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神明

道教之音 安妮

2018-03-12 11:05:15

流浪的神明

一天傍晚,夜色很浓的时候,我在桥上走过,正是降温的那几日,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写字画画看书,到了晚上才想起去室外呼吸几口冷清醒觉的空气。正好遇见在河滩上流浪的那个人。夏天的时候曾在这里看到波光溶溶的满月,正在天心。

他在这座桥下定居一月余。远远可以望见他睡觉的地方,是一堆废物搭起来的窝。白天他在桥上写字,念念叨叨,一次看到他的眼神,仿佛陷入深沉思考,不容一点儿耽误打扰,样子也显出一分正气。他的字好看,我曾在一张废纸上看过用铅笔写的大段文字,内容是旧社会的某个单位办事处,关于一些零零碎碎不成章的事,字却是繁体。但是,俨然他已经是一个流浪的人了。

流浪的神明

那天他已经在河滩上燃起了一堆火,旺旺的,一个人落在河滩的黑夜里。世界被点亮,踏实安宁,我在他的对面,心里为他祈愿,若他父母亲见,不知道是怎么心潮翻涌。我的脚步也渐渐轻巧且慢下来。周围一片漆黑,人声熄灭,远处的灯光和音乐传不到这岸上。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也看不见他,有人猜测他大概曾是一个很体面的人,但是经历过什么,又为什么从遥远的地方流浪到本地根本无从知晓。

记得那时乡下有一个常年做零工的人。兄弟里最小,不会说话,无人看管,寄居在别家。

流浪的神明

有年夏天,他帮忙做些苦力,三餐寄食我家,夜里回去。那天晚上我在厨房洗碗,他工满结账,农事忙完。我隐约听到一段,他把平日在我家赊欠的账款抵消,最后只剩下一块钱的工钱。之后他就很安乐地在我家看完了电视,夜深了醉醺醺回家。

我站在那里有些黯然,又很感慨。唯每次见他报以笑面,偶尔溜达去看看他家的破壁,问问他的近况,实在想不出能够慰藉人的。冬天有一日他帮我家肩挑炭火,去时经过山林小溪,路很崎岖,多有石级,我走在前引路,故意走得很慢,生怕后面挑重物的人一不小心绊倒,又想着走快一些,肩挑重物的人也可快点卸下来。回头看见喘着粗气脚步沉沉的人,正对着我傻傻笑起来。那一处山岩下竹林青翠,萧木呈紫灰色,也有青松翠柏。在绿色阴凉处倒着走,生怕他一不小心就跌倒。那时他寄养在一个无亲无故的家庭,只是有饭食,不至于饿死。同是凡体肉身,看见他的苦力,也看到我心中悲悯的苦力,渐渐竟生出许多勇气来。

流浪的神明

林清玄在《拈花菩提》里写陈建民居士的诗:“我也何能作药王,闻声知苦替呼娘,愿收天下诸人病,尽作吾身点点疮。”舍身为人,心怀悲悯至此。厦门蒋晟出版有《流浪的神明》,自2012年起,他就将目光投向寺庙里一个很独特的群体——闲置的神像。这些神像,除了佛像、菩萨像,还有土地爷、财神爷之类的神明。由于破损、陈旧等原因,它们被信徒从家中带来,放置在寺庙的一些特定区域(比如山洞内、岩石下)。俗语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神明又从方外回到了尘间。他把这些闲置的神像称为“流浪的神明”。

这一年来,我也在很多道观看见废弃的神像,其实不管是供奉的神像,还是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这些让人心动感念的人,都可以当作神明,人对神明的精神依赖和敬畏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把所遇奉作神明,感之敬之,那么流浪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护佑祝福的。王阳明《蔽月山房》里写:“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心怀宽广,有包容心的才能够懂得林山月光的清亮皎洁吧。

(道教之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流浪的神明

道教之音 安妮

2018-03-12 11:05:15

|
流浪的神明
|

流浪的神明

一天傍晚,夜色很浓的时候,我在桥上走过,正是降温的那几日,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写字画画看书,到了晚上才想起去室外呼吸几口冷清醒觉的空气。正好遇见在河滩上流浪的那个人。夏天的时候曾在这里看到波光溶溶的满月,正在天心。

他在这座桥下定居一月余。远远可以望见他睡觉的地方,是一堆废物搭起来的窝。白天他在桥上写字,念念叨叨,一次看到他的眼神,仿佛陷入深沉思考,不容一点儿耽误打扰,样子也显出一分正气。他的字好看,我曾在一张废纸上看过用铅笔写的大段文字,内容是旧社会的某个单位办事处,关于一些零零碎碎不成章的事,字却是繁体。但是,俨然他已经是一个流浪的人了。

流浪的神明

那天他已经在河滩上燃起了一堆火,旺旺的,一个人落在河滩的黑夜里。世界被点亮,踏实安宁,我在他的对面,心里为他祈愿,若他父母亲见,不知道是怎么心潮翻涌。我的脚步也渐渐轻巧且慢下来。周围一片漆黑,人声熄灭,远处的灯光和音乐传不到这岸上。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也看不见他,有人猜测他大概曾是一个很体面的人,但是经历过什么,又为什么从遥远的地方流浪到本地根本无从知晓。

记得那时乡下有一个常年做零工的人。兄弟里最小,不会说话,无人看管,寄居在别家。

流浪的神明

有年夏天,他帮忙做些苦力,三餐寄食我家,夜里回去。那天晚上我在厨房洗碗,他工满结账,农事忙完。我隐约听到一段,他把平日在我家赊欠的账款抵消,最后只剩下一块钱的工钱。之后他就很安乐地在我家看完了电视,夜深了醉醺醺回家。

我站在那里有些黯然,又很感慨。唯每次见他报以笑面,偶尔溜达去看看他家的破壁,问问他的近况,实在想不出能够慰藉人的。冬天有一日他帮我家肩挑炭火,去时经过山林小溪,路很崎岖,多有石级,我走在前引路,故意走得很慢,生怕后面挑重物的人一不小心绊倒,又想着走快一些,肩挑重物的人也可快点卸下来。回头看见喘着粗气脚步沉沉的人,正对着我傻傻笑起来。那一处山岩下竹林青翠,萧木呈紫灰色,也有青松翠柏。在绿色阴凉处倒着走,生怕他一不小心就跌倒。那时他寄养在一个无亲无故的家庭,只是有饭食,不至于饿死。同是凡体肉身,看见他的苦力,也看到我心中悲悯的苦力,渐渐竟生出许多勇气来。

流浪的神明

林清玄在《拈花菩提》里写陈建民居士的诗:“我也何能作药王,闻声知苦替呼娘,愿收天下诸人病,尽作吾身点点疮。”舍身为人,心怀悲悯至此。厦门蒋晟出版有《流浪的神明》,自2012年起,他就将目光投向寺庙里一个很独特的群体——闲置的神像。这些神像,除了佛像、菩萨像,还有土地爷、财神爷之类的神明。由于破损、陈旧等原因,它们被信徒从家中带来,放置在寺庙的一些特定区域(比如山洞内、岩石下)。俗语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神明又从方外回到了尘间。他把这些闲置的神像称为“流浪的神明”。

这一年来,我也在很多道观看见废弃的神像,其实不管是供奉的神像,还是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这些让人心动感念的人,都可以当作神明,人对神明的精神依赖和敬畏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把所遇奉作神明,感之敬之,那么流浪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护佑祝福的。王阳明《蔽月山房》里写:“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心怀宽广,有包容心的才能够懂得林山月光的清亮皎洁吧。

(道教之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