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吴理之道长:《道德经》的思想与生活智慧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吴理之     时间:2019-06-27 14:44:46      繁體中文版     

吴理之道长:《道德经》的思想与生活智慧

大千弥粟珠,三宝由此出。

自从函关去,道德降真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高道大德、各位来宾朋友、各位善信居士:

福生无量天尊,大家下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在玉清宫隆重举行了十周年纪念大会和神像开光祈福大法会等活动,感谢大家的见证和共襄盛会,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今天下午的内容是讲经活动,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道德经》的思想和生活智慧,也是自己个人的一些理解和体悟,请大家指正!

作为道教教内的道长,我们都知道《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经典和教义思想源头,也是道教徒必修的经典和功课,《道德经》中讲的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终极追求。作为教外人士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道德经》,有些可能还有比较深的研究和认识,或者领悟,或者把《道德经》中的思想作为自己修身处世和人生价值观奉行的准则。那么,在分享《道德经》的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同时,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老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老子,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又称为道祖,老君也是道教三清尊神中的道德天尊,是道观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君,就是大道的化身,道经中讲,老君是元炁之祖宗,万教之祖宗,无极之主宰,天地之父母。道教早晚功课经中的《太清宝诰》中说老君是,“随方设教,历劫渡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老君在历代都有化身显化,老子就是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担任周朝守藏史馆长,史记称老子几百岁后不知去向。

道经里面记载,在商朝阳甲年,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寄胎于玄妙玉女腹中。玄妙玉女怀胎81年,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因此,玄妙玉女就给他取名字叫“老子”。因生在一棵李树下,故取李姓,老子生下就两耳非常大,故取名李耳。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老君哲学的中心观念就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由谁在主宰?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有的国家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认为是真主。但老君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又是化育天地的母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这就是道的德性,所以道教要求众生效仿道的品性,大公无私,要求大家尊道贵德。“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塞于宇宙之中,人人都含有道性,人的天赋中就有修道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

“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所以老君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非常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然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老君认为凡是清静、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道法自然”的观念,成为《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老君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君看到“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君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因此,在老君哲学里,有一个重要政治思想主张,那就是“无为而治”。老君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君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过得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会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而不贪图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老君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历史上儒家孔圣人曾多次向老君问道,历史记载有四次会面。我们看看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是怎样的对话?孔圣人是怎么评价老君的?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君告诉孔子说:制订这些周礼的人,骨头都已经成灰了。何必如此执着于周礼呢?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孔子辞别老君,对弟子们感慨:“鸟,我知道其能飞;鱼,我知道其能游;兽,我知道其能走。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就像龙一样!”

接下来,我看看世界各国名人对老君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所以老君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目前中国典籍最受外国人喜欢的中国文化。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对我们人生会有怎样的启发呢,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方面《道德经》生活智慧。

一、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要有大格局和大情怀。

追求事业成功,获得财富,实现自身价值,是很多人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易经》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经》中说:“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倡导“自强”,倡导积极进取,有所作为。《道德经》第七章 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人生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有大的格局和大的情怀,大格局和大情怀指人要有高远理想,胸怀宽广,有奉献精神,做人做事不处处算计个人的得失。站得高,看得远。处世自然和谐,生活态度平和,不急噪,不懈怠,对朋友忠诚,对父母孝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无限热爱,勇于为国家和社会担当。我们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一个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身边的人一定会远离他,一定会对他敬而远之。他的人生道路和事业一定也走不了很远。

二、地低成海,人低成王,《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学会谦下。

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处处有一种优越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想着自己的私利,有时候特别盛气凌人,所以走到哪里,都不招人喜欢,最后是搞得自己伤痕累累,工作和事业最后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学会谦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委身低处,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方式。低处的谦卑最受益。不夸夸其谈,不自以为是,以求教的姿态、商量的口吻说话,总会有意外的收获。古往今来,尽通往名利高处的路上布满了陷阱,名利的高处,制造了无尽的繁华和热闹,也制造了数不尽的悲剧。而低处的谨慎最安全。越是春风得意,越要放低身段,勤勉为事。这段话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过于张扬,一定要学会低调,低调就是一种人生智慧,越是有所成就的人,越要学会要克制低调。委身低处,是中国人处世的一门千年绝学。善于在低处经营的人,最后往往能到达人生高处。谷子成熟了,就低下了头,向日葵成熟了,也低下了头,昂头是为了吸收正面的能量,低头是为了避让危险的冲撞。若不低头,就不会成熟,风会将之吹折,雨会将之腐朽,鸟儿也会将果实作为食物而果腹充饥,只有空空如也的秕子,才会昂着头招摇在风中。

三、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段话来自于《道德经》第十六章,它的原文是这样说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也就是说,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还是投资做事业,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能够盲目行动,尤其是不能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一定要脚踏实地。《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就是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四、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学会知足知止。

追求功名利禄和财富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但任何东西的追求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你在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肯定要付出很多或者失去很多东西,比方说对家人的陪伴,对孩子的教育,对爱人的关爱,身体健康的失去等等,因此,必须要适可而止,我们不能一味的被欲望所绑架,成为欲望的奴隶,对物欲的过度迷恋和贪求。《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那这一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得到名誉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热衷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这一段经文一是教我们要珍视生命,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二是教我们“知足、知止”,一切事物都要向相反方向转化,这是自然的法则。只有知止、知足才能长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殚精竭虑地去追求名利,就会危害自己的生命。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过分追求而不知满足,也就是欲望无止境,这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因此,追求财富和名利要适可而止。

红楼梦中有一首歌叫作《好了歌》,我们看看《好了歌》是怎么唱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道教并不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利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来争取财富和名誉是光荣的,但我们必须把握住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既收获名利,又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给家庭带来幸福。

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学会柔的智慧和妙用。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有些人处事过于刚强,锋芒毕露,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处处碰壁,甚至招致灾祸。尤其是有些人争强好胜,恃才傲物,事事出头,急功近利,往往招来祸患,过早地扼杀了自己。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非常有还要必要学习道教柔的思想和智慧,关于对于柔的思想论述在《道德经》可以找到很多经典名言。《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天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就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道德经》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朽。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身体十分柔软灵活,可是他死后身体就会变得枯槁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枯残败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招致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致砍伐摧折。因此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打个比方,牙齿坚固,反而容易脱落,舌头柔弱,反而保存。柔弱不是软弱无力,柔弱是生命充满活力的体现,是本质强大的体现,符合生的法则。而过于刚强则是生命力走向衰竭的表现,死亡的象征,是不符合大道的法则。

总之,《道德经》中蕴含着无限深遂的思想和智慧,领悟得法,能够令我们的思想广袤深远;运用得当,将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从而使自己净化身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锐意进取,惠泽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和体悟人生意义。

函关西去紫气浮,凤篆龙章道德出。

终南尚存古楼观,修道谓教济三途。

(作者吴理之道长,系湖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邵阳玉清宫住持,本文为吴理之道长在邵阳玉清宫建观十周年庆典讲经活动中的演讲)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