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再考“行气玉佩铭”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王敏铉     时间:2020-08-08 22:43:46      繁體中文版     

再考“行气玉佩铭”

笔者经师父孙敏财道长点授将《行气玉佩铭》分为“铭文考”“器型考”“传承考”三节。

——题记

第一节 《行气玉佩铭》铭文考

现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中的战国《行气玉佩铭》,据考原为李鸿章的后代李公木所藏。早在三十年代期间,曾被误称之为《玉刀珌》,罗振玉将其命名为《剑珌》,闻一多将其命名为《玉珌铭》。新中国成立,著名学者郭沫若将其命名为《行气玉佩铭》,而这个名称在后来的气功界较为流行。而陈邦怀将其命名为《行气玉铭》。但毫无疑问的是,《行气玉佩铭》是我国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道家专业养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时期的玉器作品。

《行气玉佩铭》是一件战国时期韩国贵族的重要玉器文物,本文中笔者根据道家思想称之为《行气玉佩铭》。

据文献记载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据《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其《行气玉佩铭》笔者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归属于韩昭侯时期之物,何时出土不知道,是1953年天津历史博物馆在民间征集,现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行气玉佩铭》的铭文与洛阳金村出土的韩国钟铭类似,韩国钟是周安王22年(公元前380年)制成,属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古物,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认为《行气玉佩铭》与韩钟应属同期制造。

该玉器为十二面棱柱体,每一面经抛光,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九个,共计四十五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记述行气要领。

该玉器高5.2厘米,宽3.4厘米。上不穿顶,中空如帽,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空白无铭文。下部有一孔与内壁相通,疑似与杖连接。

再考“行气玉佩铭”

自从已故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对铭文解字以来,天津历史博物馆一直用这个解字注释。

笔者经过几年的炼气体验和多类早期文献反复研究论证,最终从《道德经》《神仙食炁金匱妙录》《玉佩金铛上经》《太丹隐书真玄经》《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等道家文献中找到了答案。

“行气深(安)则畜(xu),畜则伸(神),伸(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明),萌(明)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据文献《道德经·第十章·专气致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经·第六章·谷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又据文献记载老子李耳生活在公元前571年与公元前471年之间。而韩国建国为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30年,其黄老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公元前385年至公元前337年)为韩相。从历史时间上分析所谓的百家争鸣,是在周朝王室内乱,王子朝带着王室家藏书籍奔楚之后发生的一切。

王子朝奔楚,王室贵族学术失守,典籍流落民间,以至于后面社会上私学百出,王室贵族之学下移庶民,变成诸子之学。老子所掌管的传自上古的“道法自然”的正统思想,是后世庄子、列子、关尹子、尹文子、鬼谷子、申不害等老学五派。

《道德经·第十四·无象之象》:“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些上古经典语录给老子所传承。

根据文献《中国道藏·第二十三册·神仙食炁金匱妙录》“行炁法”:“初行炁小不调,久行易耳。正偃外握固,两足问相去四五寸,两臂问相去亦四五寸,去枕,微息四九三百六十息。如委衣,骨节皆解。初为势至三十息后,自转易,觉炁如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藏六府,皆悉充满,旧疾皆散。为之不止,则康壮矣。握固者,如婴兄之卷手也。初行炁先安稳其身,而和其炁,无与意争,若不和且止,和乃为之。常守之,勿倦也。小行即小得之,大行即大得之。炁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调和,鼻息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觉形热,觉形热则颇汗出,汗出勿使起则神安,神安则道自见矣?养炁务欲其久,当去忿怒愁忧,去忿怒愁忧则炁不乱,炁不乱则正炁来至,正炁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多唾,多唾则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藏安,五藏安则炁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饮食甘美,三炁和则形轻强寿老,证见遂长生矣。”

“行炁以鼻纳炁,以口吐炁,微而引之,名日长息。纳炁有一,吐炁有六。纳炁一者,谓吸也,吐炁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咽,皆出炁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炁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炁,嘘以散滞,咽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咽,道家行炁,率不欲嘘咽者,嘘咽者,长息之忌也。此男女俱存法,本于仙经。

道以精为宝,施与人则生人,留于已则生身。生身永度,世名在于仙位;生人即功遂,功遂而身退。身退陷俗已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弃损不觉多,故废老而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老君曰:精者,血脉之川源,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是以宝之也。人以身为国,心为君,精为臣,炁为民。炁变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婴儿。婴儿上为真人,然后为赤子,此真一也。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神炁精。三丹田者,两眉间泥丸宫二上丹田也;心为绛官,中丹田也;脐下三寸,下丹田也。常念此三丹田中赤子、真人、婴兄,此要道也。言人能守一万事毕,正谓此也。”

“老君曰: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即长生矣。两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此上元真一者,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心为绛官中丹田,为中元真一者,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坚。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为下元真一者,婴儿字元阳,一名谷玄。些二光也,行炁闭炁,常存念之。”京黑先生撰,约为唐代。此“行炁法”与《行气玉佩铭》最为吻合,属于译解道家养生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文体的重要历史文献。

第二节 《行气玉佩铭》器型考

《行气玉佩铭》玉器的十二面及其每面三字格式研究,据《道藏》记载的《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夫人生由胞胎以自变,禀血精以自成,故既生而胞胎更结,既成而血液不留。不留者,帝君混合则已留住之矣。胞胎有十二结节,盘固五内,五内滞碍,结不可解,节不可除,故人之病也,由节滞也,人之死也,由结固也……”;“胞有十二结,内又有十二节,节在结内,人不知解胞结节者,亦不免死矣。恒解之者长生。”

“胞上结,一在泥丸中,二在口中,三在颊中,四在目中,此胞之四结在上部。”

“胞中结,一在五藏中,二在太仓中,三在大肠中,四在小肠中,此胞之四结在中部。”

“胞下结,一在膀胱中,二在阴中,三在后门中,四在两足中,此胞之四结在下部。”

“解结之法,入室闭户存思,先读帝君以下百神名字,再过毕,乃按次解结。”由此可见《行气玉佩铭》的十二面为十二结节解,而每面三字分别为胞上、胞中、胞下三部,用行氣来解其结节而得于长生的方法。

十二面柱体顶部为圆平面代表着天空无极之像,安装固定在权仗的顶部,是意味着接纳天地的元炁。

第三节 《行气玉佩铭》传承考

《行气玉佩铭》是上古人类养生智慧的结晶,何时出现无考,目前可以确定的时间为商周时期。文献《鹖冠子》是先秦典籍,其说大抵本于黄老而杂以刑名。其中的道家易学与道家数术学及修仙等学术思想,体现了先秦时期道家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其所提“元气”思想, 上承老子道炁关系论,下启两汉“元炁”论思潮,中与《列子》《吕氏春秋》互相印证,成为先秦黄老学派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大量早期自然科学、图学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图学的成就。

据《华阳诸洞记》曰:“黄衣童者,即玉佩金铛之官耳。凡坐上常有一人共坐昉昲者,即太极真人也。时或往来,盖受行玉佩金铛经者,自然致太极真人耳。”文献来源于《云笈七签·卷五十一·秘要诀法部》。经百度百科资料记,太极真人杜冲,字远逸,镐京人。生活在周昭王前后,被上清元君遣仙官封为太极真人。其入道于楼观道师从尹喜后人尹轧,为楼观道第三代祖师,居王屋山。黄衣童谷希子,太谷先生黄童真人,为太上真官。文献来源于《洞真太上丹景精经》。

两汉时期又更加推动了道学理论,《淮南子》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厉王刘长的儿子,淮南王刘安,为道学文献收集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汉武帝时期,戴孟,字成子;武帝殿中将军,原本姓燕,名仲微。因武帝遣其入武当山采药,乃弃官学道,改名换姓,号孟成子。授秘法于清灵真人裴君,得《玉佩金铛经》《石精金光符》……文献来源于《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纪传部》。

清灵真人裴元仁,汉代右扶风夏阳人,生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入道师从支子元,得授长生内术,后又拜黄童真人谷希子。(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资料)。

又据《三茅真君传》:“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其高祖父茅濛,字初成。知周即衰,隐居不仕,师事鬼谷先生,来往于华山。秦始皇三十年(公元217年)九月庚子日,成龙飞升。曾祖父茅偃,字泰能。秦昭王年(公元前306年)时,仕至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父茅熹,字世伦,仕庄襄王(公元前249年)为广信侯。茅熹生六子,其第六子讳祚(即真君父),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慕农桑,生三子。长即大司命君茅盈,次子茅固,三子茅衷。”

“茅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公元前145年),十八岁弃家辞亲入恒山,密修六年。梦太玄玉女语‘西城王君得道’,次日即去王君玉洞宫,学道十七载。后王君见盈谨密,令管理道经密籍,又经三载,道成。”

“茅固生于后元戊戌(公元前143年),举贤良,拜五官郎,武威太守等官职。”

“茅衷生于后元庚子(公元前141年),少以节行著,隐华阴山。拜西成教尉上郡太守,转西河太守等职。茅盈于元帝初元五年丁丑(公元前44年)四月三日,预示升举,诱劝二弟追慕学仙。 紫书颁发曰:于山之北下泊宫立屋舍。”

“茅固、茅衷于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三月六日,于句曲山面会其兄大司命君,他两在句曲山修道21年,道成。”

“茅盈于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携茅固、茅衷启奏西城王君,为二弟启赐仙职。于横山朱台揭太虚赤真人,受真变神符。上登九宫,奉金闕丹书,授茅固为‘地真上仙定录神君’,茅衷为‘有司三官保命仙君’。”
    “哀帝元寿二年庚申岁(公元前1年),茅盈已居句曲山43年,时高龄145岁。王母与上元夫人驾降茅山,王母传大司命君茅盈《玉佩金鐺太霄隐书洞飞二景内符》,上元夫人传茅固、茅衷《三元流珠》、《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等道经。同年,茅盈随西城王君升举赤城玉洞府。临行曰:每年 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期会,有好道者于此日来句曲,获圣祐,启智慧。从此,茅固、茅衷真君治句曲山,就是今天句容茅山因三茅真君在此修炼而得名。”

《玉佩金铛太霄隐书洞飞二景内符》简称《玉佩金铛上经》是上清茅山宗早期的重要道经,也是《行气玉佩铭》存思、行氣的科仪经典。

《道藏》记载《玉佩金铛上经》:

太霄隐书玉佩玄台南轩之文。经曰:

“欲求长生,宜先取诸身,月华月精,日霞日英,左回玉佩,右把金铛,二景缠绵,双神安康,上行太极,下造十方,坚存玄真,保固灵根,玄谷华婴,灌映沈珍,漱月咀日,以入天门,金铛仰注,玉佩执关,青白分明,适我泥丸,宝液闭精,炼柔身神,三君备卫,丹绛之裙,珠绣华帔,飞锦青裙,带月衔日,首建紫冠,安坐明堂,荫以七元,黄庭戊己,塞镇邪源,恭司二子,无英白元,桃康三老,当我生门,通彻五府,十二之纶,吐纳六宫,魂庆魄欣,却此百痾,辟热除寒,二景缠络,万神内欢,有明其文,飞升南轩,把金佩玉,入景玄光,九天同灵,玄母齐房,阴哺阳导,明色鲜容,位列丹室,名题帝宫,三周九度,与运混同。”

“此玉佩宝文,太极玄真之经也。能修之者,皆飞行太虚,逸遨九清,白简结录,东华书名……”

然而,笔者认为《行气玉佩铭》的历史传承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考证和完善……

(道教之音投稿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