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抱朴子》的“生” “命”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岑孝清

2013-07-23 19:05:38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种长生方法使寿命得以长久延续的生命状态,长寿之人的境界是不同于未达到长生状态时的境界的。用平实的心读平实的经典,这或许是《抱朴子》中“生、命”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抱朴子》金丹道中并没存在一个“彼岸世界”的问题,其宗旨和核心只有一个,即:寿命的延续和人的境界的提升。 

在《抱朴子》中,“生”是产生,是与死对举的生。所谓“产生”,是指人出生的瞬间;所谓与死相对的生,指的是“生死之际”,确切说是指“生死之际”的“际”往初始的方向延伸,而此“际”往“死”(此往“死”方向的延伸实际上不过是假设的存在)的方向延伸就是死。合起来看,“生”主要的含义就是生命存在状态,即是人的自然生命历程,此生命状态在《抱朴子》看来是能无限延长的,即寿命是可延长的,没有所谓“彼岸”的问题。 

生的“产生”义,如《抱朴子》中“夫虱生于我,岂我之所作!故虱非我不生,而我非虱之父母,虱非我之子孙”。(《塞难》)这里的“生”就是产生之义。关于与死相对应的“生”,体现于《抱朴子》对生死关系这一永恒问题的思考中,比如它说:“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论仙》)。这里不但“生”与死对举,且“生”也是指的出生。而“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金丹》)说这些草木药物,它自己尚且还不能自我长久存在,服食它的人就能长久存在么!这里的“生”指生命存在。 

在此“生”的意义基础上,《抱朴子》说到了长生。“夫求长生,修至道。”(《论仙》)这就是说,“求长生”就是在求人长寿的道路,在根本上就是在走一条自然法则的路。《抱朴子》还说“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黄白》)这里强调长生是符合道的,是道中的法则。这一法则是什么呢!即法于自然,所谓“金银可自作,自然之性也,长生可学得者也”(《杂应》)。这种长寿法则,如同松柏常青、如同龟鹤之遐寿的道理,“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对俗》)。当然,自然法则中也有短命的事物,而人的寿命果真是如此短命的事物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段来改变,使之符合于长寿的法则,这些手段诸如食五谷、服气法等等。总之,要相信短命的现象是能改变的,就象我们食五谷可以让生命延续一样,“五穀非生人之类,而生人须之以为命焉”(《对俗》)。“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论仙》)“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金丹》) 

由此看来金丹等长生之法是双重含义:一是人本来就是长生的,则以手段加强它即可,二是如果人果真如物类中未能长寿的东西,则以金丹之法改变之。究其根本,第一是内在的基本的。因为,生之存在本身就是能使生得以延续的“寿”的存在的证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值得理解,即“长生不死”。从《抱朴子》中看,“长生不死”之“长生”与“不死”,不是对待义,而是同义反复,它只有一个涵义,即长生,也就是人的寿命的延长,一种非短命的状态。所谓对待义的“长生”与“不死”是说生为此岸世界,死为彼岸世界。事实上,“死”无论如何只是在仅有也只有的此岸中才可理解、才有意义,“不死”只不过是个假问题。当然,这不是《抱朴子》所说的,是我们现代人的理解。然而后面这一点却也正是《抱朴子》所昭示的。在《抱朴子》中,由于并不追问所谓“死”的存在状态,所以“不死”就是长生的同义反复,它表明不存在“彼岸”状态的“死”。《抱朴子》在谈到“长生不死”时从来未曾谈到“死”的状态如何,从未曾说到过“死”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而说的都是服药的情况,说是你吃了这个药,你就能延长寿命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如《仙药》说: 

小神方,用真丹三斤,白蜜一斤,合和日曝煎之,令可丸。旦服如麻子十丸,未一年,发白更黑,齿堕更生,身体润泽,长服之,老翁还成少年,常服长生不死也。 

又如《仙药》中提到仙人告诉一个叫翟的人说:“此是松脂耳,此山中更多此物,汝炼之服,可以长生不死。”此外,《金丹》也有类似的描述,“若服半两,则长生不死,万害百毒,不能伤之,可以畜妻子,居官秩,任意所欲,无所禁也”。 

通过对《抱朴子》中“生”及“长生”含义的了解,我们就知道了:在《抱朴子》中,生有瞬时意义,也有存在状态的意义。所谓瞬时意义有二个涵义:第一,生,为产生,即人从母胎中出生;第二,“生死之际”的那“际”,逆时间方向而来的为“生”,顺时间方向而去为“死”。所谓存在状态有一个涵义,即生命的存在状态,其实就是前面两个“生”的意义的综合。 

长生,就是承认人有生之延续的过程,即承认有从第一“生”的瞬间到第二“生”的瞬间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寿命的存在状态。平时,人们并没有分清这一点,仅仅把生看作是以“生死之际”的“际”为分界点的顺时间方向而去的“死”的方向延伸。事实上,往这一“死”的方向上延伸的“生”果真存在否!它不过如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那个“死”的状态罢了——人未曾经历过“死亡”,何以知“死亡”呢!这本来就是一个问题。所以,在《抱朴子》看来,生,就是人的自然生命过程,自然生命的过程如果有问题,它也必只是一个如何长生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抱朴子》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命题指示的是何等相似。 

作上理解,则我们就会明白,长生思想的立论基础并不在于第二意义上“生”往“死”的方向而去的那不可知的状态,而是现实的存在的自然生命状态。如是,则长生何以不可能呢!肉体的生不就是可能的现实性吗!在可能性现实化了的基础上去求一个可能性的现实,为什么不是现实的呢!所以,如果人们攻击长生的理论基础说“长生不可能”的话,那不过是在否定存在的现实,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攻击者的本身就是长生的存在之现实。可惜,在当时的理论水平下,《抱朴子》并没有作这样的理论论证,而是用自然物类的现象进行类比论证的,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朴素的论证方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所谓长生,就是人的自然生命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如何延长人的寿命的问题,这是一个只有也仅有的“此岸”的问题,无所谓“彼岸”的问题。这一人如何长寿的问题,这一不是脱离了人的自然生命的“生”的问题,决定了《抱朴子》开启的是一个——在今天我们看来——化学及生命科学方向的思想旨趣(当然含有宗教性)。所以,在今天,我们能在其中看到那么多的关于人体科学的因素,诸如养生、服气、房中等关于提高人的寿命及自然生命的质量的方法和实验,能在其中看到诸多化学等一系列科学要素,这不是偶然的。其必然在于《抱朴子》人生思想的根本是上述我们所说的“生”。 

生,具有瞬时性,而使瞬时性变为时段性,是可能的。人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时点转化为时段的过程;同时,人类生命存在以来的事实,又说明了时段性存在的现实性。可见,生是在时间之中,不是在无时间性的“彼岸”之中。这当然不是《抱朴子》的理论,却正是我们由《抱朴子》的逻辑得出的理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读《抱朴子》的“生” “命”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岑孝清

    2013-07-23 19:05:38

    |
    读《抱朴子》的“生” “命”
    |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种长生方法使寿命得以长久延续的生命状态,长寿之人的境界是不同于未达到长生状态时的境界的。用平实的心读平实的经典,这或许是《抱朴子》中“生、命”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抱朴子》金丹道中并没存在一个“彼岸世界”的问题,其宗旨和核心只有一个,即:寿命的延续和人的境界的提升。 

    在《抱朴子》中,“生”是产生,是与死对举的生。所谓“产生”,是指人出生的瞬间;所谓与死相对的生,指的是“生死之际”,确切说是指“生死之际”的“际”往初始的方向延伸,而此“际”往“死”(此往“死”方向的延伸实际上不过是假设的存在)的方向延伸就是死。合起来看,“生”主要的含义就是生命存在状态,即是人的自然生命历程,此生命状态在《抱朴子》看来是能无限延长的,即寿命是可延长的,没有所谓“彼岸”的问题。 

    生的“产生”义,如《抱朴子》中“夫虱生于我,岂我之所作!故虱非我不生,而我非虱之父母,虱非我之子孙”。(《塞难》)这里的“生”就是产生之义。关于与死相对应的“生”,体现于《抱朴子》对生死关系这一永恒问题的思考中,比如它说:“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论仙》)。这里不但“生”与死对举,且“生”也是指的出生。而“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金丹》)说这些草木药物,它自己尚且还不能自我长久存在,服食它的人就能长久存在么!这里的“生”指生命存在。 

    在此“生”的意义基础上,《抱朴子》说到了长生。“夫求长生,修至道。”(《论仙》)这就是说,“求长生”就是在求人长寿的道路,在根本上就是在走一条自然法则的路。《抱朴子》还说“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黄白》)这里强调长生是符合道的,是道中的法则。这一法则是什么呢!即法于自然,所谓“金银可自作,自然之性也,长生可学得者也”(《杂应》)。这种长寿法则,如同松柏常青、如同龟鹤之遐寿的道理,“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对俗》)。当然,自然法则中也有短命的事物,而人的寿命果真是如此短命的事物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段来改变,使之符合于长寿的法则,这些手段诸如食五谷、服气法等等。总之,要相信短命的现象是能改变的,就象我们食五谷可以让生命延续一样,“五穀非生人之类,而生人须之以为命焉”(《对俗》)。“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论仙》)“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金丹》) 

    由此看来金丹等长生之法是双重含义:一是人本来就是长生的,则以手段加强它即可,二是如果人果真如物类中未能长寿的东西,则以金丹之法改变之。究其根本,第一是内在的基本的。因为,生之存在本身就是能使生得以延续的“寿”的存在的证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值得理解,即“长生不死”。从《抱朴子》中看,“长生不死”之“长生”与“不死”,不是对待义,而是同义反复,它只有一个涵义,即长生,也就是人的寿命的延长,一种非短命的状态。所谓对待义的“长生”与“不死”是说生为此岸世界,死为彼岸世界。事实上,“死”无论如何只是在仅有也只有的此岸中才可理解、才有意义,“不死”只不过是个假问题。当然,这不是《抱朴子》所说的,是我们现代人的理解。然而后面这一点却也正是《抱朴子》所昭示的。在《抱朴子》中,由于并不追问所谓“死”的存在状态,所以“不死”就是长生的同义反复,它表明不存在“彼岸”状态的“死”。《抱朴子》在谈到“长生不死”时从来未曾谈到“死”的状态如何,从未曾说到过“死”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而说的都是服药的情况,说是你吃了这个药,你就能延长寿命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如《仙药》说: 

    小神方,用真丹三斤,白蜜一斤,合和日曝煎之,令可丸。旦服如麻子十丸,未一年,发白更黑,齿堕更生,身体润泽,长服之,老翁还成少年,常服长生不死也。 

    又如《仙药》中提到仙人告诉一个叫翟的人说:“此是松脂耳,此山中更多此物,汝炼之服,可以长生不死。”此外,《金丹》也有类似的描述,“若服半两,则长生不死,万害百毒,不能伤之,可以畜妻子,居官秩,任意所欲,无所禁也”。 

    通过对《抱朴子》中“生”及“长生”含义的了解,我们就知道了:在《抱朴子》中,生有瞬时意义,也有存在状态的意义。所谓瞬时意义有二个涵义:第一,生,为产生,即人从母胎中出生;第二,“生死之际”的那“际”,逆时间方向而来的为“生”,顺时间方向而去为“死”。所谓存在状态有一个涵义,即生命的存在状态,其实就是前面两个“生”的意义的综合。 

    长生,就是承认人有生之延续的过程,即承认有从第一“生”的瞬间到第二“生”的瞬间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寿命的存在状态。平时,人们并没有分清这一点,仅仅把生看作是以“生死之际”的“际”为分界点的顺时间方向而去的“死”的方向延伸。事实上,往这一“死”的方向上延伸的“生”果真存在否!它不过如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那个“死”的状态罢了——人未曾经历过“死亡”,何以知“死亡”呢!这本来就是一个问题。所以,在《抱朴子》看来,生,就是人的自然生命过程,自然生命的过程如果有问题,它也必只是一个如何长生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抱朴子》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命题指示的是何等相似。 

    作上理解,则我们就会明白,长生思想的立论基础并不在于第二意义上“生”往“死”的方向而去的那不可知的状态,而是现实的存在的自然生命状态。如是,则长生何以不可能呢!肉体的生不就是可能的现实性吗!在可能性现实化了的基础上去求一个可能性的现实,为什么不是现实的呢!所以,如果人们攻击长生的理论基础说“长生不可能”的话,那不过是在否定存在的现实,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攻击者的本身就是长生的存在之现实。可惜,在当时的理论水平下,《抱朴子》并没有作这样的理论论证,而是用自然物类的现象进行类比论证的,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朴素的论证方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所谓长生,就是人的自然生命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如何延长人的寿命的问题,这是一个只有也仅有的“此岸”的问题,无所谓“彼岸”的问题。这一人如何长寿的问题,这一不是脱离了人的自然生命的“生”的问题,决定了《抱朴子》开启的是一个——在今天我们看来——化学及生命科学方向的思想旨趣(当然含有宗教性)。所以,在今天,我们能在其中看到那么多的关于人体科学的因素,诸如养生、服气、房中等关于提高人的寿命及自然生命的质量的方法和实验,能在其中看到诸多化学等一系列科学要素,这不是偶然的。其必然在于《抱朴子》人生思想的根本是上述我们所说的“生”。 

    生,具有瞬时性,而使瞬时性变为时段性,是可能的。人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时点转化为时段的过程;同时,人类生命存在以来的事实,又说明了时段性存在的现实性。可见,生是在时间之中,不是在无时间性的“彼岸”之中。这当然不是《抱朴子》的理论,却正是我们由《抱朴子》的逻辑得出的理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