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洞经与近代云南民间道教发展特点初析(林莉)(2)

道教之音整理 林莉

2012-11-30 07:56:13

二、宣卷与云南洞经的文学体裁样式及构成形式 

从内容上看,宣卷是以白文、偈赞和曲牌三者的既富于变化又大体有规律可循的结合体。白文是用散文体语言写成的话白,用来阐释经义或配合着韵文部分叙述经义。“白文”一名为宝卷所固有,且多以“话说”、“却说”等语领起。宝卷的偈赞有短长之分。短偈有五言、七言两种句式,以二句或四句为一组,多穿插于白文之中。长偈一般为十数句、数十句篇幅,分为七言和“三、三、四”句型的十言“攒十字”两种。宣卷的一般形式是穿插着诸神格之名,为了适合口诵,把教理教义改编为五字句或七字句,在形式上继承了说经等讲唱文学系谱。其中反复出现赞和偈,还分别附有上香和奉请神祇的礼拜,正文大体上是交错使用说教的散文部分与适合吟诵的韵文部分。“宝卷”的结构借用了南曲与北曲的戏剧体裁,是白文、偈赞和曲牌三者的综合体。在宣卷时,白文是说的,曲牌是唱的,而偈赞虽是韵文,却不是唱而是吟诵的。现也有些学者论著认为宝卷的韵文部分全是唱的。曲牌是乐曲体韵文,为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宝卷常用的曲牌有(驻云飞)、(清江引)、(红绣鞋)、(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山坡羊)等,一支曲子一般可用两番或四番,个别的可翻至十数番。 

云南洞经的任何一部经文均由韵文、散文和曲牌相间构成。云南洞经曲牌的名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初期全省数百支洞经乐队尚有二千余支曲子,内容及风格繁多,而且滇中与滇西却有明显差异甚至少有共同之处。 

洞经中的散文也就是白文,以此章曰、道言等领起。散文有一定的故事叙述。洞经的韵文部分较为丰富,其文体可分为诗章和词两类。诗章多合乐而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就诗句字数分,则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言、十一言等多种。自由诗又有数序诗、藏头诗、顶针诗,集句诗等。词章也就是“宝卷”的长偈,分为开经赞,名式为四四七五四五,六句体;开经偈,句式为:四四四四、三三四四,十二句体。散花词,句式为:七五七五三三五七五,九句体。大洞神咒,使用了叠字法,增强音律感,等等。在宣奏洞经时,其中也反复出现赞和偈,及附有上香和奉请神祇的礼拜。其中礼圣号是对各神灵的简介,赞其神灵的功德、威力、也有神圣的尊容描写。云南各洞经会的圣诰超过130尊。包括有太上老君诰、玉皇诰、文昌诰、关公诰、北岳宝诰等,除此之外,还有地方民族保护神的圣诰,如丽江的“三多”之圣诰等。 

云南洞经不仅继承了前期“宝卷”的文学体裁样式及形式,而且,在其独有的环境下,融合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内容,使道教在云南民间发展中形成了其多教合一的特征。 

关于早期“宣卷”的详细情况,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但从现存的一些古典小说中可以窥其一斑。如,进行宣卷要配合一定的宗教仪式,如摆设香烛、听卷人要洗手焚香,以示虔诚。开讲前要有一张摆放宝卷的经桌,宣卷人需要手持宝卷,对卷演诵。念诵偈赞时还要击木鱼伴奏。另据金天麟、唐碧《浙江嘉善的宣卷和“赞神歌”》一文记载,早期的木鱼宣卷演唱时主要以木鱼和响钟伴奏,后来,因为“宣卷”吸收了小调和戏曲唱腔,故增加以丝弦伴奏,故清末还出现活跃于浙江嘉善的丝弦宣卷。 

云南洞经戒律者、要求参加谈经者须服装整洁,方能上香谈经,以显虔诚。以建水洞经会为例,参加谈经者身心不洁不得上座,衣冠不整不得上座。头捶锣鸣,更换净茶;贰捶锣鸣,洗手更衣;叁捶锣鸣,排班上座。从谈经的部署来看,云南洞经完全包含了宣卷的主要乐器:木鱼与丝竹,谈经人数为18人到36人不等,以建水的洞经为例,堂内桌面置经书,香炉,主唱经;堂外主奏丝竹乐。 

以此分析,明清“宣卷”,应当受道教影响更大,与道教科仪结合得更为紧密、融合了更多道教音乐及其它内容,在云南,“宣卷”以洞经会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以上初步辨析,我认为云南滇中的洞经会,实际源于明清盛行的民间宗教结社,是“宣卷”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道教在近代发展中三教合一的特征,同时还体现了明清以来道教在云南这一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环境下,以道教为主,释、儒、民族与地方信仰等多信仰融合发展的特殊性。 

云南滇中的洞经文化,是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也是研究云南近代民间宗教发展的重要领域。 

注: 

(1) 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征》

(2)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22页 

(3) 梁宇《云南文山的洞经音乐》载于超星网络图书馆 

(4)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13页 

参考书目: 

《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张兴荣 

《中国民间宗教史》马西沙 韩秉方 

《说“宝卷”》刘光民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征》雷宏安 

《宝卷与道教的炼养思想》马西沙 

《天津图书馆藏善本宝卷叙录》谢忠岳 

《道教文化与腾冲民俗的关系研究》施刘怀 

《云南文山的洞经音乐》梁 宇 

《音乐的宗教——昆明洞经音乐漫谈》陈复声 

《寻千年古声谱四化新曲——云南永胜的洞经乐》张金云 

《云南丽江纳西洞经音乐》何 青 

《丽江洞经音乐:宋元“细乐”与道教经腔“广成南韵”的机机结合》何昌林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史孝君:论炼度仪
    下一篇: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任宗权)
    |

    云南洞经与近代云南民间道教发展特点初析(林莉)(2)

    道教之音整理 林莉

    2012-11-30 07:56:13

    |
    云南洞经与近代云南民间道教发展特点初析(林莉)(2)
    |

    二、宣卷与云南洞经的文学体裁样式及构成形式 

    从内容上看,宣卷是以白文、偈赞和曲牌三者的既富于变化又大体有规律可循的结合体。白文是用散文体语言写成的话白,用来阐释经义或配合着韵文部分叙述经义。“白文”一名为宝卷所固有,且多以“话说”、“却说”等语领起。宝卷的偈赞有短长之分。短偈有五言、七言两种句式,以二句或四句为一组,多穿插于白文之中。长偈一般为十数句、数十句篇幅,分为七言和“三、三、四”句型的十言“攒十字”两种。宣卷的一般形式是穿插着诸神格之名,为了适合口诵,把教理教义改编为五字句或七字句,在形式上继承了说经等讲唱文学系谱。其中反复出现赞和偈,还分别附有上香和奉请神祇的礼拜,正文大体上是交错使用说教的散文部分与适合吟诵的韵文部分。“宝卷”的结构借用了南曲与北曲的戏剧体裁,是白文、偈赞和曲牌三者的综合体。在宣卷时,白文是说的,曲牌是唱的,而偈赞虽是韵文,却不是唱而是吟诵的。现也有些学者论著认为宝卷的韵文部分全是唱的。曲牌是乐曲体韵文,为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宝卷常用的曲牌有(驻云飞)、(清江引)、(红绣鞋)、(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山坡羊)等,一支曲子一般可用两番或四番,个别的可翻至十数番。 

    云南洞经的任何一部经文均由韵文、散文和曲牌相间构成。云南洞经曲牌的名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初期全省数百支洞经乐队尚有二千余支曲子,内容及风格繁多,而且滇中与滇西却有明显差异甚至少有共同之处。 

    洞经中的散文也就是白文,以此章曰、道言等领起。散文有一定的故事叙述。洞经的韵文部分较为丰富,其文体可分为诗章和词两类。诗章多合乐而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就诗句字数分,则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言、十一言等多种。自由诗又有数序诗、藏头诗、顶针诗,集句诗等。词章也就是“宝卷”的长偈,分为开经赞,名式为四四七五四五,六句体;开经偈,句式为:四四四四、三三四四,十二句体。散花词,句式为:七五七五三三五七五,九句体。大洞神咒,使用了叠字法,增强音律感,等等。在宣奏洞经时,其中也反复出现赞和偈,及附有上香和奉请神祇的礼拜。其中礼圣号是对各神灵的简介,赞其神灵的功德、威力、也有神圣的尊容描写。云南各洞经会的圣诰超过130尊。包括有太上老君诰、玉皇诰、文昌诰、关公诰、北岳宝诰等,除此之外,还有地方民族保护神的圣诰,如丽江的“三多”之圣诰等。 

    云南洞经不仅继承了前期“宝卷”的文学体裁样式及形式,而且,在其独有的环境下,融合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内容,使道教在云南民间发展中形成了其多教合一的特征。 

    关于早期“宣卷”的详细情况,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但从现存的一些古典小说中可以窥其一斑。如,进行宣卷要配合一定的宗教仪式,如摆设香烛、听卷人要洗手焚香,以示虔诚。开讲前要有一张摆放宝卷的经桌,宣卷人需要手持宝卷,对卷演诵。念诵偈赞时还要击木鱼伴奏。另据金天麟、唐碧《浙江嘉善的宣卷和“赞神歌”》一文记载,早期的木鱼宣卷演唱时主要以木鱼和响钟伴奏,后来,因为“宣卷”吸收了小调和戏曲唱腔,故增加以丝弦伴奏,故清末还出现活跃于浙江嘉善的丝弦宣卷。 

    云南洞经戒律者、要求参加谈经者须服装整洁,方能上香谈经,以显虔诚。以建水洞经会为例,参加谈经者身心不洁不得上座,衣冠不整不得上座。头捶锣鸣,更换净茶;贰捶锣鸣,洗手更衣;叁捶锣鸣,排班上座。从谈经的部署来看,云南洞经完全包含了宣卷的主要乐器:木鱼与丝竹,谈经人数为18人到36人不等,以建水的洞经为例,堂内桌面置经书,香炉,主唱经;堂外主奏丝竹乐。 

    以此分析,明清“宣卷”,应当受道教影响更大,与道教科仪结合得更为紧密、融合了更多道教音乐及其它内容,在云南,“宣卷”以洞经会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以上初步辨析,我认为云南滇中的洞经会,实际源于明清盛行的民间宗教结社,是“宣卷”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道教在近代发展中三教合一的特征,同时还体现了明清以来道教在云南这一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环境下,以道教为主,释、儒、民族与地方信仰等多信仰融合发展的特殊性。 

    云南滇中的洞经文化,是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也是研究云南近代民间宗教发展的重要领域。 

    注: 

    (1) 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征》

    (2)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22页 

    (3) 梁宇《云南文山的洞经音乐》载于超星网络图书馆 

    (4)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13页 

    参考书目: 

    《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张兴荣 

    《中国民间宗教史》马西沙 韩秉方 

    《说“宝卷”》刘光民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征》雷宏安 

    《宝卷与道教的炼养思想》马西沙 

    《天津图书馆藏善本宝卷叙录》谢忠岳 

    《道教文化与腾冲民俗的关系研究》施刘怀 

    《云南文山的洞经音乐》梁 宇 

    《音乐的宗教——昆明洞经音乐漫谈》陈复声 

    《寻千年古声谱四化新曲——云南永胜的洞经乐》张金云 

    《云南丽江纳西洞经音乐》何 青 

    《丽江洞经音乐:宋元“细乐”与道教经腔“广成南韵”的机机结合》何昌林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