首的盘龙才是赑屃,碑下的驮碑座是鳌座,赑屃是龙形,而不是龟形。这种说法也证实了明以后所说的赑屃原型其实就是鳌,《营造法式》称它为鳌座,明以后称它为赑屃,名称虽不同,实物还是一样,因而没必要为此争论不休。

遍布全国各地古建筑中的赑屃,多为石雕,部分为铜器。大多数承载着沉重的石碑,有时甚至背负着巨大的影壁。它的样子,总是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地面,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它身上,体现了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的结晶。同时,它的造型还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现在很多人将赑屃视为吉祥物,并参照它们的造型,制作成龙头龟的形状,材质有玉石、铜、陶瓷等,寓意长寿、负重、镇煞迎福,是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转自广州日报)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